日本一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免/亚洲第八页/国模吧一区二区三区/欧美一级色图
資源列表
所有資源分類
展開
收起
生活漢語
分類分級話題庫
話題分類分級會話庫
話題分類分級精編庫
話題分類分級影視庫
話題分類分級詞表庫
口語詞匯等級大綱
話題分類分級句庫
少兒/華語
少兒漢語話題主題庫
少兒漢語教材語料庫
少兒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華文主題分類語料庫
少兒主題分類分級詞表庫
華語一語教學分級詞表
華文詞匯等級大綱
中小學華文教材語料庫
主題分類常用句構式庫
商務漢語
商務漢語功能項目庫
商務漢語教材文本庫
商務漢語教材生詞表
商務功能分類語料庫
功能項目分級詞表庫
商務漢語詞匯等級大綱
商務交際功能及例句庫
功能分類句子構式庫
旅游漢語
旅游/導游漢語話題庫
旅游漢語教材語料庫
旅游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導游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旅游漢語話題分類詞表庫
導游漢語話題分類詞表庫
旅游話題分類例句構式庫
中醫漢語
中醫漢語教材分類語料庫
中醫漢語教材話題詞表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詞表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詞表庫
詞語
HSK分級常用框式結構庫
常用詞語圖片釋義庫
常用詞語前后搭配庫
HSK易混淆詞語資源庫
作文
小學作文分級語料庫
中學作文分級語料庫
題材分類作文語料庫
作文關鍵詞聚類詞表庫
生活漢語
分類分級話題庫
話題分類分級會話庫
話題分類分級精編庫
話題分類分級影視庫
話題分類分級詞表庫
口語詞匯等級大綱
話題分類分級句庫
少兒/華語
少兒漢語話題主題庫
少兒漢語教材語料庫
少兒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華文主題分類語料庫
少兒主題分類分級詞表庫
華語一語教學分級詞表
華文詞匯等級大綱
中小學華文教材語料庫
主題分類常用句構式庫
商務漢語
商務漢語功能項目庫
商務漢語教材文本庫
商務漢語教材生詞表
商務功能分類語料庫
功能項目分級詞表庫
商務漢語詞匯等級大綱
商務交際功能及例句庫
功能分類句子構式庫
旅游漢語
旅游/導游漢語話題庫
旅游漢語教材語料庫
旅游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導游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旅游漢語話題分類詞表庫
導游漢語話題分類詞表庫
旅游話題分類例句構式庫
中醫漢語
中醫漢語教材分類語料庫
中醫漢語教材話題詞表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詞表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詞表庫
詞語
HSK分級常用框式結構庫
常用詞語圖片釋義庫
常用詞語前后搭配庫
HSK易混淆詞語資源庫
作文
小學作文分級語料庫
中學作文分級語料庫
題材分類作文語料庫
作文關鍵詞聚類詞表庫
咨詢熱線:
2142228422@qq.com
生活漢語
分類分級話題庫
話題分類分級會話庫
話題分類分級精編庫
話題分類分級影視庫
話題分類分級詞表庫
口語詞匯等級大綱
話題分類分級句庫
少兒/華語
少兒漢語話題主題庫
少兒漢語教材語料庫
少兒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華文主題分類語料庫
少兒主題分類分級詞表庫
華語一語教學分級詞表
華文詞匯等級大綱
中小學華文教材語料庫
主題分類常用句構式庫
商務漢語
商務漢語功能項目庫
商務漢語教材文本庫
商務漢語教材生詞表
商務功能分類語料庫
功能項目分級詞表庫
商務漢語詞匯等級大綱
商務交際功能及例句庫
功能分類句子構式庫
旅游漢語
旅游/導游漢語話題庫
旅游漢語教材語料庫
旅游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導游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旅游漢語話題分類詞表庫
導游漢語話題分類詞表庫
旅游話題分類例句構式庫
中醫漢語
中醫漢語教材分類語料庫
中醫漢語教材話題詞表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詞表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詞表庫
詞語
HSK分級常用框式結構庫
常用詞語圖片釋義庫
常用詞語前后搭配庫
HSK易混淆詞語資源庫
作文
小學作文分級語料庫
中學作文分級語料庫
題材分類作文語料庫
作文關鍵詞聚類詞表庫
關于我們
關于我們
聯系我們
2142228422@qq.com
資源列表
積分獲取
少兒/華語
childrenChinese_topic
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少兒/華語
-
少兒漢語教材語料庫
少兒/華語
childrenChinese_topic
少兒漢語話題主題庫
少兒漢語教材語料庫
少兒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華文主題分類語料庫
少兒主題分類分級詞表庫
華語一語教學分級詞表
華文詞匯等級大綱
中小學華文教材語料庫
主題分類常用句構式庫
選擇條件檢索:
請選擇檢索方式
全部
標題
正文
檢 索
一級標題:
全部
標準中文文本
漢語文本
幼兒漢語文本
中文 文本
二級標題:
全部
1.1
1.2
1.3
2.1
2.2
2.3
3.1
3.2
3.3
少兒漢語教材語料庫
共30條
教材:標準中文文本/3.3 標題:我看中國的變化
從80年代中期到現在,我先后幾次來中國參觀、學習、工作。
在這十幾年的時間里,我親身經歷了中國的改革開放,看到了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后的巨大變化。
1985年我第一次來北京。
那時候,中國只有極少數家庭有電視,酒吧、劇場也少得可憐。一到晚上,公共汽車停運,商店早已關門,街上冷冷清清。
中國人習慣早起上公園打太極拳,然后到單位開始一天的工作。
那時的單位是個小社會:公共浴室、診所、公用電話、周末免費電影,一應俱全。
單位還要為人們的住房、結婚、學習、出國等事情操心。
然而,這里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吸引了我:早晨,紅燈亮時,成百輛自行車停在線外;綠燈一亮,幾百輛自行車又一同啟動。
不管走到哪兒,人們都熱情、友好地打招呼:“吃了嗎?…您上哪兒?”
送別客人,他們總是送到家門外很遠的地方,還忘不了說一聲:“您慢走!…‘常來啊!”
我也逐漸知道了怎樣在一大排同樣型號的自行車里找到我的那輛,學會了從棉大衣和白口罩的包裹里認出熟悉的朋友。
1989年,我為了寫一本有關中...
教材:標準中文文本/3.3 標題:說 ”老”
B:哎呀!老瑪麗!是你呀!我們有五年沒見了吧?
A是啊!五年了,你一點兒都沒變,還是原來的樣子。哎,你剛才叫我什么來著?
B:我叫你“老瑪麗”呀!
A:老瑪麗?五年沒見,我真的顯老了嗎'
B:哪兒的話!你越來越年輕了!
A真的嗎?謝謝!可你剛才為什么叫我“老瑪麗”呢?
B:哦,咱們現在不是在中國嗎?中國人稱呼比自己大的朋友,不都是在姓前面加上一個“老”字嗎?像什么“老張”啊,
“老王”啊……叫你“老瑪麗”,這不是顯得親熱嗎?
A:那是你們男人之間的稱呼,對姑娘可不能用“老”字。哪個姑娘愿意別人說自己老呢?
B:哎,我可常聽中國人說“老姑娘…老姑娘”的。
A:那是指年齡大但還沒有結婚的女士。對年輕姑娘可不能這么叫。
對了,這“老姑娘”也是背后說的,當面你可別“老姑娘…老姑娘”地叫人家。
B:那為什么呢?上次我去我的漢語老師家,老師指著自己的女兒對我說:“這是我的老閨女。”
那姑娘挺年輕的,還朝我笑了笑,一點兒也沒有不高興的樣子。
A:這是兩碼事。中國人把自己小的女兒叫“老閨女”,和年齡...
教材:標準中文文本/3.3 標題:反義詞
反義詞就是意義相反或相對的詞。恰當地使用反義詞,常常能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
相傳宋代文學家蘇軾有一次從海南島回來,朋友問那里的風俗人情怎幺樣,他說:“風俗極善,人情不惡。”
蘇軾回答得非常簡練,但給人的印象卻很深刻,就是因為用了“善”與“惡”這對反叉詞,形成了對比的緣故。
其實,在漢語里,像這種有相反意義的詞很多。如“真”與“假”,“新”與“舊”,“厚”與“薄”,“深”與“淺”,“冷”與“熱”,
“方”與“圓”,“上”與“下”,“前”與“后”,“左”與“右”等等。
還有一些詞的詞義不是相反的,而是相對的,也是反義詞。如“是”與“非”,“死”與“活”,“男”與“女”,“古”與“今”,“黑”與“白”等等。
漢語里有不少雙音詞是由兩個反義詞構成的。
如“出沒”,“先后”,“冷暖”,“多少”,“大小”,“是非”,“早晚”,“左右”,“動靜”,“夫婦”,“上下”,“反正”,“來回”,“高低”,“東西”,“前后”,“來往”等等。成語里也常常包含有反義詞。
如“半信半疑”,“東張西望”,“扶老攜幼”,“高低不平”,“生無與共”,“死去活來”,“有始無終”,“左思右想”等等。
這些成語,都含有兩個...
教材:標準中文文本/3.3 標題:什么都“吃”
A:咱們今天說段相聲。
B:說什么?
A 咱們就說說“吃”。
B:嗨,就這個呀!
A:你可別小看這個“吃”,它可不簡單。中國人能吃,會吃,講究吃,還什么都吃。
B:這不假。天上飛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中國人都能做成美味佳肴。除了——不能吃的。
A:有些東西只有中國人吃,外國人就吃不了。
B:什么東西?
A:比如說,書本,外國人能吃嗎?
B:不吃。可中國人也不能吃啊。
A你聽著:“啃書本兒”,這是吃吧?
B:那還能“嚼”呢:“咬文嚼字”,也是吃啊!還能吃什么?
A:吃苦、吃驚、吃虧、吃官司。
B:你舉的例子不是比喻義,就是引申義,來點兒具體的。你總不能吃人吧'
A怎么不能?“吃父母”,聽說過吧?就像你,工作都...
教材:標準中文文本/3.3 標題:漢語中的比喻
在那遙遠的地方
有位好姑娘
她那粉紅的笑臉
好像紅太陽
她那美麗動人的眼睛
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
這是一首有名的民歌。它用紅太陽比喻粉紅的笑臉,用明媚的月亮比喻眼睛,使語言生動、活潑、形象。
古人很早就善于運用比喻了。有這樣一個小故事。晉代名相謝安和侄子、侄女聊天,忽然指著窗外飛舞的雪花問:“大雪紛紛何所似?”侄子謝朗回答:“撒鹽空中差可擬。”侄女謝道韞別回答:“未若柳絮因風起。”謝安聽了不禁叫好。
用柳絮隨風起舞比喻飛雪,比用空中撒鹽比喻飛雪,顯得更為貼切恰當。
好的比喻來自對生活的深八觀察和深刻思考。人們往往根據甲乙兩類不同事物的相似點,用乙事物來此甲事物。
比如形容人瘦,就說“瘦得像豆芽菜”;描繪人生氣,就用“眼睛瞪得像銅鈴”;用花作比的時候多:“兒童是祖國的花朵”,
“科普作品——智慧的花朵”,“比喻一語言藝術之花”,讓人...
教材:標準中文文本/3.3 標題:標點符號趣談
我們知道,說話的時候,有各種語氣,說到一定的地方,還要停一停。
寫成書面語的時候,怎樣表示不同的語氣和停頓呢,這就要靠標點符號。
書面語言離不開標點符號。如果不用或用錯了,句子的意思就不清楚,有時候還會弄錯。在這方面,流傳著不少故事。
有個人到朋友家作客,快到吃飯的時候,天忽然下起雨來。
他就拿起筆在紙上寫了五個字:"下雨天留客”,意思是我本來不想在這兒吃飯,可是下雨了,這是天有意留我。
主人看了,想跟客人開個玩笑,就接下去寫了五個字:“天留人不留”,意思是,雖然天下雨,要留客人,可我這個主人不留。
由于他們都沒有用標點符號,這十個字連在一起了。客人想了想,給這十個字加了兩個逗號,一個問號,一個感嘆號,變成了: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看完,主人和客人都哈哈大笑起來。
常用的標點符號,除了,(逗號)。(句號)?(問號)!(感嘆號)以外,還有、(頓號);(分號):
(冒號)“”(引號)(括號)……(省略號)等等。別小看...
教材:標準中文文本/3.3 標題:高士其爺爺
中國有位非常有名的科普作家,手不能提筆寫字,腳不能走路,嘴巴不能說話,但是他卻出版了二十幾部科學著作和科學普及讀物。
他是誰?他就是高士其。
近來每次逛書店,很自然地想到要尋找他的書,比如他為小孩寫的科學詩,科學小品等等。
聽說近他還出版了一本叫做《細菌的戰術》的書,可惜一直找不到。我猜想,這本書由他寫來,一定很通俗,很有故事性,應該十分精彩。
因為他這四五十年來成了個全身癱瘓的殘疾人,就是給可惡的細菌害的。
高士其二十幾歲的時候,在美國留學。
有一次他做實驗時,一個瓶子爆炸,腦炎病毒濺到他的耳朵上,接著就滲進他的小腦里,把運動神經給破壞了。
畢業回國的時候,差不多全
身癱瘓。這以后,他一直跟一張活動的躺椅為伴,但他仍然堅持做一些手足的小運動。
那次不幸使高士其腦子里的運動神經受到破壞,但他管思維方面的大腦卻是完好的。
因此幾十年來,他都用一種奇特的方法頑強地堅持寫作,腦子所想的,
只能用觜巴哆哆嗦嗦地發出“嗯嗯”的聲音...
教材:標準中文文本/3.3 標題:幾件小事
——記父親葉圣陶
我今年62歲了,可是拿不好筷子。人家拿筷子,拇指上一只,食指上一只,吃起來,兩只筷子平行地向碗里伸去,
或扒或揀,靈活方便;我卻是拇指、食指和中指合捏一雙筷子,想要吃什么,交叉著兩只筷子往菜碗里伸。
妻子取笑我說:“人家吃菜是揀的,你吃菜是叉的。”
還跟小孫女講:“不要學你爺爺,你爺爺拿筷子多難看。”
我就接著說:“是啊,我爸爸媽媽從來沒管我怎幺拿筷子,我從小就沒學會。”
還有一件我無論如何干不好的事,就是寫毛筆字。參加什么會議,看到會場門口擺著圣盒、毛筆、簽到簿,我心里就擔心:
“又得出一回洋相了。”好不容易畢恭畢敬把名字寫上,自己再不敢多看一眼,只好出門不認貨,掉頭就走。
這當然要怪我自己從小沒有下功夫練過,不過父親也從來沒有問過我毛筆字寫得怎么樣。
直到后來我學著寫散文了,父親也只管我寫得是不是清楚,不管我的字是不是好看。
父親也有管著我的事,比如讓我遞給他一支筆,我隨手遞過去,沒想到把筆頭交在了父親手里。
父親就跟我說:“遞一樣東西給人家要想著人家接到了手方便不方便,一支筆,是不是脫下筆帽就能寫;
你把筆頭遞過去,...
教材:標準中文文本/3.3 標題: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在世的時候,我年紀還小,根本不知道魯迅是誰,以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樣。
伯父死了,躺在萬國殯儀館的大禮堂里,許多人都來向他告別,有的人甚至失聲痛哭。數不清的挽聯、花圈圍著他,堆滿了整間屋子。
送挽聯、花圈的有學生,有工人,各種各樣的人都有。那時候我有點驚異了,為什么伯父得到這么多人的愛戴?
我呆呆地望著來來往往的人,想到我從此永遠見不到伯父的面了,淚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來。
就在伯父逝世的那一年,一個星期六的下午,爸爸媽媽帶我到伯父家里去。吃晚飯的時候,伯父跟我談起《水滸傳》里的人物故事。
老實說,我讀《水滸傳》不過囿圇吞棗地讀一遍,只注意緊張動人的情節;
那些好漢的個性,那些復雜的內容,全搞不清楚,有時候還把一個人做的事情安在另一個人的身上,伯父問我的時候,我就亂說一氣。
伯父摸著胡子,笑了笑,說:“哈哈!還是我的記性好。”聽了伯父這句話,我覺得很不好意思。
從此,我讀什么書都不再馬馬虎虎了。...
教材:標準中文文本/3.3 標題:蔡元培與北大
中國現代教育史上有一位著名的人物蔡元培先生。蔡元培先生為中國教育事業所作的大貢獻,就是對北京大學進行改革。
1 91 7年,蔡元培先生到北京大學擔任校長。
在此之前,北京大學的學生大多是有錢人家的子弟,他們對讀書毫無興趣,上大學只是為了做官。
蔡元培先生來到北大以后,使北大逐漸發生了變化。他第一次在全校大會上演說時,就指出讀書是為了研究學問,不是為了做官。
他希望北大的學生培養研究學問的興趣,養成學問家的品格。
他還強調人生的目的是為了盡叉務,年輕的時候學習是為將來服務社會做準備。
蔡元培先生在北大的改革,首先從文科入手。他認為文科的任務是用新思想代替舊思想。
他到校不到十天,就聘請陳獨秀擔任文學院院長,后來又請了李大釗、胡適、錢玄同等人來北大當教授。
這批青年教授主張廢除文言文,提倡使用白話文,推動...
教材:標準中文文本/3.3 標題:養花
我愛花,所以也愛養花。但是我還沒有成為養花專家,因為沒有功夫去作研究與實驗。
我只把養花當作生活中的一種樂趣,花開得大小好壞都沒關系,只要開花,我就高興。
在我的小院中,到夏天,滿是花草,小貓們只好上房去玩耍,地上沒有它們的運動場。
花雖然多,但是沒有奇花異草。珍貴的花草不容易養活,看著一棵好花生病要死是件難過的事。
我不愿時時落淚。北京的氣候,對養花來說,不算很好。
冬天冷,春天多風,夏天不是干旱就是下大雨;秋天好,可是忽然會鬧霜凍。
在這種氣候里,想把南方的好花養活,我還沒有那幺大的本事。
因此,我只養些好種易活、自己會奮斗的花草。
不過,盡管花草自己會奮斗,我若置之不理,任憑它自生自滅,它們多數還是會死了的。
我得天天照顧它們,好像朋友似的關心它們。
隉睫地,我摸著一些門道:有的喜歡陰,就別放在太陽地里;有的喜歡干,就別多澆水。
這是個樂趣,摸著門道,花草養活了,而且三年五載老活著、開花,多么有意思呀!
不是亂吹,這就是知識呀!多得些知識,一定不是壞事。
我不是腿上有毛...
教材:標準中文文本/3.3 標題:國學大師章太炎趣事
章太炎是清末著名的革命家、思想家和國學大師。
他的一生為中國的傳統文化事業作出了許多重要貢獻,同時也留下不少趣事。
六齡童詩
章太炎出生在一個讀書人家庭。1875年初春,章太炎剛滿6歲。一天,他的父親邀請幾位好友在家里飲酒作詩。
飲酒當中,突然下起了大雨。其中有一位老先生酒興上來,拉著小太炎,讓他即景作一首詩。小太炎稍稍思考了一下,大聲念道:
天上雷陣陣,地下雨傾盆;
籠中雞閉戶,室外犬管門。
聽完他那稚嫩的聲音,在座的客人都拍手稱贊!這位老先生立即叫人拿來紙筆,寫下了這首十分珍貴的“六齡童詩”。
這首詩現在珍藏于章太炎紀念館。
考”童子試”
16歲那年,章太炎去參加“童子試”。當時考試的題目是:論燦爛之大清國。考場上安安靜靜的,一點兒聲音也沒有。
許多考生伏在桌上,苦苦地思考,大寫起歌頌清朝政府的文章來。
章太炎坐在那里,想起...
教材:標準中文文本/3.3 標題:早點與早茶
北京人吃早點,廣東人喝早茶,這是兩種不同的生活習慣。
北京人的早點比較簡單,常見的是豆漿、油條和包子,另外還有油餅、炸糕、餛飩等。
早晨也有人喝牛奶,吃蛋糕或者面包,但大多數人還是習慣了豆漿、油條、包子,吃來吃去還是覺得這些東西好。
許多北京人到了巴黎或紐約,吃不了幾天西餐,就到處詢問什么地方能買到油條。
在他們看來,北京的早點吃起來要有味兒得多。
北京人吃早點,總是匆匆忙忙的。大部分人喜歡在家里吃。
早上起來,拿出前一天準備好的食品熱一熱,草草吃完了事。
大街邊,飯館兒前,賣早點的五六點鐘就忙著炸油條、煮豆漿,然后擺出幾張簡單的桌椅,等候顧客。
那些急著要上班的人買了早點,隨便找個座位三下兩下吃完,擦擦嘴就走。
公共汽車站或地鐵站上,偶爾也可以見到一邊吃早點一邊等車的學生,車到站了,早點也吃完了。
在北京吃早餐,幾乎體會不到輕松、悠閑的情趣。
廣東人喝早茶,要比北京人吃早點從容得多,也講究得多。
早晨起來,買一份報紙,輕輕松松地走進茶樓,要一壺茶,買兩樣...
教材:標準中文文本/3.3 標題:中國的花
中國是個多花的國家,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種花、愛花的傳統。
中國人愛花,喜愛的是梅花和牡丹。梅花是中國的特產,有各種各樣不同的品種。
梅花有五瓣,古人認為是快樂、幸福、長壽、順利、和平的象征。“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潔白的梅花在寒冷的冬天獨自開放,遠遠看去知道那不是雪,因為有一股香氣從那里飄過來。不怕嚴寒,這正是梅花的品格。
中國人常把松、竹、梅譽為“歲寒三友”,把梅、蘭、竹、菊合稱為“四君子”,由此也可以看出人們對梅花的喜愛和贊美。
牡丹也是中國的特產,清朝末年曾經把它定為國花。牡丹顏色艷麗,有“國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譽。
民間曾經流傳過一個很有趣的故事。一年寒冬,唐朝的武則天在長安游覽花園,命令百花同時開放。但是牡丹卻枝干葉枯,拒絕開放。
武則天非常生氣,就命令人把牡丹貶到了洛陽。一到洛陽,牡丹馬上就開出了鮮艷的花朵。這更氣壞了武則天,她下令燒死牡丹。
不料,經火一燒,牡丹開得更鮮艷了。這雖然是一個傳說,卻賦予了牡丹一種剛直不阿的...
教材:標準中文文本/3.3 標題:故宮博物院
在北京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這就是紫禁城。現在人們叫它故宮,也叫故宮博物院。
故宮是中國明朝和清朝兩個朝代的皇宮,也是世界上現存大的皇宮,有500多年的歷史了。
故宮宮城是長方形,面積7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6萬平方米。
宮墻lO多米高,有四座城門:南面午門,北面神武門,東面東華門,西面西華門。
城墻外是50多米寬的護城河,保護著這座龐大的建筑群。
從天安門一直往北走,就到了午門。午門是故宮的正門,1420年修建,高3795米。
主摟左右各有一座鐘鼓亭,每當皇帝舉行重要儀式時,都要鳴鐘敲鼓。
走進午門,是一個寬闊的院子,金水河從西向東流過,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漢白玉石橋,叫內金水橋。
中間的橋是皇帝走的,兩邊的橋是皇帝的親戚走的,外邊的兩座橋是大臣們走的。
橋的北面是太和門,一對威武的雄獅守衛在門的兩側。進了太和門,有一個廣場,這是皇宮里大的廣場。
緊接著就是故宮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太和殿是皇宮里雄偉的建筑,是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
皇帝即位、過生日、舉行婚禮、慶祝元旦等,都在這里受朝賀。
每...
教材:標準中文文本/3.3 標題:北京的四合院
北京有許許多多的胡同,胡同與胡同之間是大大小小的住宅,這些住宅中有許多四合院。
所謂四合院,其實就是東南西北都有房屋,房屋與房屋之間用院墻連接起來的一個院子。
現在,北京城雖然出現了許多高層建筑,但是在老城區,仍然保存著相當一部分這種老式住宅——四合院。
四合院是北京傳統的住宅形式。
和其他地區的中國人一樣,北京人也認為北方是個吉利的方向,因此,一般的四合院都是坐北朝南。
同時,這種設計還有實用方面的考慮,這就是北屋向陽,坐北朝南的四合院能夠得到充足的陽光。
四合院北邊朝南的一排房子是北房,也叫正房。正房前邊兩側相對的是廂房,東西各有兩間。
與北房相對的是三間南房,老北京人也叫它倒座兒。
過去,一個家庭常常是幾代人生活在一起,居住在同一間房子里不方便,離得太遠又不好聯系,四合院正好滿足了這種家庭結構的需要。一般說來,正房高大、舒適、明亮,是長輩們居住的地方,東西兩側廂房則由子孫居住,南房常常是書房或客廳。
四合院大都由房屋院墻環繞,院內還設有影壁、垂花門、游廊等。
這樣,房屋與房屋之間,既相互連接,又各自分開,有合有分,非常...
教材:標準中文文本/3.3 標題:少林功夫
許多外國朋友都知道中國的武術師李小龍,他演出的“功夫片’’享譽世界。
此后,“功夫’’一詞逐漸成為流傳于世的一個武術名詞,“中國功夫”也成了歐美及其他國家對中國武術的代稱。
十多年前,一邗電影《少林寺》,更將中國武術的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流派——“少林功夫”,展示在全世界面前。
少林功夫起源于少林寺。北魏孝文帝的時候,曾經在嵩山之下為一位印度和尚建造寺院,這就是少林寺。
少林寺建成后.寺中的和尚大多學習武術,時間一長,逐漸形成了一定的套路.如羅漢十八勢、八段錦、長壽拳等。
這就是早期的少林武術。
少林武術在唐朝時開始出名。唐朝初年,秦王李世民曾經與鄭王打仗。
在情況危急的時刻,少林寺1 3位和尚協助李世民作戰,打敗了鄭王的軍隊,立下了汗馬功勞。
后來李世民做了皇帝,封其中的兩位和尚為大將軍,又賞賜良田用具。
從此,少林寺和少林武術開始名揚天下。寺中“十三羅漢救唐王”的壁畫,說的就是這段故事。
真正的少林功夫雖然不像電影里看到的那么神奇,但確實令人驚嘆。
比如硬功“金鋼鐘’’,就是一只手以拳撐地,支撐全身倒立。
精彩的要算“一指禪”,是用一個手指著地,支撐全身...
教材:標準中文文本/3.3 標題:詞四首
憶江南(三首)
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江南憶,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游...
教材:標準中文文本/3.3 標題:元曲二首
天凈沙
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殿前歡
愛山亭上
張可...
教材:標準中文文本/3.3 標題:差不多先生傳
你知道中國有名的人是誰?
提起此人,人人都知道,他姓差,名不多,各省各縣各村都有叫這名字的。
你一定見過他,一定聽別人談起過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掛在大家的嘴上,因為他是很多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
他有一雙眼睛,但看得不很分明;他有兩只耳朵,聽得不很清楚;有鼻子和嘴,但他對于氣味和口味都不很講究;
他的腦袋也不小,但他的記性卻不很好。
他小的時候,他媽媽叫他去買紅糖,他買了白糖回來。
他媽罵他,他搖搖頭說道:“紅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嗎?”
他上學的時候,有一次老師問他:“古城西安在哪一個省?’’他說在山西。
老師說:“錯了,是陜西,不是山西。”他回答:“山西同陜西不是差不多嗎?’’
后來,他在一個銀行里工作,他既會寫又會算,只是總不精細。
“十’’字常常寫成“千”字,“千’’字常常寫成“十’’字。
經理生氣了,常常罵他。而他只是笑嘻嘻地賠不是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了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嗎?’’
有一天,他為了一件要緊的事情,要搭火車到上海去。
他從從容容地走到火車站,遲了兩分鐘,火車已經開走了。
他白瞪著眼,望著遠去的火車,搖搖頭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
走同明天走也...
教材:標準中文文本/3.3 標題:家宴(上)
時間:現代
地點:一個退休工人的家
人物:老頭子、老太太
幕啟。
桌子上放著豐盛的飯菜。老頭子坐在桌旁拉著胡琴,心情不好,因此琴聲干巴巴的沒有韻味。
老太太端著一個碗上來。
老太太:今天是怎么了?都過了12點了,一個也不回來。
(看了看窗外)我說老頭子,老頭子!你怎么一天到晚就知道拉、拉、拉,孩子們到現在還不來,你就不去叫 叫?(把碗放好)
老頭子:我說你呀,賤!放著好吃好喝的什么時候不能吃?非等到星期天孝敬那兩個兔崽子?哼。(又拉胡琴)
老太太:別拉了!你怎么啦?兔崽子也是我生我養的,我愿意。
孩子們一個星期就回來一次,樂樂呵呵地有啥不好?
上個星期也不知道你吃錯了什么藥,罵完了老大罵老二,你看把你能的。
我買的菜我做的飯,要罵也輪不到你。
你看看,罵得孩子們都不敢回來了。
老頭子:是我要罵的?
要不是你總在我耳邊嘮嘮叨叨的,怨兒媳婦不幫著做飯,怨兩個兔崽子不幫你收拾收拾,累得你腰疼腿疼,我能罵他們?
老太太:啊!我說了,我也沒叫你罵他們。你要是心疼我就不能幫我干點活兒?一天到晚拉你那破胡琴。
老頭子:哎,你說對了,我現在就是“老頭兒拉胡琴——吱(自)咕(顧)吱(自)’’。他們不來更好,咱們吃。來,吃。
老太太:可也是,好不容易把他們拉扯大了,連星期天都不回來了,讓我白做了這么多菜。
老頭子:我說你這個人,就是賤。平時咱們就不能吃好點?非要攢到星期天讓他們來吃吃喝喝?
老太太:你這個人怎...
教材:標準中文文本/3.3 標題:散步
我們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母親本來是不愿意出來的。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一點就覺得很累。
我說,正因為如此,才應該多走走。母親信服地點點頭,便去拿外套。
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
天氣很好。今年的春天來得遲,太遲了。但是春天總算來了。
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寒冷的冬天。
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綠色隨意地鋪著,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水也咕咕地冒著水泡。
這一切都使人想著一樣東西——生命。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后面。
兒子突然叫起來:“前面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我們都笑了。
后來發生了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好走;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不過,一切都取決于我。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
我的兒子還小,他還...
教材:標準中文文本/3.3 標題:家宴(下)
老頭子:(端起酒杯)我真弄不懂他們哥兒倆怎么這么混賬!
明明知道星期天家里做了好多菜,等他們來吃等他們來喝,他們怎么一點兒也不懂父母的心?啊?
你說咱爹在世那會兒,咱們敢嗎?
老太太:敢?打斷你的腿!哎,不是我自吹,老爺子在世那會兒,三個兒媳婦里,他喜歡我。
老頭子:是啊,也真難為你了。特別是老爺子生病的那些日子里,你沒少吃苦。現在的兒媳婦啊,哼!
老太太:啥人啥命。我這一輩子拉扯小的,侍候老的,也對得起你們老陳家了。
老頭子:我也沒虧待你啊。(安慰地)行了,說兩句就行了,來,吃。
老太太:兩個沒良心的,心里就一點也沒有咱們爹媽?
老頭子:你這人也真是,從現在起誰提他們我就跟誰急。來,吃啊,我看看都有些啥菜:喲,紅燜肉。
“紅燜肉,沒個夠”。還記得嗎?那次你燒了一碗紅燜肉,沒等開飯就讓那兩個兔崽子吃完了。
老太太:你們爺兒仨就是喜歡吃我燒的紅燜肉,所以我每個星期天都燒一大碗。哎,我去拿個碗來,二會兒給他們哥兒倆送去。
老頭子:回來!我不是說了嗎,今天誰也不許提他們!
老太太:是我提他們了嗎?
老頭子:不是你還是我?
老太太:你要是不提那碗紅燜肉,沒等開...
教材:標準中文文本/3.3 標題:我的老師
使我難忘的,是我小學時候的女老師蔡老師。
現在回想起來,她那時只有十八九歲,是一個溫柔美麗的人。
她從來不打罵我們。
僅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來,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輕輕地敲在石板邊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我用兒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覺,她愛我們,并沒有真正要打的意思。孩子們是多么善于觀察這一點啊。
在課外的時候,她教我們跳舞,我現在還記得她把我打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的情景。
在假日里,她把我們帶到她的家里和女朋友的家里。
在她的女朋友的園子里,她還讓我們觀察蜜蜂;也是在那時候,我認識了蜂王,并且平生第一次吃了蜂蜜。
她愛詩,并且愛教我們讀詩。直到現在我還記得她教我們讀詩的情景,還能背誦她教我們的詩:
圓天蓋著大海,黑水托著孤舟,遠看不見山,那天邊只有云頭,也看不見樹,那水上只有海鷗……
今天想來,她對我的接近文學和愛好文學,是有著多幺有益的影響!
像這樣的老師,我們怎幺會不喜歡她,怎幺會不愿意和她接近...
教材:標準中文文本/3.3 標題:傻二哥
我的童年是在天津度過的。那時,天津是一個熱鬧的工業城市,天津人又有愛玩愛唱的傳統。
那時的天津,好像到處都是音樂,連做小買賣的吆喝聲,都是有腔有調的。
比如有一個賣藥糖的,他的吆喝就很講究:“賣藥糖啊!吃塊糖消愁解悶兒,一塊就有味兒。
吃塊藥糖心里順,含著藥糖你不圖。吃塊藥糖精神爽,勝似去吃‘便宜坊’。吃塊藥糖你快樂,比吃包子還解餓……”
這個賣藥糖的,當時不過十五六歲。他非常聰明,會做很多活,會修鎖、修鞋、修車、修燈,差不多什幺都會修。
東西壞了,交到他手里,幾下就好了。他還有一個特點:愛幫人忙,一幫就幫到底,有一股熱心的傻勁兒。
由于他這股傻勁兒,人家忘了他的聰明,給他起了個有趣的名字,叫他傻二哥!說他“傻靈傻靈”的。
他出去賣藥糖,總是穿一套專用的衣服:白布上衣,黑色褲子,挽著袖子,留著偏分頭,斜背著一個很講究的大玻璃瓶子。
瓶口上有一個很亮的銅蓋子,可以打開一半兒。圍著瓶子,還裝了一些靠電池發亮的小燈泡。瓶里裝滿了五顏六色的藥糖。
瓶子旁邊掛著一把鉗子,是為了夾糖用的,不用手拿,表示衛生。...
教材:標準中文文本/3.3 標題:荔枝蜜
花鳥草蟲,凡是上得畫的,那原物也往往叫人喜愛。蜜蜂是畫家喜愛的東西,我卻總是不大喜歡。
說起來可笑,小時候有一回上樹摘花,不小心叫蜜蜂蜇了一下,疼得我差點兒摔下來。
大人告訴我,蜜蜂輕易不蜇人,準是誤以為你要傷害它,才蜇:一蜇,它自己也就活不久了。
我聽了,覺得那蜜蜂可憐,原諒它了。可是從此以后,每逢看見蜜蜂,總覺得不那幺舒服。
今年四月,我到廣東的一處溫泉住了幾天。
剛去的當晚是個陰天,偶爾靠著窗口一望,奇怪啊,怎幺樓前憑空出現那么多小山?記得樓前是一片園林,不是山。
這到底是什幺幻景呢?等到天明一看,忍不住笑了。原來是滿野的荔枝樹,一棵連著一棵,黑夜看去,可不就像小山似的!
荔枝也許是世上鮮美的水果。偏偏我來得不是時候,荔枝剛開花。滿樹淺黃色的小花,并不出眾。
新長出來的嫩葉,顏色淡紅,比花倒還好看些。從開花到果實成熟,大約得三個月,看來我是等不及在這兒吃鮮荔枝了。
吃荔枝蜜,倒是時候。有人也許沒聽說過這東西吧?
這里的荔枝樹多得像汪洋大海,開花時節,那蜜蜂滿野嚶嚶嗡嗡,忙得忘記早晚。荔枝蜜的特點是成色純,養分多。
住在溫泉的人多半喜歡吃這...
教材:標準中文文本/3.3 標題:呼喚理解
我們常常會發現這樣的現象:在一個家庭里,孩子長大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摩擦也就多起來了。
他們往往互相抱怨對方不理解自己。到底是誰不理解誰呢?某中學組織部分家長與學生代表進行了一次對話。
下面是這次對話的部分內容。
學生甲:子女與家長之間為什么會產生矛盾呢?我認為主要是因為家長不理解我們。
理解必須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可是子女和家長之間并沒有平等的關系。
平時家長跟我們談話,老是一副教訓的口吻,我們只能乖乖地聽著。
家長甲:要說平等,家長與子女之間在于人格上的平等,也就是說,雙方必須互相尊重。
但這并不意味著子女有了缺點,家長就不能批評教育。古人說:“養不教,父之過。”
批評子女的缺點,是對子女成長負責,是盡我們做家長的責任。
反過來說,子女聽從父母的教育,也是對父母的一種尊重。
學生乙:您說得很對,家長和子女的確應該互相尊重。可有時家長并不尊重我們的意愿。
拿我來說吧,我喜歡文科,父母卻認為學文科沒出息,非要我學理科;
我愛模仿自己崇拜的明星穿衣打扮,父...
教材:標準中文文本/3.3 標題:中國的人口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多的國家,到1998年底已經達到12億多了,差不多占全世界人口總數的21%。
換句話說,世界上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是中國人。如果全中國的人手拉手站成一排,可以環繞地球赤道40多圈。
中國不但人口多,分布也很不均勻。東部人口稠密,特別是在沿海地區的平原地帶,每平方千米大約有五六百人;
西部的人口就稀疏多了,每平方千米還不到50人。
由于多種原因,近幾十年來中國的人口增長很快,每年增加的人口大約比荷蘭、葡萄牙、匈牙利等一個國家的人口總數還要多。
這給中國的社會、經濟、資源、環境等都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從70年代末開始,中國政府把實行計劃生育作為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提倡一對夫妻只生一個孩子,
使五六十年代以來人口過快增長的狀況得到了控制。
二十多...
教材:標準中文文本/3.3 標題:住宅電話
二十年前,要是哪位新搬來的鄰居家響起電話鈴聲,你心里可能會不由得一驚:這個鄰居準是個什幺特殊人物!
可如今,電話就像彩電、冰箱一樣,在中國的家庭里越來越普遍了。
70年代末期,城市私人住宅電話還寥寥無幾。到了80年代,住宅電話雖然有所增加,也僅占城市電話用戶總數的I%。
進入90年代以來,私人住宅電話開始成為新的社會消費潮流,主要消費者從少數先富起來的人擴展到了廣大工薪階層,
特別是在大城市和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電話消費熱”。
私人住宅電話用戶猛增,已經占全國城市電話新增用戶的七八成,平均每天有九千多戶城市家庭裝上電話。
到現在,住宅電話已經走進程村家庭,給千百萬農戶送去了各方面信息。
電話進入家庭,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了解信息、聊天、談生意、詢問天氣、祝賀節日等等都離不了它。
住宅電話使相隔千里的親朋好友仿佛近在咫尺,也...
教材:標準中文文本/3.3 標題:闖市場的溫州人
溫州,位于浙江的南部山區。那里曾經是一個貧窮落后的地方,人多地少,交通不便,又缺少自然資源。
但是,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溫州人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勤奮努力,在短短的時間內,
把自己的家園建設成了一個四通八達的現代化城市。
早期的溫州以大大小小的家庭工廠聞名。他們生產的是一些小商品,像紐扣、標牌等。
這些小商品,國營大廠不愿生產而市場上又十分需要。例如溫州的橋頭鎮,曾經是中國大的紐扣市場。
這里家家辦廠,戶戶開店,生產的紐扣銷往全國各地。“小商品,大市場”是溫州開始創業時期的突出特點。
隨著經濟的發展,溫州的家庭工廠遇到了挑戰。
以制鞋業為例,在90年代以前,這里的皮鞋大多是采用錘子榔頭敲敲打打的方式,從各個家庭里生產出來的。
為了以低價保住市場,他們就盡量想辦法降低成本,常常用質量差的材料欺騙消費者,結果出現了穿不到一天就壞了的“晨昏鞋”。
1987年10月,在杭州,商家和消費者點起一把大火,憤怒燒毀了溫州的皮鞋。從那以...
1
上一頁
1/1
下一頁
AI中文教育資源網-國際中文教育
生活漢語
少兒/華語
商務漢語
旅游漢語
中醫漢語
詞語
作文
關于我們
地址:中國廣東省廣州市
電話:2142228422@qq.com
郵箱:2142228422@qq.com
幫助和聯系
Copyright ? 2021 AI中文教育資源網 版權所有
粵ICP備17124623-1號
幫助中心
|
資源下載
|
版權聲明
首頁
聯系電話
返回頂部
聯系電話
2142228422@qq.com
在線客服
咨詢留言
加我微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