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免/亚洲第八页/国模吧一区二区三区/欧美一级色图
資源列表
所有資源分類
展開
收起
生活漢語
分類分級話題庫
話題分類分級會話庫
話題分類分級精編庫
話題分類分級影視庫
話題分類分級詞表庫
口語詞匯等級大綱
話題分類分級句庫
少兒/華語
少兒漢語話題主題庫
少兒漢語教材語料庫
少兒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華文主題分類語料庫
少兒主題分類分級詞表庫
華語一語教學分級詞表
華文詞匯等級大綱
中小學華文教材語料庫
主題分類常用句構式庫
商務漢語
商務漢語功能項目庫
商務漢語教材文本庫
商務漢語教材生詞表
商務功能分類語料庫
功能項目分級詞表庫
商務漢語詞匯等級大綱
商務交際功能及例句庫
功能分類句子構式庫
旅游漢語
旅游/導游漢語話題庫
旅游漢語教材語料庫
旅游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導游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旅游漢語話題分類詞表庫
導游漢語話題分類詞表庫
旅游話題分類例句構式庫
中醫漢語
中醫漢語教材分類語料庫
中醫漢語教材話題詞表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詞表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詞表庫
詞語
HSK分級常用框式結構庫
常用詞語圖片釋義庫
常用詞語前后搭配庫
HSK易混淆詞語資源庫
作文
小學作文分級語料庫
中學作文分級語料庫
題材分類作文語料庫
作文關鍵詞聚類詞表庫
生活漢語
分類分級話題庫
話題分類分級會話庫
話題分類分級精編庫
話題分類分級影視庫
話題分類分級詞表庫
口語詞匯等級大綱
話題分類分級句庫
少兒/華語
少兒漢語話題主題庫
少兒漢語教材語料庫
少兒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華文主題分類語料庫
少兒主題分類分級詞表庫
華語一語教學分級詞表
華文詞匯等級大綱
中小學華文教材語料庫
主題分類常用句構式庫
商務漢語
商務漢語功能項目庫
商務漢語教材文本庫
商務漢語教材生詞表
商務功能分類語料庫
功能項目分級詞表庫
商務漢語詞匯等級大綱
商務交際功能及例句庫
功能分類句子構式庫
旅游漢語
旅游/導游漢語話題庫
旅游漢語教材語料庫
旅游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導游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旅游漢語話題分類詞表庫
導游漢語話題分類詞表庫
旅游話題分類例句構式庫
中醫漢語
中醫漢語教材分類語料庫
中醫漢語教材話題詞表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詞表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詞表庫
詞語
HSK分級常用框式結構庫
常用詞語圖片釋義庫
常用詞語前后搭配庫
HSK易混淆詞語資源庫
作文
小學作文分級語料庫
中學作文分級語料庫
題材分類作文語料庫
作文關鍵詞聚類詞表庫
咨詢熱線:
2142228422@qq.com
生活漢語
分類分級話題庫
話題分類分級會話庫
話題分類分級精編庫
話題分類分級影視庫
話題分類分級詞表庫
口語詞匯等級大綱
話題分類分級句庫
少兒/華語
少兒漢語話題主題庫
少兒漢語教材語料庫
少兒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華文主題分類語料庫
少兒主題分類分級詞表庫
華語一語教學分級詞表
華文詞匯等級大綱
中小學華文教材語料庫
主題分類常用句構式庫
商務漢語
商務漢語功能項目庫
商務漢語教材文本庫
商務漢語教材生詞表
商務功能分類語料庫
功能項目分級詞表庫
商務漢語詞匯等級大綱
商務交際功能及例句庫
功能分類句子構式庫
旅游漢語
旅游/導游漢語話題庫
旅游漢語教材語料庫
旅游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導游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旅游漢語話題分類詞表庫
導游漢語話題分類詞表庫
旅游話題分類例句構式庫
中醫漢語
中醫漢語教材分類語料庫
中醫漢語教材話題詞表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詞表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詞表庫
詞語
HSK分級常用框式結構庫
常用詞語圖片釋義庫
常用詞語前后搭配庫
HSK易混淆詞語資源庫
作文
小學作文分級語料庫
中學作文分級語料庫
題材分類作文語料庫
作文關鍵詞聚類詞表庫
關于我們
關于我們
聯系我們
2142228422@qq.com
資源列表
積分獲取
中醫漢語
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中醫漢語
-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漢語
中醫漢語教材分類語料庫
中醫漢語教材話題詞表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詞表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詞表庫
選擇條件檢索:
請選擇檢索方式
全部
話題
標題
正文
檢 索
一級話題:
全部
保健
本草
典故、名家
方藥
疾病
經絡養生
養生
治療手段
中醫護理
二級話題:
全部
本草C
本草G
本草H
本草J
本草K
本草P
本草Q
本草R
本草S
本草植物D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語料庫
共128條
話題:本草/本草C 標題:藤合歡_中藥詞典T_中醫中藥網
藤合歡為衛矛科植物南蛇藤的干燥果實;補脾,安神,活血;用于神經衰弱,失眠。
藤合歡為衛矛科植物南蛇藤Celastrus orbiculatus Thunb.的干燥果實。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摘,除去雜質,曬干。產于東北、華北、華東、西北等地。
【中藥名稱】藤合歡
【中藥學名(拉丁名)】FRUCTUS CELASTRI ORBICULATI
【別 名】葛子、皮猢子、鴉雀食
【所屬功效類】安神藥
【科屬】衛矛科
【分布區域】產于東北、華北、華東、西北等地。
【來源】本品為衛矛科植物南蛇藤Celastrus orbiculatus Thunb.的干燥果實。(《遼寧省中藥材標準第一冊2009年版》)
【分布產地】產于東北、華北、華東、西北等地。
【入藥部位】果實及種子
【采收加工】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摘,除去雜質,曬干。(《遼寧省中藥材標準第一冊2009年版》)
【藥材性狀】本品為蒴果,球形,淺黃至黃綠色,具宿存花柱,直徑約6mm。基部有時可見細小果柄及綠色的花盤。果皮2-3裂,內表面亮黃色,內有3-6個被有紅色肉質假種皮的種子。種子卵形或橢圓形,表面光滑,棕褐色。氣微,味微酸、辛。(《遼寧省中藥材標準...
話題:本草/本草C 標題:薜荔藤_中藥詞典B_中醫中藥網
薜荔藤為桑科植物薜荔的干燥帶葉莖枝,祛風除濕,活血通絡,解毒消腫;用于風濕痹痛,筋脈拘攣,跌打損傷,癰腫。
薜荔藤為桑科植物薜荔Ficus pumila Linn.的干燥帶葉莖枝。秋末、冬初葉未脫落前采收,干燥。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 【中藥名稱】薜荔藤 【中藥學名(拉丁名)】HERBA FICI PUMILAE 【別 名】木蓮、木蓮藤、過水龍 【所屬功效類】祛風濕藥 【科屬】桑科 【分布區域】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 【來源】本品為桑科植物薜荔Ficus pumila Linn.的干燥帶葉莖枝。(《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分布產地】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 【入藥部位】莖木 【采收加工】秋末、冬初葉未脫落前采收,干燥。(《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藥材性狀】本品莖呈不規則圓柱形,彎曲,多分枝,長短不一,直徑0.1-1.4cm。表面棕黃色至棕褐色,上部光滑,下部有多數須狀根。質堅脆,易折斷,斷面平坦,黃綠色,髓偏于一側。葉互生,葉柄長0.5cm,葉片展開后呈橢圓形,全緣;表面黃綠色,背部中脈凸出,細脈交織成網狀,革質。氣微,味淡。(《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性味歸經】酸,平。歸心、肝、腎經。(《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藥材功效】祛風除濕,活血通絡,解毒消腫。(《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藥材主治】用于風濕痹痛,筋脈拘攣,跌打損傷,癰腫。(《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用法用量】9-15g。(《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貯藏保存】置通風干燥處。(《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藥材鑒別】 顯微鑒別: 品莖的橫切面:木栓層細胞約5列。皮層外側為石細胞環帶,石細胞呈類圓形或卵圓形,一種壁厚,胞腔呈點狀,直徑8-20μm,一種壁較薄,胞腔較大,直徑15-40μm,孔溝明顯,壁木化。柱鞘纖維成束,纖維壁厚,胞腔多不...
話題:本草/本草C 標題:通關藤_中藥詞典T_中醫中藥網
通關藤為蘿藦科植物通關藤的干燥藤莖;止咳平喘,祛痰,通乳,清熱解毒;用于喘咳痰多,產后乳汁不通,風濕腫痛,瘡癰。
通關藤為蘿藦科植物通關藤Marsdenia tenacissima (Roxb.) Wight et Arn.的干燥藤莖。秋、冬二季采收,干燥。主產于云南、貴州。 【中藥名稱】通關藤 【中藥學名(拉丁名)】MARSDENIAE TENACISSIMAE CAULIS 【所屬功效類】化痰止咳平喘藥 【科屬】蘿藦科 【分布區域】主產于云南、貴州。 【來源】本品為蘿藦科植物通關藤Marsdenia tenacissima (Roxb.) Wight et Arn.的干燥藤莖。(《中國藥典2015》) 【分布產地】主產于云南、貴州。 【入藥部位】莖木 【采收加工】秋、冬二季采收,干燥。(《中國藥典2015》) 【藥材性狀】 本品呈扁圓柱形,略扭曲,直徑2-5cm;節膨大,節間兩側各有1條明顯縱溝,于節處交互對稱。表面灰褐色,粗糙;栓皮松軟,稍厚。質硬而韌,粗者難折斷。斷面不平整,常呈類“8”字形,皮部淺灰色,木部黃白色,密布針眼狀細孔。髓部常中空。氣微,味苦回甜。(《中國藥典2015》) 【性味歸經】苦,微寒。歸肺經。(《中國藥典2015》) 【藥材功效】止咳平喘,祛痰,通乳,清熱解毒。(《中國藥典2015》...
話題:本草/本草C 標題:筆管草_中藥詞典B_中醫中藥網
筆管草為菊科鴉蔥屬植物白莖鴉蔥的根;清熱解毒,平喘,祛風除濕。主治感冒發熱,哮喘,乳腺炎,疔瘡,關節痛,帶狀皰疹。
筆管草為菊科鴉蔥屬植物白莖鴉蔥的根。秋季采收,除去須根,洗凈曬干或蒸后曬干。 【拼音名】Bi Guan Cao 【別名】豬尾巴,羊奶子,水風,白莖鴉蔥,獨腳...
話題:本草/本草C 標題:白貝齒_中藥詞典B_中醫中藥網
白貝齒為寶貝科動物環紋貨貝的貝殼;止血,干膿水,破痞;用于治出血,膿水及痞塊等。
白貝齒為寶貝科動物環紋貨貝Monetaria annulus (Linnaeus)的貝殼。5-7月撈取,除肉,洗凈,曬干。主產于臺灣、海南及西沙群島。 【中藥名稱】白貝齒 【中藥學名(拉丁名)】MONETARIAE CONCHA 【別 名】貝子、貝齒、白貝 【所屬功效類】止血藥 【科屬】動物藥 【分布區域】主產于臺灣、海南及西沙群島。 【來源】 本品為寶貝科動物環紋貨貝Monetaria annulus (Linnaeus)的貝殼。(《四川省藏藥材標準2014年版》) 本品為寶貝科動物貨貝Monetaria moneta (L.)、環紋貨貝Monetaria annulus (L.)或擬棗貝Erronea errones (L.)的貝殼。(《河北省中藥飲片炮制規范2003版》) 【分布產地】主產于臺灣、海南及西沙群島。 【入藥部位】動物 【采收加工】 5-7月撈取,除肉,洗凈,曬干。(《四川省藏藥材標準2014年版》) 夏季于海邊撈取,去肉,洗凈,曬干。(《河北省中藥飲片炮制規范2003版》) 【藥材性狀】 貨貝:本品略呈卵圓形,長2.4-2.8cm,寬約2cm,高1-1.4cm。背部中央隆起,兩側堅厚而地平,后方兩側有鈍結節;表面光滑,有光澤,呈鮮黃色、黃白色或稍帶灰綠色,兩側邊緣色較淡;背部具有2-3條灰綠色橫帶,有的具不甚明顯的橙黃色環紋。底部平,白色或黃白色,殼口狹長,內外兩唇周緣各有12-14個細長的白齒。殼內面紫...
話題:本草/本草C 標題:艾虎_中藥詞典A_中醫中藥網
艾虎,體形象黃鼬,身長30-45cm,尾長11-20cm。吻部鈍,頸稍粗,足短。前肢間毛短,背中部毛長,約45-50mm。尾基毛次之,略為拱曲形。尾毛稍蓬松。跖行性。
【出處】始載于《中國藥用動物志》。
【拼音名】 ài Hǔ
【英文名】 Weasel
【別名】地狗、艾鼬、兩頭烏、臭狗子
【來源】
藥材基源:為鼬科動物艾鼬的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ustela eversmanni Lesson.
采收和儲藏:捕殺后,剝皮,剖腹,除去內臟和骨骼,取肉烘干。
【原形態】艾鼬,體形象黃鼬,身長30-45cm,尾長11-20cm。吻部鈍,頸稍粗,足短。前肢間毛短,背中部毛長,約45-50mm。尾基毛次之,略為拱曲形。尾毛稍蓬松。跖行性。腳掌被毛。掌墊發達,前足4枚,呈瓣狀,腕墊2枚;爪粗壯而銳利,褐白色。體...
話題:本草/本草C 標題:五指柑_中藥詞典W_中醫中藥網
五指柑為馬鞭草科植物黃荊的干燥全草;解表清熱,利濕除痰,止咳平喘,理氣止痛,截瘧殺蟲;用于感冒咳喘,肝病、脘滿腹痛,泄瀉痢疾,瘧疾,蟯蟲,外用治癰腫和瘡癬。
五指柑為馬鞭草科植物黃荊Vitex negundo L.的干燥全草。四季均可采收,除去泥沙,根莖洗凈,干燥。主產于長江以南各省,北達秦嶺淮河。 【中藥名稱】五指柑 【中藥學名(拉丁名)】HERBA VITICIS NEGUNDO 【所屬功效類】化痰止咳平喘藥 【科屬】馬鞭草科 【分布區域】主產于長江以南各省,北達秦嶺淮 【來源】本品為馬鞭草科植物黃荊Vitex negundo L.的干燥全草。(《廣東省中藥材標準第一冊2004年版》) 【分布產地】主產于長江以南各省,北達秦嶺淮河。 【采收加工】四季均可采收,除去泥沙,根莖洗凈,干燥。(《廣東省中藥材標準第一冊2004年版》) 【藥材性狀】本品根莖外表皮黃白色至灰褐色,外皮常片狀剝落,莖枝黃棕色至棕褐色,上部呈明顯的四棱形,下部類圓柱形,密被短絨毛。掌狀復葉對生,小葉5或3片,多皺縮,完整葉片展平后呈橢圓狀卵形,中央3個小葉片較大,兩側的較小而無柄,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或兩側邊緣具粗鋸齒狀2-5個。上表面淡綠色;下表面灰白色,兩面沿葉脈有短茸毛。圓錐花序頂生。花萼鐘形,密被白色短柔毛,5齒裂,花冠淡紫色,被毛,二唇形。果實圓球形或倒卵圓形,下半部包于宿萼內。氣微臭,味苦微澀。(《廣東省中藥材標準第一冊2004年版》) 【性味歸經】微苦,辛,平。歸肺經。(《廣東省中藥材標準第一冊2004年版》) 【藥材功效】解表清熱,利濕除痰,止咳平喘,理氣止痛,...
話題:本草/本草C 標題:五月艾_中藥詞典W_中醫中藥網
五月艾為菊科植物五月艾的干燥地上部分,溫經止血,散寒止痛,外用祛濕止癢。
五月艾為菊科植物五月艾Artemisia indica Willd.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間枝葉茂盛時采收。割取地上部分,曬干或陰干。全國大部分地區有產。 【中藥名稱】五月艾 【中藥學名(拉丁名)】ARTEMISIAE INDICAE HERBA 【別 名】野艾、大艾 【所屬功效類】止血藥 【科屬】菊科 【分布區域】全國大部分地區有產。 【來源】本品為菊科植物五月艾Artemisia indica Willd.的干燥地上部分。(《廣東省中藥材標準2011年版》) 【分布產地】全國大部分地區有產。 【入藥部位】全草 【采收加工】夏、秋間枝葉茂盛時采收。割取地上部分,曬干或陰干。(《廣東省中藥材標準2011年版》) 【藥材性狀】 本品莖呈圓柱形,長50-100cm,直徑0.2-0.7cm;表面灰綠色或棕褐色,具縱棱線,稀被灰白色茸毛或無毛。質略硬,易...
話題:本草/本草C 標題:仙靈脾_中藥詞典X_中醫中藥網
仙靈脾為小檗科植物物淫羊藿、箭葉淫羊藿、柔毛淫羊藿或巫山淫羊藿的干燥根莖;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濕;用于陽痿遺精,筋骨痿軟,風濕痹痛,麻木拘攣;更年期高血壓。
仙靈脾為小檗科植物物淫羊藿Epimedium brevicornu Maxim.、箭葉淫羊藿Epimedium sagittatum (Sieb. et Zucc.) Maxim.、柔毛淫羊藿Epimedium pubescens Maxim.或巫山淫羊藿Epimedium wushanense Ying的干燥根莖。夏、秋間采挖,除去泥沙及須根,洗凈,干燥。淫羊藿主產于陜西、山西、安徽、河南等地;箭葉淫羊藿主產于湖北、四川、浙江、湖南、陜西、江西等地;巫山淫羊藿主產于陜西、四川、貴州等地。 【中藥名稱】仙靈脾 【中藥學名(拉丁名)】RHIZOMA EPIMEDII 【別 名】淫羊藿根、羊藿根 【所屬功效類】補虛藥 【科屬】小檗科 【分布區域】淫羊藿主產于陜西、山西、安徽、河 【來源】本品為小檗科植物物淫羊藿Epimedium brevicornu Maxim.、箭葉淫羊藿Epimedium sagittatum (Sieb. et Zucc.) Maxim.、柔毛淫羊藿Epimedium pubescens Maxim.或巫山淫羊藿Epimedium wushanense Ying的干燥根莖。(《浙江省中藥炮制規范2015年版》) 【分布產地】淫羊藿主產于陜西、山西、安徽、河南等地;箭葉淫羊藿主產于湖北、四川、浙江、湖南、陜西、江西等地;巫山淫羊藿主產于陜西、四川、貴州等地。 【入藥部位】根及根莖 【采收加工】夏、秋間采挖,除去泥沙及須根,洗凈,干燥。(《浙江省中藥炮制規范2015年版》) 【藥材性狀】為不規則的厚片或結節狀的段,有的具分枝。表面棕褐色至灰褐色,結節呈小瘤狀突起,有殘留根痕。切面皮部薄,淺棕褐色,木部黃白色至...
話題:本草/本草C 標題:農吉利_中藥詞典N_中醫中藥網
農吉利為豆科植物野百合的干燥全草;甘、淡,平;有毒;滋陰益腎,抗癌。
農吉利為豆科植物野百合Crotalaria sessiliflora L.的干燥全草。7-10月采收,鮮用或切段曬干。主產于山東及長江以南各地。 【中藥名稱】農吉利 【中藥學名(拉丁名)】HERBA CROTALARIAE SESSILIFLORAE 【別 名山】油麻、野芝麻、芝麻響鈴鈴 【所屬功效類】清熱藥 【科屬】豆科 【分布區域】主產于山東及長江以南各地。 【來源】 本品為豆科植物野百合Crotalaria sessiliflora L.的干燥全草。(《上海市中藥飲片炮制規范2008年版》) 本品為豆科植物野百合Crotalaria sessiliflora L.的干燥全草。(《上海市中藥材標準1994年版》) 【分布產地】主產于山東及長江以南各地。 【入藥部位】全草 【采收加工】 7-10月采收,鮮用或切段曬干。(《中藥大辭典》) 秋季采挖,除去雜質,曬干或鮮用。(《上海市中藥材標準1994年版》) 【藥材性狀】 本品呈段狀。根段圓錐形,有時可見切段細側根,淺黃棕色。莖段圓柱形,表面灰綠色,密被灰白色茸毛,有的可見互生葉痕或切斷分枝。葉呈寬披針形或條形,全緣,暗綠色,下表面有絲狀長毛,多皺縮、破碎或切段。總狀花序,多切斷,花朵密集一起,苞片及小苞片極相似,線形,被略粗糙長毛;花梗極短;花萼5裂,先端尖,外面密生棕黃色長毛;花冠蝶形,約與花萼等長。莢果矩形,亦與花萼等長,約7mm,無毛,包于宿存花萼內,果皮灰褐色。種子10-15顆,腎狀圓形,深棕...
話題:本草/本草C 標題:制天南星_中藥詞典Z_中醫中藥網
制天南星為天南星的炮制加工品;燥濕化痰,祛風止痙,散結消腫。
制天南星為天南星的炮制加工品。主產于湖北、湖南、四川、貴州、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山東等地。 【中藥名稱】制天南星 【中藥學名(拉丁名)】ARISAEMATIS RHIZOMA PREPARATUM 【所屬功效類】化痰止咳平喘藥 【科屬】天南星科分布區域、主產于湖北、湖南、四川 【來源】本品為天南星的炮制加工品。(《中國藥典2015》) 【分布產地】主產于湖北、湖南、四川、貴州、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山東等地。 【入藥部位】根及根莖 【藥材性狀】本品呈類圓形或不規則形的薄片。黃色或淡棕色,質脆易碎,斷面角質狀。氣微,味澀,微麻。(《中國藥典2015》) 【性味歸經】苦、辛,溫;有毒。歸肺、肝、脾經。(《中國藥典2015》) 【藥材功效】燥濕化痰,祛風止痙,散結消腫。(《中國藥典2015》) 【藥材主治】用于頑痰咳嗽,風痰眩暈,中風痰壅,口眼喎斜,半身不遂,癲癇,驚風,破傷風;外用治癰腫,蛇蟲咬傷。(《中國藥典2015》) 【用法用量】3-9g。(《中國藥典2015》) 【用藥禁忌】孕婦慎用。(《中國藥典2015》) 【貯藏保存】置通風干燥處,防霉、防蛀。(《中國藥典2015》) 【藥材鑒別】...
話題:本草/本草C 標題:南山楂_中藥詞典N_中醫中藥網
南山楂為薔薇科植物野山楂的干燥成熟果實;用于瀉痢腹痛,瘀血經閉,產后瘀阻,心腹刺痛,疝氣疼痛,高脂血癥。
南山楂為薔薇科植物野山楂Crataegus cuneata Sieb. 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實。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置沸水中略燙,敲扁(楂餅),干燥;或直接干燥(原楂)。產于江蘇、浙江、云南、四川等地。 【中藥名稱】南山楂 【中藥學名(拉丁名)】CRATAEGI CUNEATAE FRUCTUS 【別 名】南楂、南楂肉 【所屬功效類】活血化瘀藥 【科屬】薔薇科 【分布區域】產于江蘇、浙江、云南、四川等地。 【來源】 本品為薔薇科植物野山楂Crataegus cuneata Sieb. 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實。(《浙江省中藥炮制規范2015年版》) 本品為薔薇科植物野山楂Crataegus cuneata Sieb. 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實。(《衛生部藥品標準中藥材第一冊1992版》) 【分布產地】產于江蘇、浙江、云南、四川等地。 【入藥部位】果實及種子 【采收加工】 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置沸水中略燙,敲扁(楂餅),干燥;或直接干燥(原楂)。(《浙江省中藥炮制規范2015年版》) 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置沸水中略燙后干燥或直接干燥。(《衛生部藥品標準中藥材第一冊1992版》) 【藥材性狀】 呈類球形,直徑0.8-1.5cm,有的呈餅狀。表面棕色至棕紅色,具細密皺紋。頂端凹陷,有花萼殘痕,基部有短果梗或果柄痕。果肉薄。氣微,味微酸澀。(《浙江省中藥炮制規范2015年版》) 本品類球形,直徑0.8...
話題:本草/本草C 標題:南非葉_中藥詞典N_中醫中藥網
南非葉為菊科植物扁桃斑鳩菊的葉,散熱、涼血和清血;適用于降血壓、降膽固醇、糖尿病、風熱性或血熱性皮膚病。
南非葉為菊科植物扁桃斑鳩菊Vernonia amygdalina Del.的葉。全年可采,鮮用或曬干備用。我國中南部有產。 【中藥名稱】南非葉 【別 名】將軍葉 【所屬功效類】解表藥 【科屬】菊科 【分布區域】我國中南部有產。 【來源】本品為菊科植物扁桃斑鳩菊Vernonia amygdalina Del.的葉。 【分布產地】我國中南部有產。 【入藥部位】葉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鮮用或曬干備用。 【性味歸經】苦,澀...
話題:本草/本草C 標題:小蠟樹葉_中藥詞典X_中醫中藥網
小蠟樹葉為木犀科植物小蠟樹的干燥葉;清熱利濕,解毒消腫;用于感冒發熱,肺熱咳嗽,喉嚨腫痛,口舌生瘡,濕熱黃疸,痢疾,癰腫瘡毒,濕疹,皮炎,跌打損傷,燙傷。
小蠟樹葉為木犀科植物小蠟樹Ligustrum sinense Lour.的干燥葉。夏、秋季采收,曬干。產于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四川、云南。 【中藥名稱】小蠟樹葉 【中藥學名(拉丁名)】LIGUSTRI SINENSIS FOLIUM 【別 名】盟甘課 【所屬功效類】清熱藥 【科屬】木犀科 【分布區域】產于江蘇、浙江、安徽、江西 【來源】本品為木犀科植物小蠟樹Ligustrum sinense Lour.的干燥葉。(《廣西壯藥質量標準第二卷》) 【分布產地】產于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四川、...
話題:本草/本草C 標題:小駁骨_中藥詞典X_中醫中藥網
小駁骨為爵床科植物小駁骨的干燥地上部分,祛瘀止痛,續筋接骨。
小駁骨為爵床科植物小駁骨Gendarussa vulgaris Nees的干燥地上部分。全年均可采收,除去雜質,曬干。主產于廣東、廣西。 【中藥名稱】小駁骨 【中藥學名(拉丁名)】GENDARUSSAE HERBA 【別 名】小還魂、百節芒、小葉金不換 【所屬功效類】活血化瘀藥 【科屬】爵床科 【分布區域】主產于廣東、廣西。 【來源】本品為爵床科植物小駁骨Gendarussa vulgaris Nees的干燥地上部分。(《中國藥典2015》) 【分布產地】主產于廣東、廣西。 【入藥部位】全草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采收,除去雜質,曬干。(《中國藥典2015》) 【藥材性狀】本品莖呈圓柱形,有分枝,長40-90cm,直徑0.2-3cm。莖表面黃綠色、淡綠褐色或褐綠色,有稀疏的黃色小皮孔;小枝微具四棱線,節膨大。質脆,易折斷,斷面黃白色。葉對生,卷縮破碎,展平后呈狹披針形或條狀披針形,長4-14cm,寬1-2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葉脈略帶紫色。有的可見穗狀花序,頂生或生于上部葉腋,苞片窄細,花冠二唇形。氣微,味微辛、酸。(《中國藥典2015》) 【性味歸經】辛,溫。歸肝、腎經。(《中國藥典2015》) 【藥材功效】祛瘀止痛,續筋接骨。(《中國藥典2015》) 【藥材主治】用于跌打損傷,筋傷骨折,風濕骨痛,血瘀經閉,產后腹痛。(《中國藥典2015》) 【用法用量】9-15g。外用適量。(《中國藥典2015》) 【用藥禁忌】孕婦慎用。(《中國藥典2015》) 【貯藏保存】置干燥處。(《中國藥典2015》) 【藥材鑒別】 顯微鑒別: 本品粉末黃綠色至黃褐色。石細胞眾多,黃色,直徑20-80μm,層紋明顯。腺鱗頭部4細胞,柄單細胞。氣孔直軸式或不等式。非腺毛2-4細胞。導管多為具緣紋孔和螺紋。薄壁細胞中含草酸鈣方晶,直徑2-10μm。 理化鑒別...
話題:本草/本草C 標題:巫山淫羊藿_中藥詞典W_中醫中藥網
巫山淫羊藿為小檗科植物巫山淫羊藿的干燥葉,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濕。
巫山淫羊藿為小檗科植物巫山淫羊藿Epimedium wushanense T.S.Ying的干燥葉。夏、秋季莖葉茂盛時采收,除去雜質,曬干或陰干。產于四川、貴州、湖北、廣西。
【中藥名稱】巫山淫羊藿
【中藥學名(拉丁名)】EPIMEDII WUSHANENSIS HERBA
【所屬功效類】 補虛藥
【科屬】小檗科
【分布區域】產于四川、貴州、湖北、廣西。
【來源】為小檗科植物巫山淫羊藿Epimedium wushanenseT.S.Ying的干燥葉。(《中國藥典2015》)
【分布產地】產于四川、貴州、湖北、廣西。
【入藥部位】葉
【采收加工】夏、秋季莖葉茂盛時采收,除去雜質,曬干或陰干。(《中國藥典2015》)
【藥材性狀】本品為二回三出復葉,小葉片披針形至狹披針形,長9~23cm,寬1.8~4.5cm,先端漸尖或長漸尖,邊緣具刺齒,側生小葉基部的裂片偏斜,內邊裂片小,圓形,外邊裂片大,三角形,漸尖。下表面被綿毛或禿凈。近革質。氣微,味微苦。(《中國藥典2015》)
【性味歸經】辛、甘,溫。歸肝、腎經。(《中國藥典2015》...
話題:本草/本草C 標題:異葉茴芹_中藥詞典Y_中醫中藥網
異葉茴芹為傘形科植物異葉茴芹的干燥全草,散寒消積,健脾止瀉,祛瘀消腫;用于風寒感冒,泄瀉,小兒疳積,皮膚瘙癢。
異葉茴芹為傘形科植物異葉茴芹Pimpinella diversifolia DC.的干燥全草。夏、秋二季果實近成熟時采收,除去雜質,干燥。主產于江西省。 【中藥名稱】異葉茴芹 【中藥學名(拉丁名)】HERBA PIMPINELLAE 【別 名】鵝腳板 【所屬功效類】解表藥 【科屬】傘形科 【分布區域】主產于江西省。 【來源】本品為傘形科植物異葉茴芹Pimpinella diversifolia DC.的干燥全草。(《江西省中藥飲片炮制規范2008年版》) 【分布產地】主產于江西省。 【入藥部位】全草 【采收加工】夏、秋二季果實近成熟時采收,除去雜質,干燥。(《江西省中藥飲片炮制規范2008年版》) 【藥材性狀】本品為不規則的段,根、莖、葉、花、果混合。根呈圓柱形,表面有白色柔毛。莖呈圓柱形,直徑1-6mm;表面黃綠色或棕黃色,有的具數條縱棱及節;質脆,易折斷,斷面類白色或中空。葉多皺縮、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羽狀分裂,中部裂片卵形,頂端漸尖,側裂片基部傾斜,邊緣有圓鋸齒。復傘形花...
話題:本草/本草C 標題:無患子果_中藥詞典W_中醫中藥網
無患子果為無患子科植物無患子的干燥成熟果實,清熱祛痰,消積殺蟲;用于白喉,咽喉炎,扁桃體炎,支氣管炎,百日咳,蟲積食滯。
無患子果為無患子科植物無患子Sapindus mukorossi Gaertn.的干燥成熟果實。主產于廣東、廣西等地。 【中藥名稱】無患子果 【中藥學名(拉丁名)】FRUCTUS SAPINDI MUKOROSSI 【所屬功效類】 化痰止咳平喘藥 【科屬】無患子科 【分布區域】主產于廣東、廣西等地。 【來源】本品為無患子科植物無患子Sapindus mukorossi Gaertn.的干燥成熟果實。(《廣西中藥飲片炮制規范2007年版》) 【分布產地】主產于廣東、廣西等地。 【入藥部位】果實及種子 【藥材性狀】 生無患子果:為核果,球形,直徑1.5-2cm。果皮棕黃色或棕黑色,肉質。種子球形,直徑1.2-1.6cm。外表黑色,光滑,種臍線性,周圍附有白色茸毛。種皮骨質,堅硬。無胚乳,子葉2,疊生,黃色,肥厚;胚短粗,稍彎曲。種子氣微,味苦。 無患子果炭:形同生無患子果,果肉表面焦黑色,內呈焦黃色或焦褐色。(《廣西中藥飲片炮制規范2007年版》) 【性味歸經】苦、澀,平;有小毒。歸肺、脾經。(《廣西中藥飲片炮制規范2007年版》) 【藥材功效】清熱祛痰,消積殺蟲。(《廣西中藥飲片炮制規范2007年版》) 【藥材主治】用于白喉,咽喉炎,扁桃體炎,支氣管炎,百日咳,蟲積食滯。(《廣西中藥飲片炮制規范2007年版》) 【用法用量】3-9g;外用適量,研末吹喉,或煎湯洗患處。(《廣西中藥飲片炮制規范2007年版》) 【貯藏保存】置通風干燥處,防蛀。(《廣西中藥飲片炮制規范2007年版》) 【中藥炮制】 生無患子果:除去雜質。 無患子果炭:取生無患子果,按炒炭法,炒至表面焦黑色,內部焦黑色或焦褐色。(《廣西中藥飲片炮制規范2007年版》) 【道地性】非道地 【傳說淵源】 從攸縣縣城西行十公里,便是桃水、石羊塘、鴨塘鋪三個鄉鎮交界的松山觀。松山觀附近有戶姓劉的人家,男的叫劉明任,娶妻王氐,夫妻倆勤勞善良。賴祖上遺下桑園二畝,薄田三丘,耕種養蠶繅絲織絹以度日月,雖盈余無多,也衣食不愁。只是夫妻已過而立之年,卻沒有一個孩子。每遇昏燈夜雨,夫妻對坐,黯然神傷。為了延續香火,小倆口一有空就到松山觀去焚香燒紙拜菩薩,求上天賜給一男半女。這年中秋節,王氏產下一女,夫妻倆興奮異常,聽著嬰兒啼哭,心里就別提有多高興了。可是解開襁褓一看,都嚇了一跳,根本就是一個怪物:不見眉淡,兩眼成一條縫,鼻歪口邪,夫妻倆頓時沉下臉來。劉明任抱著嬰兒說:“不管怎么樣,她是我的骨肉,再丑也要把她養大。”給孩子取名碧桃。 轉眼間碧桃長到十五歲了,已出落成一個大姑娘了。從后面看,身姿曼妙,體態婀娜,烏發披肩,儼然是個大美人;對面看去,相貌丑陋,又黑又瘦不說,而且滿臉的痦子。碧桃自覺長相難看,躲在家里輕易不出大門,只是跟著母親勞動。但碧桃心靈手巧,種桑、養蠶、繅絲、織絹,一看就會,手藝嫻熟甚至超過了她的母親。碧桃還是個極其善良且孝順的姑娘,善解人意,家里的家務活爭搶著去做。無事的時候,她到松山觀去,點上三炷香,打掃殿堂,清理香爐,為張真人塑像擦拭灰燼,很得駐觀道士帝書道人的喜愛。 松山觀的右邊有個菜園,菜園里有幾棵大樹,樹干高大,樹皮灰白色。初夏的一天,碧桃冒著細雨走進菜園,一陣風吹來,一片橄欖形的葉子隨風飄落,輕輕地落在她的腳邊。碧桃撿起來細細觀看,不覺發出贊嘆:“好漂亮啊!”接著她聽到一陣沙沙的響聲,一連串葉子舒緩地飄下。 這時,帝書道人來到碧桃身后,見她望著葉子發愣,笑道:“不認識它們吧?這些樹叫無患子,是那年松山觀到陽升觀請張真人到這里治蛟時,一個老太太種下的。這個老太太誰也不認識,不知道她什么時候來...
話題:本草/本草C 標題:無患子根_中藥詞典W_中醫中藥網
無患子根為無患子科植物無患子的干燥根,清肺止咳,清熱解毒,清熱利濕;用于外感發熱,咽喉腫痛,肺熱咳嗽,吐血,帶下,白濁,蛇蟲咬傷。
無患子根為無患子科植物無患子Sapindus saponaria L.的干燥根。全年均可采挖,除去雜質,切段或塊,曬干。主產于廣東、廣西等地。 【中藥名稱】無患子根 【中藥學名(拉丁名)】SAPINDI SAPONARIAE RADIX 【別 名】無患樹蔃、無患根、木患根 【所屬功效類】清熱藥 【科屬】無患子科 【分布區域】主產于廣東、廣西等地。 【來源】本品為無患子科植物無患子Sapindus saponaria L.的干燥根。(《廣東省中藥材標準2011年版》) 【分布產地】主產于廣東、廣西等地。 【入藥部位】根及根莖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采挖,除去雜質,切段或塊,曬干。(《廣東省中藥材標準2011年版》) 【藥材性狀】本品呈圓柱形,略扭曲,長短不一,直徑1.0-5.0cm,或切成不規則的段、塊。表面黃棕色至黃褐色,較粗糙,易剝離。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皮部薄,與木部交界處常分離;木部寬而致密,黃白色。氣微,味苦。(《廣東省中藥材標準2011年版》) 【性味歸經】苦、辛,微寒。歸肺、脾經。(《廣東省中藥材標準2011年版》) 【藥材功效】清肺止咳,清熱解毒,清熱利濕。(《廣東省中藥材標準2011年版》) 【藥材主治】用于外感發熱,咽喉腫痛,肺熱咳嗽,吐血,帶下,白濁,蛇蟲咬傷。(《廣東省中藥材標準2011年版》) 【用法用量】15-30g。(《廣東省中藥材標準2011年版》) 【用藥禁忌】孕婦忌服。(《廣東省中藥材標準2011年版》) 【貯藏保存】置干燥處。(《廣東省中藥材標準2011年版》) 【中藥炮制】洗凈,潤透,切片。(《廣東省中藥材標準2011年版》) 【道地性】非道地 【傳說淵源】 從攸縣縣城西行十公里,便是桃水、石羊塘、鴨塘鋪三個鄉鎮交界的松山觀。松山觀附近有戶姓劉的人家,男的叫劉明任,娶妻王氐,夫妻倆勤勞善良。賴祖上遺下桑園二畝,薄田三丘,耕種養蠶繅絲織絹以度日月,雖盈余無多,也衣食不愁。只是夫妻已過而立之年,卻沒有一個孩子。每遇昏燈夜雨,夫妻對坐,黯然神傷。為了延續香火,小倆口一有空就到松山觀去焚香燒紙拜菩薩,求上天賜給一男半女。這年中秋節,王氏產下一女,夫妻倆興奮異常,聽著嬰兒啼哭,心里就別提有多高興了。可是解開襁褓一看,都嚇了一跳,根本就是一個怪物:不見眉淡,兩眼成一條縫,鼻歪口邪,夫妻倆頓時沉下臉來。劉明任抱著嬰兒說:“不管怎么樣,她是我的骨肉,再丑也要把她養大。”給孩子取名碧桃。 轉眼間碧桃長到十五歲了,已出落成一個大姑娘了。從后面看,身姿曼妙,體態婀娜,烏發披肩,儼然是個大美人;對面看去,相貌丑陋,又黑又瘦不說,而且滿臉的痦子。碧桃自覺長相難看,躲在家里輕易不出大門,只是跟著母親勞動。但碧桃心靈手巧,種桑、養蠶、繅絲、織絹,一看就會,手藝嫻熟甚至超過了她的母親。碧桃還是個極其善良且孝順的姑娘,善解人意,家里的家務活爭搶著去做。無事的時候,她到松山觀去,點上三炷香,打掃殿堂,清理香爐,為張真人塑像擦拭灰燼,很得駐觀道士帝書道人的喜愛。 松山觀的右邊有個菜園,菜園里有幾棵大樹,樹干高大,樹皮灰白色。初夏的一天,碧桃冒著細雨走進菜園,一陣風吹來,一片橄欖形的葉子隨風飄落,輕輕地落在她的腳邊。碧桃撿起來細細觀看,不覺發出贊嘆:“好漂亮啊!”接著她聽到一陣沙沙的響聲,一連串葉子舒緩地飄下。 這時,帝書道人來到碧桃身后,見她望著葉子發愣,笑道:“不認識它們吧?這些樹叫無患子,是那年松山觀到陽升觀請張真人到這里治蛟時,一個老太太種下的。這個老太太誰也不認識,不知道她什么時候來的,也不知道她什么時候去的...
話題:本草/本草C 標題:顯齒蛇葡萄_中藥詞典X_中醫中藥網
顯齒蛇葡萄為葡萄科植物顯齒蛇葡萄的干燥嫩枝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用于感冒發熱,咽喉腫痛,濕熱黃疸,目赤腫痛,癰腫瘡癤。
顯齒蛇葡萄為葡萄科植物顯齒蛇葡萄Ampelopsis grossedentata (Hand.-Mazz.) W. T. Wang的干燥嫩枝葉。6月采摘,曬干或烘干。產于陜西、甘肅、湖北等地。 【中藥名稱】顯齒蛇葡萄 【中藥學名(拉丁名)】FOLIUM ET RAMULUS AMPELOPSIS GROSSEDENTATAE 【所屬功效類】清熱藥 【科屬】葡萄科 【分布區域】產于陜西、甘肅、湖北等地。 【來源】本品為葡萄科植物顯齒蛇葡萄Ampelopsis grossedentata (Hand.-Mazz.) W. T. Wang的干燥嫩枝葉。(《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分布產地】產于陜西、甘肅、湖北等地。 【入藥部位】葉 【采收加工】6月采摘,曬干或烘干。(《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藥材性狀】本品莖略呈圓柱形,直徑0.5-3mm。表面黃綠色至黃棕色,具縱棱。質脆,易折斷,斷面略顯纖維性。葉多皺縮卷曲,表面暗灰綠色,被有淡黃白色顆粒狀物;完整葉片展開后呈長橢圓形、狹菱形、菱狀卵形或披針形,長2-5cm,寬1-2cm,邊緣有鋸齒,基部楔形。氣清香,味微甘、苦。(《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性味歸經】甘、淡,涼。歸肺、肝、胃經。(《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藥材功效】清熱解毒,利濕消腫。(《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藥材主治】用于感冒發熱,咽喉腫痛,濕熱黃疸,目赤腫痛,癰腫瘡癤。(《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用法用量】15-30g,鮮品加倍。外用適量,煎水洗。(《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貯藏保存】置干燥處,防霉。(《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藥材鑒別】 顯微鑒別: 本品葉的橫切面:非腺毛多分布在主脈中上部,單細胞,偶見由2-4個細胞組成,先端略彎曲;上、下表皮均由1列薄壁細胞組成;厚角組織位于主脈突起部位,細胞壁明顯增厚;柵欄組織1列,不通過主脈;主脈維管束外韌型,外側薄壁細胞中可見草酸鈣簇晶;黏液細胞內含草酸鈣針晶束。 粉末綠褐色。草酸鈣針晶多數成束存在于橢圓形黏液細胞中或散在,長28-80μm;草酸鈣...
話題:本草/本草C 標題:月見草子_中藥詞典Y_中醫中藥網
月見草子為柳葉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月見草的種子,活血通絡,息風平肝,消腫斂瘡。
月見草子為柳葉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月見草Oenothera biennis L.的種子。7-8月果實成熟時采收,用枝剪或刀把花序剪(割)斷,或全株拔起,曬干,壓或敲打,收集種子。原產北美(尤加拿大與美國東部),早期引入歐洲,后迅速傳播世界溫帶與亞熱帶地區。在我國東北、華北、華東(含臺灣)、西南(四川、貴州)有栽培。
【中藥名稱】月見草子
【中藥學名(拉丁名)】SEMEN OENOTHERAE BIENNIS
【所屬功效類】祛風濕藥
【科屬】柳葉菜科
【分布區域】原產北美(尤加拿大與美國東部)
【來源】本品為柳葉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月見草Oenothera biennis L.的種子。(《遼寧省中藥材標準第一冊2009年版》)
【分布產地】原產北美(尤加拿大與美國東部),早期引入歐洲,后迅速傳播世界溫帶與亞熱帶地區。在我國東北、華北、華東(含臺灣)、西南(四川、貴州)有栽培。
【采收加工】7-8月果實成熟時采收,用枝剪或刀把花序剪(割)斷,或全株拔起,曬干,壓或敲打,收集種子。(《遼寧省中藥材標準第一冊2009年版》)
【藥材性狀】本品呈錐形或不規則形,長約1.1-1.5mm,寬0.5-1.1mm。表面黃褐色、紅褐色、褐色,多具三棱或四棱,表面網狀紋理較大,略突起。置放大鏡下觀察種臍位丁較小端,平截,顏色...
話題:本草/本草C 標題:柚果_中藥詞典Y_中醫中藥網
柚果為蕓香科植物柚及其變種的干燥未成熟的果實;燥濕化痰,寬中行氣,消食。
柚果為蕓香科植物柚Citrus maxima Burm. Merr.及其變種的干燥未成熟的果實。3-4月果實為3-7cm時采收,洗凈,切為兩半或片,曬干或低溫干燥。主產于廣東、廣西。
【中藥名稱】柚果
【中藥學名(拉丁名)】CITRI GRANDIS FRUCTUS IMMATURUS
【別 名】柚子、胡柑、香欒
【所屬功效類】化痰止咳平喘藥
【科屬】蕓香科
【分布區域】主產于廣東、廣西。
【來源】本品為蕓香科植物柚Citrus maxima Burm. Merr.及其變種的干燥未成熟的果實。(《廣東省中藥材標準2011年版》)
【分布產地】主產于廣東、廣西。
【入藥部位】果實及種子
【采收加工】3-4月果實為3-7cm時采收,洗凈,切為兩半或片,曬干或低溫干燥。(《廣東省中藥材標準2011年版》)
【藥材性狀】本品為圓形、橢圓形、半圓形或不規則片狀,直徑1-4cm。外表面棕黃色,切面淡黃色,或棕黃色,有不規則皺紋。質韌。氣芳香,味苦,微辛。(《廣東省中藥材標準2011年版》)
【性味歸經】辛、甘、苦,溫。歸肺、脾經。(《廣東省中藥材標準2011年版》)
【藥材功效】燥濕化痰,寬中行氣,消食。(《廣東省中藥材標準2011年版》)
【藥材主治】用于風寒咳嗽,喉癢痰多,氣郁胸悶,食積傷酒,脘腹冷痛,嘔惡泄瀉。(《廣東省中藥材標準2011年版》)
【用法用量】3-6g。(《廣東省中藥材標準2011年版》)
【貯藏保存】置陰涼干燥處,防蛀。(《廣東省中藥材標準2011年版》)
【中藥配伍】治痰氣咳嗽:香欒,去核,切,砂瓶內浸酒,封固一夜,煮爛,蜜拌勻,時時含咽。(《綱目》)
【中藥炮制】除去雜質,潤透,切薄片,低溫干燥。(《廣東省中藥材標準2011年版》)
【藥理作用】
1.抗炎作用:柚皮甙與其他黃酮類相似,有抗炎作用。給小鼠腹腔注射100mg/kg可降低甲醛性足踝浮腫。...
話題:本草/本草C 標題:油松節_中藥詞典Y_中醫中藥網
油松節為松科植物油松或馬尾松的干燥瘤狀結或分枝節;用于風寒濕痹,歷節風痛,轉筋攣急,跌打傷痛。
油松節為松科植物油松Pinus tabuliformis Carr.或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的干燥瘤狀結或分枝節。全年均可采收,鋸取后陰干。油松主產于遼寧、河北、山東、河南、山西、陜西、甘肅等地;馬尾松主產于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北。 【中藥名稱】油松節 【中藥學名(拉丁名)】PINI LIGNUM NODI 【別 名】松節 【所屬功效類】祛風濕藥 【科屬】松科 【分布區域】油松主產于遼寧、河北、山東、河南 【來源】本品為松科植物油松Pinus tabuliformis Carr.或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的干燥瘤狀結或分枝節。(《中國藥典2015》) 【分布產地】油松主產于遼寧、河北、山東、河南、山西、陜西、甘肅等地;馬尾松主產于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北。 【入藥部位】莖木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采收,鋸取后陰干。(《中國藥典2015》) 【藥材性狀】本品呈扁圓節段狀或不規則的塊狀,長粗細不一。外表面黃棕色、灰棕色或紅棕色,有時帶有棕色至黑棕色油斑,或有殘存的栓皮。質堅硬。橫截面木部淡棕色,心材色稍深,可見明顯的年輪環紋,顯油性;髓部小,淡黃棕色。總斷面具縱直或扭曲紋理。有松節油香氣,味微苦辛。(《中國藥典2015》) 【性味歸經】苦、辛,溫。入肝、腎經。(《中國藥典2015》) 【藥材功效】祛風除濕,通絡止痛。(《中國藥典2015》) 【藥材主治】用于風寒濕痹,歷節風痛,轉筋攣急,跌打傷痛。(《中國藥典2015》) 【用法用量】9-15g。(《中國藥典2015》) 【用藥禁忌】陰虛血燥者慎用。(《中國藥典2015》) 【貯藏保存】置陰涼干燥處。(《中國藥典2015》) 【藥材鑒別】 顯微鑒別: 本品粉末棕黃色。管胞常成束,多斷裂,直徑10-81μm,圓形具緣紋孔明顯;具緣孔單列與管胞壁,直徑近等于管胞直徑。射線管胞壁鋸齒狀增厚,交叉場紋孔窗格狀。樹脂團塊不規則,棕黃色或棕紅色。(《中國藥典20...
話題:本草/本草C 標題:靈仙藤_中藥詞典L_中醫中藥網
靈仙藤為毛茛科植物威靈仙或山木通的干燥地上部分;用于風濕痹痛,關節拘急,四肢麻木,跌打損傷,小便不利,諸骨鯁喉。
靈仙藤為毛茛科植物威靈仙Clematis chinensis Osbeck或山木通Clematis finetiana Levl. et Vaniot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采割,除去雜質,干燥。主產于江西、浙江、福建、湖南、貴州、云南等地。
【中藥名稱】靈仙藤
【中藥學名(拉丁名)】HERBA CLEMATIDIS
【別 名】搜山虎
【所屬功效類】祛風濕藥
【科屬】毛茛科
【分布區域】主產于江西、浙江、福建、湖南
【來源】本品為毛茛科植物威靈仙Clematis chinensis Osbeck或山木通Clematis finetiana Levl. et Vaniot的干燥地上部分。(《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分布產地】主產于江西、浙江、福建、湖南、貴州、云南等地。
【入藥部位】全草
【采收加工】夏、秋二季采割,除去雜質,干燥。(《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藥材性狀】
威靈仙:本品全體呈黑色,莖圓柱形具棱。質脆易折斷,斷面黃白色。葉對生,一回羽狀復葉,小葉3-7枚,多為5枚,葉卵形,三角狀卵形或披針形,長1.5-7cm,寬0.5-4cm,全緣,葉脈具毛。瘦果扁平,花柱宿存,延長成白色羽毛狀。氣微,味淡。
山木通:全體呈黑黃色或紅黃色。莖的外皮常脫落。小葉3枚,瘦果上宿存的花柱延長成黃褐色羽毛狀。氣微,味淡。(《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性味歸經】辛、咸,溫。歸肝、膀胱經。(...
話題:本草/本草C 標題:煙窩草_中藥詞典Y_中醫中藥網
煙窩草為毛茛科植物東亞唐松草的根及根莖;清熱解毒燥濕;用于百日咳,癰瘡腫毒,牙痛,濕疹。
煙窩草,為毛茛科植物東亞唐松草Thalictrum minus L. var. hypoleucum (Sieb. et Zucc.) Miq.[T. thunbergiiDC.;T.thunbergii DC. var. majus Nakai]的根及根莖。分布于東北、華北及陜西、山東、江蘇、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四川、貴州。具有清熱解毒燥濕之功效。常用于百日咳,癰瘡腫毒,牙痛,濕疹。 【中文學名】煙窩草 【別 稱】馬尾黃連、金雞腳下黃、馬尾連 【采收時間】夏、秋間采收 【用 量】內服:煎湯,6-9g;外用適量 【毒 性】小毒 【入藥部位】根及根莖。 【性味】味苦,性寒。 【歸經】歸肺、胃經。 【功效】清熱解毒燥濕。 【主治】用于百日咳,癰瘡腫毒,牙痛,濕疹。 【相關配伍】 1、治急性皮炎、濕疹:煙窩草適量,烙干,研粉,撒敷。(《陜西中草藥》) 2、治風丹:馬尾黃連一大把煎水,洗患處;并用根15g水煎服。 3、治腫毒:適量馬尾黃連根搗爛,攤在布上包患處,每日換1次。 4、治痔瘡出血:馬尾黃連15g,蒸酒服。 5、治胸膈飽脹:馬尾黃連9g,煎酒服。(2-5方出自《貴州民間藥物》)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9g。外用:適量,烙干研粉,撒敷患處;或煎水洗;或搗爛敷。 【使用注意】虛寒證慎服。 【...
話題:本草/本草C 標題:皂礬_中藥詞典Z_中醫中藥網
皂礬(綠礬)為硫酸鹽類礦物水綠礬的礦石,解毒燥濕,殺蟲補血;用于黃腫脹滿,疳積久痢,腸風便血,血虛萎黃,濕瘡疥癬,喉痹口瘡。
皂礬(綠礬)為硫酸鹽類礦物水綠礬的礦石。主含含水硫酸亞鐵(FeSO4·7H2O)。采挖后,除去雜石。產山東、湖南、陜西、甘肅、新疆、安徽、浙江等地。 【中藥名稱】皂礬(綠礬) 【中藥學名(拉丁名)】MELANTERITUM 【別 名】青礬、皂莢礬 【所屬功效類】清熱藥 【科屬】其它科 【分布區域】山東、湖南、陜西、甘肅 【來源】本品為硫酸鹽類礦物水綠礬的礦石。主含含水硫酸亞鐵(FeS04?7H2O)。(《中國藥典2015》) 【分布產地】產山東、湖南、陜西、甘肅、新疆、安徽、浙江等地。 【入藥部位】礦物 【采收加工】采挖后,除去雜石。(《中國藥典2015》) 【藥材性狀】本品為不規則碎塊。淺綠色或黃綠色,半透明,具光澤,表面不平坦。質硬脆,斷面具玻璃樣光澤。有鐵銹氣,味先澀后微甜。(《中國藥典2015》) 【性味歸經】酸,涼。歸肝、脾經。(《中國藥典2015》) 【藥材功效】解毒燥濕,殺蟲補血。(《中國藥典2015》) 【藥材主治】用于黃腫脹滿,疳積久痢,腸風便血,血虛萎黃,濕瘡疥癬,喉痹口瘡。(《中國藥典2015》) 【用法用量】0.8-1.6g。外用適量。(《中國藥典2015》) 【用藥禁忌】孕婦慎用。(《中國藥典2015》) 【貯藏保存】置陰涼干燥處,防潮,防塵。(《中國藥典2015》) 【藥材鑒別】 理化鑒別: 取本品0.5g,加水適量使溶解(必要時濾過),溶液顯亞鐵鹽(通則0301)與硫酸鹽(通則0301)的鑒別反應。(《中國藥典2015》) 中藥配伍 1.治黃腫病:五倍子半斤(炒黑),綠礬四兩(姜汁炒白),針砂四兩(醋炒紅色),神曲半斤(炒微黃色)。上為細末,生姜汁煮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溫酒下,不能飲酒米飲湯亦可。終身忌食蕎麥面,犯了再發難治。(《醫學正傳》綠礬丸) 2.治食勞黃病,身目俱黃:青礬,鍋內煅赤,米醋拌為末,棗肉和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后姜湯下。(《救急方》) 3.治鉤蟲病方:青礬半斤,米醋四兩,黑豆四兩,米飯適量。先將青礬放新瓦上煅為紅色,分兩次淬入米醋,煅至干透,取出秤取四兩,研細末;另將黑豆炒熟磨成細粉,與青礬混合拌勻,用米飯搗和搓成丸子如黃豆大,焙干。成人每次服六至八分,兒童酌減,每早晚各服-次,連服五至十天。休息數天后再服。以十至二十天為一療程。服藥期忌飲茶。(《湖南農村常用中草藥手冊》) 4.治小兒疳疾有蟲,愛食泥土:綠礬為末,以豬膽汁和丸綠豆大。每服五、七丸,米飲下,無時。(《小兒L衛生總微論方》綠礬丸) 5.治大人小兒赤白痢,腸滑不止:綠礬、白礬、石灰、鉛丹(四味同入罐子內,燒通赤,放冷,研)、龍骨、赤石脂、縮砂仁各半兩。上搗研為散,更合研勻。每服-錢匕,小兒半錢匕或一字匕,并米飲調下。腸滑極有效,作丸服亦得。(《圣濟總錄》綠白散) 6.治積年腸風下血,面色萎黃,下部腫疼,或如鼠奶,或如雞冠,常似蟲咬,癢痛不息:綠礬四兩,搗碎安瓶子內,以瓦子蓋口,用大火燒一食間,侯冷取出,研細如粉,更用白鹽一兩,硫黃一兩合研,再入瓶內,準前燒一食間,候冷取出,研令極細,入附末一兩,都研令勻,用粟米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及晚食前,暖生地黃汁下二十丸。(《圣惠方》綠礬丸) 7.治婦人赤白帶下,連年不瘥:綠礬一兩(燒赤),釜底墨一兩,烏賊魚骨一兩(炙黃)。上藥細研為末,以粟米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暖酒下十五丸。(《圣惠方》綠礬丸) 8.治耳生攔瘡:棗子去核,包青礬煅研,香油調敷之。(《摘元方》) 9.治甲疽:綠礬五兩,燒至汁盡,為末。先以鹽湯洗瘡拭干,用散敷瘡上,惟多為佳,著藥訖,以軟帛緩裹,若患急痛,即涂少酥令潤,每日一遍,鹽湯洗濯,有膿處則洗使凈,其癡干處不須近,每洗訖,敷藥如初,似急痛即涂酥,五、六日即覺瘡上痂漸剝起,但依前洗敷藥,十日即瘡漸漸總剝痂落,軟處或更生白膿泡,即擦破敷藥。(《外臺秘要方》) 10.治趾甲內生瘡,惡肉突出,久不愈,名臭田螺:皂礬日曬夜露,每以一兩,煎湯浸洗,仍以礬末一兩加雄黃二錢,硫黃一錢,乳香、沒藥各一錢,研勻搽之。(《醫方摘要》) 11.治疥瘡:綠礬、花椒各一文,冰片、樟腦各七文。上藥用雞子一枚,濾去黃存白,將藥納殼中,同煅成灰,瘡濕者干摻,干者萊油調敷。(《良方匯錄)) 12.治鉤蟲病初期感染:皂礬適量,研細泡冷開水中,擦洗患處,可止...
話題:本草/本草C 標題:禹南星_中藥詞典Y_中醫中藥網
禹南星為天南星科植物虎掌的干燥塊莖;祛風定驚,化痰,散結;用于中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癲癇,破傷風;外用治癰腫。
禹南星為天南星科植物虎掌Pinellia pedatisecta Schott的干燥塊莖。秋、冬季采挖,除去殘莖及須根,擦去外皮,曬干。產于北京、河北、山西、陜西、山東、江蘇、上海、安徽、浙江、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東北部。 【中藥名稱】禹南星 【中藥學名(拉丁名)】RHIZOMA PINELLIAE PEDATISECTAE 【所屬功效類】 祛風藥 【科屬】天南星科 【分布區域】產于北京、河北、山西 【來源】本品為天南星科植物虎掌Pinellia pedatisecta Schott的干燥塊莖。(《上海市中藥材標準1994年版》) 【分布產地】產于北京、河北、山西、陜西、山東、江蘇、上海、安徽、浙江、福建、河南、湖北、湖南...
話題:本草/本草C 標題:竹葉花椒_中藥詞典Z_中醫中藥網
竹葉花椒為蕓香科植物竹葉花椒的干燥成熟果皮;用于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蟲積腹痛;外用治濕疹瘙癢。
竹葉花椒為蕓香科植物竹葉花椒Zanthoxylum armatum DC.的干燥成熟果皮。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干燥,除去種子及雜質。主產于浙江、廣西、云南。 【中藥名稱】竹葉花椒 【中藥學名(拉丁名)】PERICARPIUM ZANTHOXYLI ARMATI 【別 名】山椒、狗花椒、花胡椒 【所屬功效類】溫里藥 【科屬】蕓香科 【分布區域】主產于浙江、廣西、云南。 【來源】本品為蕓香科植物竹葉花椒Zanthoxylum armatum DC.的干燥成熟果皮。(《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分布產地】主產于浙江、廣西、云南。 【入藥部位】果實及種子 【采收加工】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干燥,除去種子及雜質。(《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藥材性狀】本品呈球形,多單生,自果頂端沿腹背縫線開裂,直徑3-4mm。基部部分有果柄或已脫落,頂端具短小喙尖,外表面紅棕色至棕褐色,散有多數疣狀突起的小油點,對光透視呈半透明狀;內表面光滑,淡棕色,有的內果皮與外果皮分離而卷起。殘留種子略呈卵形,長約3mm,直徑2-2.5mm,表面黑色,有光澤。香氣較濃,味辛辣。(《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性味歸經】 辛,溫。歸脾、胃、腎經。(《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藥材功效】溫中止痛,殺蟲止癢。(《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藥材主治】用于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蟲積腹痛;外用治濕疹瘙癢。(《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用法用量】3-6g。...
話題:本草/本草C 標題:紫丁香葉_中藥詞典Z_中醫中藥網
紫丁香葉為木犀科植物丁香的干燥葉,用于細菌性痢疾,傳染性肝炎。
紫丁香葉為木犀科植物丁香Syringa oblata Lindl.的干燥葉。夏、秋季采摘,洗凈灰塵,曬干。產于東北、華北、西北(除新疆)以至西南達四川西北部(松潘、南坪)。
【中藥名稱】紫丁香葉
【中藥學名(拉丁名)】FOLIUM SYRINGAE OBLATAE
【所屬功效類】利水滲濕藥
【科屬】木犀科
【分布區域】產于東北、華北、西北(除新疆)
【來源】本品為木犀科植物丁香Syringa oblata Lindl.的干燥葉。(《吉林省藥品標準1977年版藥材部分》)
【分布產地】產于東北、華北、西北(除新疆)以至西南達四川西北部(松潘、南坪)。
【入藥部位】葉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摘,洗凈灰塵,...
話題:本草/本草C 標題:紫花前胡_中藥詞典Z_中醫中藥網
紫花前胡為傘形科植物紫花前胡的干燥根;降氣化痰,散風清熱;用于痰熱喘滿,咯痰黃稠,風熱咳嗽痰多。
紫花前胡為傘形科植物紫花前胡Peucedanum decursivum (Mig.) Maxim.的干燥根。秋、冬二季地上部分枯萎時采挖,除去須根,曬干。主產于江西、安徽、湖南。浙江等地。 【中藥名稱】紫花前胡 【中藥學名(拉丁名)】PEUCEDANI DECURSIVI RADIX 【所屬功效類】化痰止咳平喘藥 【科屬】傘形科 【分布區域】主產于江西、安徽、湖南 【來源】本品為傘形科植物紫花前胡Peucedanum decursivum (Mig.) Maxim.的干燥根。(《中國藥典2015》) 【分布產地】主產于江西、安徽、湖南、浙江等地。 【入藥部位】根及根莖 【采收加工】秋、冬二季地上部分枯萎時采挖,除去須根,曬干。(《中國藥典2015》) 【藥材性狀】 本品多呈不規則圓柱形、圓錐形或紡錘形,主根較細,有少數支根,長3-15cm,直徑0.8-1.7cm。表面棕色至黑棕色,根頭部偶有殘留莖基和膜狀葉鞘殘基,有淺直細縱皺紋,可見灰白色橫向皮孔樣突起和點狀須根痕。質硬,斷面類白色,皮部較窄,散有少數黃色油點。氣芳香,味微苦、辛。(《中國藥典2015》) 【性味歸經】苦、辛,微寒。歸肺經。(《中...
1
2
3
4
5
上一頁
2/5
下一頁
AI中文教育資源網-國際中文教育
生活漢語
少兒/華語
商務漢語
旅游漢語
中醫漢語
詞語
作文
關于我們
地址:中國廣東省廣州市
電話:2142228422@qq.com
郵箱:2142228422@qq.com
幫助和聯系
Copyright ? 2021 AI中文教育資源網 版權所有
粵ICP備17124623-1號
幫助中心
|
資源下載
|
版權聲明
首頁
聯系電話
返回頂部
聯系電話
2142228422@qq.com
在線客服
咨詢留言
加我微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