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免/亚洲第八页/国模吧一区二区三区/欧美一级色图
資源列表
所有資源分類
展開
收起
生活漢語
分類分級話題庫
話題分類分級會話庫
話題分類分級精編庫
話題分類分級影視庫
話題分類分級詞表庫
口語詞匯等級大綱
話題分類分級句庫
少兒/華語
少兒漢語話題主題庫
少兒漢語教材語料庫
少兒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華文主題分類語料庫
少兒主題分類分級詞表庫
華語一語教學分級詞表
華文詞匯等級大綱
中小學華文教材語料庫
主題分類常用句構式庫
商務漢語
商務漢語功能項目庫
商務漢語教材文本庫
商務漢語教材生詞表
商務功能分類語料庫
功能項目分級詞表庫
商務漢語詞匯等級大綱
商務交際功能及例句庫
功能分類句子構式庫
旅游漢語
旅游/導游漢語話題庫
旅游漢語教材語料庫
旅游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導游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旅游漢語話題分類詞表庫
導游漢語話題分類詞表庫
旅游話題分類例句構式庫
中醫漢語
中醫漢語教材分類語料庫
中醫漢語教材話題詞表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詞表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詞表庫
詞語
HSK分級常用框式結構庫
常用詞語圖片釋義庫
常用詞語前后搭配庫
HSK易混淆詞語資源庫
作文
小學作文分級語料庫
中學作文分級語料庫
題材分類作文語料庫
作文關鍵詞聚類詞表庫
生活漢語
分類分級話題庫
話題分類分級會話庫
話題分類分級精編庫
話題分類分級影視庫
話題分類分級詞表庫
口語詞匯等級大綱
話題分類分級句庫
少兒/華語
少兒漢語話題主題庫
少兒漢語教材語料庫
少兒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華文主題分類語料庫
少兒主題分類分級詞表庫
華語一語教學分級詞表
華文詞匯等級大綱
中小學華文教材語料庫
主題分類常用句構式庫
商務漢語
商務漢語功能項目庫
商務漢語教材文本庫
商務漢語教材生詞表
商務功能分類語料庫
功能項目分級詞表庫
商務漢語詞匯等級大綱
商務交際功能及例句庫
功能分類句子構式庫
旅游漢語
旅游/導游漢語話題庫
旅游漢語教材語料庫
旅游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導游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旅游漢語話題分類詞表庫
導游漢語話題分類詞表庫
旅游話題分類例句構式庫
中醫漢語
中醫漢語教材分類語料庫
中醫漢語教材話題詞表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詞表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詞表庫
詞語
HSK分級常用框式結構庫
常用詞語圖片釋義庫
常用詞語前后搭配庫
HSK易混淆詞語資源庫
作文
小學作文分級語料庫
中學作文分級語料庫
題材分類作文語料庫
作文關鍵詞聚類詞表庫
咨詢熱線:
2142228422@qq.com
生活漢語
分類分級話題庫
話題分類分級會話庫
話題分類分級精編庫
話題分類分級影視庫
話題分類分級詞表庫
口語詞匯等級大綱
話題分類分級句庫
少兒/華語
少兒漢語話題主題庫
少兒漢語教材語料庫
少兒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華文主題分類語料庫
少兒主題分類分級詞表庫
華語一語教學分級詞表
華文詞匯等級大綱
中小學華文教材語料庫
主題分類常用句構式庫
商務漢語
商務漢語功能項目庫
商務漢語教材文本庫
商務漢語教材生詞表
商務功能分類語料庫
功能項目分級詞表庫
商務漢語詞匯等級大綱
商務交際功能及例句庫
功能分類句子構式庫
旅游漢語
旅游/導游漢語話題庫
旅游漢語教材語料庫
旅游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導游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旅游漢語話題分類詞表庫
導游漢語話題分類詞表庫
旅游話題分類例句構式庫
中醫漢語
中醫漢語教材分類語料庫
中醫漢語教材話題詞表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詞表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詞表庫
詞語
HSK分級常用框式結構庫
常用詞語圖片釋義庫
常用詞語前后搭配庫
HSK易混淆詞語資源庫
作文
小學作文分級語料庫
中學作文分級語料庫
題材分類作文語料庫
作文關鍵詞聚類詞表庫
關于我們
關于我們
聯系我們
2142228422@qq.com
資源列表
積分獲取
中醫漢語
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中醫漢語
-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漢語
中醫漢語教材分類語料庫
中醫漢語教材話題詞表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詞表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詞表庫
選擇條件檢索:
請選擇檢索方式
全部
話題
標題
正文
檢 索
一級話題:
全部
保健
本草
典故、名家
方藥
疾病
經絡養生
養生
治療手段
中醫護理
二級話題:
全部
本草C
本草G
本草H
本草J
本草K
本草P
本草Q
本草R
本草S
本草植物D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語料庫
共128條
話題:本草/本草C 標題:春柴胡_中藥詞典C_中醫中藥網
春柴胡為傘形科植物狹葉柴胡,的幼嫩干燥地上部分,用于感冒發熱,寒熱往來,胸脅脹痛,月經不調,子宮脫垂,脫肛。
春柴胡為傘形科植物狹葉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的幼嫩干燥地上部分。春季采割幼苗,除去雜質,干燥。主產于遼寧、吉林、黑龍江、陜西、內蒙古、河北、江蘇、安徽。
【中藥名稱】春柴胡
【中藥學名(拉丁名)】HERBA BUPLEURI SCORZONERIFOLII
【別 名】嫩柴胡
【所屬功效類】解表藥
【科屬】傘形科
【分布區域】主產于遼寧、吉林、黑龍江、陜西
【來源】本品為傘形科植物狹葉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的幼嫩干燥地上部分。(《安徽省中藥飲片炮制規范2005年版》)
【分布產地】主產于遼寧、吉林、黑龍江、陜西、內蒙古、河北、江蘇、安徽。
【入藥部位】全草
【采收加工】春季采割幼苗,除去雜質,干燥。(...
話題:本草/本草C 標題:麻蛇子_中藥詞典M_中醫中藥網
麻蛇子為蜥蜴科動物麗斑麻蜥的全體;軟堅化痰,攻毒散結;主治淋巴結核,肺結核,骨結核,骨髓炎,骨折,癲癇,慢性氣管炎,慢性濕疹。
麻蛇子為蜥蜴科動物麗斑麻蜥的全體。7-9月捕捉,捏死,以鐵絲穿頭,曬干或烘干。產于東北及甘肅、河北、山東、山西、陜西等地。 【中藥名稱】麻蛇子 【中藥學名(拉丁名)】EREMIAS ARGUS 【別 名】馬蛇子、蜥蜴、蛇師子 【所屬功效類】清熱藥 【科屬】動物藥 【分布區域】產于東北及甘肅、河北、山東、山西 【來源】本品為蜥蜴科動物麗斑麻蜥的全體。(《中藥大辭典》) 【分布產地】產于東北及甘肅、河北、山東、山西、陜西等地。 【入藥部位】動物 【采收加工】...
話題:本草/本草C 標題:天麻_中藥詞典T_中醫中藥網
天麻用于息風,定驚。治眩暈眼黑,頭風頭痛,肢體麻木,半身不遂,語言蹇澀,小兒驚癇動風。
【出處】《雷公炮炙論》
【拼音名】Tiān Má
【別名】鬼督郵(《本經》),明天麻(《臨證指南醫案》),水洋芋(《中藥形性經驗鑒別法》),冬彭(藏名)。
【來源】為蘭科植物天麻的根莖。冬、春兩季采挖,冬采者名冬麻,質量優良;春采者名春麻,質量不如冬麻好。挖出后,除去地上莖及須根,洗凈泥土,用清水泡,及時擦去粗皮,隨即放入清水或白礬水浸泡,再水煮或蒸透,至中心無白點時為度,取出晾干,曬干或烘干。
【原形態】
天麻,又名:赤箭、離母(《本經》),神草(《吳普本草》),獨搖芝(《抱樸子》),赤箭脂、定風草(《藥性論》),合離(《酉陽雜俎》),合離草、獨搖(《本草圖經》),白龍皮、赤箭芝(《綱目》),自動草(《湖南藥物志》)。
多年生寄生草本,高60~100厘米,全體不含葉綠素。塊莖肥厚,肉質長圓形,長約10厘米,直徑3~4.5厘米,有不甚明顯的環節。莖直立,圓柱形,黃赤色。葉呈鱗片狀,膜質,長1~2厘米,具細脈,下部短鞘狀。花序為穗狀的總狀花序,長10~30厘米,花黃赤色;花梗短,長2~3毫米;苞片膜質,狹披針形或線狀長橢圓形;花被管歪壺狀,口部斜形,長7~8毫米,基部下側稍膨大,裂片小,三角形;唇瓣高于花被管的2/3,具3裂片,中央裂片較大,其基部在花管內呈短柄狀;子房下位,長5~6毫米,光滑,上有數條棱。蒴果長圓形至長圓倒卵形,長約15毫米,具短梗。種子多而細小,粉末狀,花期6~7月。果期7~8月。
本植物的莖葉(天麻莖葉)、果實(天麻子)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生境分布】生于林下陰濕、腐殖質較厚的地方。分布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安徽、湖北、四川、貴州、云南、陜西、西藏等地。主產云南、四川、貴州等地。
【性狀】干燥根莖為長橢圓形,略扁,皺縮而彎曲,一端有殘留莖基,紅色或棕紅色...
話題:本草/本草C 標題:矮腳龍膽_中藥詞典A_中醫中藥網
矮腳龍膽小龍膽草:矮小草本,高約4厘米。莖單生或數莖叢生。葉對生,無柄,密集,全緣;基生葉數枚,闊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長12~15毫米,寬11~12毫米,先端漸尖,頂處尾尖。
矮腳龍膽《辭典》
【出處】《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拼音名】 ǎi Jiǎo Lónɡ Dǎn
【來源】為龍膽科植物小龍膽草的全草。秋、冬采收,洗凈曬干。
【原形態】 小龍膽草:矮小草本,高約4厘米。莖單生或數莖叢生。葉對生,無柄,密集,全緣;基生葉數枚,闊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長12~15毫米,寬11~12毫米,先端漸尖,頂處尾尖。基部鈍圓;莖生葉倒披針形至倒卵狀披針形。長7~10毫米,寬3~7毫米,下部的葉較大,先端尾尖,基部漸狹抱莖,葉緣膜質,白色。花1~2朵頂生;花冠藍色,鐘狀,長約12毫米,5裂,裂片卵狀三角形,褶處有1齒狀附屬體,幾與裂片等大。蒴果,膜裂為2果瓣。種子多數,表面淺棕色。
【生境分布】生于較高山地的草叢中。分布云南、廣東等地。
【性味】性寒,味苦。
【功能主治】清熱降火。治目赤腫痛,牙痛,咽喉發炎,瘀痛,疔瘡炎癥。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外用:煎水洗或含漱。
【摘錄】《*辭典》
矮腳龍膽 《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拼音名】 ǎi Jiǎo Lónɡ ...
話題:本草/本草C 標題:安徽小檗_中藥詞典A_中醫中藥網
安徽小檗清熱燥濕,利尿殺蟲。主治黃疸,目疾,熱痢下血,淋濁帶下,瘡瘍熱毒,毒蛇咬傷,小兒疳積。
【來源】小檗科安徽小檗Berberis anhweiensis Ahnendt,以樹枝、樹皮入藥。
【生境分...
話題:本草/本草C 標題:矮莖冷水花 _中藥詞典A_中醫中藥網
清熱解毒,祛瘀止痛。主治跌打損傷,骨折,癰癤腫毒。
【別名】圓葉豆瓣草、坐鎮草
【來源】蕁麻科矮莖冷水花Pilea peploides (Gaud.) Hook. et Arn.,以全草入藥。
【生境分布】...
話題:本草/本草C 標題:矮柳穿魚 _中藥詞典A_中醫中藥網
清熱利濕;解毒消腫。主濕熱黃疸,丹毒;咽喉腫痛;口舌生瘡
【拼音名】 ǎi Liǔ Chuān Yú
【來源】
藥材基源:為玄參科植物多枝柳穿魚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inaria buriatica Tarcz.et Benth.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切段,曬干。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8-20cm。莖自基部具極多分枝,分枝常鋪散。葉互生,多而密;葉針形至狹條形,具單脈,長1.5-5cm,無毛。總狀花序生于枝頂,長3-7cm,花序軸、花梗密被腺柔毛;苞片條狀披針形,長近1cm;花萼5裂,裂片長而狹,條狀披針形,長4-6mm,寬1mm,兩面被腺毛...
話題:本草/本草C 標題:艾麻草_中藥詞典A_中醫中藥網
祛風,除濕,調經。用于風濕關節痛,皮膚瘙癢,月經不調。
【拼音名】 ài Má Cǎo
【別名】鐵秤鉈、禾麻草
【來源】蕁麻科艾麻草屬植物艾麻草Laportea sinensis C. H. Wright,以塊根...
話題:本草/本草C 標題:矮楊梅果_中藥詞典A_中醫中藥網
澀腸止瀉;收斂止血;通絡止痛。主痢疾;泄瀉;脫肛;崩漏;消化道出血;風濕疼痛;跌打傷痛;外傷出血;黃水瘡;疥癬;水火燙傷。
《中華本草》
【拼音名】 ǎi Yánɡ Méi Guǒ
【別名】楊梅果、滇楊梅、酸楊梅
【來源】
藥材基源:為楊梅科植物云南楊梅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yrica nana Cheval.
采收和儲藏:夏季果實將成熟時采摘,鮮用。
【原形態】常綠灌木,高0.5-2m。小枝較粗壯,無毛或有稀疏柔毛。葉革質或薄革質;葉柄長1-4mm,無毛或有稀疏柔毛;葉片長橢圓狀倒卵形至短楔狀倒卵形,長2.5-8cm,寬1-3cm,先端急尖或鈍圓,基部楔形,中部以上常有少數粗鋸齒,成長后上面腺體脫落留下凹點,下面腺體常不脫落,無毛或有時上面中脈上有稀疏柔毛;葉脈在上面凹陷,下面突起。雌雄異株;雄花序單生于葉腋,直立或向上傾斜,長1-1.5cm;分枝極縮短而呈單一穗狀,每分枝具1-3雄花,雄花無小苞片,有1-3枚雄蕊;雌花序基部具極短而不顯著的分枝,單生于葉腋,長約1.5cm,每分枝通常具2-4不孕性苞片及2雌花,雌花具2小苞片,子房無毛。核果紅色,球狀,直徑約1-1.5cm。花期2-3月,果期6-7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于海拔1500-3500m的山坡林緣及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貴州、云南。
【性味】酸;澀;性涼
【功能主治】澀腸止瀉;斂肺止咳。主泄瀉;痢疾;便血;咳嗽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
...
話題:本草/本草C 標題:阿利藤_中藥詞典A_中醫中藥網
【出處】《福建民間草藥》 【拼音名】ā Lì Ténɡ 【別名】念珠藤(《廣州植物志》),瓜子藤、瓜子英、山紅木、過山香、春根藤、過骨邊(《福建民間草藥》),瓜子金(《浙江中藥資源名錄》),七里香(《福建中草藥》)。 【來源】為夾竹桃科植物鏈珠藤的全草及根。 【原形態】披散或藤狀、禿凈灌木。葉對生或3枚輪生,革質,卵形、倒卵形或橢圓形,長1.5~3.5厘米,寬8~20毫米,先端鈍或微凹入,有時短尖,基部鈍或短尖,兩面均禿凈,邊緣背卷,側脈不明顯;具短柄。花序為無柄或具短柄的花束或圓錐花序,長不及1.5厘米,頂生或生于小枝之頂;萼小,長不及1毫米,萼內無腺體;花冠白色,長3~4毫米,管圓柱形,近頂端稍收縮,裂片小,卵形;雄蕊5,花藥內藏;心皮2,分離,但為1單花柱所連結。漿果卵形,長約1厘米;有種子1顆,有時中央收縮為兩個果節,每節有種子1顆。花期7月。 【生境分布】野生山地、林木間。分布浙江、福建、廣東等地。 【性味】 苦辛,溫,有小毒。 ①《福建民間草藥》:苦,平,有毒。 ②《閩東本草)):性溫,味微苦辛,有小毒。 【歸經】《閩東本草》:入肺、肝、脾三經。 【功能主治】 祛風利濕,活血通絡。治風濕性關節痛,脾虛泄瀉,腳氣,周身浮腫,婦人經...
話題:本草/本草C 標題:阿膠_中藥詞典A_中醫中藥網
概述:為馬科動物驢的皮,經煎煮、濃縮制成的固體膠。主產山東、浙江等地。搗成碎塊或以蛤蚧燙炒成珠用。 別名:驢皮膠 藥性類別:暫未分類 性味與歸經:甘、平。歸肺、肝、腎經。 功能與主治:補血,止血,滋陰潤燥。 用法與用量:入湯劑,烊化兌服。止血常用阿膠珠或用蒲黃炒,潤肺常用蛤粉炒阿膠。 貯藏:置陰涼干燥處。 臨床應用: 1、大定風珠(《溫病條辨》)。治陰虛動風證。溫病后期,脈氣虛弱,舌絳苔少,有時時欲脫之勢者。生白芍18g,阿膠9g,生龜板12g,干地黃18g,麻仁6g,五味子6g,生牡蠣12g,麥冬18g,炙甘草12g,雞子黃2個,鱉甲12g。上以水八杯...
話題:本草/本草C 標題:阿月渾子_中藥詞典A_中醫中藥網
【出處】阿月渾子始載于《本草拾遺》,云:阿月渾子……生西國諸蕃,云與胡榛子同樹,一歲棒子,二歲渾子也。《綱目》亦錄著,引《海藥本草》云:按徐表《南州記》云:無名木生嶺南山谷,其實狀若榛子,號無名子,波斯家呼為阿月渾子也。《綱目拾遺》亦錄著,其云與榛子同類。以上所述即與本品相符。 【拼音名】ā Yuè Hún Zǐ 【別名】胡棒子、無名子。 【來源】 藥材基源:為漆樹科植物阿月渾子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istacia vera L. 采收和儲藏:7-8月采收成熟的果實,曬干備用。 【原形態】阿月渾子 落葉小喬木,高5-7m。小枝粗壯、圓柱形,具條紋和小皮孔,被微柔毛或近無毛;幼枝常被毛。奇數羽狀復葉互生,通常具3小葉,稀5小葉;葉柄上面平,無翅或具狹翅;小葉無柄或幾無柄,葉卵形或闊橢圓形,長4-10cm,寬2.5-6.5cm,頂生小葉較大,先端鈍或急尖,具小尖頭,基部闊楔形、圓形或截形,側生小葉基部常不對稱,全緣,葉上面無毛,葉下面疏被微柔毛,革質。花雌雄異株;圓錐花序長4-10cm,花序軸及分枝被柔毛,具條紋,雄花序寬大,密集;雄花花被3-5,長圓形,大小不等,雄蕊5-...
話題:本草/本草C 標題:安胎藥_中藥詞典A_中醫中藥網
【拼音名】ān Tāi Yào 【別名】骨筋草、嚇唬草。 【來源】藥材基源:為酢漿草科植物無柄感應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iophytum sessile(Buch.Ham.)K.Kunth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節采集,曬干。 【原形態】無柄感應草 多年生常綠小草本,高可達12cm。莖圓柱形,褐色,被棕黃色細柔毛。葉為偶數羽狀復葉,綠黃色,聚生于莖頂,當觸及時,葉柄及小葉像含羞草一樣垂閉,小葉對生,長圓形,歪斜,長0.5-lcm,寬0.3-0.8cm,先端凸尖,基部截形,羽狀脈在葉背面明...
話題:本草/本草C 標題:陳葫蘆瓢_中藥詞典C_中醫中藥網
陳葫蘆瓢為葫蘆科植物葫蘆、瓠瓜和小葫蘆的干燥老熟果實或果殼;利尿消腫,散結。
陳葫蘆瓢為葫蘆科植物葫蘆Lagenaria siceraria (Molina) Standl.、瓠瓜Lagenaria siceraria (Molina) Standl. var. depressa (Ser.) Hara和小葫蘆Lagenaria siceraria (Molina) Standl. var. microcarpa (Naud.) Hara的干燥老熟果實或果殼。葫蘆、瓠瓜:秋末冬初采取老熟果實,切開,除去瓤心種子,打碎,曬干。小葫蘆:秋季采摘外殼呈黃色的老熟果實,用瓷片刮去外層薄皮后曬干。主產于江蘇、浙江、安徽、山東等地。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 【中藥名稱】陳葫蘆瓢 【中藥學名(拉丁名)】FRUCTUS LAGENARIAE SICERARIAE 【別 名】舊壺盧瓢、破瓢、敗瓢 【所屬功效類】利水滲濕藥 【科屬】葫蘆科 【分布區域】主產于江蘇、浙江、安徽、山東等地 【來源】本品為葫蘆科植物葫蘆Lagenaria siceraria (Molina) Standl.、瓠瓜Lagenaria siceraria (Molina) Standl. var. depressa (Ser.) Hara和小葫蘆Lagenaria siceraria (Molina) Standl. var. microcarpa (Naud.) Hara的干燥老熟果實或果殼。(《安徽省中藥飲片炮制規范2005年版》) 【分布產地】主產于江蘇、浙江、安徽、山東等地。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 【入藥部位】果...
話題:本草/本草C 標題:茅莓根_中藥詞典M_中醫中藥網
茅莓根為薔薇科植物茅莓的干燥根,活血消腫,祛風除濕;用于跌打損傷,癰腫,風濕痹痛。
茅莓根為薔薇科植物茅莓Rubus parvifolius L.的干燥根。秋末至次春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曬干。產于廣東、廣西、福建、四川、江西等地。 【中藥名稱】茅莓根 【中藥學名(拉丁名)】RADIX RUBI PARVIFOLII 【別 名】薅田藨根、托盤根、米花托盤根 【所屬功效類】活血化瘀藥 【科屬】薔薇科 【分布區域】產于廣東、廣西、福建、四川 【來源】本品為薔薇科植物茅莓Rubus parvifolius L.的干燥根。(《遼寧省中藥材標準第一冊2009年版》) 【分布產地】產于廣東、廣西、福建、四川、江西等地。 【入藥部位】根及根莖 【采收加工】秋末至次春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曬干。(《遼寧省中藥材標準第一冊2009年版》) 【藥材性狀】本品呈圓柱形,多扭曲,長10-30cm,直徑0.3-1.2cm。根頭粗大,有殘留的莖基及莖痕,表面灰棕色或棕褐色,有縱皺紋,質硬,斷面淡黃棕色,可見放射狀紋理。氣微,味微苦澀。(《遼寧省中藥材標準第一冊2009年版》) 【性味歸經】苦、澀,微寒。(《遼寧省中藥材標準第一冊2009年版》) 【藥材功效】活血消腫,祛風除濕。(《遼寧省中藥材標準第一冊2009年版》) 【藥材主治】用于跌打損傷,癰腫,風濕痹痛。(《遼寧省中藥材標準第一冊2009年版》) 【用法用量】30-60g。(《遼寧省中藥材標準第一冊2009年版》) 【用藥禁忌】《重慶草藥》:孕婦禁用。 【貯藏保存】置干燥處。(《遼寧省中藥材標準第一冊2009年版》) 【中藥配伍】 1.治月經不調:薅秧泡根一斤,紅澤蘭四兩,劉寄奴根四兩。泡酒服,早晚各服一酒杯。(《重慶草藥》) 2.治婦人崩漏:薅田藨根一兩,烏藨刺根一兩,川白蠟二錢。水煎服。(《江西民間...
話題:本草/本草C 標題:天然冰片_中藥詞典T_中醫中藥網
天然冰片為樟科植物樟的新鮮枝、葉經提取加工制成,用于熱病神昏,驚厥,中風痰厥,氣郁暴厥,中惡昏迷,胸痹心痛,目赤,口瘡,咽喉腫痛,耳道流膿。
天然冰片為樟科植物樟Cinnamomum camphora(L.)Presl的新鮮枝、葉經提取加工制成。主產于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婆羅洲、南洋等地。 【中藥名稱】天然冰片 【中藥學名(拉丁名)】BORNEOLUM 【別 名】右旋龍腦 【所屬功效類】開竅藥 【科屬】樟科 【分布區域】天然冰片主產于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 【來源】本品為樟科植物樟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的新鮮枝、葉經提取加工制成。(《中國藥典2015》) 【分布產地】天然冰片主產于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婆羅洲、南洋等地。 【入藥部位】其他 【藥材性狀】 本品為白色結晶性粉末或片狀結晶。氣清香,味辛、涼。具揮發性,點燃時有濃煙,火焰呈黃色。 本品在乙醇、三氯甲烷或乙醚中易溶,在水中幾乎不溶。 熔點:應為204-209℃(通則0612)。 比旋度:取本品適量,精密稱定,加乙醇制成每1ml含0.1g的溶液,依法測定(通則0621),比旋度應為+34℃~+38℃。(《中國藥典2015》) 【性味歸經】辛、苦,涼。歸心、脾、肺經。(《中國藥典2015》) 【藥材功效】開竅醒神,清熱止痛。(《中國藥典2015》) 【藥材主治】用于熱病神昏,驚厥,中風痰厥,氣郁暴厥,中惡昏迷,胸痹心痛,目赤,口瘡,咽喉腫痛,耳道流膿。(《中國藥典2015》) 【用法用量】0.3-0.9g,入丸散服。外用適量,研粉點敷患處。(《中國藥典2015》) 【用藥禁忌】孕婦慎用。(《中國藥典2015》) 【貯藏保存】密封,置陰涼處。(《中國藥典2015》) 【藥材鑒別】 理化鑒別: 取本品2mg,加三氯甲烷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右旋龍腦對照品...
話題:本草/本草C 標題:安徽刺黃柏_中藥詞典A_中醫中藥網
【出處】出自《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拼音名】ān Huī Cì Huánɡ Bò 【英文名】root of Anhwei Barberry 【別名】黃柏、刺黃柏、三顆針 【來源】藥材基源:為小檗科植物安徽小檗的莖枝。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erberis anhweiensis Ahrendt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收莖枝,去葉,洗凈,曬干。 【原形態】刺黃柏,落葉灌木,高1-2m。小枝稍有棱角,老枝黃色或暗棕色,有少數黑色疣點,刺單生或3叉,長1.5-3cm。葉簇生;柄長0.5-1cm;葉片橢圓形,倒卵形勤儉到卵狀橢圓形,長2-6cm,寬1.5-3.5cm,先端圓鈍,基部楔形,邊緣有刺狀鋸齒15-25,齒距2-3mm,上面綠色,下面灰白色,網脈明顯。總狀花序頂生,長3-4cm,有花10-20朵;花黃色,直徑約1cm,花被6,內輪花瓣基部有2枚腺體;雄蕊6,花藥2瓣裂;子房1,內含1-2枚胚珠。漿果橢圓形,紅色,略被粉狀物。花期4-7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
話題:本草/本草C 標題:鵪鶉蛋_中藥詞典A_中醫中藥網
【拼音名】ān Chun Dàn 【來源】雉形目雉科鵪鶉Coturnix coturnix (L.),以蛋...
話題:本草/本草C 標題:艾片_中藥詞典A_中醫中藥網
【出處】《增訂偽藥條辨》 【拼音名】ài Piàn 【別名】艾腦香(《現代實用中藥》),艾粉、結片(《藥材資料匯編》)。 【來源】為菊科植物艾納香葉片的加工品。植物形態參見艾納香條。 【生境分布】主產廣東,廣西、貴州等地。 【性狀】為半透明的結晶,直徑5~15毫米,厚約2~3毫米。白色。氣清涼,味辛涼濃烈。燃燒時有濃黑煙。以片大、質薄、潔白、松脆、清香者為佳。 【炮制】9~10月間,采取艾納香葉,入蒸器中加熱使之升華,升華所得的結晶為灰白色之粉狀物,即稱艾粉。經壓榨去油...
話題:本草/本草C 標題:暗紫貝母_中藥詞典A_中醫中藥網
【拼音名】àn Zǐ Bèi Mǔ 【英文名】Unibract Fritillary Bulb 【別名】烏花貝母、松貝母 【來源】為百合科植物暗紫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 C. Hsia的鱗莖。7~9月苗未枯萎時采挖,帶泥曝曬或微火烘,隨時用竹、木器翻動,至表皮現粉白色時篩去泥士,裝入麻袋,輕輕撞去附土及老皮,再曬干。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15~23cm。鱗莖直徑6~8mm。葉多對生,條形或條狀披針形,長3.6~5.5cm,寬3~5mm。花單生,葉狀苞片1枚;花被片長2.5~2.7cm,深紫色,有黃褐色小方格,寬6~10mm;雄蕊長約為花被片的一半...
話題:本草/本草C 標題:矮楊梅皮_中藥詞典A_中醫中藥網
【拼音名】ǎi Yánɡ Méi Pí 【來源】 藥材基源:為楊梅科植物云南楊梅的根皮、莖皮或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yrica nana Cheval. 采收和儲藏:春、夏季采收,剝取根皮和莖皮,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常綠灌木,高0.5-2m。小枝較粗壯,無毛或有稀疏柔毛。葉革質或薄革質;葉柄長1-4mm,無毛或有稀疏柔毛;葉片長橢圓狀倒卵形至短楔狀倒卵形,長2.5-8cm,寬1-3cm,先端急尖或鈍圓,基部楔形,中部以上常有少數粗鋸齒,成長后上面腺體脫落留下凹點,下面腺體常不脫落,無毛或有時上面中脈上有稀疏柔毛;葉脈在上面凹陷,下面突起。雌雄異株;雄花序單生于葉腋,直立或向上傾斜,長1-...
話題:本草/本草C 標題:矮地茶_中藥詞典A_中醫中藥網
本品為紫金牛科植物紫金牛Ardisia japonica (Hornst.)B1.的全株。 【別名】平地木、老勿大、不出林、葉底珠。 【性味歸經】苦,平。歸肺、肝經。 【功能】 1、祛痰止咳:用治咳喘...
話題:本草/本草C 標題:矮腳楓葉_中藥詞典A_中醫中藥網
【出處】《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拼音名】ǎi Jiǎo Fēnɡ Yè 【來源】為樟科植物紅葉甘橿的葉。 【原形態】紅葉甘橿,又名:桂子樹。落葉喬木,高達10米。小枝黃綠色。葉互生,卵圓形,長3~11厘米,寬2.5~8厘米,葉上部常3淺裂,有時全緣,先端鈍尖,基部平截或圓形,偶為淺心形,近革質,幼時兩面均被短柔毛,老時僅下面脈腋有毛,有3出脈;葉柄長7~20毫米。傘形花序腋生,無總梗;花單性,雌雄...
話題:本草/本草C 標題:臭靈丹草_中藥詞典C_中醫中藥網
臭靈丹草為菊科植物翼齒六棱菊的干燥地上部分;清熱解毒,止咳祛痰;用于風熱感冒,咽喉腫痛,肺熱咳嗽。
臭靈丹草為菊科植物翼齒六棱菊Laggera pterodonta (DC.) Benth.的干燥地上部分。秋季莖葉茂盛時采割,干燥。產云南、四川、湖北、貴州及廣西。 【中藥名稱】臭靈丹草 【中藥學名(拉丁名)】LAGGERAE HERBA 【別 名】獅子草、臭葉子、大黑藥 【所屬功效類】清熱藥 【科屬】菊科 【分布區域】產云南、四川、湖北、貴州及廣西。 【來源】本品為菊科植物翼齒六棱菊Laggera pterodonta (DC.) Benth.的干燥地上部分。(《中國藥典2015》) 【分布產地】產云南、四川、湖北、貴州及廣西。 【入藥部位】全草 【采收加工】秋季莖葉茂盛時采割,干燥。(《中國藥典2015》) 【藥材性狀】本品長50-15cm,全體密被淡黃色腺毛和柔毛。莖圓柱形,具4-6縱翅,翅緣鋸齒狀,易折斷。葉互生,有短柄;葉片橢圓形,暗綠色,先端短尖或漸尖,基部楔形,下延成翅,邊緣有鋸齒。頭狀花序著生于枝端。氣特異,味苦。(《中國藥典2015》) 【性味歸經】辛、苦,寒;有毒。歸肺經。(《...
話題:本草/本草C 標題:瑪卡_中藥詞典M_中醫中藥網
瑪卡為十字花科植物印加蘿卜的肉質根;有抗疲勞,補充體力,改善睡眠,抗更年期,活躍生育,增強記憶等功效。
瑪卡為十字花科植物印加蘿卜Lepidium meyenii Walp.的肉質根。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多數植株葉色轉黃褪色,肉質根充分膨大,基部圓鈍即可收獲。人工采收后,除去葉片,清除泥土和須根,用水清洗干凈,切成片狀放在陽光下曬干即成商品,加工包裝上市出售。產云南。 【中藥名稱】瑪卡 【所屬功效類】補虛藥 【科屬】十字花科 【分布區域】產云南。 【來源】本品為十字花科植物印加蘿卜Lepidium meyenii Walp.的肉質根。 【分布產地】產云南。 【入藥部位】根及根莖 【采收加工】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多數植株葉色轉黃褪色,肉質根充分膨大,基部圓鈍即可收獲。人工采收后,除去葉片,清除泥土和須根,用水清洗干凈,切成片狀放在陽光下曬干即成商品,加工包裝上市出售。 【藥...
話題:本草/本草C 標題:頭花蓼_中藥詞典T_中醫中藥網
頭花蓼為蓼科植物頭花蓼的干燥全草;清熱利濕,解毒散瘀,利尿通淋;用于痢疾,腎盂腎炎,膀胱炎,尿路結石,盆腔炎,前列腺炎,風濕痛,跌打損傷,瘡瘍濕疹。
頭花蓼為蓼科植物頭花蓼Polygonum capitatum Buch.-Ham. ex D. Don的干燥全草。春、夏、秋三季釆收,鮮用或晾干。產于廣西、云南、貴州、四川等地。 【中藥名稱】頭花蓼 【中藥學名(拉丁名)】HERBA POLYGONI CAPITATI 【別 名】省訂草、紅巖花葉、雷公須 【所屬功效類】利水滲濕藥 【科屬】蓼科 【分布區域】產于廣西、云南、貴州、四川等地。 【來源】 本品為蓼科植物頭花蓼Polygonum capitatum Buch.-Ham. ex D. Don的干燥全草。(《湖南中藥飲片炮制規范2010年版》) 本品為蓼科植物頭花蓼Polygonum capitatum Buchanan.–Hamilton ex D.Don的干燥全草或地上部分。(《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分布產地】產于廣西、云南、貴州、四川等地。 【入藥部位】全草 【采收加工】春、夏、秋三季釆收,鮮用或晾干。(《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藥材性狀】 為中段。莖圓柱形,紅褐色,節處略膨大并著生柔毛,切面中空。葉多皺縮,完整葉片展開后呈橢圓形,寬1-2cm,先端鈍尖,基部楔形;全緣,具紅色緣毛,上表面綠色,常有人字形紅暈,下表面綠色帶紫紅色,兩面均被褐色疏柔毛;葉柄短或近無柄,基部有草質耳狀片;托葉鞘筒狀,膜質。花序頭狀,花被5裂,雄蕊8。瘦果卵形,3棱,黑色。氣微,味微苦、澀。(《湖南中藥飲片炮制規范2010年版》) 本品莖呈圓柱形,紅褐色,節處略膨大并著生柔毛,斷面中空。葉互生,多皺縮,完整葉片展平后呈橢圓形,長1.5-5cm,寬1-2cm,先端鈍尖,基部楔形;全緣,具紅色緣毛,上表面綠色,常有人字形紅暈,下表面綠色帶紫紅色,兩面均被褐色疏柔毛。葉柄短或近無柄,基部有草質耳狀片;托葉鞘筒狀,膜質,頭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花被5裂,雄蕊8。瘦果卵形,具3棱,黑色。氣微,味微苦、澀。(《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性味歸經】 苦、辛,涼。歸腎、膀胱經。(《湖南中藥飲片炮制規范2010年版》) 苦、辛,涼。歸腎、膀胱經。(《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藥材功效】 清熱利濕,解毒散瘀,利尿通淋。(《湖南中藥飲片炮制規范2010年版》) 清熱利濕,解毒散瘀,利尿通淋。(《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話題:本草/本草C 標題:炒瓜蔞子_中藥詞典C_中醫中藥網
炒瓜蔞子為瓜蔞子的炮制加工品;潤肺化痰,滑腸通便;用于燥咳痰黏,腸燥便秘。
炒瓜蔞子為瓜蔞子的炮制加工品。主產于山東、山西、河北、浙江、江蘇等地。以山東為道地產區。 【中藥名稱】炒瓜蔞子 【中藥學名(拉丁名)】TRICHOSANTHIS SEMEN TOSTUM 【所屬功效類】清熱藥 【科屬葫蘆科】 【分布區域】主產于山東、山西、河北 【來源】本品為瓜蔞子的炮制加工品。(《中國藥典2015》) 【分布產地】主產于山東、山西、河北、浙江、江蘇等地。以山東為道地產區。 【入藥部位】果實及種子 【藥材性狀】本品呈扁平橢圓形,長12-15mm,寬6-10mm,厚度約3.5mm。表面淺褐色至棕褐色,平滑,偶有焦斑,沿邊緣有l圈溝紋,頂端較尖,有種臍,基部鈍圓或較狹。種皮堅硬;內種皮膜質,灰綠色,子葉2,黃白色,富油性。氣略焦香,味淡。(《中國藥典2015》) 【性味歸經】甘,寒。歸肺、胃、大腸經。(《中國藥典2015》) 【藥材功效】潤肺化痰,滑腸通便。(《中國藥典2015》) 【藥材主治】用于燥咳痰黏,腸燥便秘。(《中國藥典2015》) 【用法用量】9-15g。(《中國藥典2015》) 【用藥禁忌】不宜與川烏、制川烏、草烏、制草烏、附子同用。(《中國藥典2015》) 【貯藏保存】密閉,置陰涼干燥處,防霉,防蛀。(《中國藥典2015》) 【中藥炮制】取瓜蔞子,照炒法(通則0213),用文火炒至微鼓起,取出,放涼。(《中國藥典2015》) 【道地性】北藥 【傳說淵源】 江南有一座高山,山上有許多山洞,被云霧和密林遮掩著。人們傳說,這山中有仙人居住。 有個椎夫常常進山砍柴。一天中午,他砍了滿滿一擔柴,感到又渴又累,就尋著泉水的響聲,來到一個山洞的外邊。這里長著幾棵又高又粗的老樹,一股山泉從洞口流過。樵夫放下柴擔,手捧泉水喝足了,又走進山洞。山洞很大,可往里走了幾步就到頭了。樵夫只好出來,在樹蔭下找到一塊石板,躺在上面休息。正當他睡得迷迷糊糊的時候,忽聽有人講話。他歪頭一看,對面樹底下坐...
話題:本草/本草C 標題:蔓荊葉_中藥詞典M_中醫中藥網
蔓荊葉為馬鞭草科植物蔓荊的干燥葉;清熱解毒,除風止癢,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利尿通淋。
蔓荊葉為馬鞭草科植物蔓荊Vitex trifolia L.的干燥葉。主產山東、浙江、江西、福建。此外,河南、江蘇、安徽、湖南、湖北、廣東、廣西、云南等地亦產。夏、秋季采收,低溫干燥。 【中藥名稱】蔓荊葉 【中藥學名(拉丁名)】FOLIUM VITICIS 【所屬功效類】清熱藥 【科屬】馬鞭草科 【分布區域】主產山東、浙江、江西 【來源】本品為馬鞭草科植物蔓荊Vitex trifolia L.的干燥葉。(《云南省中藥材標準2005年版第三冊傣族藥》) 【分布產地】主產山東、浙江、江西、福建。此外,河南、江蘇、安徽、湖南、湖北、廣東、廣西、云南等地亦產。 【入藥部位】葉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低溫干燥。(《云南省中藥材標準2005年版第三冊傣族藥》) 【藥材性狀】本品多皺縮或破碎。完整者倒卵形至長圓形,長2.5-9cm,寬1-3cm,全緣,葉端鈍或微尖,基部楔形。上表面灰色至灰黑色,無毛或被微柔毛;下表面灰白色,密被絨毛。氣香,味辛、苦。(《云南省中藥材標準2005年版第三冊傣族藥》) 【性味歸經】苦,涼。歸肝、脾、腎、膀胱經。(《...
話題:本草/本草C 標題:鐵絲威靈仙_中藥詞典T_中醫中藥網
鐵絲威靈仙為百合科植物鞘柄菝葜和黑葉菝葜的干燥根及根莖,用于風寒濕痹,關節疼痛,腰腳諸痛,癥瘕積聚,心膈痰飲,魚骨鯁喉。
鐵絲威靈仙為百合科植物鞘柄菝葜Smilax stans Maxim.和黑葉菝葜Smilax nigrescens Wang et Tang ex P. Y. Li的干燥根及根莖。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雜質,洗凈泥土,曬干;或須根切段,根莖切厚片,曬干。黑葉菝葜產于陜西、甘肅、湖北、四川、貴州、云南等地;鞘柄菝葜產于山西、河北、河南、山東、安徽、臺灣、湖北及西北、西南地區。 【中藥名稱】鐵絲威靈仙 【中藥學名(拉丁名)】RADIX ET RHIZOMA SMILACIS 【別 名】鐵絲靈仙、鐵絲根、鐵桿威靈仙 【所屬功效類】祛風濕藥 【科屬】百合科 【分布區域】黑葉菝葜產于陜西、甘肅、湖北、四 【來源】本品為百合科植物鞘柄菝葜Smilax stans Maxim.和黑葉菝葜Smilax nigrescens Wang et Tang ex P. Y. Li的干燥根及根莖。(《甘肅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分布產地】黑葉菝葜產于陜西、甘肅、湖北、四川、貴州、云南等地;鞘柄菝葜產于山西、河北、河南、山東、安徽、臺灣、湖北及西北、西南地區。 【入藥部位】根及根莖 【采收加工】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雜質,洗凈泥土,曬干;或須根切段,根莖切厚片,曬干。(《甘肅省中藥材標準2009年版》) 【藥材性狀】鞘柄菝葜:根莖呈不規則塊狀,略橫向延長,彎曲,質堅硬,難折斷。根莖兩側及下端著生許多細長的根,略彎曲,長20-100cm,直徑為1-3mm;表面灰黑色或灰褐色,須根痕呈鉤刺狀。質堅韌,難折斷,斷面外圈為灰棕色環。氣弱,味淡。 黑...
話題:本草/本草C 標題:暴馬子皮_中藥詞典B_中醫中藥網
暴馬子皮為木犀科植物暴馬丁香的干燥干皮或枝皮;清肺祛痰,止咳平喘;用于咳喘痰多。
暴馬子皮為木犀科植物暴馬丁香Syringa reticulata (Blume) Hara var. amurensis (Rupr.) Pringle的干燥干皮或枝皮。春、秋二季剝取,干燥。產于黑龍江、遼寧、吉林、河北等地。 【中藥名稱】暴馬子皮 【中藥學名(拉丁名)】SYRINGAE CORTEX 【別 名】白丁香、棒棒木、荷花丁香 【所屬功效類】化痰止咳平喘藥 【科屬】木犀科 【分布區域】產于黑龍江、遼寧、吉林、河北等地 【來源】本品為木犀科植物暴馬丁香Syringa reticulata (Blume) Hara var. amurensis (Rupr.) Pringle的干燥干皮或枝皮。(《中國藥典2015》) 【分布產地】產于黑龍江、遼寧、吉林、河北等地。 【入藥部位】皮 【采收加工】春、秋二季剝取,干燥。(《中國藥典2015》) 【藥材性狀】 本品呈槽狀或卷筒狀,長短不一,厚 2-4 mm。外表面暗灰褐色,嫩皮平滑,有光澤,老皮粗糙,有橫紋;橫向皮孔橢圓形,暗黃色;外皮薄而韌,可橫向撕剝,剝落處顯暗黃綠色。內表面淡黃褐色。質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氣微香,味苦。(《中國藥典2015》) 【性味歸經】苦,微寒。歸肺經。(《中國藥典2015》) 【藥材功效】清肺祛痰,止咳平喘。(《中國藥典2015》) 【藥材主治】用于咳喘痰多。(《中國藥典2015》) 【用法用量】30-45g。(《中國藥典2015》) 【貯藏保存】置通風干燥處,防潮。(《中國藥典2015》) 【藥材鑒別】 顯微鑒別: 本品粉末灰黃色。石細胞較多,成群或單個散在,呈類圓形、長方形、多角形或不規則分枝狀,直徑50-260μm,層紋、孔溝明顯。木栓細胞黃棕色,呈長紡錘形或梭形,細胞內含油滴。纖維多碎斷,常與石細胞伴生,直徑5-20μm,壁厚。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20ml,超聲處理20分鐘,濾過,濾液蒸至1ml,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紫丁香苷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2-5μ1,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5: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中國藥典2015》) 【中藥配伍】 ①治痰喘咳嗽(慢性支氣管炎,哮喘):暴馬子一寸長,切條,水煎頻飲。(《吉林中草藥》) ②治心臟性浮腫:暴馬子一兩,切碎,水煎,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藥》) 【藥理作用 ①祛痰作用:小鼠或家兔灌服或腹腔注射全皮水煎液都有顯著的祛痰作用(酚紅法),作用強度與同劑量桔梗相當,切斷迷走神經后,作用不受影響,直接從氣管內給予小量藥物亦可發生作用,因此可能系直接刺激呼吸道而發生作用。對于氣管纖毛上皮運動則反有抑制。祛痰的有效成分是酸酚及黃酮類物質。 ②平喘作用:豚鼠口服全皮水煎液有非常明顯的平喘作用(組織胺噴霧引喘法)。平喘的有效成分是萜類。小鼠灌服接近中毒量的全皮水煎液仍無止咳作用(氨水噴霧法)。樹皮的乙醇提取物的中性部分有止咳作用。 ③對大鼠實驗性慢性氣管炎的作用:灌服浸膏20克/公斤,共20天。并無止咳作用,但...
1
2
3
4
5
上一頁
1/5
下一頁
AI中文教育資源網-國際中文教育
生活漢語
少兒/華語
商務漢語
旅游漢語
中醫漢語
詞語
作文
關于我們
地址:中國廣東省廣州市
電話:2142228422@qq.com
郵箱:2142228422@qq.com
幫助和聯系
Copyright ? 2021 AI中文教育資源網 版權所有
粵ICP備17124623-1號
幫助中心
|
資源下載
|
版權聲明
首頁
聯系電話
返回頂部
聯系電話
2142228422@qq.com
在線客服
咨詢留言
加我微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