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免/亚洲第八页/国模吧一区二区三区/欧美一级色图
資源列表
所有資源分類
展開
收起
生活漢語
分類分級話題庫
話題分類分級會話庫
話題分類分級精編庫
話題分類分級影視庫
話題分類分級詞表庫
口語詞匯等級大綱
話題分類分級句庫
少兒/華語
少兒漢語話題主題庫
少兒漢語教材語料庫
少兒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華文主題分類語料庫
少兒主題分類分級詞表庫
華語一語教學分級詞表
華文詞匯等級大綱
中小學華文教材語料庫
主題分類常用句構式庫
商務漢語
商務漢語功能項目庫
商務漢語教材文本庫
商務漢語教材生詞表
商務功能分類語料庫
功能項目分級詞表庫
商務漢語詞匯等級大綱
商務交際功能及例句庫
功能分類句子構式庫
旅游漢語
旅游/導游漢語話題庫
旅游漢語教材語料庫
旅游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導游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旅游漢語話題分類詞表庫
導游漢語話題分類詞表庫
旅游話題分類例句構式庫
中醫漢語
中醫漢語教材分類語料庫
中醫漢語教材話題詞表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詞表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詞表庫
詞語
HSK分級常用框式結構庫
常用詞語圖片釋義庫
常用詞語前后搭配庫
HSK易混淆詞語資源庫
作文
小學作文分級語料庫
中學作文分級語料庫
題材分類作文語料庫
作文關鍵詞聚類詞表庫
生活漢語
分類分級話題庫
話題分類分級會話庫
話題分類分級精編庫
話題分類分級影視庫
話題分類分級詞表庫
口語詞匯等級大綱
話題分類分級句庫
少兒/華語
少兒漢語話題主題庫
少兒漢語教材語料庫
少兒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華文主題分類語料庫
少兒主題分類分級詞表庫
華語一語教學分級詞表
華文詞匯等級大綱
中小學華文教材語料庫
主題分類常用句構式庫
商務漢語
商務漢語功能項目庫
商務漢語教材文本庫
商務漢語教材生詞表
商務功能分類語料庫
功能項目分級詞表庫
商務漢語詞匯等級大綱
商務交際功能及例句庫
功能分類句子構式庫
旅游漢語
旅游/導游漢語話題庫
旅游漢語教材語料庫
旅游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導游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旅游漢語話題分類詞表庫
導游漢語話題分類詞表庫
旅游話題分類例句構式庫
中醫漢語
中醫漢語教材分類語料庫
中醫漢語教材話題詞表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詞表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詞表庫
詞語
HSK分級常用框式結構庫
常用詞語圖片釋義庫
常用詞語前后搭配庫
HSK易混淆詞語資源庫
作文
小學作文分級語料庫
中學作文分級語料庫
題材分類作文語料庫
作文關鍵詞聚類詞表庫
咨詢熱線:
2142228422@qq.com
生活漢語
分類分級話題庫
話題分類分級會話庫
話題分類分級精編庫
話題分類分級影視庫
話題分類分級詞表庫
口語詞匯等級大綱
話題分類分級句庫
少兒/華語
少兒漢語話題主題庫
少兒漢語教材語料庫
少兒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華文主題分類語料庫
少兒主題分類分級詞表庫
華語一語教學分級詞表
華文詞匯等級大綱
中小學華文教材語料庫
主題分類常用句構式庫
商務漢語
商務漢語功能項目庫
商務漢語教材文本庫
商務漢語教材生詞表
商務功能分類語料庫
功能項目分級詞表庫
商務漢語詞匯等級大綱
商務交際功能及例句庫
功能分類句子構式庫
旅游漢語
旅游/導游漢語話題庫
旅游漢語教材語料庫
旅游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導游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旅游漢語話題分類詞表庫
導游漢語話題分類詞表庫
旅游話題分類例句構式庫
中醫漢語
中醫漢語教材分類語料庫
中醫漢語教材話題詞表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詞表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詞表庫
詞語
HSK分級常用框式結構庫
常用詞語圖片釋義庫
常用詞語前后搭配庫
HSK易混淆詞語資源庫
作文
小學作文分級語料庫
中學作文分級語料庫
題材分類作文語料庫
作文關鍵詞聚類詞表庫
關于我們
關于我們
聯系我們
2142228422@qq.com
資源列表
積分獲取
中醫漢語
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中醫漢語
-
中醫漢語教材分類語料庫
中醫漢語
中醫漢語教材分類語料庫
中醫漢語教材話題詞表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詞表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詞表庫
選擇條件檢索:
請選擇檢索方式
全部
話題
標題
正文
檢 索
一級話題:
全部
疾病
我們的身體
養生
診斷和辨證
治療手段
中醫里的哲學
中醫文化
中醫漢語教材分類語料庫
共16條
話題:養生 標題:《內經》的養生觀
《內經》是我國現存早的一部醫學經典著作。關于養生長壽問題,《內經》中很多篇章都有較為詳盡的論述。綜合各篇內容,概括起來有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這是說,善于養生的人,必須懂得天地陰陽變化之道和修身養性之法。只有在養生理論指導下去養生,才能獲得好的結果,才能達到祛病延年而長壽的目的。
第二,“飲食有節,起居有?!?。養生必須要有規律的生活,良好的習慣。不暴飲暴食,不晝夜顛倒,不歌舞無度。如此,身體自然強壯,病邪也就難于侵襲了。
第三,“恬憺虛無,真氣從之”。恬憺,就是無欲無求。不去鉆...
話題:養生 標題:人的壽命
人能夠活多少歲?兩千多年前的著名醫學巨著《內經》認為:人皆可以活到一百多歲。中國古代有很多長壽老人的故事。如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活到一百零二歲,還能寫書看病?,F代世界各國一百多歲的長壽老人就更多了。
現代科學認為:人的自然壽命,一般應該是它的成熟期的五倍。人的成熟期大約是二十五歲到三十歲,那么,人的自然壽命就應該是一百二十五歲到一百五十歲。如果生活正...
話題:養生 標題:勞逸結合
(一)吃辣椒容易上火
(崔淑貞和瑪麗一起去找田中)
田中,走,學校對面新開了一家湘菜館,咱們去嘗嘗鮮。
哎,今天我是去不了了。
怎么了?
這兩天我的舌頭一直腫痛得厲害,嘴里還長潰瘍,連嘴都張不開。
我說怎么“美食家”會不去呢,原來是這樣。
究竟是怎么回事?
前兩天有個朋友來看我,我就帶他去吃了回重慶火鍋。沒想到我晚上就覺得喉嚨不太舒服,而且睡不著覺,心里很煩躁。
然后呢?
我沒往心里去,也沒吃藥,結果成了這個樣子了。現在連吞口水都覺得疼還說什么吃飯呢。
把嘴張開,讓我看看舌頭。
(田中把嘴張開)
嗯,舌苔是黃的,喉嚨有點紅腫。要我說呀,是上火了。
你怎么知道?
我聽我爸說過,吃辛辣、煎炸的食物容易使人上火,口舌生瘡,心煩失眠。
我說嘛,那天吃的火鍋上面浮著一層紅紅的油,里面有好多辣椒,吃起來麻麻的、辣辣的、再刺激不過了。
好吃是好吃,就是容易上火。
湘菜里面也有好多辣椒,這樣一來,你是真沒口福了。
哎,事到如今,也只好忍忍了。不過,你說吃辣椒容易上火,為什么大家還那么喜歡吃呢?
辣椒可以驅寒、開胃。比如中國西南地區潮濕多雨,那里的人就很愛吃辣椒,還有“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貴州人怕不辣”的說法呢
呵呵,真有趣。
不過夏天的時候還是少吃點辣椒,小心上火。我們呆會兒吃完飯后,要喝點涼茶才行。田中,你也要吃點清熱的中藥,不要熬夜了。
中醫和西醫對很多問題的看法都不一樣。別的不說,就說“心”吧。西醫認為心是推動血液循環的一個器官,但中醫“五臟六腑”中的心不單單指心臟,而是一個系統。這個系統包括了心臟、小腸、舌、脈等器官,以及和心、小腸相關的經絡系統。
中醫的經典《素問》把心比喻成人體所有器官中的“君主”。中醫認為,心這個系統的功能主要有:第一,推動血液循環;第二,生血;第三,主管精神、意識、思維、情志等心理活動。中國人不是常常用到“心想”這個詞嗎?就是這個緣故。西醫認為,精神、意識、思維活動是腦的功能,這一點和中醫的認識完全不同。所以在中醫看來,心出了毛病,除了可能會出現心慌、胸悶、氣短等癥狀,還可能會導致煩躁、失眠、多夢、健忘,甚至昏迷、精神失常等。
其實,不僅中醫的“心”不是西醫的“心”,中醫所說的“五臟六腑”,主要是從功能上去認識人體器官的,和西醫也有很大的區別。
(二)我得了紅眼病
(瑪麗和崔淑貞在看電視,瑪麗不時用手揉眼睛)
瑪麗,你的眼睛怎么了?
眼睛不但有點兒癢,而且又干澀又刺痛。
讓我看看。哦,眼睛充血了,紅紅的,眼皮有點兒腫,疼不疼?
有點兒疼,有時還會流眼淚。
眼眵多嗎?
多,像膿一樣,別提多惡心了。
還有什么其他癥狀?
眼睛發熱,還怕光。
這種情況多久了?
三天前我去游泳,回來后眼睛就開始不舒服。起初只是有點兒癢,后來就越來越嚴重了。
據我所知,得了急性結膜炎會出現這些癥狀。我們還是去找王大夫看看吧。
(她們找到王大夫。王大夫看了一下瑪麗的眼睛,問了一下她的情況)
把舌頭伸出來讓我看看。
(瑪麗把舌頭伸出來)
嗯,舌紅苔黃。這幾天大小便的情況怎么樣?
小便比較黃,大便有點干結。王大夫,我究竟得了什么病?
看起來,你得了急性結膜炎,我們管這個叫紅眼病。夏天的時候容易得,會傳染的。
那應該怎么辦?
不要用手擦眼,不要跟其他人有身體接觸、共用生活用品,防止交叉感染。
怎么治療呢?
既可以用西醫的方法,滴氯霉素眼藥水,吃消炎藥;也可以用中醫的方法,滴點魚腥草眼藥水,再吃點雙黃連口服液、夏桑菊沖劑之類清熱的中藥。總之,沒什么大問題,過幾天就會好的。
太好了,謝謝王大夫。
說說中西醫的不同
如果一個人不舒服,怎樣確定他生病了沒有,生的是什么病呢?當然要對他的身體進行檢查。基本的檢查方法,中醫是望、聞、問、切,西醫是視、觸、扣、聽、嗅,兩者差不多,只不過西醫只觀察脈搏的次數,沒有觀察脈象。西醫常用的檢查手段,比如抽血化驗、心電圖之類,現在中醫也經常使用。
可為什么人們還是覺得中醫和西醫在診療疾病方面很不同呢?根本的原因是中西醫對人體和疾病的認識很不一樣。中醫認為人體內部是一個整體,各個器官之間、體內和體表之間都是有聯系的。所以一個部位出了毛病,只診察和治療這個部位是不夠的,還要把和它有關的情況都了解清楚了,才能治好病。而西醫卻把人體看作是一個由許許多多的零件構成的機器,哪個零件壞了就修理哪個零件,所以常常采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法。就拿結膜炎來說吧,西醫看到的是眼睛的病癥,用的是消炎的辦法;中醫除了看眼睛,還要結合全身的癥狀,以便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
(三)怒傷肝
(崔淑貞和瑪麗一起去宿舍找田中)
嗨,是什么風把二位吹來了,有事嗎?
放暑假了,我們想邀請您一起去四川旅游。
太好了。我近正在看《三國演義》,里面剛好寫到蜀國。
是嗎?我也非常喜歡這部小說,尤其崇拜小說里的諸葛亮,他真的太有智慧了。
我正好看到“三氣周瑜”,有意思極了。
講的是什么呀?
周瑜是吳國一位年輕的將軍,人也很聰明,可惜比不了諸葛亮,三次中了諸葛亮的計,氣得夠嗆,后被氣死了。
一個大活人能被氣死?
這就叫“怒傷肝”。中醫認為,肝主疏泄,《素問》里說“怒則氣上”,也就是說人發怒的時候,會導致肝氣疏泄太過,氣血向上沖。你看人生氣的時候不是都臉紅紅的,眼睛紅紅的,覺得頭脹頭痛,嚴重的會吐血,甚至可能因為血壓升高、血管破裂而死。
真沒想到生氣會造成這么嚴重的后果。
周瑜這個人呢,就是心胸太狹窄了,老嫉妒諸葛亮的才能,經常生氣,以至于后被氣死。他死之前說:既然生了周瑜,何必再生諸葛亮呢。
所以呀,我們不要為了芝麻綠豆大的事兒動不動就生氣,那樣非氣壞身體不可。
哎,我有時候會生悶氣,搞得胸脅悶痛。
那也不好,那叫“肝郁氣滯”,還會影響脾胃呢。
那倒是,生氣的時候,胃口不好。
別老跟自己過不去,經常聽聽音樂,找人聊聊天,多運動,這樣對你是很有好處的。
中醫注重以五臟為中心的整體觀。五臟,代表人體的五個生理系統,比如肝系統包括了肝、膽、筋、目、爪。人體所有的組織器官都被包括在這五個系統之中。如果某個器官有病,同一個系統內的其他器官會出現相應的癥狀。同時,系統之間通過經脈和氣血來溝通聯系,一個系統有病,會影響到其他系統。因此有時候我們可以看到:病人眼睛紅腫,醫生治療的卻是肝;病人腹脹腹痛,醫生可能在他的足三里穴上扎針;病人得了肝病,醫生開的藥方里有治脾的藥。
中醫把心、肝、脾、肺、腎五臟,分別和喜、怒、思、憂、恐這五種情志活動聯系起來,所以發怒或者抑郁就會傷肝;反過來,得了肝病的人容易發怒或者抑郁。中醫巧妙地利用這種理論來治病,叫做“情志療法”。
中醫還把五臟和自然界中的某些物質或現象聯系起來,比如肝對應的是樹木、酸味和春季等。意思是說,中醫認為肝氣具有像樹木一樣向上生長的特點;治療肝病的藥物很多是酸味的;春季肝氣旺盛,肝病容易發作。中醫的這種思想體現了人和自然的和諧統一。
(四)陰陽平衡就是健康
(早上,上課前)
你們來得真早啊。
誰像你啊。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別提了,我昨天病了。
你不是從來不生病嗎?這次怎么病了。
北京的夏天太熱了,前天一下課,我就去麥當勞邊吃冷飲邊看書。
是不是麥當勞的冷氣開得太大,著涼了。
可能是,回來以后我的肚子又疼又脹,脹得像要裂開一樣,折騰了一晚上。
你吃得太多了吧。
午飯和晚飯我都在那兒吃的,反正我的嘴一直沒閑著,吃得多的就是冰激凌。
你不知道吃太多涼的東西容易傷脾嗎?
我怎么會知道?
看來,你把老師說的話都當成耳旁風了。脾是幫助我們吸收營養和消化食物的,如果它受了傷,就不能很好地工作了,你吃得那么多當然消化不了了。
你說得沒錯。第二天去看病,大夫給我開了健脾消食的藥,我吃了三次就好了。
夏天雖然熱,但也不能貪涼。
不用你說,有了這次經歷,我再也不吃冷飲了。
淑貞,你恐怕是白費口舌,有的人過兩天就忘了。
別光說我,你又去吃火鍋了吧?
你怎么知道?
看你一嘴泡就知道了,你上次吃完麻辣火鍋就這樣。
(這時,王老師走進教室,她們把剛才的談話都告訴了老師)
王老師,田中嘴角起泡和他吃火鍋有關系,您說對嗎?
你這個“洋大夫”看得沒錯。現在很多火鍋里還放了滋補的中藥,比如人參、黃芪,這些都是補陽氣的。
我懂了,夏天本來就熱,田中還吃火鍋,就好像往身體里加火,所以他的嘴角就起泡了。
對,火鍋不應該夏天吃,而應該......
冬天吃。
真是馬后炮。那你呢?夏天喜歡開空調、吃冷飲,毛孔都關上了,陽氣出不來,不生病才怪呢。
我們只有順應四季的變化,才能達到陰陽平衡,保持身體健康。
在古代,人們看到太陽下山就要準備休息了,這就是“日落而息”。可是現代人,為了工作和娛樂經常熬夜,時間長了,身體就會出問題。
我們身體里的陽氣在一天里要經過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變化。晚上11點到凌晨1點,身體里的陽氣被消耗了,你一天都會沒精神,因為陽氣的盛衰決定臟腑氣血的盛衰。
1點到3點,肝上班了,它主管全身的氣血。3點到5點,熬過夜的人都知道,這時候是難熬的,因為肺要吸收全身的氣血,陽氣開始向里走,而你堅持要熬下去,把陽氣調出來,那你的身體就受不了了。5點到7點是大腸的工作時間,7點到9點你的肚子就會咕咕叫了,你的胃要吃飯了。
因此我們每天要按時睡覺,五臟六腑才能很好地工作,身體才會健康。
(五)自我按摩消除眼疲勞
(課間休息)
我的眼睛又干又澀。
你也犯“紅眼病”了?
才不是呢。我是看電腦時間長了,眼睛累了。
我知道,我說的不是中醫里的“紅眼病”,而是漢語里“嫉妒”的意思。
你漢語進步得夠快的,會用漢語開玩笑了。
你們都這么努力,我也得加油呀。
那陪我去買滴眼液吧,順便練練你的口語。
不用這么麻煩,我教你一招,保證既省錢又有效。
別吹牛了。
不信,你試試就知道了。
那你快說,什么辦法?
你別問這么多,只要跟著我做就行了。首先,把兩手搓熱,放在眼睛上。
眼睛覺得有點兒熱??梢蚤_始了。兩眼微微閉上,兩手拇指放在睛明穴上。
我看你放在了內眼角上。
對,就在這兒,輕輕地向里向上揉。
眼睛覺得挺酸挺脹的。
要的就是這種感覺,別松手,堅持2分鐘,揉一會兒,然后一點一放。
現在可以松開了嗎?
好了。第二步要點承泣穴,就在眼球下面的眼眶外。
也要揉一會兒嗎?
當然了,下一步點四白穴,就在承泣穴的下面。
這是后一步嗎?
看把你急的,還有呢。接下來點絲竹空穴,順著眉毛向后摸,眉梢有個凹下去的地方就是了。
找到了。
揉的時候有酸脹的感覺就行了,別太用力了。
你真是太聰明了,能記住這么多穴位。
別給我戴高帽子了,我學了一個星期才記住。下面還有后一個穴位-風池穴。
在臉上什么位置?這個穴位在腦后面,頸椎骨上面兩側凹陷的地方。現在你明白我的辦法是什么了吧。
自我按摩消除眼疲勞。你這招還真管用,眼睛舒服多了,看東西也覺得清楚了。
我沒騙你吧,以后我們每天都做一遍吧。
阿是穴
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在針刺治療方面獨創了“阿是穴療法”。
相傳,有一次,孫思邈給一位腿痛的病人看病。他用針灸給病人治療,每次他都按照傳統穴位行針,但病人的痛苦一點兒也沒減輕。他就開始試著尋找更有效的穴位。他在病人的腿上一邊按一邊問病人有什么感覺,按到感覺痛的地方時,病人就會說:“啊......是”,孫思邈就在這個地方給病人扎了一針,病人感覺效果不錯。從此就有了“阿是穴”,這種“哪兒痛就在哪兒扎針”的方法一直用到今天。
如果你在按摩的時候,有特別疼的點,但是按摩師卻說不出是什么穴位,你就要知道,這就是“阿是穴”。
(六)牙疼怎么扎手啊
你的臉怎么腫了?
真倒霉,昨天牙疼了一天。牙疼不是病,疼起來真要命。
這回你體會到這句俗語的意思了吧。吃藥了嗎?
吃了點兒止痛藥,可藥勁兒一過還是疼。
要不然的話,試試針灸吧,聽說效果不錯。
真的嗎?那趕緊帶我去吧。
(中醫診所)
大夫,我牙特別疼,飯也吃不下,覺也睡不著。
(大夫給瑪麗號了脈,又看了舌苔)
舌苔黃,上火了,問題不大,扎針吧,好得快。
我以前沒扎過,疼嗎?
不用緊張,有一點兒酸、麻、脹,但和打針感覺不一樣。
平時看你膽子挺大的,哪知道也是個膽小鬼。
別在旁邊說風涼話,我才不害怕呢。大夫,扎吧。
把手伸出來......
牙疼怎么扎手???
手上有個穴位叫合谷穴,可以幫助你止疼。
我同學瑪麗的胃經常不舒服,疼的時候是不是也扎這兒啊?
不對,中醫常說“肚腹三里求,面口合谷收”。
這句話是說腹部不舒服,就扎足三里穴,臉上有病就扎合谷穴。
是這個意思,因為人體是一個整體,各部分之間通過經絡聯系,是相通的。
真有意思,中醫真是太神奇了。
(留針20分鐘以后)
現在覺得怎么樣?
一點兒也不疼了,真是不扎不知道,一扎真見效。
熱水洗腳通經絡
西方人喜歡洗澡,而中國人認為洗腳比洗澡更重要。在中國,你隨處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足療館。不僅中國人是那里的???,現在連外國人也經常去。你知道人們為什么這么喜歡洗腳嗎?
我們身體上分布著許多條負責運行氣血的通道,中醫稱之為經絡。他由經脈和絡脈組成,經脈有十二條,是主要道路;絡脈就像許多小的岔路。如果身體某個部位的氣血不通了,我們就會覺得酸痛,這時只要及時地疏通經絡就行了。
我們的足部布滿了經脈和穴位,它可是交通要道。因為足部是三陰經(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經、足闕陰肝經)的開始,也是三陽經(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的結束。每天用熱水泡腳半個小時,可以幫助疏通足部經脈,使全身的氣血通暢,一天的疲勞就這樣被趕走了。
(七)六淫傷人
(下課以后,瑪麗、崔淑貞、田中一起回宿舍)
北京的夏天簡直太熱了,真讓人受不了。
可不是嗎。現在的北京就像一個大火爐。
你們都是第一次在北京過夏天嗎?更難受的日子還在后頭呢。
啊?還要怎么難受???
每年的七月中旬,北京就進入桑拿天了。天氣非常悶熱潮濕,是全年天氣熱、雨水多的時期。
難道還能像桑拿天一樣喘不過氣來。聽你這么一說我心里都沒底兒了。
呵呵,差不多吧。而且由于出汗多,你會始終感覺身上黏黏的。這種時候特別容易中暑,而且容易得一些如腸道傳染病、皮膚病、紅眼病等夏季高發疾病。
中暑是什么樣的感覺?
中暑是人受暑邪之后的表現。輕者頭重、四肢乏力、胸悶、食欲不振、大便溏瀉,重者大汗、口渴、無力、頭暈、眼花、耳鳴、惡心、心悸、四肢發麻甚至昏迷。
暑邪?它是“六淫”之一嗎?
對呀。
什么是“六淫”?。靠旖o我說說。
“六淫”是風、寒、暑、濕、燥、火(熱)六種外感病邪的統稱,都是氣候異常變化給人體帶來的影響。春季多見風邪,夏季多見暑邪,夏秋之交多發濕邪,秋季多發燥邪,冬季多見寒邪。
原來氣候對健康的影響這么大。糟了,我現在就覺得頭暈,是不是快中暑了?
中暑哪有你這么精神的?要是以后擔心意外中暑,你可以帶點仁丹、清涼油、風油精什么的。
我覺得與藥相比,倒不如喝些綠豆湯和蓮子粥幫助清熱解暑。
哈哈,煮粥可是你的強項,我得像你學習了。
沒問題,田中也一起來喝吧。
太好了,求之不得。
洗發后必須吹干
許多人洗頭發都有不吹干的習慣。有的人為了趕時間,濕著頭發就出門了。很多女孩子認為經常吹頭發對發質不好,只要用毛巾將洗過的頭發包住或者把頭發擦到不滴水就可以了。人們所不知道的是,這些行為都會導致頭頂吸入過量的寒氣,就像淋過雨一樣。這就是日常生活中一種常見的寒邪致病現象。還有空調過涼、出汗的時候被風吹到,都會導致寒邪侵入人體。
在寒冷的冬季,人們因為不會保護自己而患上寒邪疾病的情況就更多了,常見的就是“要風度不要溫度”。人們為了不顯得臃腫,就盡可能地少穿厚衣服,尤其不注意腿上和腳上的保暖。女孩子們還會在冬天穿裙子,表現得美麗“凍”人。大家都靠毅力支撐著,認為忍一下就不那么冷了,不會有什么大問題。其實,寒邪造成的問題人們年輕的時候還看不大出來,等到年紀大了,這些問題就會越來越明顯,使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很容易走下坡路,比如關節炎、老寒腿等,都會給老年生活帶來很多煩惱。所謂“病從寒中來”,注意保暖防寒邪,可以幫助大家預防很多慢性病。
(八)勞逸結合
瑪麗,今天你怎么這么沒精神?。坎×藛??
近我在學習長拳,每天都很累。昨天晚上,朋友向我介紹了部新電影,我一時興起熬夜把它看完了。
怪不得。你可得注意勞逸結合,不能勞累過度啊。
看電影不累啊,覺得挺享受的,是在休息。
(這時,王老師走進教室,加入了他們的談話)
你要硬是說不累,我也沒什么好說的了。那你看完以后能很快睡著嗎?
我興奮了一個多小時,后來實在困了才睡著的,是有些累。
這就對了嘛,所謂“久視傷血”、“久坐傷肉”。
王老師,勞累過度不好,這我可以理解,休息多了還不行嗎?
這次田中沒跟你開玩笑。人每天需要適當的運動,氣血才能通暢。如果我們坐著或者躺著的時間太長,或者長期用腦過度,可能會使臟腑經絡氣血失調而生病。
你就看那些每天閑著沒事干的人,不都是抵抗力下降、健忘、反應遲鈍的樣子嗎?
也就是說,覺睡得太多也不好。本來想徹底放松,這下倒好,累著了。
古代養生家認為,起居作息有規律并且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才能提高人體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達到防病、延緩衰老、健康長壽的目的。
瑪麗,這你可得記住了,千萬別當耳旁風啊。
知道了,再怎么說,我也不會拿自己的健康開玩笑啊。
細嚼慢咽
在現代社會,人們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始終處于緊張和忙碌中,連吃飯都是速戰速決的。但你可能不知道,吃飯時應該注意的就是細嚼慢咽。
近來電視上常有“大胃王”比賽,規定在一定的時間里吃得多的人獲勝。這樣的比賽看起來很有趣,但其實是糟不過的比賽了。因為比賽宣揚的是吃得快并且多,嘴里的東西沒怎么嚼就囫圇咽下去了,跟正常的飲食習慣完全相反。得獎的人就算現在還不是大胖子,在不久的將來也逃不過肥胖的命運。
我們可以看看身邊的朋友,吃飯快幾乎是每個胖人的毛病。但胖人們在減肥的時候,卻不怎么關注這方面。其實,細嚼慢咽的好處特別多,是避免肥胖基本也簡單的方法。
首先,細嚼慢咽把較大塊的食物都磨碎了,有助于食物消化吸收,減輕腸胃的負擔。
...
話題:養生 標題:勞逸結合2
(八)勞逸結合
瑪麗,今天你怎么這么沒精神???病了嗎?
近我在學習長拳,每天都很累。昨天晚上,朋友向我介紹了部新電影,我一時興起熬夜把它看完了。
怪不得。你可得注意勞逸結合,不能勞累過度啊。
看電影不累啊,覺得挺享受的,是在休息。
(這時,王老師走進教室,加入了他們的談話)
你要硬是說不累,我也沒什么好說的了。那你看完以后能很快睡著嗎?
我興奮了一個多小時,后來實在困了才睡著的,是有些累。
這就對了嘛,所謂“久視傷血”、“久坐傷肉”。
王老師,勞累過度不好,這我可以理解,休息多了還不行嗎?
這次田中沒跟你開玩笑。人每天需要適當的運動,氣血才能通暢。如果我們坐著或者躺著的時間太長,或者長期用腦過度,可能會使臟腑經絡氣血失調而生病。
你就看那些每天閑著沒事干的人,不都是抵抗力下降、健忘、反應遲鈍的樣子嗎?
也就是說,覺睡得太多也不好。本來想徹底放松,這下倒好,累著了。
古代養生家認為,起居作息有規律并且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才能提高人體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達到防病、延緩衰老、健康長壽的目的。
瑪麗,這你可得...
話題:養生 標題:喝出粥文化
(十)喝出粥文化
粥,也叫稀飯,自古以來就是東方人飯桌上的主食之一。中國人喝粥,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
喝粥是一種養生長壽的方法。白粥容易消化,很適合老人或者病人。生病的人常常胃口不好,這時候,吃一碗白粥和一些小菜,既能促進食欲,又能補充體力。天冷的時候,早上起...
話題:養生 標題:四時養生
自然界的氣候特點是春溫、夏熱、秋涼、冬寒,對應著生物的發展變化就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春天新生的枝芽和嫩葉吸收充足的陽光,產生養分,慢慢生長;夏天枝葉茂盛,日漸茁壯;到了秋天,慢慢結成一粒粒成熟而豐碩的果實;冬天樹葉落光,分散在枝葉上的營養開始貯存到根部,因此枝葉營養相對不足;春天營養又從根部走向樹葉,如此周而復始不斷地循環,以維持生命的延續。人體就像植物一樣,也是遵循這一規律發展變化的。
中醫四時養生法,主要根據四季的變化特點和規律,來調節人體各部分臟腑機能,體現了“天人相應,順應自然”的觀念。比如,它強調,人體的一切生命活動都必須順應四時的陰陽消長、轉化,以“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捂秋凍”“慎避虛邪”為原則,維持陰陽平衡。在春天注意保暖,秋天適當受冷空氣的刺激,使自然界和人體融為一體。人們隨著節氣變化,保養正氣,預防外邪入侵,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歐凡,咱們一起去吃羊肉藥膳火鍋吧。
羊肉藥膳火鍋?沒聽說過。
就是在羊肉湯里加入一些中草藥的火鍋。
吃這種火鍋有什么好處?
冬季天氣寒冷,多吃些溫熱性質的食物,可以調補人體的陽氣,提高身體的耐寒能力。而羊肉火...
話題:養生 標題:因時養生
按照自然規律,植物春天發芽,夏天成長,長夏進一步發展變化,秋天收獲,冬天貯藏。這一過程中醫歸納為生、長、化、收、藏。同樣,人出生,長大,壯年,衰老,死亡,中醫將其過程歸納為生、長、壯、老、已。中醫認為,要想健康長壽,人體應當順應自然界季節和時間的變化規律,即“因時養生”。中醫因時養生主要包含以下三個原則: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夏兩季,天氣由寒轉暖,由暖轉暑,是人體陽氣生長之時,故應以調養陽氣為主;秋冬兩季天氣逐漸變涼,是人體陰精藏于體內之時,故應以保養陰精為主。所謂春夏養陽,即養生養長;秋冬養陰,即養收養藏。
春捂秋凍。春季,陽氣初生而未盛,陰氣始減而未衰,這個時候雖然天氣慢慢由冷變熱,但人體抗寒能力相對較差,所以必須注意保暖,這就是“春捂”。秋季,陰氣初生而未盛,陽氣始減而未衰,天氣慢慢由熱變冷,人體的陽氣也開始收斂。這個時候如果能適當地接受冷空氣的刺激,就會有利于增強人體的抗寒能力,這就是“秋凍”。
慎避虛邪。人體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有限,所以在氣溫變化劇烈,或者出現反常氣候之時,就容易感邪發病。二十四節氣中的...
話題:養生 標題:未病先治
防病與治病是醫學的兩大目標,及時、有效地預防疾病是醫學的兩大目標,及時、有效地預防疾病既可以減輕患者痛苦,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節約資源。中醫很早就注重對疾病的預防,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中就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說法,意思是說,醫術高明的醫生懂得及時預防疾病。
“治未病”,也叫“未病先治”,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未病先防,即平時要注意養生保健,防患于未然;二是既病防變,即生病以后,要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防止病情惡化;三是病后防護或者病后防遺,即病愈以后,要及時調理善后,防止疾病復發或者留下后遺癥。
隨著工作和生活壓力的增大,越來越多的人們出現在“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亞健康”狀態。亞健康目前尚沒有明確的醫學診...
話題:養生 標題:未病是病嗎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皇帝內經》提出來的養生防病思想。治未病,就是通過預防或治療,防止疾病發生、發展的思想。它包括:一是未病先防,強調的是養生保健,預防疾病發生;二是已病防變,強調的是生病后及時診斷、治療,控制疾病發展變化;三是病后防遺,強調的是病愈后及時調理善后,防止疾病復發及留下后遺癥。
“治未病”的重點在養生防病,因為只有重視養生才能強身,只有強身才能防病。養生包括調節情志、注意飲食、適當運動、順應四時等。疾病發生后,必須了解疾病的原因和機理,掌握疾病由淺入深的發展變化規律,及早治療,防止其傳變。例如,治療肝病需結合健脾和胃,這是因為肝病易傳于脾胃,健脾和胃就是“治未病”。
總之,懂得“治未病”的道理,并進行及時、有效的預防、治療,既可減輕病人的痛苦,又可節約醫療資源。
歐凡,你每天坐在電腦前,很少活動,晚上睡得又很晚,也不按時吃飯,生活一點兒規律也沒有,這可不大好。
我知道這樣不好。
我看近你的臉色不太好,人也沒精神,如果一直這樣下去,不生病才怪呢。
那我該怎么做呢?
只要改變一下你的生活方式就可以了。
怎么改變呢?
首先,要讓自己的生活有規律,按時吃飯、睡覺、起床...
話題:養生 標題:治未病
治未病,作為一種預防、治療疾病的原則,被歷代醫家所重視。首先系統而全面地闡述這一原則的是《皇帝內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
治未病實質上包含兩層意思:一是說在人體發病之前,當采取各種積極而有效的措施,以防止疾病的發生。概括地說是“未病先防”、“無病防病”。二是說既病防變、防傳,也就是已病要早治的意思。疾病的征象可見。這就為醫生見微知著、防微杜漸、截斷疾病的傳變途徑,為控制疾病的發展提供了可能性。疾病的傳變一般都是由表入里、由淺入深的。也有五臟生克相傳的,如張仲景所說:...
話題:養生 標題:睡眠與養生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這句話體現了中國古人的作息規律,同時也包含一定的科學道理。中醫學認為黑夜屬陰,白晝屬陽,人體的陰陽之氣隨黑夜與白晝的變化而消長,可表現為人體的“寐”與“寤”,靜與動。
現代的生活節奏和規律造成了很多人晚睡晚起的習慣,這是養生的大忌。中醫認為熬夜、睡懶覺都會使身體疲倦,精神不振。睡眠不足會使人體免疫力下降,容易生病或導致原有疾病加重,當然,睡眠過多也對健康無益。
中國人有午睡的習慣,這體現了一個重要的睡眠養生方法,就是要睡好“子午覺”,即每天在子時和午時入睡。子時指23時至1時午時指11時至13時,一天中自然界的陰氣和陽氣分別在這兩個時辰盛,此時好好休息有利于養陰或者養陽。睡好“子午覺”的原則是“子時大睡,午時小憩”,午睡半個小時左右就可以了。
中醫還認為,應根據季節變化來調整自己的作息時間。具體來說,春夏兩季宜晚睡早起,秋季宜早睡早起,冬季宜早睡晚起。中國古代有“服藥...
話題:養生 標題:睡眠是醫,睡眠是藥
中醫認為,睡眠是平衡人體陰陽的重要方法,也是養生良方,因此提出了“陰氣盛則寐,陽氣盛則寤”的觀點。如,子時為夜晚11點到凌晨1點,為陰陽交會之時,稱為“合陰”,是一天當中陰氣重的時候。陰主靜,所以此時應及時入眠。午時為上午11點到下午1點,稱為“合陽”,是一天中陽氣旺盛的時候。陽主動,所以要適當午休,但時間不要過長,半小時就可以。由于陽氣盛,所以午時工作效率也是很高的。
古代人遵循“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養生規律,而現代人常常因為忙于工作、不良的生活習慣等而熬夜或睡懶覺,導致睡眠質量不好、身體免疫力下降,從而影響身體健康。因此,認識睡眠的重要性,遵循作息規律,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和良好的睡眠質量,才可以保證身體健康,所以說“睡眠是醫,睡眠是藥”。
林美,為什么你的精神總是這么好,有什么秘訣嗎?
我每天除了注意鍛煉、飲食,還特別注意睡眠質量。
怎么注意?我每天睡得都很早,可是總感覺睡不夠似的。因為我遵循中醫的“子午覺”養生啊。
“子午覺”養生?
就是在子時一定上床睡覺,午時也適當休息一下。
為什么呢?
因...
話題:養生 標題:運動養生
古語講“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意思是說,流動的水不會變質,常轉動的門軸不會被蟲蛀。這句話中包含了“生命在于運動”的道理。運動養生是指通過運動達到強身健體、益壽延年的目的。與跑步、游泳、打球等大家熟悉的運動方式不同,中國許多傳統的運動養生方法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共同特點:
首先,均以一定的哲學思想為指導,如五禽戲、八段錦和太極拳是以道教的思想為指導,少林寺是以佛教的思想為指導。
其次,均以中醫的陰陽、臟腑、氣血、經絡等理論為基礎,均有完整的套路,均以動形為基本的鍛煉形式。
再次,中醫認為精、氣、神是人體的“三寶”,與人的生命息息相關,所以這些運動養生方法均與養精、練氣、調神為運動的基本要點。
后,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上述運動養生方法均注重意守、調息和動形的統一。意守是指意念專注,調息是指調節呼吸,動形是指形體運動,統一是指三者之間的互相配合。這三者中,重要的是意守,只有精神專注,才可以寧神靜息,呼...
話題:養生 標題:運動養生2
古人很早就懂得生命在于運動的道理,并創造了許多有效的健身方法,如五禽戲、氣功、太極拳、八段錦、易筋經等。這些方法都是通過活動身體達到養生的目的,有中醫的理論作為基礎,都有完整的套路。
例如,五禽戲是東漢醫學家華佗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的動作編成的一套健身操,據說華佗的弟子吳普堅持練習,活到了一百多歲。太極拳是一種如同太極圖循環無邊的拳術,八段錦是由八段不同動作組成的醫療、康復體操,易筋經則是通過鍛煉筋肉以保健強身的方法。
這些傳統運動方法大都動作簡單,容易記憶,適合男女老少學習。所以,選取一兩套適合自己的運動方法,堅持練習,使身體得到全面、系統的鍛煉,可以達到強身健體、益壽延年的目的。
(歐凡去小賢家里做客,在花園里,看到了一位老人)
小賢,這位老人在干什么?
是我姥姥,在練氣功呢?
氣功?是一種功夫嗎?
氣功是通過調神的自我鍛煉,使自身氣機變得協調的一種健身方法。
氣功可以使人的身心變得協調?
是的,經常練氣功能達到防病治病、健康...
話題:養生 標題:飲食養生
藥食同源,很多食物既是營養豐富的食物,又是具有治療作用的藥物。飲食養生主要指用食物來預防和治療疾病。中藥具有寒、熱、溫、涼四性和酸、苦、甘、辛、咸五味,食物也不例外。當身體出現偏寒或偏熱的情況時,可以食用一些熱性或寒性的食物加以調理。同時,按照中醫理論,五味分別對應人體的五臟,因此在日常飲食中五味調和才有利于健康。這樣,我們在品嘗美味的同時又可以防治疾病,可謂一舉兩得。
舉例來說,綠豆是一味清熱的良藥,它性寒味甘,具有很好的祛暑作用。山藥的藥食兩用特點更為明顯,其性溫味甘,既是一味健脾補腎的良藥,又是一種營養豐富、老少皆宜的食物,無論是用來炒菜、煮粥還是做成甜點,都非常受歡迎。
再比如,苦瓜性寒味苦。中醫認為苦入心,能夠清心火,養心陰。夏季炎熱,人體容易出現火熱之癥,由此中國人的餐桌上經常會有這道苦味的菜。而且,現代研究也發現苦瓜有一定的抗病毒和防癌的作用,對肥胖、糖尿病也有一定療效。
再以常見的水果--梨為例,生梨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特別適合秋天食用,對預防秋燥具...
話題:養生 標題:飲食養生2
用食物來預防和治療疾病,即飲食養生,這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饵S帝內經》《千金方》《本草綱目》等都記載了許多飲食養生方面的理論。中醫自古就有“藥食同源”的說法,很多植物既是營養豐富的食物,又是有治療作用的藥物。藥物有寒、熱、溫、涼的特性,食物也不例外。當身體出現偏寒或偏熱的情況時,可以食用一些熱性或寒性的食物。這樣,我們可以在品嘗美味的同時又防治了疾病,一舉兩得。
中醫把食物的味道歸納為酸、苦、甘、辛、咸,統稱“五味”,分別對應人體的五臟--肝、心、脾、肺、腎。中醫認為,五種味道的東西都應該吃,五味調和,才有利于健康。例如,綠豆味甘性寒,有很好的清熱解暑作用,夏天的時候人們常常用來煮水喝。山藥味甘性溫,既是健脾、益胃、補腎的良藥,又是營養豐富、老少皆宜的食物,而且無論是做菜、煮粥還是做成甜食,味道都非常好,很受人們歡迎。
小賢,今天又買了什么好吃的菜?。?br> 你看,是苦瓜。
這么苦的東西有什么好吃的?
你別看它苦,它可是好東西呢。
好東西?
中醫上不是有“五味入五臟”的說法嗎?
是啊,我們學過: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腎...
1
上一頁
1/1
下一頁
AI中文教育資源網-國際中文教育
生活漢語
少兒/華語
商務漢語
旅游漢語
中醫漢語
詞語
作文
關于我們
地址:中國廣東省廣州市
電話:2142228422@qq.com
郵箱:2142228422@qq.com
幫助和聯系
Copyright ? 2021 AI中文教育資源網 版權所有
粵ICP備17124623-1號
幫助中心
|
資源下載
|
版權聲明
首頁
聯系電話
返回頂部
聯系電話
2142228422@qq.com
在線客服
咨詢留言
加我微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