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免/亚洲第八页/国模吧一区二区三区/欧美一级色图
資源列表
所有資源分類
展開
收起
生活漢語
分類分級話題庫
話題分類分級會話庫
話題分類分級精編庫
話題分類分級影視庫
話題分類分級詞表庫
口語詞匯等級大綱
話題分類分級句庫
少兒/華語
少兒漢語話題主題庫
少兒漢語教材語料庫
少兒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華文主題分類語料庫
少兒主題分類分級詞表庫
華語一語教學分級詞表
華文詞匯等級大綱
中小學華文教材語料庫
主題分類常用句構式庫
商務漢語
商務漢語功能項目庫
商務漢語教材文本庫
商務漢語教材生詞表
商務功能分類語料庫
功能項目分級詞表庫
商務漢語詞匯等級大綱
商務交際功能及例句庫
功能分類句子構式庫
旅游漢語
旅游/導游漢語話題庫
旅游漢語教材語料庫
旅游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導游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旅游漢語話題分類詞表庫
導游漢語話題分類詞表庫
旅游話題分類例句構式庫
中醫漢語
中醫漢語教材分類語料庫
中醫漢語教材話題詞表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詞表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詞表庫
詞語
HSK分級常用框式結構庫
常用詞語圖片釋義庫
常用詞語前后搭配庫
HSK易混淆詞語資源庫
作文
小學作文分級語料庫
中學作文分級語料庫
題材分類作文語料庫
作文關鍵詞聚類詞表庫
生活漢語
分類分級話題庫
話題分類分級會話庫
話題分類分級精編庫
話題分類分級影視庫
話題分類分級詞表庫
口語詞匯等級大綱
話題分類分級句庫
少兒/華語
少兒漢語話題主題庫
少兒漢語教材語料庫
少兒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華文主題分類語料庫
少兒主題分類分級詞表庫
華語一語教學分級詞表
華文詞匯等級大綱
中小學華文教材語料庫
主題分類常用句構式庫
商務漢語
商務漢語功能項目庫
商務漢語教材文本庫
商務漢語教材生詞表
商務功能分類語料庫
功能項目分級詞表庫
商務漢語詞匯等級大綱
商務交際功能及例句庫
功能分類句子構式庫
旅游漢語
旅游/導游漢語話題庫
旅游漢語教材語料庫
旅游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導游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旅游漢語話題分類詞表庫
導游漢語話題分類詞表庫
旅游話題分類例句構式庫
中醫漢語
中醫漢語教材分類語料庫
中醫漢語教材話題詞表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詞表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詞表庫
詞語
HSK分級常用框式結構庫
常用詞語圖片釋義庫
常用詞語前后搭配庫
HSK易混淆詞語資源庫
作文
小學作文分級語料庫
中學作文分級語料庫
題材分類作文語料庫
作文關鍵詞聚類詞表庫
咨詢熱線:
2142228422@qq.com
生活漢語
分類分級話題庫
話題分類分級會話庫
話題分類分級精編庫
話題分類分級影視庫
話題分類分級詞表庫
口語詞匯等級大綱
話題分類分級句庫
少兒/華語
少兒漢語話題主題庫
少兒漢語教材語料庫
少兒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華文主題分類語料庫
少兒主題分類分級詞表庫
華語一語教學分級詞表
華文詞匯等級大綱
中小學華文教材語料庫
主題分類常用句構式庫
商務漢語
商務漢語功能項目庫
商務漢語教材文本庫
商務漢語教材生詞表
商務功能分類語料庫
功能項目分級詞表庫
商務漢語詞匯等級大綱
商務交際功能及例句庫
功能分類句子構式庫
旅游漢語
旅游/導游漢語話題庫
旅游漢語教材語料庫
旅游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導游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旅游漢語話題分類詞表庫
導游漢語話題分類詞表庫
旅游話題分類例句構式庫
中醫漢語
中醫漢語教材分類語料庫
中醫漢語教材話題詞表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詞表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詞表庫
詞語
HSK分級常用框式結構庫
常用詞語圖片釋義庫
常用詞語前后搭配庫
HSK易混淆詞語資源庫
作文
小學作文分級語料庫
中學作文分級語料庫
題材分類作文語料庫
作文關鍵詞聚類詞表庫
關于我們
關于我們
聯系我們
2142228422@qq.com
資源列表
積分獲取
中醫漢語
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中醫漢語
-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漢語
中醫漢語教材分類語料庫
中醫漢語教材話題詞表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詞表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詞表庫
選擇條件檢索:
請選擇檢索方式
全部
話題
標題
正文
檢 索
一級話題:
全部
保健
本草
典故、名家
方藥
疾病
經絡養生
養生
治療手段
中醫護理
二級話題:
全部
人名中醫名家
醫德仁心
醫藥典故
漫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語料庫
共78條
話題:典故、名家/醫德仁心 標題:傳承龍醫精神 惠澤龍江百姓_醫德仁心_中醫中藥網
2018年12月22日,黑龍江省龍江醫派研究會隆重舉辦換屆大會暨第三屆學術年會。黑龍江省龍江醫派研究會首屆會長、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姜德友教授當選黑龍江省龍江醫派研究會第二屆會長。
2018年12月22日,黑龍江省龍江醫派研究會隆重舉辦換屆大會暨第三屆學術年會。黑龍江省龍江醫派研究會首屆會長、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姜德友教授當選黑龍江省龍江醫派研究會第二屆會長。標志著龍江醫派這一極具寒地黑土文化特色的中醫學術流派,再一次取得新的飛躍。 龍江醫派:植根于肥沃黑土地上的醫學流派 姜德友作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龍江醫學流派傳承工作室負責人、黑龍江省龍江醫派研究會會長,近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龍江醫派是我國北疆崛起的中醫學術流派,是在黑龍江省獨特的歷史、文化、經濟、地理、氣候等諸多因素交融下逐漸形成,有著鮮明地域和黑土文化特色的學術流派。在長期醫療實踐過程中,凝聚成獨樹一幟的診療風格及用藥特色,其學術思想鮮明、北疆寒地特點濃郁。龍江中醫在天人合一、整體觀念、病證結合、三因制宜等思想指導下,通過一代又一代醫家長期的臨床實踐,結合黑龍江省的寒地特點、民眾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認識到常見疾病以外因寒燥、內傷痰熱、氣血不暢為主要病因病機,并積累了以溫潤、清化、調暢氣血為常法的診療經驗及具有寒地黑土特色的中醫預防與調養方法。 追本溯源,姜德友介紹,龍江地區醫療實踐肇始于兩千年前的肅慎時期,后經跌宕起伏的脈沖式發展歷程,于民國時期形成龍沙系、匯通系、三大山系、呼蘭系、松濱系、寧古塔系等六系。至偽滿時期,高仲山來到哈爾濱成立中醫學術團體,發行中醫刊物,遍訪賢才、興辦教育,逐步形成了以高仲山、馬驥、韓百靈、張琪四大名醫為核心的龍江醫派。龍江醫派立足于黑土文化,以挖掘整理、傳播發揚黑龍江省中醫藥診療技術為宗旨,致力于整合資源、搭建平臺,探索中醫藥發展新模式,打造龍江中醫藥文化名片,為黑龍江省中醫藥文化的繁榮發展及學術水平的不斷提升助力。 搶救挖掘整理前輩經驗,出版《龍江醫派叢書》 為傳承發揚龍江醫派前輩學術精華,姜德友及其研究團隊一直致力于對前輩經驗的搶救搜集挖掘整理工作。 歷時5年多的努力,現已出版《龍江醫派創始人高仲山學術經驗集》《華廷芳學術經驗集》《御醫傳人馬驥學術經驗集》《國醫大師張琪學術思想探賾》《王德光學術經驗集》《鄧福樹骨傷科學術經驗集》《鄒德琛學術經驗集》《黑龍江省名中醫學術經驗集錦》《寒地養生》《國醫大師盧芳學術經驗集》《崔振儒學術經驗集》《張金良肝膽脾胃病學術經驗集》等著作,引起省內外中醫愛好者的強烈反響。此外,尚有《吳惟康學術經驗集》《王維昌婦科學術經驗集》《白郡符皮膚外科學術經驗集》《偽滿時期黑龍江地區龍江醫派醫家學術經驗薈萃》等多本著作正在編撰待版。 為了不讓龍醫前輩的學術成就和寶貴經驗蒙塵,自啟動“龍江醫派”研究以來,姜德友及其團隊便成了檔案館、圖書館和古董市場的常客。 有一次,古董市場中一張已經泛黃的長幅合影吸引住姜德友的目光。照片里密密麻麻的人群中,前排中間位置坐著的正是黑龍江省中醫藥高等教育創始人、著名中醫學家高仲山。照片題頭上方標注著“哈爾濱漢醫學講習會修了式典留影”。 “這是1941年前后,高仲山等人在極其艱難的情況下舉辦中醫教育、培養中醫人才的歷史印記。”姜德友教授告訴記者,當時詢問后,店家開口要價兩萬元。團隊決定從長計議,于是請學生再去詢價、還同檔案專家前往協商……店家被他們的誠意打動,后將原版照片租借供掃描,還附了一張漢醫考試通過人員與高仲山的合影供掃描。如今,打印出的長幅合影陳列在龍江中醫藥博物館展柜,也收載在了《龍江醫派叢書》中。 收集史料,一波三折。更為重要的是必須保證論著為龍江醫家原創,否則便丟掉了提煉龍江醫家學術思想的意義。 在高仲山后人提供的高老手稿中,有一沓《幼科學講義》。姜德友如獲至寶,但為了嚴謹起見,又將手稿拍照發給高仲山女兒求證為其親筆。但網上未曾見此著作,姜德友又和學生反復查閱得知:高仲山就讀于上海中國醫學院期間,其師秦伯未先生曾組織高仲山等人編寫過一套講義,其中即有《幼科學講義》。“這就意味著,那沓手稿是高仲山求學時對老師口述內容的整理記錄...
話題:典故、名家/醫德仁心 標題:獨樹一幟的中醫名家丁福保_醫德仁心_中醫中藥網
丁福保醫德高尚、醫術高明,在上海行醫期間,應診者絡繹不絕,他的診費標準因“人”而異。對于窮苦人家,診費一律優惠打折;凡達官貴族,診費分文不減。
丁福保(1874~1952年),字仲祜,號疇隱居士,江蘇無錫人。我國近代著名學者,在醫學、佛學、數學、編輯出版等領域多有建樹,也是清末民初頗具影響力的醫學人士之一。 丁福保青年時代曾任無錫俟實學堂算學教習,其間廣讀深研中醫藥典籍。后因病辭職,師從著名學者、醫學家趙元益研習岐黃之術。 在醫學領域,丁福保求變求新,敢作敢為,不拘一格,為促進、發展我國中醫學作出了重要貢獻。他秉承先師趙元益力促中西醫文化交流之余緒,積極倡導中西醫匯通,較早提出用近代科學方法研究中醫。1909年,他在兩江總督端方主持的內容涉及中醫、西醫諸多方面的醫學考試中脫穎而出,獲得優等行醫證書。1910年,他在上海組織發起成立“中西醫學研究會”,并出版《中西醫學報》。后來,他又創辦《國藥新聲》刊物。1912年,他創設“醫學書局”,編印、出版中西醫書籍。據史料載,成帙的中醫藥書籍有《新內經》《新難經》《新本草》《新傷寒論》《家庭新本草》《金匱》等。他潛心研究中西醫理論,著有《中藥淺說》《...
話題:典故、名家/醫藥典故 標題:中醫古籍常見典故_醫藥典故_中醫中藥網
杏林為醫學或醫術的譽稱。《神仙傳·董奉》云:“奉,居山不種田,日為人治病,亦不取錢,重病愈者,使載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數年,提十萬余株,郁然成林。”
典故——典制和掌故,《后漢書·東平憲王蒼專》:“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宴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醫學典故常常困擾我們對文章的理解,醫書常有典故命名者,現將常見的典故收錄如下:杏林:為醫學或醫術的譽稱。《神仙傳·董奉》云:“奉,居山不種田,日為人治病,亦不取錢,重病愈者,使載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數年,提十萬余株,郁然成林。”后世把“杏林”作為醫學或醫術之譽稱。杏苑與杏林同義,以此命名者有清代張啟倬《杏林碎錦》,清代宋鈞衡《杏苑叢譚》等。橘井:以喻良藥之典。《神仙傳·蘇仙公》云,蘇仙公得道仙去時,謂其母曰:“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檐邊橘樹,可以代養。井水一升,橘葉一枚,可療一人。”翌年果疫疾,遠近求治者悉活。后遂以“橘井”為良藥之典。以此命名者有明代王章祖的《橘井元珠》。青囊:為古代醫家的書囊,喻指醫書。唐·劉禹錫《閑坐憶樂天經詩問酒熟未》云:“案頭開縹帙,肘后檢青囊。唯有達生理,應無治老方。”后遂將青囊喻醫書。以此命名者有明代邵以正的《青囊雜纂》、清代趙濂的《青囊秘效方》。仁術、仁壽:喻指醫術。《孟子·梁惠王上》云:“無傷也,是乃仁術。”孟子所謂的“仁”,本于孔子“愛人”之說。后世遂以醫術比之仁術。《論語·雍也》:“知者樂,仁者壽。”《漢書·董仲舒傳》:“堯舜行德則民仁壽。”此故將仁壽比之醫術。以此命名者,如明代張潔的《仁術便覽》、清代孟葑的《仁壽鏡》。折肱:喻指良醫。《左傳·定公三十年》曰:“三折肱知為良醫。”《楚辭·九章》曰:“九折臂而成醫兮,吾至今乃知其信然。”...
話題:典故、名家/醫藥典故 標題:劉渡舟針灸救患兒_醫藥典故_中醫中藥網
劉渡舟為患兒針刺大椎、風池、風府等穴,令人驚奇的是,針后患兒竟出了透汗,熱退身涼而病愈。
劉渡舟(1917~2001年),遼寧營口人,畢生致力于《傷寒論》的教學和研究,是一位成績卓著的中醫學家。 有一年,劉渡舟在天津漢沽農場巡診至北泊的一戶農民家中,恰巧這家一個15歲的男孩發燒、頭痛。測其體溫39.6℃,切其脈浮,舌苔則薄白而潤。劉渡舟便告患兒父親:“你的孩子患的是風寒外感,吃一服發汗的藥就會好的。”其父說村中無藥,買中藥須到總場。但是時已經過午,且交通不便,只有等明日再買藥。孩子父親又...
話題:典故、名家/醫藥典故 標題:巢元方與《諸病源候論》_醫藥典故_中醫中藥網
《諸病源候論》由太醫博士巢元方負責編撰,是我國醫學史上內容為豐富的探討病因病機和證候的一部專著。
南北朝分裂結束后,再次建立起一個大一統的朝代隋朝,其統治者也很重視醫學。隋煬帝不但創辦了太醫署,還下令編撰了《四海類聚方》《諸病源候論》等篇幅巨大的醫書。 《諸病源候論》由太醫博士巢元方負責編撰,是我國醫學史上內容為豐富的探討病因病機和證候的一部專著。全書共50卷,分67門,載列證候1700余條,分別論述了內、外、婦、兒、五官等各科疾病的病因、病理和證候。隋以前,兩晉南北朝的醫學較為重視對每個病的治療方藥的搜集,而對醫學理論的研究較為...
話題:典故、名家/醫藥典故 標題:化石良藥金錢草_醫藥典故_中醫中藥網
金錢草,又名化石丹、過路黃,是一種常見中草藥,主要功效是利膽排石,可防治人體多種結石。
金錢草,又名化石丹、過路黃,是一種常見中草藥,主要功效是利膽排石,可防治人體多種結石。其功效的發現源于一個悲慘的故事。 傳說三國時期有一對恩愛夫妻。一日,平時身強力壯的丈夫忽感肋下巨痛,請來郎中診治也沒有效果,沒過幾天竟活活痛死了。眾人皆恐,以為鬼神附體,鄰居便遠離他們一家人。 華佗聽說這件事以后,便來到這家了解情況。他向農婦提出解剖其夫尸體以了解發病之因。起初農婦不肯,華佗告訴她只有解剖才能解其病因,避免家人再患此病。華佗說動農婦之后,便為其丈夫做了尸體解剖,發現其膽內有一塊大如鴿卵的結石,原來農夫生前所患的是結石病,男子死因真相大白。 農婦因懷念丈夫心切,就把結石裝進袋...
話題:典故、名家/醫藥典故 標題:蘇東坡與龐安常的文醫緣_醫藥典故_中醫中藥網
蘇東坡懷著病愈后的輕松和遭貶黃州新識摯友的愉快心情,蘸著南國的明媚艷麗春光,寫出了這基調積極向上的文字。
蘇東坡謫居黃州后,生活陷入困境,為生計不得不墾田躬耕,可能因勞作不慎而致手臂受傷腫脹。于是在訪醫求治中,在麻橋結識了當時的名醫龐安常。蘇軾到龐家后受到了熱情接待,留住數日,經針刺治愈了臂疾。龐安常,名安時,是著名的醫學家,尤長于針灸,著有《傷寒總病論》等書。蘇東坡與龐安常,一個是大文學家,一個是杏林國手,因此一見如故,遂成莫逆之交。 蘇東坡曾在《東坡志林》《與陳季常書》中說:“予以手為口,君以眼為耳,皆一時異...
話題:典故、名家/醫藥典故 標題:孫中山先生與中醫_醫藥典故_中醫中藥網
孫中山是中國近代民主主義革命的先驅,早年曾學醫,仔細回顧孫中山的一生,有許多細節佐證了他對中醫學的認可,及與中醫濃厚的情緣。
孫中山是中國近代民主主義革命的先驅,早年曾學醫,26歲畢業于香港西醫書院,隨后在澳門、廣州等地行醫;在他生命的后時期,不愿接受中醫治療。基于這些片段,有人認為孫中山對中醫持“反對”態度。其實這種論斷屬于以偏概全。仔細回顧孫中山的一生,有許多細節佐證了他對中醫學的認可,及與中醫濃厚的情緣。 重視食療養生 孫中山對中醫學及食療養生等都有研究,曾用黃花菜、黑木耳、豆腐、豆芽(四物湯)作為自己的養生菜品。萱草又名黃花菜、金針菜,性甘涼、無毒,《本草綱目》記載其有利水、涼血、健胃、補脾、通便等功效。《神農本草經》記載,木耳具有養血、活血、收斂等作用,豆芽為“大豆黃卷”,味甘平,主濕痹、筋攣、膝痛。眾所周知,豆腐富含蛋白質和鈣,必需氨基酸組成與肉類相似,屬于優質蛋白質,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孫中山集四種素食之精華組成“四物湯”,緣于他對中醫學食療的認可。 孫中山將中醫學養生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中還有其他例證,如“豬血豆腐湯”是其家常便菜。更有趣的是,孫中山還把“四物湯”、豬血、豆腐都寫進了《建國方略》。上海徐家匯圖書館保存的《建國方略》第一章“以飲食為證”中寫道:“金針、木耳、豆腐、豆芽等品,實素食之良者,而歐美各國并不知其為食品者也。”“豬血涵鐵質獨多,為補身之上品。凡病后、產后及一切血薄之人,往時多以化煉之鐵劑治之者,今皆用豬血以治之矣。”他還從化學的角度分析豬血的營養價值:“蓋豬血所涵之鐵,為有機體之鐵,較之無機體之煉化鐵劑,尤為適于人之身體。”孫中山認為英美人不吃豬血之類的動物內臟,是因為他們不懂得其營養價值。《建國方略》又云“中國素食者必食豆腐。夫豆腐者,實植物中之肉料也。此物有肉料之功,而無肉料之毒。” 推崇中醫“救民疾苦” 1916年8月,杭州、紹興等地的同盟會會員邀請孫中山到紹興共謀發展。剛到紹興,孫中山的隨從胡漢民因一路受涼突發疾病,上吐下瀉。紹興《越鐸日報》社社長孫德卿請紹興著名中醫學家裘吉生連夜給予診治。經裘醫生診斷,胡漢民患“赤痢”。裘醫生隨即進行了辨證施治,但他正欲提筆開方時又轉念一想:胡身體這么虛弱,若按常規開方抓藥,再去煎好服用,必然會耽誤時間,同時胡是懷疑中醫療效之輩,不一定接受。于是他回到醫院,...
話題:典故、名家/醫藥典故 標題:海椒的神奇傳說_醫藥典故_中醫中藥網
海椒又名辣椒、秦椒,是重要的調味佳品,素有“佐料之王”的美稱。辣椒還被人們譽為“紅色藥材”,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
說起“海椒”的來歷,有個很有趣的傳說。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在四川樂山的凌云山東坡樓設館講學時,因凌云山大佛崖下的大佛沱可通東海,大海龍王便命三太子到凌云山向蘇東坡求學。三年后,太子學成而歸,龍王十分感謝蘇東坡,便邀他到龍宮赴宴。宴席上一種形狀尖長、色如翡翠、清香而有辣味的鮮菜受蘇東坡喜愛,便問龍王為何菜,答曰:“辣椒。”回來時蘇東坡向龍王要了些辣椒籽,又向龍王借了塊地種辣椒,并與龍王相約,打五更...
話題:典故、名家/醫藥典故 標題:賈寶玉的燙傷與敗毒散_醫藥典故_中醫中藥網
賈寶玉被蠟燭油燙傷屬于燒傷。燒傷是一種常見的損傷,多由于熱液、火焰、蒸汽等高溫引起。
在《紅樓夢》“魘魔法叔嫂逢五鬼,通靈玉蒙蔽遇雙真”一回中,寶玉躺在炕上和彩霞說笑,一面說,一面拉她的手。彩霞奪手不肯,便說:“再鬧就嚷了!”二人正鬧著,原來賈環聽見了,素日原恨寶玉,今見他和彩霞玩耍,心上越發按不下這口氣。因一沉思,計上心來,故作失手,將那一盞油汪汪的蠟燭向寶玉臉上一推,只聽寶玉“哎喲”一聲,滿屋里人都嚇了一跳。連忙將地下的綽燈移過來一照,只見寶玉滿臉是油。王夫人又氣又急,忙命人替寶玉擦洗,一面罵賈環。只見寶玉左邊臉上起了一溜燎泡,幸而沒傷眼睛。王夫人看了又心疼,又怕賈母問時難以回答,急得又把趙姨娘罵一頓;又安慰了寶玉;一面取了“敗毒散”來敷上。寶玉說:“有些疼,還不妨事。”回房后,寶玉自己拿鏡子照,左邊臉上滿滿地敷了一臉藥。 敗毒散出自宋朝陳師文《太平惠民...
話題:典故、名家/醫藥典故 標題:孫思邈與《千金要方》_醫藥典故_中醫中藥網
孫思邈這部《千金要方》是為了人們備急,治病教人用的,要力爭把唐代以前重要的醫藥文獻兼收并蓄,將其中有價值的東西盡可能地收錄到這部醫書里去。
藥王孫思邈早年曾到陜西漢中、秦嶺、大巴山、太白山、峨眉山等地采過藥材,還在華原和長安城里的公主府里種過中草藥。他熟悉許多采藥老人,在長期的采藥過程中,不但親自檢驗了前人所發現的各種草藥的功效,還發現了許多新藥,包括從西域也就是現在的我國新疆和中亞、西亞一帶,從天竺國也就是現在的印度所傳進來的新藥,他把上述各種草藥的產地、形狀、藥性等都一一注明,寫進其著作《千金要方》里。 孫思邈這部《千金要方》是為了人們備急,治病教人用的,要力爭把唐代以前重要的醫藥文獻兼收并蓄,將其中有價值的東西盡可能地收錄到這部醫書里去。 孫思邈寫《千金要方》時有自己的節奏和習慣。黎明即起,便到樹林里散步...
話題:典故、名家/醫藥典故 標題:漢高祖劉邦與桑葚_醫藥典故_中醫中藥網
成就帝業的漢高祖劉邦對彭城之戰刻骨銘心,感激黃桑峪那片神奇的桑林,念念不忘桑葚的救命之恩。御醫們遂順著他的心意,將采集來的桑葚加蜜熬膏,供其常年養生服用,使其受益匪淺。
公元前205年,漢王劉邦趁西楚霸王項羽北上齊國平亂之機,由洛陽統領七路諸侯國聯軍大舉東進伐楚,直取楚都彭城(今徐州)。坐鎮齊地的項王得知后,旋即親率3萬騎兵長途奔襲,秘密回師,解救彭城之危,大破劉邦麾下56萬諸侯兵。敗走彭城的劉邦沖出重圍,帶著數十騎倉皇西逃幾十里,及至蕭縣東南險峻山谷“黃桑峪”時,不得不止步,因為這里三面環山,僅北面山坳有一出入口通向外界。此刻,前有高山阻擋,后有追兵襲擊,情急之下,劉邦一行人從側面躲進一個陰暗的山洞避難,刻意保留洞口蜘蛛網的原樣。不多時,項羽追兵揚鞭縱馬而至,見洞口蛛網密布,料定未曾有人闖入,于是徘徊...
話題:典故、名家/醫藥典故 標題:王叔和與《脈經》_醫藥典故_中醫中藥網
王叔和博覽群書,苦心鉆研,總結前人書中的相關論述,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著成了《脈經》一書,共10卷。這是第一次有人對脈學做專門、系統的整理。
西晉時期的王叔和曾擔任太醫令,診病過程中他充分體會到脈診的重要性和復雜性。但若想深入學習脈學知識并非易事,因其內容多記載在《黃帝內經》《難經》等書中,文義深奧,一般人很難讀懂,更談不上正確運用。因此,王叔和博覽群書,苦心鉆研,總結前人書中的相關論述,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著成了《脈經》一書,共10卷。這是第一次有人對脈學做專門、系統的整理。 《脈經》中概括了臨床上經常出現的24種脈象,分別是...
話題:典故、名家/醫藥典故 標題:紅豆生南國 寄情且療疾_醫藥典故_中醫中藥網
紅豆樹亦稱“相思樹”,種子叫“紅豆”“相思子”“鴛鴦豆”等,色艷若血,晶瑩剔透,質堅如鉆。相思樹的枝、葉、莖、根、種子皆入藥。
紅豆樹亦稱“相思樹”,常綠喬木,產于廣東、廣西、江蘇、安徽、浙江、湖南、福建、云南、江西、臺灣等地。種子叫“紅豆”“相思子”“鴛鴦豆”等,色艷若血,晶瑩剔透,質堅如鉆。相思樹的枝、葉、莖、根、種子皆入藥。 古往今來,創作、吟誦“紅豆”的詩詞歌賦數量繁多、佳篇比比皆是。諸如:“采來紅豆寄心知”“采擷紅豆寄思濃”“紅豆一顆勝千言”“何人撫案幸紅豆,寄語麗人別后”“空有三生紅豆種,相思更惹悲心痛”“相思紅豆種何方?佳期已過場”“躡手輕足開蕊苞,欲尋紅豆瞧”“正是瑩瑩紅豆鮮,一睹相思又”“紅豆春深發幾枝”“院落秋氣正颯然,一枝紅豆報鮮妍”“秋來一顆寄相思”“口含紅豆相思語”“江南紅豆樹,一葉一相思”“一聲紅豆也沾巾”“紅豆不堪看,滿眼相思淚”“相思樹,流年度,無端又被西風誤”。曹雪芹《紅豆曲》道:“滴不盡相思血淚拋紅豆……”其中,尤以唐代詩人王維的“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相思”為著名,千古傳頌。 紅豆凝聚著許許多多的喜慶歡愉和凄美故事,備受人憐,深惹人愛。《述異志》載:“昔戰國有民眾征戍秦,久不返,妻思而瘁。既葬,塚上生木,枝葉皆向夫所在而傾,因名相思木,結其子即相思子也。” 紅豆,蘊含著滿腔情愫,寄托著無限相思,業已從物質實體走向精神層面,升華成為一種文化現象。1654年,清代著名文學家錢謙益購得常熟白茆港之芙蓉莊,因喜愛莊園內一株百余年的紅豆樹,便給“芙蓉莊”來了一個華麗轉身,更名為“紅豆山莊”。錢謙益80壽辰時,欣得柳如是“紅豆一顆以為...
話題:典故、名家/醫藥典故 標題:古代傳說故事中的生姜_醫藥典故_中醫中藥網
生姜在我國不但是飲食常用的調味佳品,在醫療上的廣泛應用也有悠久的歷史,許多生姜治療疾病的神奇故事至今在民間廣為流傳。
生姜,為姜科植物姜的鮮根莖。《呂氏春秋》載,姜為多年生草本,高40~100厘米。根莖肉質,扁圓橫走,分枝,具芳香和辛辣氣味。以塊大、豐滿、質嫩者為佳。全國大部分地區有產,主產四川、廣東、山東、陜西等地。 生姜在我國不但是飲食常用的調味佳品,在醫療上的廣泛應用也有悠久的歷史,許多生姜治療疾病的神奇故事至今在民間廣為流傳。 蘇軾與中藥“姜制法” 宋代大文學家蘇軾有一個關于生姜的故事。一天,蘇軾與他的文學好友姜志之飲茶閑談,姜志之提議道:“蘇子,我們還是指坐中一物為藥名吧。”蘇軾以贊同的口氣連聲說:“好!好!”志之沉思片刻說:“君為藥名。”蘇軾不解其意。志之笑曰:“蘇子嘛!”蘇軾隨即說道:“你也是藥名,不是厚樸,就是半夏。”志之茫然無知,問其緣故。蘇軾曰:“若不是半夏、厚樸,何以姜志(制)之!”志之拍案叫絕:“妙哉!妙哉!”。那“姜”與“制之”又有什么關聯呢?原來,在中藥的制法上有凈選、切制和炮制等方法,其目的在于保證藥品質量,提高藥物的療效,確保用藥安全。姜制法就是諸多炮制方法之一。 劉邦飲姜湯暖胃 相傳,在楚漢相爭時期,漢高祖劉邦征戰河南音山,身染瘟疫,請了許多當時的名醫進行治療都沒有明顯的療效。由于久治不愈,慢慢劉邦已經幾乎粒米不進,而且自覺胃中一片冰冷,時時想吐。當地一位老翁,聽說了劉邦生病的表現,就獻出自己珍藏的一個秘方“生姜蘿卜湯”,劉邦喝后頓覺胃中溫暖,也不想吐了,病情大減。于是繼續服用此方,不日就藥到病除。劉邦病好之后,立即率兵打了個大勝仗,殲滅了楚兵的主力部隊。 孔子重視生姜養生 我國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東坡的《東坡雜記》中記述了一則常食生姜而延年益壽的趣聞:錢塘(現今浙江杭州市)凈慈寺里有一位僧人,雖年逾八旬,卻童顏鶴發,精神矍鑠。蘇東坡問他有何益壽妙方,僧人告之,每天連皮嫩姜溫水送服,堅持40余載。其實,生姜可延年益壽,并不是這位老僧的首創,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就已認識到食用生姜有抗衰防老的功效。他認為,姜能通神明,去穢惡,故不撤。雖然孔子對生姜神奇功效的解釋不盡正確,然而在那個年代,孔子飽嘗戰禍卻活了73歲,這可能與他一生中重視食用生姜有密切的關系。 名醫用生姜解半夏毒 生姜不但治了帝王的瘟疫,也救過許多平民百姓。唐朝時期,長安香積寺有個叫行端的和尚,夜間上南五臺山砍柴,回寺后成了啞巴,人們相互議論不解其故。有的說這是讓山上的妖魔給迷住了;也有的說是怕他講出山上的真情將他弄啞了。這樣一傳,嚇得眾僧再也不敢上山砍柴了。香積寺的方丈急忙帶領眾僧在佛前做了八十一天道場,讓佛祖為行端驅魔,可是無濟于事,行端仍不能說話。這時有個略懂醫術的僧人德始提議讓行端前去求醫于長安城里一位...
話題:典故、名家/漫畫 標題:中醫有趣的別名_中醫漫話_中醫中藥網
中醫,即相對西醫而言。在西方醫學沒有流入我國以前,中醫基本不叫中醫這個名字,而是有獨特且內涵豐富的稱謂。
中醫,即相對西醫而言。在西方醫學沒有流入我國以前,中醫基本不叫中醫這個名字,而是有獨特且內涵豐富的稱謂。
岐黃 公元前26~22世紀時,黃帝是傳說中原各族的共同領袖,姓姬號軒轅氏、有熊氏。岐伯,傳說中的醫家,黃帝的臣子。現存有我國早的中醫理論專著是《內經》,此書托黃帝與岐伯討論醫學,并以問答的形式而成,又稱《黃帝內經》。后世稱中醫學的“岐黃”、“岐黃之術”,即源于此。
醫中圣手 《孔子傳》載:“于事無不通,謂之圣”,即無所不通。手,指專司或專情其事的人。醫中圣手即是對醫生精湛醫術的高度稱贊。
扁鵲盧醫 《史記扁鵲侖公列傳》載:扁鵲者,渤海郡鄭人也,姓秦,名越人,其治趙簡子、太子疾。《列子力命篇》載:醫者盧氏被人稱為“神醫”。扁鵲盧氏即“正統神醫”也。
懸壺 《后漢書·費長房傳》載,市中有一老翁賣藥,懸一壺于市頭。而他的藥給人治病,每每藥到病除,十分有效,引起人們的注意。結果發現這個神奇的老頭,每到落市關門后,他就跳入葫蘆里。古代醫藥不分家,就把“懸壺”作為行醫的代稱。一些開業醫生也將葫蘆作為招牌,表示開業應診之意,后人稱醫生的功績為“懸壺濟世”。
杏林 三國時董奉,醫術高明,醫德高尚,為人治病,不受謝,不受禮,只要求治愈者在他房前栽杏樹作為紀念。重癥愈者種5株,輕者1株。數年后,蔚然成林,紅杏累累。他建一“草倉”,告訴人們,要杏果的,不用付錢,只要拿一器谷子來換一器杏果。這樣用杏果換來的谷子堆積滿倉,他用這些谷子救濟貧民。人們非常感謝他,送他匾額上寫“杏林”、“醫林”、...
話題:典故、名家/漫畫 標題:《尚書·禹貢》中的動植物藥_中醫漫話_中醫中藥網
《尚書·禹貢》的文獻探索,使我們進一步認識到人類在生產、生活和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已經經歷了多次偶然發現及成功、失敗,并通過口耳相傳,結繩記事,刻畫符號,用象形、會意等圖文形式及多種載體,將這些成功與失敗的防病治病知識,一代一代地傳承。
《尚書》是我國早的歷史文獻之一,是公認的先秦古文,記載了虞、夏、商、周的重要歷史,如堯舜的禪讓、夏禹治水和統一中國、商湯伐桀、盤庚遷殷、武王伐紂、周公東征和統治東方各囯等。同時也反映了這一歷史時期的天文、地理、哲學思想、治國方略、教育、衛生、刑法、典章制度等,對我國的歷史文化產生很大的影響。 禹是舜的大臣,夏朝的開國君主。《史記·五帝本紀》謂:“唯禹之功為大,披九山,通九澤,決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職來貢,不失其宜。” 洪水平定以后,萬民安居樂業,深深懷念堯舜的德澤和大禹所作出的貢獻,史官寫了《禹貢》,表揚大禹的豐功偉績。茲就《禹貢》中部分與后世中藥名物相同的動植物,從考古學角度去其重復,稍作梳理,附以類藥,以冀在中國歷史文化中探求本草學的遠古信息。 “濟、河惟兗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澤。桑土既蠶,厥貢漆絲。” 釋義:濟水和黃河之間是兗州,黃河下游的九條支流疏通了,雷夏已成湖澤,有桑樹的地方都已經養蠶。這里的貢物是漆和絲。 貢物的藥用: 桑,《神農本草經》:“治傷中,五勞六極,羸痩,除寒熱,出汗,補虛益氣。” 漆,《神農本草經》:“補中,續筋骨,填腦髄,安五臟,輕身耐老。” 蠶,《神農本草經》:“殭蠶,治小兒驚癇,夜啼,去三蟲,滅黑瘢,令人好顏色,男子陰痿。” “海岱唯青州,嵎夷既略,濰、淄其道。厥貢鹽、枲(大麻)、松、厥篚柞絲。” 釋義:渤海和泰山之間是青州,嵎夷治理好后,濰水和淄水也疏通了。這里的貢品是鹽、大麻、松、柞蠶絲。 貢物的藥用: 鹽,《神農本草經》:“胃腸結熱喘逆,胸中病,令人吐。” 大麻,《神農本草經》:“花,治五勞七傷,通神明。仁,補中益氣。久服,肥健不老。” 松,《名醫別錄》:“松節,治百節久風,風虛腳痺疼痛;花粉,潤心肺,益氣,除風,止血。” 柞樹,《嘉祐本草》:“主治黃疸病。婦人難產。” “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其藝。厥貢羽畎夏翟(山雉),繹陽孤桐,淮夷蠙(蚌)珠暨魚。” 釋義:黃海、泰山及淮河之間是徐州:淮河、沂水治理好以后,蒙山、羽山一帶可以種植了。這里貢物是羽山的山雞,嶧山南的桐木,淮夷之地的蚌珠和魚。 貢物的藥用: 山雞,《名醫別錄》:“治痢,瘺。” 桐木,《神農本草經》:“惡蝕瘡著陰,治五痔,殺三蟲。” 蚌珠,《開寶本草》:“鎮心,主聾。點目,去膚翳障膜。涂面,潤澤,好顏色。” 魚,《名醫別錄》:“治咳逆上氣,黃疸,止渴。” “淮、海惟揚州:彭蠡既豬,陽鳥攸居,三江既入,震澤厎定,筿簜(大、小竹)既敷。厥貢筿、簜、齒(象牙)、革(犀牛皮)、毛(旄牛尾)惟木。厥篚織貝,厥包桔、柚。” 釋義:淮河與黃海之間是揚州,彭蠡澤已匯集了深水,南方各島可以安居。這里貢物是竹、象牙、犀牛皮、牦牛尾、桔、柚。 貢品的藥用: 竹,《神農本草經》:“咳逆上氣,溢筋,惡瘍,殺三蟲。” 象牙,《開寶本草》:“主風癇驚悸,熱極骨蒸及諸瘡。” 犀角,《神農本草經》:“治百毒蠱疰,瘴氣,除邪,蛇毒。久服輕身。 桔,《神農本草經》:“胸中瘕熱逆氣,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氣通神。” 柚,《大明本草》:“消食,解酒毒,去胃腸惡氣。” “荊及衡陽惟荊州:江、漢朝宗于海,九江孔殷,沱、潛既道,云土、夢作乂。厥貢毛、齒、杶(椿樹)、榦(柘樹)、栝(檜樹)、柏、楛(黃荊)。三邦厎貢厥名,包匭(楊梅)菁茅(香茅)厥篚玄纁璣組,九江納錫大龜。” 釋義:荊山與衡山的南面是荊州,長江、漢水像諸侯朝見天子一樣奔向海洋,云夢澤一帶可以耕作了。這里的貢物是旄牛尾、象牙、犀牛皮、椿樹、柘樹、檜樹、丹砂、楛木。三個諸侯國進貢的是包裹好的楊梅、菁茅和珍珠、大龜等。 貢物的藥用: ...
話題:典故、名家/漫畫 標題:一闕天仙子 藥效何其多_中醫漫話_中醫中藥網
天仙子原名“浪蕩”,因大量服之可“令人狂浪放蕩”而得名。
躑躅花開紅照水,鷓鴣飛繞青山觜。行人經歲始歸來,千萬里,錯相倚,懊惱天仙應有以。 這首《天仙子》是唐代皇甫松的作品,寫劉晨、阮肇在天臺山遇神女故事,感嘆仙女也有人間喜怒憂愁。詞牌《天仙子》本為歌詠仙女或美女的小曲,因“懊惱天仙應有以”句而得名。傳說中的天仙子總是虛幻,中藥天仙子卻有著實實在在的功效。 莨菪實幻天仙子 晴野鷺鷥飛一只,水葓花發秋江碧。劉郎此日別天仙,登綺席,淚珠滴,十二晚峰青歷歷。(唐代皇甫松《天仙子》)中藥天仙子為茄科植物莨菪、小天仙子的成熟種子,味苦、辛,性溫,有大毒,歸心、胃、肝經,適當劑量服用具有解痙止痛、安神定癇的功效,用于脘腹疼痛、風濕痹痛、風蟲牙痛、跌打傷痛、喘嗽不止、瀉痢脫肛、癲狂、驚癇、癰腫瘡毒的治療。 天仙子原名“浪蕩”,因大量服之可“令人狂浪放蕩”而得名。《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載:“淄川王美人懷子而不乳,意飲以浪蕩藥一撮,以酒飲之,旋乳。”文中的“浪蕩藥”指的就是天仙子,這則醫案記載倉公淳于意曾用天仙子治愈王美人的難產。“浪蕩”后來逐漸演化為“莨菪”,《神農本草經》載:“莨菪子,味苦寒,主齒痛,出蟲,肉痹拘急。使人健行見鬼,多食令人狂走,久服輕身,走及奔馬,強志益力通神。一名橫唐。”莨菪的別名“橫唐”和“行唐”,也來源于其致狂躁作用。原來,古代廟堂前或宗廟內的大路稱為“唐”,是能體現傳統禮制的地方。在廟堂這種神圣的地方橫行無忌,形象地表現出過量服用天仙子導致的狂躁狀態。 天仙子的名稱來源其致幻作用。《神農本草經》中“使人健行見鬼”的描述,其實就是其致幻作用所致。北宋本草學家蘇頌稱莨菪為“天仙子”,后人揣度,應是指服用之后產生幻覺,眼中可見天仙之故。天仙子還有止痛作用,古人用其治療牙痛,故又有牙痛子、熏牙子的別名。《藥性論》載:“(天仙子)主齒痛、蟲牙孔”,據《證治準繩》載:“天仙子燒煙,用竹筒抵牙,引煙熏之即蟲孔不再發。” 天仙藥效何其多 “行塘朱鷺響,當道赤帷開。馬鞭聊寫賦,竹葉暫傾杯。”(南朝庾肩吾《藥名詩》)天仙子具有明顯的止咳平喘功效,可用于咳嗽、哮喘等的治療。天仙子與陳皮、蘇子配伍,可治療咳嗽、哮喘。《崔氏纂要方》載:“莨菪子、木香、熏黃等分。為末,以羊脂涂青紙上,撒末于上,卷作筒,燒煙熏吸之”,可治療年久呷嗽。《本草綱目》載:“久咳不止(痰有膿血)。用莨菪子五錢,先煮后炒,研細,加酥油如雞收蠣的量,大棗七枚,同煎至油盡。取棗日食三枚。又方:取莨菪子三撮吞服,一天服五、六次,極驗。” “朝風動春草,落日照橫塘。重臺蕩子妾,黃昏獨自傷。”(梁代簡文帝蕭綱《藥名詩》)天仙子具有安神定驚、安心定癇的功效,常用于癲狂、驚癇等證。天仙子與牛黃、桂心、鯉魚膽等配伍,可治療癲癇羊鳴目翻,如《古今錄驗方》莨菪子散;天仙子與天麻、大黃、當歸、厚樸配伍,可治療風癇癲狂。 “莫唱橫塘斷腸句,不堪斜日獨登樓。”(宋代劉翼《偶見官舍梅花作...
話題:典故、名家/漫畫 標題:從三國名將姜維看“膽主決斷”_中醫漫話_中醫中藥網
在中醫藏象學說中,膽具有二重性,既屬于六腑,又屬奇恒之腑。膽的經脈為足少陽膽經,與足厥陰肝經相互絡屬,構成表里關系。
三國時期蜀將姜維頗有膽略,智勇雙全,是諸葛亮非常器重的將才。由于姜維屢出奇招,戰功赫赫,魏軍上下無不聞風喪膽。鄧艾劍閣神兵天降,逼劉禪投降,姜維不得已降了鐘會。看到一線戰機,意圖東山再起失敗,姜維和鐘會一起雙雙陣亡。魏軍惱羞成怒,要看看姜維“究竟有什么樣的膽量”,剖開腹部后發現他“膽大如斗”。古籍記載或許有所夸張,或有演繹成分,卻也有趣。 姜維是個傳奇人物。他被諸葛亮降服的情節,跟《水滸》里吳用設計誘使盧俊義上梁山的情節異曲同工;他戰死后被魏軍剖腹探查膽有多大,看到姜維膽大如斗的魏軍一個個目瞪...
話題:典故、名家/漫畫 標題:一顆酸甜美味橘 五種治病良藥_中醫漫話_中醫中藥網
別看橘子個頭不大,但它渾身都是寶,橘肉、橘皮、橘核、橘絡、陳皮(炮制的橘皮)等都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可謂是一個橘子五味藥。
橘子酸甜可口,營養豐富,是很多人特別喜歡吃的水果。 別看橘子個頭不大,但它渾身都是寶,橘肉、橘皮、橘核、橘絡、陳皮(炮制的橘皮)等都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可謂是一個橘子五味藥。 一、橘肉:生津止渴 橘肉含水量高,能生津止渴,理氣化痰,對食少、口淡、消化不良等癥有幫助。研究證明,橘子富含維生素C、胡蘿卜素、葉酸等營養成分,并且還含有抗氧化、抗過敏成分。 二、橘皮:清新口氣 新鮮的橘皮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和香精油,具有理氣化痰、健脾和胃等功能。將橘皮咀嚼后吐掉殘渣,重復數次,對去除口腔異味比較有效。另外橘皮泡茶,味道清香,還能通氣提神。不過新鮮的橘皮一定要清洗干凈,可以在清水中浸泡二十四小時,去掉表面殺蟲劑等殘留物。 三、橘核:行氣止痛 橘核有行氣散結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療疝氣墜痛、睪丸腫痛及乳房結塊等癥。止痛時可以用橘核沏茶,一般3~5g即可;還可以用炒制去掉外殼的橘核,送酒服用,止痛效果很明顯。但是,注意孕婦不能服用。 四、橘絡:行氣化痰 橘絡也就是橘子的中果皮和內果皮之間的白色網狀絡絲,俗稱筋絡。可宣通經絡,行氣化痰,中醫用于治療咳嗽、咯痰、胸脅疼痛等。橘絡可以直接泡水喝,也可以在煮粥的時候加點,效果也是極好的。 五、陳皮:理氣健胃 陳皮是曬干的橘子皮,而且越陳越好。陳皮味...
話題:典故、名家/漫畫 標題:故宮養心殿寶匣內的“五香五藥”_中醫漫話_中醫中藥網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沉檀龍麝”四大香料的說法,即沉香、檀香、龍涎香、麝香。前兩者皆源自于香樹,既是貴重木材,也是重要香料和經典藥材。
始建于明朝嘉靖十六年(1521年)故宮養心殿,距今已有約500年歷史。在修繕過程中,在養心殿大殿正脊正中的脊筒內發現了一件寶物“彩繪寶匣”,系清嘉慶六年所制,扁方形,外表呈現紅色,繪有飛龍。寶匣內的鎮物為“五金元寶、五色寶石(紅寶石、藍寶石、翠、碧璽、玉石)、五經五卷、五色綢緞、五線五綹、五種香木(紅絳香、黃蕓香、紫沉香、黑乳香、白檀香)、五種藥材(生地黃、木香、河子、人參、茯苓)、五谷(高梁、黃米、粳米、麥、黃豆)等,主要用于祈求平安長久和祈福辟邪。
根據傳統,故宮重要建筑屋頂中間一塊脊筒子里面一般都會放置一個寶匣,目的是求雨避火、趨利避害。寶匣內的物品種類眾多,每種五品均細分為五樣,與中國傳統的陰陽五行哲學認知有關。寶匣內的“五香”與“五藥”均為三錢,同樣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多”和“大”的內涵,比如《道德經》中“三生萬物”。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沉檀龍麝...
話題:典故、名家/漫畫 標題:解酒良藥枳椇子_中醫漫話_中醫中藥網
枳椇子有養陰生津、止渴除煩、潤腸通便、解酒毒之功,用于治療中酒毒、煩渴、呃逆、二便不利等。
北方的冬天正是拐棗上市的季節。拐棗,學名枳椇子,為鼠李科植物枳椇的干燥成熟帶肉質果柄的果實或種子,果實紅褐色,10~11月成熟。 《詩經·小雅》云:“南山有枸,北山有楰。樂只君子,遐不黃耇。樂只君子,保艾爾后。”這里提到的“枸”指的就是枳椇。《本草綱目》曰:“枳椇木高三、四丈,葉圓大如桑柘,夏月開花,枝頭結實,如雞爪形,長寸許,紐曲開作二、三歧,儼若雞之足距,嫩時青色,經霜乃黃,嚼之味甘如蜜。”與今時所見枳椇樹相同。枳椇因外形扭曲拐彎而得名拐棗,《本草綱目》載:“枳椇,又作枳枸,皆屈曲不伸之意。”成熟之后的拐棗如蜜一般甜,尤其是經霜的,一口下去,一股甘甜直沁心脾。 枳椇子有養陰生津、止渴除煩、潤腸通便、解酒毒之功,用于治療中酒毒、煩渴、呃逆、二便不利等。其中為引人注意的要數解酒的功效。《雷公炮炙論》云:“弊箅淡鹵,如酒沾交”,甑中用的箅,能夠淡鹽味,就像酒沾到了枳椇枝就變成水一...
話題:典故、名家/漫畫 標題:時光里的琥珀光_中醫漫話_中醫中藥網
琥珀為松科植物等的樹脂埋于地層年久而成的化石樣物質,主產于廣西、云南、河南、貴州、福建、遼寧等省。其味甘,性平,歸肝、心、膀胱經,有鎮驚安神、活血散瘀、利尿通淋之功。
“琥珀珊瑚,翠羽珠玉,山生水藏,擇地而居。”有人說琥珀是千萬年前樹木留下的一滴淚,帶著松脂獨有的醇香緩緩滴落,深埋地下。 琥珀為松科植物等的樹脂埋于地層年久而成的化石樣物質,主產于廣西、云南、河南、貴州、福建、遼寧等省。其味甘,性平,歸肝、心、膀胱經,有鎮驚安神、活血散瘀、利尿通淋之功。 琥珀之美 穿越萬年愈發閃耀 在千萬年前的原始森林里,當樹枝被風折斷,為了防止昆蟲的進入,樹木便產生大量的樹脂來堵住傷口。黏稠的樹脂滴流很快便能形成洪流,吞噬樹干上的昆蟲。一只黃蜂又被樹脂的糖味吸引而來,陷入這甜蜜的陷阱。一群把樹干當作馬路的工蟻,也遭遇了這股洪流的突然襲擊。終,昆蟲們正好被滴下來的樹脂包住,被永遠定格。奇妙的防腐物質進入昆蟲體內,破壞了所有的微生物和細菌,直到標本完全脫水,它們的組織再也不會腐敗,終形成蟲珀。昆蟲們喪失了寶貴的生命,卻得以永久靜態的形式展現著生命的魅力。 放眼歷史長河,歷朝歷代均不乏愛琥珀之人。時光退回到浪漫的唐朝,那個不乏文人騷客的年代。似乎詩人都愛酒,他們也同樣愛用琥珀來形容酒的奇異色彩。說到愛酒,莫過自稱酒中仙的李白了,他在《客中行》中寫道“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用郁金香加工浸制的蘭陵美酒,帶著醇濃的香味,閃爍著琥珀般的光艷,詩人面對美酒的愉悅之情便可想而知了。詩人李賀在《將進酒》中描述“琉璃鐘,琥珀濃,小槽酒滴真珠紅”。他用華麗的辭藻描繪了一場華貴豐盛的筵宴,晶瑩的琉璃杯中斟滿琥珀色的美酒,言其物象之華美,色澤之瑰麗,簡直無以復加,令人神往。 時至今日,琥珀的美依舊令無數人癡狂。琥珀雖沒有耀眼的光芒,但其天生的美麗顏色和誘人光澤,恰到好處的通透度和瑩潤細膩的觸感,讓許多珠寶迷愛不釋手。收藏者們認為,每一塊琥珀都凝聚千百年間的萬物精粹,每一塊蟲珀都蘊藏有一個獨立的世界,都充滿了生命的靈性和美好的寓意。 琥珀之功 歷經千載不曾磨滅 “水文簟上琥珀枕,傍有墮釵雙翠翹。”漢成帝寵妃趙飛燕、趙合德姐妹容貌姣好,二人獨得圣寵,姐姐趙飛燕更是身輕若燕,能做掌上舞,故得名“飛燕”。西漢永始元年,作為漢成帝的皇后,趙飛燕在昭陽殿上收到了來自妹妹的厚禮:“今日佳晨,貴姊懋膺洪冊。上貢三十五條,以陳踴躍之至,金花紫綸帽、金花紫羅面衣、織成下裾、同心七寶釵……”其中就有一件琥珀枕。 相傳三國時期,東吳孫權的兒子孫和酒后在月下舞水晶如意,失手傷了心愛的鄧夫人的臉頰,一時間鄧夫人血流滿面。孫和自舐其瘡,命太醫合藥。然而止血雖易,不留疤卻難,醫曰:“得白獺髓,雜玉...
話題:典故、名家/漫畫 標題:詩詞中的躑躅及其藥用價值_中醫漫話_中醫中藥網
杜鵑花別名紅躑躅、山躑躅,還有一味中藥,也是杜鵑花科杜鵑花屬植物,與杜鵑花極為相似,名為羊躑躅。羊躑躅的名稱,來源于它的毒性,陶弘景說:“(羊躑躅),羊誤食其葉,躑躅而死,故以為名。”
谷雨風前,占淑景、名花獨秀。露國色仙姿,品流第一,春工成就。羅幃護日金泥皺。映霞腮動檀痕溜。長記得天上,瑤池閬苑曾有。 千匝繞、紅玉闌干,愁只恐、朝云難久。須款折、繡囊剩戴,細把蜂須頻嗅。佳人再拜抬嬌面,斂紅巾、捧金杯酒。獻千千壽。愿長恁、天香滿袖。 這首《映山紅慢》是宋代文學家元絳的作品,描寫春日映山紅盛開的景色。映山紅本名杜鵑花,為杜鵑花科杜鵑花屬植物,又名紅躑躅、山躑躅、山石榴、艷山紅、山歸來、艷山花、滿山紅、清明花等。 絢麗杜鵑寓意廣 杜鵑花為中國十大名花之一,花開時節漫山遍野,燦若云霞。白居易將杜鵑花比作花中西施,《山石榴寄元九》詩云:“閑折二枝持在手,細看不似人間有,花中此物是西施,芙蓉芍藥皆嫫母。”宋代詩人王十朋種植的杜鵑花在初冬十月并蒂開放,他覺得比金腰帶還要珍貴,作詩云:“一聲杜宇啼春風,明朝緋掛千山叢。歲寒此色豈易得,那更朵朵雙頭紅。共蒂聯芳友于愛,一吐一含分次第。造物私我小園林,此花大勝金腰帶。” 杜鵑花開放的時節,正好是布谷鳥徹夜啼鳴的時候,并且布谷鳥的口腔和舌頭都是鮮紅色,與杜鵑花的花色相似,于是衍生出一個凄美的傳說:蜀王杜宇(望帝)勤政愛民,晚年喜歡修道。杜宇死后,精魂化作一只鳥,徹夜凄聲鳴叫,蜀地人便稱其為杜鵑鳥(子規鳥、布谷鳥)。杜鵑鳥口中的鮮血滴到一種植物的花上,這種花也變得鮮紅似血,人們便稱這種花為杜鵑花。由于杜鵑鳥和杜鵑花的故事太過凄美,歷代詩人吟詠不絕,如李白《宣城見杜鵑花》:“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成彥雄《杜鵑花》:“杜鵑花與鳥,怨艷兩何賒。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一聲寒食夜,數朵野僧家。謝豹出不出,日遲遲又斜。” 杜鵑花顏色鮮紅,仿佛是為國家社稷流血犧牲的忠臣烈士的鮮血染成,因此它又成為忠臣烈士的象征。北宋梅堯臣將映山紅種于墳前,將之與碧血丹心的萇弘相比,《種碧映山紅於新墳》詩:“年年杜鵑啼,口滴枝上赤。今同萇弘血,三歲化為碧。因移新冢傍,顏色照松柏。”近現代后,坦蕩熱烈的杜鵑花進一步演化為革命精神的象征,電影《閃閃的紅星》插曲《映山紅》:“夜半三更喲盼天明,寒冬臘月喲盼春風。若要盼得喲紅軍來,嶺上開遍喲映山紅。”語言通俗易懂、旋律悅耳動聽,將杜鵑花和不懼流血犧牲的紅軍相比,表現出人民群眾對紅軍英雄的無限熱愛與依依不舍之情。 藥房杜鵑溢芬芳 杜鵑花不但花色絢麗、寓意深刻,而且還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杜鵑花的花(杜鵑花)、葉(杜鵑花葉)、根(杜鵑花根)、果實(杜鵑花果實)均可入藥。 “際曉紅蒸海上霞,石崖沙岸任欹斜。杜鵑也報春消息,先放東風一樹花。”(明代蘇世讓《初見杜鵑花》)杜鵑花性味甘、酸、平,歸肝、脾、腎經,具有和血、調經、止咳、祛風...
話題:典故、名家/漫畫 標題:神農嘗百草_中醫漫話_中醫中藥網
神農在以身試藥的過程中屢次中毒,卻從未放棄,直至獻出了自己的生命,這種為民獻身的精神也奠定了我們民族醫者的大醫精神。
新石器時代晚期,農耕尚未出現,人們靠采集漁獵生活,饑飽無常,更常因誤食有毒之物而亡,生病亦不知治療。部族首領——神農苦思解決之法,終決定嘗遍世間百草。 相傳,神農曾帶領臣民跋山涉水,親身試食百草。他們在反復嘗試中,辨識百草能否食用,有無毒性,有無治療作用,并判斷是否適合種植。就這樣,神農為民眾尋找到...
話題:典故、名家/漫畫 標題:甘草的文化意義和藥用功效_中醫漫話_中醫中藥網
甘草自古便是極為重要的中藥材。上古時期,將甘草稱為“苷”,《說文解字》載:“苷,甘草也。從艸,從甘,會意。甘亦聲。”
秋盡。葉翦紅綃,砌菊遺金粉。雁字一行來,還有邊庭信。 飄散露華清風緊。動翠幕,曉寒猶嫩,中酒殘妝慵整頓。聚兩眉離恨。 這首《甘草子》是北宋著名詞人柳永的作品,描寫初冬時節閨中人對征夫的思念之情。詞牌《甘草子》原本可能是吟詠中藥甘草,也可能是吟詠甘州之草。然而,以甘州為代表的西北地區,正好是甘草的主產區,故描寫甘草的文學作品,多和甘州有關,如貫休《古塞上曲》:“赤落蒲桃葉,香微甘草花。不堪登隴望,白日又西斜。地角天涯外,人號鬼哭邊。大河流敗卒,寒日下蒼煙。”詩中描寫甘隴風貌,具有代表性的植物就是葡萄和甘草。清代植物學家吳其濬描寫甘草說:“余以五月按兵塞外,道傍轍中,皆甘草也。諦葉玩花,郗車載之。聞甘、涼諸郡尤肥壯,或有以為杖者。蓋其地沙浮土松,根荄直下可數尺,年久則巨耳。”可見當時甘涼諸郡的甘草為道地,名氣大。 甘草入藥淵源長 甘草自古便是極為重要的中藥材。上古時期,將甘草稱為“苷”,《說文解字》載:“苷,甘草也。從艸,從甘,會意。甘亦聲。”說明的造字之始,人們便認識了味道甘甜純正的甘草。《詩經·唐風·采苓》云:“采苓采苓,首陽之巔。”對于其中的“苓”,晉代郭璞認為是甘草,沈括認為是黃藥,但吳其濬仍舊認為是甘草。成書于西漢的《淮南子》說:“今夫地黃主屬骨,而甘草主生肉之藥也”,將地黃和甘草并稱,且明確指出了甘草的藥效。 《神農本草經》將甘草列為上品,載其“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瘡腫,解毒。”東漢時期,甘草成為為常用的中藥材,《本草疏證》說:“《傷寒論》《金匱要略》兩書中,凡為方二百五十,用甘草者,至百二十方。”《名醫別錄》進一步認識了甘草的功用,稱其“溫中下氣,煩滿短氣,傷臟咳嗽,止渴,通經脈,利血氣,解百藥毒。”陶弘景更是對甘草推崇又加,將甘草稱為“國老”,言:“此草為眾藥之主,經方少有不用者,猶如香中有沉香也。國老即帝師之稱,雖非君而為君所宗,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諸毒也。”因為甘草“為眾藥之主,經方少有不用”,故成書于三國的《廣雅》將甘草稱為“美丹”,甘草成為優質(美)丹藥的代稱。此外,甘草還有美草、蜜甘、蜜草、蕗草、靈通、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等別名。 甘草屬補氣類中藥,性味甘、平,歸脾、胃、心、肺經,具有益氣補中、緩急止痛、潤肺止咳、瀉火解毒、調和諸藥的功效,用于脾胃虛弱、倦怠食少、腹痛便溏、肌瘦面黃、心悸氣短、臟躁、四肢攣急疼痛、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癰瘡腫痛、小兒胎毒及藥物、食物中毒的治療。 國老調和濟藥方 “勸千歲殺字休出口,老臣與主說從頭。劉備本是靖王的后,漢帝玄孫一脈留。他有個二弟漢壽亭侯,青龍偃月神鬼皆愁,白馬坡前誅文丑,在古城曾斬過老蔡陽的頭。”(京劇《龍鳳呈祥》中喬國老唱段)在京劇《龍鳳呈祥》中,孫權為得到荊州,同周瑜定下美人計,誆劉備過江招親,幸得位高權重的喬國老居中調和:在吳國太前為劉備說盡好話,勸她同意婚事;勸孫權去掉殺心,以孫劉聯盟大計為重;為劉備送去“烏須藥”,提醒他小心埋伏。終,劉備才娶得孫尚香,龍鳳呈祥,故事圓滿結局。甘草就如同藥物中的喬國老,能去除藥物異味、降低藥物毒性、平緩藥物藥性、增加藥物療效,調和方中諸藥的過與不及,終平穩圓滿治療疾病。 自陶弘景首述甘草國老之功,后世醫家論述不絕。甄權說:“諸藥中甘草為君,治七十二種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調和眾藥有功,故有國老之號。”李杲認為:“(甘草)其性能緩急,而又協和諸藥,使之不爭,故熱藥得之緩其熱,寒藥得之緩其寒,寒熱相雜者,用之得其平。”李時珍說:“甘草協和群品,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
話題:典故、名家/漫畫 標題:中醫醫德思想的源泉_中醫漫話_中醫中藥網
以“仁”為核心的儒家倫理道德觀念、以“兼愛”為核心的墨家道德原則以及佛教“大慈大悲”、“普救眾生”的教義,在中醫藥領域受到了高度的重視。
以“仁”為核心的儒家倫理道德觀念、以“兼愛”為核心的墨家道德原則以及佛教“大慈大悲”、“普救眾生”的教義,在中醫藥領域受到了高度的重視。
歷史上醫出于儒,醫儒相通,“醫乃仁術”與“仁者愛人”如出一轍,說明醫家與儒家有著共同的倫理道德觀念和人文精神傳統。《論語·顏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墨子·經說》:“仁,仁愛也。”《素問·寶命全形論》:“天復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孝經》:“天地之性人為貴。”孫思邈《千金要方·大醫精誠》:“人命至重,貴于千金。”表達出對人的生命、價值、權利的尊重和肯定。范仲淹云:“不為良相,愿為良醫。”朱丹溪云:“士茍精一藝,以推及物之仁,雖不仕于時,猶仕也。”古代儒生與醫生都有“惠民濟世”的思想,認為以仁愛之心治理朝政,可平天下,以仁愛之心救助患者,則可將愛心傳播到天下的百姓中,使家庭和睦,人倫有序,從而達到國家社會的長治久安。這種對人的生存、處境和幸福的關懷以及對人類理想社會的追求,在古代醫家的觀念中占據著重要的甚至是首要的地位,治病、救人、濟世三位一體,不可分割。如《靈樞·師傳》:“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無病,上下和親,德澤下...
話題:典故、名家/漫畫 標題:飲酒文化中的健康養生_中醫漫話_中醫中藥網
飲酒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適量的飲用白酒是中國的習俗,現在隨著大家健康意識的提高,我們了解一下飲酒文化中的健康養生知識。
飲酒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每逢佳節,親朋好友歡聚一堂,適量的飲用白酒是中國的習俗,現在隨著大家健康意識的提高,我們了解一下飲酒文化中的健康養生知識。 《靈樞·營衛生會》中記載:“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氣悍以清。”酒是用熟谷制作的液體,其性剽悍滑利。一般而論,酒性溫而味辛,溫者能祛寒,辛者能發散,所以酒能疏通經脈、行氣和血、溫陽祛寒,能疏肝解郁、宣情暢意。 曹操“煮酒論英雄”和關羽“溫酒斬華雄”是《三國演義》中的經典情節;“小二,燙一壺好酒”是《水滸傳》里英雄好漢吃飯的常用臺詞;在《紅樓夢》第八回中寶玉要飲冷酒,薛姨媽忙道:“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寫字手打顫兒。”寶釵亦道:“寶兄弟,虧你每日家雜學旁收的,難道就不知道酒性熱,若熱吃下去,發散的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結在內,以五臟去暖他,豈不受害?從此還不快不要吃那冷的了。”裘士雄等《魯迅筆下的紹興風情·咸享酒店》也說:“紹興酒店除了熱天,酒都用熱水熱了喝,紹興人叫‘溫酒’”。 在中國古代,人們一般都忌飲冷酒,飲用時通常要加溫,俗稱溫酒、熱酒。商周時期的溫酒器皿等,便是有力的證明。清代梁章鉅《浪跡續談》記載:“幾煮酒之法,必用熱水溫之,貯酒以銀瓶為上,瓷瓶...
話題:典故、名家/漫畫 標題:從賈寶玉的似傻如狂看癔癥_中醫漫話_中醫中藥網
《紅樓夢》書中賈寶玉有時瘋瘋傻傻,有時似傻如狂的癥狀,十分符合現代醫學中的癔癥。
癔癥舊稱“癔病”或“歇斯底里”。是一種表現形式多樣的綜合征,是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內心沖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個體引起的精神障礙,其癥狀沒有可證實的器質性病變基礎。癔癥患者大多有癔癥性人格基礎,即表現為情感豐富,有表演色彩、自我中心、富于幻想、暗示性特征,起病常受到心理社會因素影響,病程多反復遷延,女性發病較多,常見于青春期和更年期。《紅樓夢》書中賈寶玉有時瘋瘋傻傻,有時似傻如狂的癥狀,十分符合現代醫學中的癔癥。 癔癥的四大特征 從賈寶玉的幾次發病中,我們可以看到癔癥發病的臨床特點。 首先,癔癥是一種心因性疾病。即常在心理因素或精神刺激下起病,并且一般都不是太嚴重的精神刺激。如紫鵑戲言“妹妹回蘇州去”。寶玉一急,“便如頭頂上響得一個焦雷”,“半天不能作聲”,接著就大發起來。王太醫診病后說:“世兄這癥,乃是急痛迷心”。看來當時王太醫說法,也有一定道理。 其次,癔癥一般是發作性的,患者發起來,鬧得翻天覆地,過一段時間后,又煙消云散,恢復正常。寶玉第一次發病,大發作只有三天。第二次,不過兩天;第三次時間雖前后有三年多,時好時壞,時而糊涂時而清醒,這其實不是一次連續發病,而是許多次斷斷續續發病,不發的時候他是完全正常的,照樣談情說愛,社會應酬,清醒時居然還能應試中舉。可見,在不發病的那一階段,精神功能并無缺損。這是癔癥與許多嚴重的精神疾病的重要區別。 第三,癔癥發作時,癥狀帶有情感夸張色彩,或者是哭哭啼啼,或者是放聲狂笑,或者是吵吵鬧鬧,癥狀看起來似乎嚴重,甚至不認爹和媽,不識晝和夜,不能做出正確的時間、地點和人物的定向。這類癥狀,在其他精神疾病中不常見。寶玉第一次發病時,將身一跳,離地有三四尺高,口內亂嚷,盡是胡語。這種比“精神病更精神病”的表現,恰恰是癔癥的特點。 第四,癔癥發病易有暗示性,也就是心理作用的影響。病人的癥狀表現很容易受他人的言語和行為影響,越是人多嘴雜,病人發得越兇。如寶玉第一次發病時,起先只是胡言亂語,王夫人和賈母來看他時,反而“拿刀弄杖,尋死覓活,鬧得天翻地覆”。第二次發病時,開始只是目瞪口呆,一語不發。后來許多人都來看他,“便滿床鬧起來”。病人癥狀不但易受他人暗示,還易受自己的暗示。例如,寶玉聽見“林之孝”有“林”字,就高嚷:“了不得了,林家的人接他們來了,快打出去罷。”看到陳設的一只金制西洋自行船,便指著亂嚷:“那不是接他們的船來了”,還把船掖在被中,便笑道:“這可去不成了!”這些都是自我暗示的表現。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顯然對癥狀起著推波助瀾作用。 什么是“癔癥性人格” 癔癥是由于精神因素作用于“易病個體”引起的精神障礙。“易病個體”指的是有癔癥性人格基礎的人。現代醫學上癔癥性人格,又稱歇斯底里性格、癔癥性格,或者表演性人格障礙。 癔癥性人格的主要特征,首先是情感的不成熟,缺乏理智,往往表現為待人接物憑...
話題:典故、名家/漫畫 標題:全國中醫藥健康文化知識大賽總決賽擷英_中醫漫話_中醫中藥網
2018年12月16日,全國中醫藥健康文化知識大賽總決賽在北京落下帷幕;大賽主題為“生活處處有中醫”,后20分的大題是讓選手們從《清明上河圖》等古畫作中尋找中醫藥元素。
2018年12月16日,全國中醫藥健康文化知識大賽總決賽在北京落下帷幕。這次大賽由中醫中藥中國行組委會主辦,中國中醫藥出版社,中國教育網絡電視臺健康臺,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中醫藥管理部門等機構承辦。決賽盛況還將在2019年春節期間在中國教育電視臺一套以及各大網絡視頻平臺播出。本次大賽群英匯聚,全國共有30個省份3000家機構約56萬人參與,其直播的網絡點擊量超過1億。參賽選手實力雄厚,勢均力敵,比賽競爭激烈,究竟鹿死誰手,要到后才見分曉。因此,總決賽后一輪的后一道題目備受關注,也是本次大賽的高潮。 大賽主題為“生活處處有中醫”,后20分的大題是讓選手們從《清明上河圖》等古畫作中尋找中醫藥元素。雖說此題并未在以往的復習大綱之內,但選手們充分發揮了想象力,并給出了很好的答案。 舉世聞名的《清明上河圖》為北宋張擇端的作品,為千年前北宋都城東京汴梁的鳥瞰圖,是一幅珍貴的歷史寫真畫卷,其中有醫、有藥、有歷史、有文化,值得精品細讀。決賽出示了三個畫面與問題。 趙太丞家 畫面:圖中“趙太丞家”,為北宋都城東京汴梁城內的一家中醫診所,門聯左側文字為“治酒所傷真方集香丸”,右側為“大理中丸醫腸胃冷”,上為“趙太丞家”。 問題:問選手可以從中捕捉到哪些中醫藥相關信息,如三位婦人和一個小孩在干什么(提示:患者候診)?這家診所標示出了哪些專科特色(提示:腸胃冷、酒所傷)?招牌中的大理中丸、集香丸意味著什么(中成藥)? 點評:趙太丞家是一家中醫診所。太丞,為“太醫局丞”的簡稱,屬于宋代高級醫官,宋徽宗年間有48人。該診所位于皇城根下,闊綽堂皇,可能是太醫在宮內供職空閑時間的兼職。診所中間有一把交椅,虛位以待,醫生尚未出來,已經有病人等候。三位婦人,其中有一站立著的可能為仆人,坐著的一位婦人抱一小孩。有可能是為小兒求醫的。 圖中有兩塊廣告招牌,分別書有“大理中丸醫腸胃冷”和“治酒所傷真方集香丸”。招牌上標示出了常見的疾病即“腸胃冷”和”酒所傷”,當屬“富貴病”范疇。畫卷中所描繪的是宋代太平盛世一派歌舞升平,與張仲景、華佗所處的戰亂疾荒年代完全不同。在畫卷中可看到不止一處酒旗、酒樓,還有客人酒后狂嘔的生動記錄。 宋代是醫藥發展的時代,不但有完善的醫藥制度,藥業十分發達,尋醫問藥方便。官方還組織出版了《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這也是全世界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編撰的成藥標準。集香丸和大理中丸也可能是診所內自家的制劑,也是當時中成藥流行的具體體現。 劉家香料店 畫面:圖為“劉家香料店”,可見文字為“劉家上色沉檀…” 問題:根據圖片信息,問選手“沉、檀”指的是那兩種既是香又是藥的品種?以上二者功效如何?二藥原產地在何處? 點評:自古中藥行業內有“一香二茶三藥材”之說,可見香料所占的比重之大、地位之重要。中國古代有四大香料:沉香、檀香、麝香、龍涎香,俗稱四大名香。這些香料本身就是名貴的藥材。 先說沉香吧,具有行氣止痛、補腎納氣的功效。原主產東南亞,是沉香受到真菌感染或者物理化學傷害后,植物自我防御機制而產生代謝產物,從而凝結成含樹脂豐富的心材,入水而沉,因此頗為難得。加之需要進口,更為彌足珍貴。“香港”即“運送香料的港口”,香港因轉運沉香而得名。 檀香為樹之心材,具有行氣止痛、散寒調中等功效。原主產印度,有老山檀之稱。后來澳大利亞亦有發現,被稱之為新山檀。有名的夏威夷首...
1
2
3
上一頁
2/3
下一頁
AI中文教育資源網-國際中文教育
生活漢語
少兒/華語
商務漢語
旅游漢語
中醫漢語
詞語
作文
關于我們
地址:中國廣東省廣州市
電話:2142228422@qq.com
郵箱:2142228422@qq.com
幫助和聯系
Copyright ? 2021 AI中文教育資源網 版權所有
粵ICP備17124623-1號
幫助中心
|
資源下載
|
版權聲明
首頁
聯系電話
返回頂部
聯系電話
2142228422@qq.com
在線客服
咨詢留言
加我微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