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免/亚洲第八页/国模吧一区二区三区/欧美一级色图
資源列表
所有資源分類
展開
收起
生活漢語
分類分級話題庫
話題分類分級會話庫
話題分類分級精編庫
話題分類分級影視庫
話題分類分級詞表庫
口語詞匯等級大綱
話題分類分級句庫
少兒/華語
少兒漢語話題主題庫
少兒漢語教材語料庫
少兒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華文主題分類語料庫
少兒主題分類分級詞表庫
華語一語教學分級詞表
華文詞匯等級大綱
中小學華文教材語料庫
主題分類常用句構式庫
商務漢語
商務漢語功能項目庫
商務漢語教材文本庫
商務漢語教材生詞表
商務功能分類語料庫
功能項目分級詞表庫
商務漢語詞匯等級大綱
商務交際功能及例句庫
功能分類句子構式庫
旅游漢語
旅游/導游漢語話題庫
旅游漢語教材語料庫
旅游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導游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旅游漢語話題分類詞表庫
導游漢語話題分類詞表庫
旅游話題分類例句構式庫
中醫漢語
中醫漢語教材分類語料庫
中醫漢語教材話題詞表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詞表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詞表庫
詞語
HSK分級常用框式結構庫
常用詞語圖片釋義庫
常用詞語前后搭配庫
HSK易混淆詞語資源庫
作文
小學作文分級語料庫
中學作文分級語料庫
題材分類作文語料庫
作文關鍵詞聚類詞表庫
生活漢語
分類分級話題庫
話題分類分級會話庫
話題分類分級精編庫
話題分類分級影視庫
話題分類分級詞表庫
口語詞匯等級大綱
話題分類分級句庫
少兒/華語
少兒漢語話題主題庫
少兒漢語教材語料庫
少兒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華文主題分類語料庫
少兒主題分類分級詞表庫
華語一語教學分級詞表
華文詞匯等級大綱
中小學華文教材語料庫
主題分類常用句構式庫
商務漢語
商務漢語功能項目庫
商務漢語教材文本庫
商務漢語教材生詞表
商務功能分類語料庫
功能項目分級詞表庫
商務漢語詞匯等級大綱
商務交際功能及例句庫
功能分類句子構式庫
旅游漢語
旅游/導游漢語話題庫
旅游漢語教材語料庫
旅游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導游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旅游漢語話題分類詞表庫
導游漢語話題分類詞表庫
旅游話題分類例句構式庫
中醫漢語
中醫漢語教材分類語料庫
中醫漢語教材話題詞表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詞表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詞表庫
詞語
HSK分級常用框式結構庫
常用詞語圖片釋義庫
常用詞語前后搭配庫
HSK易混淆詞語資源庫
作文
小學作文分級語料庫
中學作文分級語料庫
題材分類作文語料庫
作文關鍵詞聚類詞表庫
咨詢熱線:
2142228422@qq.com
生活漢語
分類分級話題庫
話題分類分級會話庫
話題分類分級精編庫
話題分類分級影視庫
話題分類分級詞表庫
口語詞匯等級大綱
話題分類分級句庫
少兒/華語
少兒漢語話題主題庫
少兒漢語教材語料庫
少兒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華文主題分類語料庫
少兒主題分類分級詞表庫
華語一語教學分級詞表
華文詞匯等級大綱
中小學華文教材語料庫
主題分類常用句構式庫
商務漢語
商務漢語功能項目庫
商務漢語教材文本庫
商務漢語教材生詞表
商務功能分類語料庫
功能項目分級詞表庫
商務漢語詞匯等級大綱
商務交際功能及例句庫
功能分類句子構式庫
旅游漢語
旅游/導游漢語話題庫
旅游漢語教材語料庫
旅游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導游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旅游漢語話題分類詞表庫
導游漢語話題分類詞表庫
旅游話題分類例句構式庫
中醫漢語
中醫漢語教材分類語料庫
中醫漢語教材話題詞表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詞表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詞表庫
詞語
HSK分級常用框式結構庫
常用詞語圖片釋義庫
常用詞語前后搭配庫
HSK易混淆詞語資源庫
作文
小學作文分級語料庫
中學作文分級語料庫
題材分類作文語料庫
作文關鍵詞聚類詞表庫
關于我們
關于我們
聯系我們
2142228422@qq.com
資源列表
積分獲取
中醫漢語
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中醫漢語
-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漢語
中醫漢語教材分類語料庫
中醫漢語教材話題詞表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詞表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詞表庫
選擇條件檢索:
請選擇檢索方式
全部
話題
標題
正文
檢 索
一級話題:
全部
保健
本草
典故、名家
方藥
疾病
經絡養生
養生
治療手段
中醫護理
二級話題:
全部
人名中醫名家
醫德仁心
醫藥典故
漫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語料庫
共78條
話題:典故、名家/漫畫 標題:木蘭曾作女郎來_中醫漫話_中醫中藥網
木蘭花作為馳名中外的早春觀賞花木,歷來受到人們的喜愛;除了觀賞外,木蘭花蕾和皮可入藥。
二月的江南,在春雨的潤澤下,木蘭花含苞欲放。 木蘭花作為馳名中外的早春觀賞花木,歷來受到人們的喜愛。唐代詩人白居易曾作詩《戲題木蘭花》曰:“紫房日照胭脂拆,素艷風吹膩粉開。怪得獨饒脂粉態,木蘭曾作女郎來。”詩中描繪了在燦爛的陽光照射下,紫色的木蘭花苞綻開,吐出美艷的花瓣,其怒放之態,如同一座精巧玲瓏的建筑被“拆”開;柔嫩、潔白的花朵,如同抹了脂粉的女郎細膩豐腴的肌膚,在微風吹拂下輕輕地改變著形態。詩中的木蘭花生機盎然,給人一種動態的、勃發著青春活力的美。 木蘭每年2~3月份開花,花謝葉出。花初出枝頭,苞長半寸,而尖銳儼如筆頭因而俗稱“木筆”;花開則似蓮花而小如盞,紫苞紅焰,作蓮及蘭花香,亦有白色者,故人們又稱其玉蘭,或粉或白,綴滿枝頭,幽姿淑態,艷麗芳香,別具風情。我國郵電部曾于1986年9月23日發行特種郵票,展現幾種木蘭科植物。 除了觀賞外,木蘭花蕾和皮可入藥。在《神農本草經》中,木蘭為上品...
話題:典故、名家/漫畫 標題:沈從文的中醫藥情懷_中醫漫話_中醫中藥網
沈從文對中醫學頗為鐘情且有一定的研究與實踐,在《邊城》《長河》等多部文學作品中屢屢呈現中醫藥元素,謳歌了民間中醫濟世救人的事跡。
沈從文(1902-1988),湖南鳳凰縣人,我國著名學者、文學家,被譽為“中國鄉土文學之父”。 沈從文自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一生創作結集80余部作品。其作品構思之精巧、遣詞之精妙,清新優美,抒情傳神,意境幽遠。其作品在國內外產生重大影響,曾被譯成多國語言出版,并兩度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沈從文對中醫學頗為鐘情且有一定的研究與實踐,在《邊城》《長河》等多部文學作品中屢屢呈現中醫藥元素,謳歌了民間中醫濟世救人的事跡。 小說主人公以醫濟世 沈從文在小說《爹爹》中,濃墨重彩地記述了鳳凰縣城洞井坎醫生儺壽(吳成杰)以高尚醫德和精湛醫術濟世救人的故事。儺壽出身于中醫世家,有祖上傳下來的藥鋪。藥鋪門上掛著“家傳神方”匾牌,藥鋪里陳列著一些或圓或長、大小不等的藥壇。儺壽的“藥方又神靈,又簡便”,藥鋪的生意很好。然而儺壽中年喪子,悲痛至極,便把藥鋪關了,躲到一個叫“玉皇閣”的廟宇哀思度日。 縣城里的人們患病后依舊前來找他診治調理。雖說他尚未從哀痛中走出來,但從不拒絕求醫者,仍然和以往一樣精心為患者診治敷藥。朋友怕他給孩子治病時勾起聯想,內心痛苦,勸他不要給人家的孩子診病了。他堅定地說:“辦不到,你瞧他們多可憐。作娘的,作孩子的,都要我這兩手來安慰,我好說我不干嗎?”,全然一副“為這些小孩子治病送藥才活到這世界上的樣子”。診病過程中,有人給他送來財禮,他一概婉拒。“不必要這個,把這東西拿回去。沒送鋪子錢的就退他們,有多的時候就拿送給窮人罷。”后來,儺壽又將自己的藥鋪重新開張了,并且一如既往地為眾人治病。他心懷大愛,“來看病的人,凡是窮,他便將藥無償舍給。”“不是為要人稱他做‘好人’才來為人治病施藥”。后來,儺壽去世了。人們患病或磕了碰了時,總會念叨他“若在就好了”。 吳成杰,一位身處湘西農村底層、經受人生沉重打擊而不離不棄自己鐘愛的職業、善待鄉親、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人性光輝的鄉土醫生,就這樣被人們記著念著,同時也在沈從文的筆下得到了永生。 作品中多處涉及驗方驗藥 沈從文在多部作品中涉及驗方驗藥,可見其對中醫學的熱衷。他在《三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中寫道:“...
話題:典故、名家/漫畫 標題:柳絮也有藥用良效_中醫漫話_中醫中藥網
柳絮也有藥用良效;有著清熱止血、祛濕消腫等功效。
柳絮是柳的種子或種子上附生的茸毛,有人誤認為是柳花。那柳絮兒很小,毛茸茸的,漫天飄飛起來,像棉花,似飛雪,猶如蒲公英,恰似一頂頂花絮般的降落傘,隨風四處飄散,去尋找生根發芽的理想土壤。它悠悠然,欣欣然,靠風傳播,在春光明媚里落地生根。 “楊柳榆莢無才思,惟解滿天作雪飛。”說的正是春日柳絮,那尋常的生命力,竟然構成滿天作雪飛舞的春日時光。在早春,看嫩黃綠色的柳枝上,蒙上了一層輕紗,那就是柳絮兒。當它溫...
話題:典故、名家/漫畫 標題:央視熱播劇《老中醫》主人公原型--孟河醫派四大名醫費、馬、巢、丁_中醫漫話_中醫中藥網
央視熱播劇《老中醫》主人公翁泉海身上集合了“孟河醫派”費、馬、巢、丁四大家名醫行醫、辦學的經歷和故事,不僅體現了那個年代中醫所處的時代背景,也表達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央視熱播劇《老中醫》以1920年代至1940年代的上海為背景,講述了“孟河醫派”傳人翁泉海(陳寶國飾)帶領中醫同仁共同抵抗“中醫廢止案”并保護中醫這一民族瑰寶的故事。 該劇中貫穿數個醫案,望聞問切、辨證施治,不僅體現了中醫背景和內涵,也體現著傳統文化的傳承,展現了傳統中醫文化的無窮魅力。 翁泉海身上集合了“孟河醫派”費、馬、巢、丁四大家名醫行醫、辦學的經歷和故事,不僅體現了那個年代中醫所處的時代背景,也表達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那么劇中男主角翁海泉的原型“孟河醫派”四大名醫分別是誰,有什么學術貢獻? 孟河醫派 中醫學沿襲千年,在我國幅員遼闊、區域差別懸殊的影響下陸續形成了頗具地方特色的中醫學術流派。 孟河是江蘇省常州市的小鎮。在 “不為良相,即為良醫”思想的影響下,孟河地區以儒從醫者頗多,或承其家學,或授于師門,得天獨厚的社會文化氛圍和自然地域特點為孟河醫派的形成和發展創造了優越條件。清代中葉民間盛傳 “吳中醫學之盛甲于天下,孟河名醫之眾冠于吳中”。 “孟河醫派”四大名醫 孟河醫派醫家以費(費伯雄)、馬(馬培之)、巢(巢崇山)、丁(丁甘仁)四大家為代表,全國影響甚大。 孟河四大家取中醫經典之精華,熔各派學術于一爐,在認識外感病方面,宗 《傷寒論》之六經辨證,但又不拘泥傷寒方,師溫病衛氣營血理論,而又不墨守于四時之溫病,開創了中醫學史上嶄新的寒溫統一的學術風氣;在用藥方面,形成以 “醇正和緩”為宗,以“輕清簡約”為法的用藥特色。 費伯雄 出身世醫家庭,學驗俱豐,咸豐同治年間,以醫術聞名于世。曾為道光皇帝治好失音癥,《清史稿》稱之曰:“清末江南諸醫,以伯雄為著”。 其代表著作為《醫醇賸義》《醫方論》《食鑒本草》《怪疾奇方》等。 其治學既不拘執古人成法,又不趨奇立異,立論以和緩醇正為旨,治法以清潤平穩為主,善于通變化裁古人成方。其自制的 11 首治中風新方,總以實用有效為切要,對指導臨床頗有裨益。 費伯雄論治中風之總綱為氣血損虧,外風乘隙而入,故調治當著意調營,使風從衛出;如見痰火內蘊,外風乘客之癥,則當清營化痰,熄風理氣為主。認為“五臟六腑,化生氣血;氣血旺盛,營養臟腑”,兩者間密切相關,故臨證時尤其注重從臟腑氣血入手辨治。用藥方面,在注重長于應用血藥...
話題:典故、名家/漫畫 標題:1929年“廢止舊醫案”中醫界抗爭始末_中醫漫話_中醫中藥網
1929年的抗爭風云,對中醫藥的發展有深遠影響。從負面來說,壓制中醫藥的政令相繼出臺,對中醫事業打擊極大。但也有正面意義,即全面地喚起了中醫藥界團結進步、爭取權利和勇于抗爭、革新的意識。
1929年抗議國民政府廢止中醫案晉京請愿代表團合影(從左至右,前排為陳存仁、謝利恒,后排為張梅庵、張贊臣、蔣文芳、岑志良)。 1927年3月,隨著國民革命軍北伐的節節勝利,國民黨召開了二屆三中全會,修改《國民政府組織法》,為組建國民政府做準備,在討論政府行政部門設立時,宋慶齡臨時動議,認為衛生問題極為緊要,提議增設衛生部,獲得通過。從此,新式衛生管理制度在中國得以建立。 西醫委員們眼里的中醫 “衛生”是什么?盡管這一名詞早出自《莊子》,但在近代,經由日本的轉譯,它已經不僅是“保衛生命”的原意,而是代表著一種行政組織與事業。1928年五院制的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之后,就正式組建衛生部,按照組織法規,準備著手實施衛生行政事務。由于這在中國是初創的事業,迫切需要專家提供意見,為此衛生部附設中央衛生委員會,“由衛生部部長選聘富有衛生學識經驗之人員(指學習過西方衛生知識的專家)充任”,第一次委員會遴選出包括衛生部長薛篤弼、副部長劉瑞恒及西醫專家褚民誼、陳方之、顏福慶、伍連德、胡宣明、余云岫等在內的共20人任委員。許多委員有海外留學西醫的經歷。 1929年2月23日至25日,第一屆中央衛生委員會在南京召開。會議由副部長劉瑞恒主持。該次會議共有14名委員參會,加上南京市衛生局長胡平、北平市衛生局長黃子方、中華醫學會的俞鳳賓,到會人數共有17人。會議中心議題是衛生行政建設。 或許因為“衛生”是西醫的事,所以衛生委員會中根本沒有中醫。然而這些會議的49件議案中,卻有4個議案與中醫有關。其中黃子方的“統一醫士登錄辦法”、胡鴻基“限定中醫登記年限”、李達潮的“擬請規定限制中醫生及中藥材之辦法案”等,雖然使用“限定”“限制”字眼,用意是實施中醫注冊執業,尚不算刻意歧視,只有余云岫石破天驚地提出“廢止舊醫”,其“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衛生之障礙案”聲稱“舊醫”阻遏科學化,影響衛生行政實施,建議對全體中醫進行登記,然后進行“衛生”培訓,合格后始能行醫,但僅限登記一次,以后不再訓練。50歲以上的老中醫可以免受培訓,給予特種營業執照,有效期15年,期滿作廢。同時禁止登報介紹“舊醫”,禁止中醫宣傳學術和開辦學校。 2月24日下午,中央衛生委員會專題討論有關中醫的四項提案。對余云岫的提法,連衛生部官員都有異議,保健司長金寶善、醫政司長嚴智鐘均認為給中醫進行登記的時間過短,政務次長胡毓威還問:提案所說檢查新聞雜志,是否不合國民黨總綱關于言論自由的規定?然而余云岫回答說:“言論出版等自由,本席雖不懂法律,但我想必定有一點限制的。”委員中身位顯赫,身任國民黨二大中央執行委員的德國醫學博士禇民誼,大力支持余云岫提案,終會議通過一項《規定舊醫登記案原則》決議,不但使用了“舊醫”這一名稱,而且基本采納了余云岫的建議,要求“由衛生部盡力相機進行”。 參加會議的這些西醫委員是否完全不懂中醫呢?其實未必,像余云岫對中醫經典《黃帝內經》曾下過一番苦功,禇民誼原本出生于浙江吳興一個頗有名望的中醫家庭。只是在1840年以來因落后而不斷挨打的中國,在吶喊“打倒孔家店”迫切要求革新的社會,人們很難平心靜氣地來思考傳統文化的優劣。這些委員們急于將外國“新”事物照搬到中國,所以毫不猶豫地要推行廢除傳統的主張。余云岫甚至在中醫界集會抗爭的3月17日當天還在《申報》發表文章,直指中醫界的舉動為“欺惑愚蒙,阻遏進步”,是“不許醫藥之科學化也,是不許政府有衛生行政也,是不許中國醫事衛生之國際化也”。由此可見他們的觀念之極端。 抗爭風潮涌動上海灘 2月26日,上海《新聞報》報道了中央衛生委員會的決議,當即引起各界震驚。近代的上海灘,由于其經濟中心的地位,匯聚著各地名家,中醫中藥業特別發達和活躍。甫見新聞,上海特別市中醫協會常務委員夏應堂等立即在27日登報公開致電衛生部表示堅決反對,明確提出:“要知學術只論是非真偽,無所謂新舊,新之學術何嘗即是、何嘗即真?而舊之學術未必即非、更未必即假。”“特此通告,全國中醫同志一致努力,否認此畸形之議決案。”衛生部則回電稱會議已經結束,意見留備參考,未予重視。 3月4日,一向公開攻擊中醫的余云岫專門在他任主編的《社會醫報》全文發表其提案,并且得意地稱獲得委員會一致通過。這更激起了社會各界的憤慨。一時間全國中醫藥團體、各大城市的藥商團體,甚至其它各類社會團體,還有海外華僑團體,紛紛致電質問南京政府或表示抗議。如上海市第八區黨部稱:“本會認為中央衛生會此舉實屬毀棄國粹,不察社會情形。”香港中藥聯商會等批評:“廢止中醫中藥,何異撤去人民生命保障?”南洋望加錫中華總商會特派調查教育代表員說:“此節茍不力爭,則將來不但我國之中醫藥界絕境,而南洋八百萬之華僑,平日所習慣之中醫,亦定為該地所取締”。 鑒于中央衛生委員會的決議帶有官方色彩,中醫藥界認識到需要通過行政渠道來抗爭。其時國民黨正要召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這是領導北伐勝利后的第一次全會,深受各方關注。中醫界迅即利用時機,行動起來。上海市中醫協會發起,首先召開了全滬中醫藥團體聯席會議。會議除商討致電反對外,通過了召集全國醫藥團體在滬開代表大會的決議。會后在《申報》等各大報紙登載通知,定于3月17日在上海召開全國醫藥團體代表大會,以討論具體抗爭辦法。 經廣泛聯系,各地中醫團體積極響應,3月17日,全國醫藥團體代表大會正式開幕,正式代表共有262人,分別代表江、浙、皖、贛、鄂、湘、魯、粵、桂、川、晉、冀、豫、閩、遼等15省共132個團體。當天中午,各省代表午飯后乘汽車從通商大旅社出發,一路上浩浩蕩蕩示威游行至設于上海總商會的大會會場。會場布置,高懸巨聯一副,左為“提倡中醫以防文化侵略’,右為“提倡中藥以防經濟侵略”,正中橫幅為“全國醫藥團體代表大會”,四周張貼各種標語。上海全市中醫中藥業各休業半天,并張貼標語,以作聲援。 下午2時,大會正式開幕。主席隨翰英宣讀大會開幕詞,呼吁中醫界對外團結一致,抗爭到底。接下來各參會代表輪流發表演說,大多慷慨激烈。例如國貨維持會代表指出:“國貨至今日,已被西商侵略無遺”,“希望政府順從民意,提倡國貨之中醫中藥”;杭州市中藥職工會提議:“全國中醫藥團體之團結,與此次之全國代表大會,為空前未有之首舉。……我中醫藥界同人,應以今日為紀念日,亦即‘三·一七’為我們今后永久之紀念日。”得到全場一致鼓掌通過,確定以“三·一七”為全國醫藥大團結紀念日,即后來的“國醫節”。 開幕式后全場高呼口號:“提倡中國醫藥就是保全中國文化經濟”“打倒余汪提案就是打倒帝國主義”“全國中醫藥兩界團結起來”“中國醫藥萬歲”等,氣氛非常熱烈。全體代表攝影留念,5時散會。 當天晚上到3月19日,正式會議在神州醫藥總會繼續召開,具體討論有關提議案。大會共收到提案139件,經3天討論綜合,后形成決議案。其要點包括組織請愿團赴南京請愿,成為全國醫藥團體總聯合會,爭取辦學和地位等各項權利,加強建設和宣傳等。3月19日下午,大會舉行閉幕式,主席祝味菊致閉幕詞,明確指出此次抗爭關系國計民生,“非孜孜為個人之生活計也”,如繼續遭受壓迫,唯有“靜聽全國三萬萬五千萬民眾之后公判”! “三·一七”大會,是全國中醫藥界的第一次大集會。素來較為分散的中醫藥行業,能夠在較短時間內成功地策劃、組織此次全國性會議,一方面是中醫藥界受中央衛生委員會決議案帶來的危機感激發而響應熱烈,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隨著民國時期政治權利觀念的普及,中醫行業團體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已具備了較好的近代...
話題:典故、名家/漫畫 標題:詩詞中的海棠及其藥用價值_中醫漫話_中醫中藥網
《海棠春》是宋代詩人秦觀的作品,描寫鶯歌燕舞,海棠花競開的春天景色,詞牌《海棠春》因“試問海棠花,昨夜開多少”句而得名。
曉鶯窗外啼聲巧,睡未足、把人驚覺。翠被曉寒輕,寶篆沉煙裊。 宿酲未解雙娥報,道別院、笙歌宴早。試問海棠花,昨夜開多少? 這首《海棠春》是宋代詩人秦觀的作品,描寫鶯歌燕舞,海棠花競開的春天景色,詞牌《海棠春》因“試問海棠花,昨夜開多少”句而得名。 海棠雅韻溢藥香 海棠花姿態瀟灑、高貴典雅,描寫海棠的詩詞也燦若星辰。宋代楊萬里《巳未春日山居雜興十二解》詩曰:“海棠雨后不勝佳,仔細看來不是花。西子織成新樣錦,清晨濯出錦江霞。”描寫雨中的海棠更加嬌艷,燦若云霞。宋代陳傅良《海棠》詩曰:“淡月看花似霧中,遽呼燈燭倚花叢。夜來月色明如晝,卻向庭蕪數落紅。”描寫月光燭下的海棠,別有一番情趣。 詩詞中的海棠搖曳多姿,其實并非同一物種,據《群芳譜》記載:“海棠有四品,皆木本。貼梗海棠,叢生,花如胭脂;垂絲海棠,樹生,柔枝長蒂,花色淺紅;又有枝梗略堅,花色稍紅者,名西府海棠;有生子如木瓜可食者,名木瓜海棠。”四種海棠并非同一物種,其中貼梗海棠和木瓜海棠屬薔薇科木瓜屬植物,而垂絲海棠和西府海棠屬薔薇科蘋果屬植物。四種海棠均可入藥,尤其以貼梗海棠藥用價值高。 木瓜主筋祛風濕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詩經·衛風·木瓜》據學者考證,《木瓜》一詩中男女青年互相傳情的信物木瓜,就是貼梗海棠的果實。木瓜味酸,主要用來入藥,是常用的祛風寒濕藥。木瓜用醋或糖腌制也可食用,故《詩經集注》中說的“酢可食”。水果店中可口的木瓜其實名為“番木瓜”,是唐代以后才傳入中國的。 “敲門忽得故人書,洗手開緘見眉宇。蜂兒肥膩愈風痹,木瓜甘酸輕病股。”(宋代張耒《瓜洲謝李德載寄蜂兒木瓜筆》)木瓜又名楙、木瓜實、鐵腳梨等,性味酸、溫,歸肝、肺、腎、脾經,有舒筋活絡、和胃化濕的功效,用于風濕痹痛、肢體酸重、筋脈拘攣、吐瀉轉筋、腳氣、水腫、痢疾的治療。 “今年春夏極窮忙,日檢醫書校藥方。甫得木瓜治膝腫,又須荊芥沐頭瘍。一生辛苦身多病,四至平和脈尚強。壽及龜堂老睦守,不難萬首富詩囊。”(宋代方回《病后夏初雜書近況》)木瓜味酸入肝,善于舒筋活絡,且能祛除濕痹,為治療濕痹筋脈拘攣之要藥,也常用于腰膝關節酸重疼痛。木瓜配伍乳香、沒藥、地黃,可治療筋急項強,不可轉側,如木瓜煎;配伍羌活、獨活、附子,可治療腳膝痛重,不能遠行久立,如木瓜丹。 “口念木瓜醫腳氣,紙畫鍾馗驅鬼崇。一生若解和羅槌,日日吃酒日日醉。”(宋代釋道樞《頌古》)木瓜溫通,去濕舒筋,為治療腳氣水腫常用藥,配伍吳茱萸、檳榔、蘇葉等,可治療感受風濕,腳氣腫痛不可忍者,如雞鳴散。 “達閑幽棲山,遣尋種藥家。欲買雙瓊瑤,慚無一木瓜。”(唐代賈島《投張太祝》)木瓜有消食作用,用于消化不良的治療;還能生津止渴,可治療津傷口渴。 貼梗海棠藥用廣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如夢令》)貼梗海棠的花單生或簇生,單瓣,少重瓣,花朵鮮潤豐腴,花色多...
話題:典故、名家/漫畫 標題:畫里的九芝堂_中醫漫話_中醫中藥網
九芝堂創始人勞澄性好游覽,寄情詩畫,兼通醫術,歸隱麓山。后于清順治七年(1650年)在坡子街開店賣藥。
九芝堂創始人勞澄性好游覽,寄情詩畫,兼通醫術,歸隱麓山。后于清順治七年(1650年)在坡子街開店賣藥。 勞澄所畫小品,蒼老質樸,功力頗深。論者謂“工致之作極細密熨帖,微嫌筆鋒稍禿,元人一段靈秀神逸之致,列入能品。”妙的是九芝堂的得名正與畫有關:藥店第四代傳人勞祿久取勞澄晚年回蘇州所繪《天香書屋圖》“植雙桂,桂生九芝”之意而為店名。 一個隱跡山林的畫家,懸壺于鬧市,正是因為感慨百姓的疾苦而勇猛地去承擔。中國文人“大隱隱于市”的精神,正如潑墨山水畫一樣,蕩氣回腸,淋漓盡致。當年,勞澄先生搬到坡子街關圣殿對面的小屋內,向鄰居江西蔡氏借得紋銀三百兩,在屋里用土磚砌起一個簡陋的柜臺后,就開門賣藥。誰說百無一用是書生,為濟蒼生,借錢也要開藥店,而是否會賺錢,也許勞澄已經忘記去考慮。書生意氣,一片誠心,正如大長今做菜肴時心里想的唯有食用者一樣。一個譜寫了三個半世紀傳奇的中藥老字號,她的序曲竟是如此輕描淡寫。 然而,事業的成就終究不能只憑一片雄心。九芝堂成長于中華文化的深厚土壤,其成功也得益于中華文化的智慧。近年,九芝堂整理出...
話題:典故、名家/漫畫 標題:拒霜花開芳出眾 芙蓉月冷療疽癰_中醫漫話_中醫中藥網
木芙蓉迎霜開放,為歷代文人墨客所喜愛,將其象征為高尚純潔的君子。木芙蓉為瘍科要藥,它的花(芙蓉花)、葉(芙蓉葉)、根或根皮(芙蓉根)均可入藥,被歷代瘍科醫生廣泛應用,藥效良好。
黃葉舞碧空,臨水處、照眼紅苞齊吐。柔情媚態,佇立西風如訴。遙想仙家城闕,十萬綠衣童女。云縹緲,玉娉婷,隱隱彩鸞飛舞。
樽前更風度。記天香國色,曾占春暮。依然好在,還伴清霜涼露。一曲闌干敲遍,悄無語。空相顧。殘月淡,酒闌時、滿城鐘鼓。
這首《芙蓉月》是趙以夫的作品。西風凜冽、黃葉飄零、清霜涼露,在這萬花紛謝之時、秋水潺湲之處,木芙蓉迎霜開放,亭亭玉立,紅苞齊吐。此情此景,仿佛云霧縹緲、彩鸞飛舞的神仙宮闕。猛然驚醒,但見得殘月暗淡,滿城鐘鼓。詞牌《芙蓉月》因該詞中“殘月淡”句而得名。
嬌艷芙蓉人人愛
木芙蓉為錦葵科芙蓉屬植物,其花或白或粉或赤,皎若芙蓉出水,艷似菡萏展瓣,故有“芙蓉花”之稱,又名木蓮、地芙蓉、華木、拒霜、霜降花等,《本草綱目》云:“此花艷如荷花,故有芙蓉、木蓮之名,八、九月始開,故名拒霜。
木芙蓉花十分美麗。李時珍說:“(芙蓉)秋半始著花,花類牡丹、芍藥,有紅者、白者、黃者、千葉者,耐寒而不落。”白居易將木芙蓉與荷花、牡丹比艷,《畫木蓮花圖寄元郎中》詩:“花房膩似紅蓮朵,艷色鮮如紫牡丹。唯有詩人能解愛,丹青寫出與君看。”王安石則將木芙蓉比作濃妝艷抹、醉意闌珊的美婦人,《木芙蓉》詩:“水邊無數木芙蓉,露染胭脂色未濃。正似美人初醉著,強抬青鏡欲妝慵。”芙蓉花初開色白,繼而轉紅,由淺而深,花色數變,以此得三變花之名。醉酒芙蓉,亦系形容其花之艷麗。
木芙蓉迎霜開放,為歷代文人墨客所喜愛,將其象征為高尚純潔的君子。蘇軾在《和陳述古拒霜花》中寫道:“千林掃作一番黃,只有芙蓉獨自芳。喚作拒霜知未稱,看來卻是宜霜。”
相傳后蜀花蕊夫人非常喜愛木芙蓉,后蜀主孟昶命人在成都城頭遍種芙蓉,晚秋時節,延綿四十余里...
話題:典故、名家/漫畫 標題:鈴醫:古代基層醫生寫真照_中醫漫話_中醫中藥網
鈴醫雖然在醫術上被視為“非主流”,但在古代卻是數量相當龐大的群體。
電視劇《老中醫》里,有中醫功底又留洋深造過西醫的滬上名醫趙閔堂評價主人公翁泉海道:“(他)不過就是一個常州來的鄉下人,有何懼之?在我眼里他就是個走街串巷,搖鈴鐺賣藥丸,唬人騙錢的鈴醫而已。”翁泉海從江蘇常州來到滬上行醫,在未打開場面之前,被同行以“鈴醫”之名貶損,足見當時鈴醫社會地位之低下。鈴醫又稱走方醫、走方郎中、草澤醫,在中國醫學史上始終存在著。 鈴醫群體參差百態 電視劇中有一對推著車走街串巷賣狗皮膏藥、大藥丸子的母子,他們的手推車上掛著“祖傳秘方”四個醒目大字,母親坐在車上不停地搖鈴鐺,小鈴醫則帶著喇叭賣力吆喝:“神仙丸!專治疑難雜癥,三丸躲過鬼門關啊!老君貼!腰酸背疼腿抽筋,貼哪兒哪兒舒坦!”然而鈴鐺脆生、喇叭響亮,街上卻無一人理睬他們。 有趣的是,小鈴醫口中號稱專治疑難雜癥的神仙丸,卻治不好他母親的腿疾,甚至于他聲情并茂地在街頭把《黃帝內經》原文倒背如流,卻不知母親所患何病。電視劇中的橋段,是對鈴醫的管窺式描寫,有一定真實性,但并不能代表歷史上整個鈴醫群體的水平。 鈴醫雖然在醫術上被視為“非主流”,但在古代卻是數量相當龐大的群體。因為準入門檻低,鈴醫這個群體中魚龍混雜、魚目混珠,有人具備治病療疾的真本事,針灸、拔罐、開方樣樣拿手且醫德高尚;有人靠著所謂的祖傳秘方博概率,遇到適應癥則大展身手,藥不見效則患者只能認栽;還有一些人純粹就是打著江湖郎中的幌子招搖撞騙,唯利是圖,枉顧人命關天。 因此,提到鈴醫不能一概而論。《老中醫》劇中,有人看不起鈴醫高小樸,他反駁道:“鈴醫怎么了?李時珍的祖父還是鈴醫呢!”李時珍的祖父確為鈴醫,李時珍的父親李言聞繼承了其祖父之衣缽,也曾走街串巷給人治病。戰國神醫扁鵲、三國名醫華佗、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張子和以及清代外科治法集大成者吳師機,都曾走街串巷為勞苦大眾施針授藥,他們不但醫術高超,醫德更令人欽佩。 古代的基層醫務工作者 鈴醫可以算作古代的基層醫務工作者。他們無論寒冬酷暑都會背個藥箱,手搖銅鈴,奔走于鄰里鄉間,患者聽到搖鈴聲便知是醫者來了,如有需要便欣然迎入。 鈴醫治病常常“取其速驗,不計萬全”,但也有“使沉疴頓起,名醫拱手”的驚艷之作。...
話題:典故、名家/漫畫 標題:電視劇《老中醫》中的稀有藥材--龍涎香_中醫漫話_中醫中藥網
中央電視臺正在熱播的電視連續劇《老中醫》第九集中,主人公翁泉海根據患者久咳的癥狀,開出了一服中藥,其中有一味中藥名叫龍涎香。
中央電視臺正在熱播的電視連續劇《老中醫》第九集中,主人公翁泉海根據患者久咳的癥狀,開出了一服中藥,其中有一味中藥名叫龍涎香。 龍涎香、麝香、沉香、檀香為中國古代四大香,龍涎香位于首位,為稀有、珍貴。 龍涎香是外來藥,多發現于沿海地區,主要集中在阿拉伯海及非洲海岸,拉丁語名稱為Ambergris,古稱俺八兒香(音譯)。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中有“阿末香”之名,傳說是龍的涎沫凝結而成,其實龍涎香是以抹香鯨為主的鯨魚吞下一些海洋生物等異物后,刺激腸道形成的分泌物,后排出體外,在海上漂浮了幾十甚至上百年形成的固態物。新者多為黑色,稍久則灰,甚久則白。 龍涎香主要功效為化痰平喘、行氣散結、利水通淋。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出版的《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中,還保留有“鷺鷥咳丸”一味,...
話題:典故、名家/漫畫 標題:輕雷隱隱初驚蟄_中醫漫話_中醫中藥網
2015年2月4日發行的《二十四節氣》第一組,其中“驚蟄”郵票表現了該時節前后草木發芽,漸濃的綠色透著勃勃生機,萬物復蘇以及春耕的景象。
三月上旬,當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便迎來了今年農歷的第3個節氣——驚蟄。驚蟄到來,標志著進入了仲春時節。 2015年2月4日發行的《二十四節氣》第一組,其中“驚蟄”郵票表現了該時節前后草木發芽,漸濃的綠色透著勃勃生機,萬物復蘇以及春耕的景象。 萬物復蘇新意象 在漢朝以前,驚蟄被稱為“啟蟄”,并且位于“立春”節氣后,是每年農歷的第2個節氣。直到漢朝第六代皇帝漢景帝諱為“啟”,為了避諱而將“啟”改為了意思相近的“驚”字。同時,孟春正月的“驚蟄”與仲春二月的“雨水”的順序進行了調換。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事實上,昆蟲并不是真的聽到了雷聲才出來的,而是大地回春、天氣變暖才是使它們結束冬眠,于是紛紛“驚而出走”。 我國古代將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展現了桃花紅、李花白,黃鶯嗚叫、燕飛來的一派春天景象。正如朱自清在《春》中所描寫的那樣:“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帶著甜味兒;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驚蟄習俗法自然 唐代韋應物有詩云:“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觀田家詩》),詩人描繪了在一聲隆隆的春雷后,驚蟄節令已然來臨。這個時節的細雨使田間百草萬物充滿生機,種田人家從此開始忙碌起田中的勞作。也就有了“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的民間諺語,此時,我國...
話題:典故、名家/漫畫 標題:椴—野山參的生命之傘_中醫漫話_中醫中藥網
名貴中藥老山參常生在椴樹下,很早就被醫藥學家和詩人重視。
椴,又名杻(《詩經》)、葉上果根、遼椴,為椴樹科落葉喬木。 其根入藥,味苦性溫,能祛風活血,治跌打損傷。其葉可做飼料。其樹開白花時尤美,可作觀賞樹。其木色白質細,過去是做火柴的好材料,可用于雕刻及制作各種器具,是木刻家所愛。其樹皮纖維極韌,可制繩索或編織物,謂之“椴麻”。由于椴樹的葉覆蓋嚴密,葉形尖長頗似菩提樹葉,北方廟宇常植,以替代菩提樹,常受僧侶信士膜拜垂愛。 在古代,椴樹系常見樹木。如《山海經》載:“英山,其上多杻橿。” 《詩經·唐風》載:“山有栲,隰(xí)有杻。”《詩經·小雅》曰:“...
話題:典故、名家/漫畫 標題:采桑女伴淑且真 桑藥入方功神_中醫漫話_中醫中藥網
桑樹有巨大的藥用價值。桑木火力強勁、均勻有力,被稱為陽火,是熬制中藥的重要火源。桑葉、桑葉汁、桑葉露、桑椹、桑葚酒、桑枝、桑根、桑白皮等均可入藥,附屬于桑樹的桑耳、桑黃、桑螵蛸、桑蠹蟲、桑寄生等亦為中藥。
春蠶昨夜眠方起,閑了羅機,共采柔枝,桑柘陰陰三月時。
背人佯笑移金釧,惆悵花期。故故留遲。獨自歸來雨滿衣。
這首《采桑子》是宋人趙子發的作品,描寫采桑女的春日情思,后演變為詞牌《采桑子》。
入詩桑樹作用大
相傳黃帝正妃嫘祖首創種桑養蠶之法,于是產生了絲綢文化。孟子說:“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桑樹枝條制作的桑叉、籮筐等是重要的農業生產工具,古人有“有意詩書修筆墨,潛心世事執桑叉”之說。桑木制作的弓(桑弧)是古代重要的武器,《禮記》說:“射人以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桑葚既是可口的水果,也是古代窮人的救命糧,《衛風·氓》云:“于嗟鳩兮,無食桑葚!”桑樹皮可以造紙;桑木可以制作家具。桑樹具有如此巨大的經濟價值,難怪諸葛亮說自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余饒。”古代女子將桑樹比興為心上人,《小雅·隰桑》云:“隰桑有阿,其葉有難。既見君子,其樂如何!”
桑樹有巨大的藥用價值。桑木火力強勁、均勻有力,被稱為陽火,是熬制中藥的重要火源。桑葉、桑葉汁、桑葉露、桑椹、桑葚酒、桑枝、桑根、桑白皮等均可入藥,附屬于桑樹的桑耳、桑黃、桑螵蛸、桑蠹蟲、桑寄生等亦為中藥。《本草圖經》曰:“方中稱桑之功神,在人資用尤多。”
甘寒桑葉散風熱
“鳥鳴桑葉間,葉綠條復柔。攀看去手近,放下長長鉤。”(王建《采桑》)采桑女采摘的嫩桑葉除了養蠶,也可入藥。嫩桑葉又名新桑葉,為春季桑葉茂盛時采收的桑葉,以葉大而肥、色碧綠者為佳。嫩桑葉長于清肝明目,《醫級》中記載的桑麻丸,由嫩桑葉和黑胡麻子制成,具有滋養肝腎、祛風明目的功效,用于肝腎不足、頭暈眼花、視物不清、迎風流淚的治療。
桑葉性味苦、甘、寒,...
話題:典故、名家/漫畫 標題:蛤蚧脰能鳴 蟾蜍眉有毒_中醫漫話_中醫中藥網
蛤蚧性平味咸,入肺、腎經,有補肺益腎、定喘止嗽之功效。
蛤蚧,又名蛤蟹、大壁虎,《本草綱目》稱其為“仙蟾”,為壁虎科動物蛤蚧除去內臟的全體。蛤蚧性平味咸,入肺、腎經,有補肺益腎、定喘止嗽之功效,可用于治療虛勞、肺萎、喘咳、咯血、消渴、陽痿等。蛤蚧多棲樹洞山巖中或墻壁上,撲食昆蟲、小鳥等為食。現代研究表明,蛤蚧的提取液有雄性激素樣作用。《本草綱目》引《顧玠海搓錄》云:“蛤蚧牝牡上下相呼,累日,情洽乃交,兩相抱負,自墮于地,人往捕之,亦不知覺,以手分劈雖死不開,乃用熟稿...
話題:典故、名家/漫畫 標題:凌冬不凋麥門冬_中醫漫話_中醫中藥網
中醫認為,麥冬味甘、微苦,性微寒,歸胃、肺、心經,有養陰潤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煩的功效。著名的益氣養陰名方“生脈飲”,就由人參、麥冬、五味子三味藥組成。
麥冬為百合科草本植物,原產于中國,日本、越南、印度也有分布,中國南方等地均有栽培,夏季開花,秋冬季節結果。麥冬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原名麥門冬,被列為上品。麥冬的別名很多,虋(音同門)冬、麥門冬、不死草、余糧、不死、寸冬等。陶弘景解釋為:“ 根似穬麥,故謂之麥門冬。”
李時珍對麥門冬之名有另外一種解釋:“麥須曰虋,此草根似麥而有須,其葉如韭,凌冬不調,故謂之麥虋冬,及有諸非、忍冬諸名。俗作門冬,便于字也。可以服食斷谷。故又有余糧、不死之稱。”李時珍也認為麥冬的根似麥有須,它的葉子長得像韭菜,并且凌冬不凋,因此又有忍冬之名。關于余糧的名字,是由于它可以食用,因此得名。
成書于清代的園藝學專著《花鏡》里面關于麥冬形態的記載很詳細:“叢生一圈,葉如韭而更細長,性柔韌,色翠綠鮮潤。植之庭砌,蓬蓬四垂,頗堪清玩。”可以看出,在當時麥冬已經成為重要的園林綠化植物。
提到麥冬,必不可少要提到山麥冬。兩者葉子性狀很相似,不仔細看的話還真的不容易辨認。兩者都是百合科,麥冬為沿階草屬,山麥冬為山麥冬屬。從他們的花葶來區別,山麥冬的植物花葶一般直立伸直,且高于葉子,葉子呈現革質,花絲與花序較長。麥冬花梗下彎,花葶比細葉短得多,花絲與花序較短。其次,山麥冬的花色一般為淡紫色或者藍色,而麥冬的花為白色或淡紫色,并不...
話題:典故、名家/漫畫 標題:《詩經》藥話三則_中醫漫話_中醫中藥網
《詩經》并非記載中藥的專著,但它為我們提供了研究本草起源及藥物功用的珍貴史料。
距今2500多年的《詩經》所涉甚廣,其中的中藥車前子、桑葉、貝母、蒼耳、凌霄花、萱草、葛、艾、木瓜等亦是古人吟詠的對象。《詩經》并非記載中藥的專著,但它為我們提供了研究本草起源及藥物功用的珍貴史料。以詩家的眼光來看,《詩經》的作品或比或興,或顯或隱,意旨深微,乃千古絕唱;筆者則嘗試用醫家的眼光來觀照,尋思演繹,一探究竟。 “采采芣苢”——車前子治不孕癥 “采采芣苢”出自《詩經·周南·芣苢》,芣苢即車前。用車前子助孕乃遠古的風氣,誦讀此篇,古人以“有之”“掇之”“捋之”表達了農家婦女在采集車前子時的歡快心情。以車前子“令人有子”(《別錄》),焉能不樂! 車前子甘淡而寒,功善利水通淋,說明它能助腎之氣化;其液質稠粘,能益陰液,《別錄》說它“強陰益精”;這就表明車前子具有“補”與“通”的雙重作用。一般而言,利水藥有傷陰之嫌,養陰藥有礙濕之弊。但車前子養陰、利水兩不妨,品質優異。車前子益精即能強腎,腎主藏精,乃先天之本,關乎人的生育功能。沖為血海,任主胞胎,雖然婦人調經種子注重調理沖任二脈,然而沖任隸屬肝腎,與腎氣的盛衰息息相關。車前子益腎化氣以調沖任,若沖任虛衰,車前子之補助胞宮攝精成孕;若胞宮不潔,車前子之通能清泄瘀濁,啟宮以助孕。其妙用如此。 現代臨床婦女不孕癥大多有明確的診斷,譬如輸卵管堵塞、子宮內膜異位、多囊卵巢等。這些病證乃癥瘕結聚之屬,系濕痰、瘀血阻滯積久而成。濕聚與瘀阻均與氣化不行有關,可謂同源而異派。因瘀停而濕阻者,化瘀即能行水;反之,因濕阻而瘀停者,濕化而瘀自行。車前子疏通絡脈以行氣化,能行水亦能行瘀,且有祛邪而不傷正之妙。擇用于上列諸證,有助于消積水、化癥結,這就賦予車前子助孕以新意。醫圣張仲景曾用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芍藥)療婦人腹中癥瘕,以余之見,消癥用利水滲濕之茯苓與用車前子行瘀同義,可見利水滲濕藥與活血化瘀藥可分亦不可強分。 車前子同樣適用于男子精少、精弱不孕之候。早在《千金方》就載有七子散(五味子、牡荊子、菟絲子、車前子、菥蓂子、蛇床子等)以療“丈夫風虛目暗,精氣衰少無子”。方中采用多味種子類中藥,子乃生氣所鍾,能助化機,萬物不化則不生,故其功獨勝。明人張時徹《攝生眾妙方》所載五子衍宗丸亦為填精種子之良方,藥用:枸杞子、菟絲子各240克,覆盆子120克,五味子、車前子各60克,上藥焙曬干,共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下九十丸。稱其“男服此藥,添精補髓,疏利腎氣,不問下焦虛實寒熱,服之自能平秘”。諸子甘潤酸收,養之、斂之,聚精氣以益下元。車前子補而能通,此方作佐使之用,既可行補藥之泥滯,又能清利水道,水道清則邪熱去,邪熱不擾精室則精關自固。通以濟澀,此之謂也。 “隰桑有阿”——桑葉有固澀之功 《詩經·小雅·隰桑》是一首情詩,“隰桑有阿,其葉有沃”,低濕地里的桑樹多美!其葉肥嫩柔潤。“既見君子,德音孔膠”。“孔膠”,膠固之意。女子見了心愛的人,情意膠漆難分。桑葉善疏散風熱,又能收斂固澀,“孔膠”的隱喻不難體悟。 “散”與“斂”是對待的統一,包含在一物之中乃自然之道,倘拘滯一義則失之偏頗。稽之往昔,用桑葉散風寧嗽、清肝明目者不知凡幾,用其收斂固澀,以止汗、止崩漏者甚稀,其理亦未暢發,誠為憾事。近人張錫純深具卓見,謂桑葉“涼而宣通,解肺...
話題:典故、名家/漫畫 標題:佩蘭的文化意義和藥用價值_中醫漫話_中醫中藥網
佩蘭是古人眼中的蘭花香草,既可比喻品德良好的謙謙君子,亦可比喻賢德高潔的窈窕淑女,之所以如此,皆源自于佩蘭的芳香化濕藥效。
盤絲系腕,巧篆垂簪,玉隱紺紗睡覺。銀瓶露井,彩箑云窗,往事少年依約。為當時曾寫榴裙,傷心紅綃褪萼。黍夢光陰,漸老汀洲煙蒻。
莫唱江南古調,怨抑難招,楚江沉魄。薰風燕乳,暗雨梅黃,午鏡澡蘭簾幕。念秦樓也擬人歸,應剪菖蒲自酌。但悵望、一縷新蟾,隨人天角。
這首《澡蘭香》是宋代吳文英的作品,通過端午節景色、風俗的描寫,抒發對昔日戀人的懷念之情。詞牌《澡蘭香》因詞中“午鏡澡蘭簾幕”句而來。
古人沐蘭湯的文化意義
“午鏡澡蘭簾幕”描寫的是古代端午節的一個習俗,即用佩蘭煎水沐浴,名為沐蘭湯。據《大戴禮記》載:“五月五日,蓄蘭為沐。”在古代沐蘭湯習俗極為廣泛普遍,故又把端午節稱為浴蘭節,《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佩蘭富含揮發油,有特殊香氣。用佩蘭煎水沐浴,既可抑菌殺蟲,預防和治療多種夏季皮膚病,還可起到開竅提神、祛風止痛、舒筋活絡等作用。《開寶本草》載:“(佩蘭)煮水以浴,療風”,佩蘭因此又名香水蘭。
由于用佩蘭煎水沐浴具有良好的養生保健作用,沐蘭湯習俗得到了推廣,不再僅限于端午節。古人在參加重大活動前或在日常生活中,都會沐蘭湯,進行衛生保健。如屈原在《九歌·云中君》 中說:“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蘇軾在《華清引》中說:“平時十月幸蘭湯,玉甃瓊梁。五家車馬如水,珠璣滿路旁。”
佩蘭香囊的藥用價值
“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蕑兮。”這句詩出自《詩經·鄭風·溱洧》,翻譯成現代文就是:“溱水洧水長又長,河水流淌向遠方。男男女女城外游,手拿蕑草求吉祥。”在先秦時期的鄭國,每逢三月三日上巳節,俊男靚女在溱水洧水岸邊約會,手持蕑草,既有祓除不祥之意,又象征自己品德芬芳如蕑。《毛詩傳》說:“蕑,蘭也”,但這個“蘭”并非今天的蘭花,而是佩蘭。《增補內經拾遺》載:“方虛谷言,古之蘭草,即今之千金草(佩蘭別名),俗呼為孩兒菊。”《本草綱目》載:“(佩蘭)葉似馬蘭,故名蘭草。”
佩蘭氣味芳香,具有辟穢和中的功效,古人因此用來祓除不祥,護衛健康。《神農本草經》載:“(佩蘭)主利水道,殺蠱毒,辟不祥。久服益氣,輕身不老,通神明。”《本草經疏》載:“蘭草辛平能散結滯,芬芳能除穢惡。”《本草便讀》載:“佩蘭,功用相似澤蘭,而辛香之氣過之,故能解郁散結,殺蠱毒,除陳腐,濯垢膩,辟邪氣。”現代研究證明,佩蘭具有抑制流感病毒作用。古人常將佩蘭放入香囊內佩戴,具有芳香化濁辟穢的功效,可以預防多種呼吸道疾病,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內裝佩蘭的香囊。
古代佩戴佩蘭香囊的歷史源遠流長。《左傳·宣公...
話題:典故、名家/漫畫 標題:梅 君子風范 藥食佳品_中醫漫話_中醫中藥網
烏梅的藥食之用更為廣泛。烏梅是采收夏季接近成熟的梅實,低溫烘干后悶至色黑而成,有生津止渴、斂肺澀腸等功效,可治療肺虛久咳、膽道蛔蟲等癥。
梅是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之首,又與松、竹一起被稱為“歲寒三友”,它有奇崛的枝干、淡雅的顏色、清芬的香味,以及凌霜傲雪、百折不撓、粲然迎春的品格,使多少文人墨客為之賦詩填詞,揮毫潑墨,詠物言志,以志抒懷。梅花不僅象征文人理想,還是醫家濟世救人的妙藥,古代醫籍和文學作品中多有記述。 俏也不爭春 只把春來報 古往今來,愛梅戀梅者不勝枚舉,皆為梅之風韻、梅之精神所折服。“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毛澤東這首《卜算子·詠梅》描繪出一幅壯美的“飛雪紅梅”圖,筆下的梅花傲然挺拔,堅冰不能損其骨,飛雪不能掩其俏,險境不能摧其志,這嚴冬中怒放的梅花以赤膽丹心迎接燦爛的春天,又在春光明媚、一片花海之中笑傲江湖。 毛澤東一生戀梅、惜梅,與梅花結下了不解情緣。他在中南海的寓所植有幾株挺拔的紅梅,百忙之中亦不忘賞梅、詠梅,尤其喜歡在雪天觀梅、品梅。他在1962年冬寫有《七律·冬云》,其中有“梅花歡喜漫天雪,凍死蒼蠅未足奇”句,以梅花傲霜斗雪、勁節挺立的風姿,比喻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斗志和昂揚向上的精神。 “紅巖上紅梅開,千里冰霜腳下踩,三九嚴寒何所懼,一片丹心向陽開……”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紅梅贊》,是著名藝術家閻肅為歌劇《江姐》創作的主題曲,唱出了梅花的高潔,也唱出了革命者的風骨。毛澤東喜歡聽《紅梅贊》,他常讓工作人員找來唱片,輕輕打著節拍,聽得激情難抑。接見《江姐》劇組的同志后,他還特意與閻肅見面,并贈給他一套親筆簽名的精裝《毛澤東選集》,表達他對歌詞的喜愛。這首《紅梅贊》使紅巖精神與紅梅品格有機契合,融會貫通,成為傳唱半個多世紀,至今仍經久不衰的經典之作。 遙知不是雪 為有暗香來 自宋以來,梅花品種繁多,至明清更盛,達20余種。“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無論早梅、白梅、墨梅、臘梅,還是官春梅、照水梅、朱砂梅、綠萼梅,梅花的香味皆別具神韻,清逸幽雅,被歷代文人墨客稱為“暗香”,讓人難以捕捉卻又沁人心脾、魂牽夢縈。 “清風千載梅花共,說著梅花定說君”,北宋那個隱居西湖孤山的怪人,被仁宗皇帝稱為“和靖先生”的林逋,終生不仕不娶,唯喜植梅養鶴,自謂“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人稱“梅妻鶴子”。他一共寫有八首詩、一首詞,被人贊為“孤山八梅”,尤以《山園小梅》為佳,“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稀疏的梅影橫斜于清淺的水流之中,清幽的芳香浮動在朦朧的月光之下,好美的意境。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一生坎坷,在推行變法時阻力重重,屢屢受挫,終在宋神宗去世后再次被罷相。“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這首《梅花...
1
2
3
上一頁
3/3
下一頁
AI中文教育資源網-國際中文教育
生活漢語
少兒/華語
商務漢語
旅游漢語
中醫漢語
詞語
作文
關于我們
地址:中國廣東省廣州市
電話:2142228422@qq.com
郵箱:2142228422@qq.com
幫助和聯系
Copyright ? 2021 AI中文教育資源網 版權所有
粵ICP備17124623-1號
幫助中心
|
資源下載
|
版權聲明
首頁
聯系電話
返回頂部
聯系電話
2142228422@qq.com
在線客服
咨詢留言
加我微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