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免/亚洲第八页/国模吧一区二区三区/欧美一级色图
資源列表
所有資源分類
展開
收起
生活漢語
分類分級話題庫
話題分類分級會話庫
話題分類分級精編庫
話題分類分級影視庫
話題分類分級詞表庫
口語詞匯等級大綱
話題分類分級句庫
少兒/華語
少兒漢語話題主題庫
少兒漢語教材語料庫
少兒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華文主題分類語料庫
少兒主題分類分級詞表庫
華語一語教學分級詞表
華文詞匯等級大綱
中小學華文教材語料庫
主題分類常用句構式庫
商務漢語
商務漢語功能項目庫
商務漢語教材文本庫
商務漢語教材生詞表
商務功能分類語料庫
功能項目分級詞表庫
商務漢語詞匯等級大綱
商務交際功能及例句庫
功能分類句子構式庫
旅游漢語
旅游/導游漢語話題庫
旅游漢語教材語料庫
旅游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導游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旅游漢語話題分類詞表庫
導游漢語話題分類詞表庫
旅游話題分類例句構式庫
中醫漢語
中醫漢語教材分類語料庫
中醫漢語教材話題詞表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詞表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詞表庫
詞語
HSK分級常用框式結構庫
常用詞語圖片釋義庫
常用詞語前后搭配庫
HSK易混淆詞語資源庫
作文
小學作文分級語料庫
中學作文分級語料庫
題材分類作文語料庫
作文關鍵詞聚類詞表庫
生活漢語
分類分級話題庫
話題分類分級會話庫
話題分類分級精編庫
話題分類分級影視庫
話題分類分級詞表庫
口語詞匯等級大綱
話題分類分級句庫
少兒/華語
少兒漢語話題主題庫
少兒漢語教材語料庫
少兒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華文主題分類語料庫
少兒主題分類分級詞表庫
華語一語教學分級詞表
華文詞匯等級大綱
中小學華文教材語料庫
主題分類常用句構式庫
商務漢語
商務漢語功能項目庫
商務漢語教材文本庫
商務漢語教材生詞表
商務功能分類語料庫
功能項目分級詞表庫
商務漢語詞匯等級大綱
商務交際功能及例句庫
功能分類句子構式庫
旅游漢語
旅游/導游漢語話題庫
旅游漢語教材語料庫
旅游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導游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旅游漢語話題分類詞表庫
導游漢語話題分類詞表庫
旅游話題分類例句構式庫
中醫漢語
中醫漢語教材分類語料庫
中醫漢語教材話題詞表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詞表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詞表庫
詞語
HSK分級常用框式結構庫
常用詞語圖片釋義庫
常用詞語前后搭配庫
HSK易混淆詞語資源庫
作文
小學作文分級語料庫
中學作文分級語料庫
題材分類作文語料庫
作文關鍵詞聚類詞表庫
咨詢熱線:
2142228422@qq.com
生活漢語
分類分級話題庫
話題分類分級會話庫
話題分類分級精編庫
話題分類分級影視庫
話題分類分級詞表庫
口語詞匯等級大綱
話題分類分級句庫
少兒/華語
少兒漢語話題主題庫
少兒漢語教材語料庫
少兒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華文主題分類語料庫
少兒主題分類分級詞表庫
華語一語教學分級詞表
華文詞匯等級大綱
中小學華文教材語料庫
主題分類常用句構式庫
商務漢語
商務漢語功能項目庫
商務漢語教材文本庫
商務漢語教材生詞表
商務功能分類語料庫
功能項目分級詞表庫
商務漢語詞匯等級大綱
商務交際功能及例句庫
功能分類句子構式庫
旅游漢語
旅游/導游漢語話題庫
旅游漢語教材語料庫
旅游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導游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旅游漢語話題分類詞表庫
導游漢語話題分類詞表庫
旅游話題分類例句構式庫
中醫漢語
中醫漢語教材分類語料庫
中醫漢語教材話題詞表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詞表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詞表庫
詞語
HSK分級常用框式結構庫
常用詞語圖片釋義庫
常用詞語前后搭配庫
HSK易混淆詞語資源庫
作文
小學作文分級語料庫
中學作文分級語料庫
題材分類作文語料庫
作文關鍵詞聚類詞表庫
關于我們
關于我們
聯系我們
2142228422@qq.com
資源列表
積分獲取
中醫漢語
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中醫漢語
-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漢語
中醫漢語教材分類語料庫
中醫漢語教材話題詞表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詞表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詞表庫
選擇條件檢索:
請選擇檢索方式
全部
話題
標題
正文
檢 索
一級話題:
全部
中藥
兒科
養生學
內科
外科
婦科
眼耳鼻喉
經脈絡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語料庫
共13條
話題:兒科 標題:中醫兒科
中醫兒科學,是以中醫學理論體系為指導,中國傳統的中藥、針灸、推拿等治療方法為手段,研究自胎兒至青少年這一時期小兒的生長發育、生理病理、喂養保健,以及各類疾病預防和治療的一門醫學科學。
中醫兒科學薈萃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小兒養育和疾病防治的豐富經驗,隨著中醫學的發展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論和實踐體系。中醫兒科學的發展歷史,可以劃分為四個主要階段。
自從有了人類,就有了原始的醫學活動。據考古學家考證,我國69萬年前的“北京人”平均壽命大約只有14歲,因而可以說,人類早期的醫學活動中,包括了相當部分的兒童醫療保健內容。《山海經》中所載巫方是傳說中我國早的兒科醫生。史書中明確記載的兒科醫生則始見于《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扁鵲……人咸陽,聞秦人愛小兒,即為小兒醫”。古代醫籍中關于兒科疾病的早期記載見于西漢墓帛書《五十二病方》,書中有關于“嬰兒病癇”、“嬰兒瘛”的記述。《漢書·藝文志》載有“婦人嬰兒方”19卷,是早期的婦兒科方書。《內經》不僅建立了指導各科臨床的中醫理論體系,而且提出了有關兒科的不少論述,如小兒生長發育、體質特點、先天因素致病、某些疾病的診斷及預后判斷等。《傷寒雜病論》建立的辨證論治體系,特別是臟腑論雜病,對后來兒科辨證體系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這一時期已有兒科醫案記載,如西漢名醫淳于意(倉公)曾以下氣湯治小兒氣鬲病,東漢名醫華佗曾以四物女宛丸治小兒下利病。《隋書·經籍志》記載南北朝醫藥書中專門列出兒科、產科等醫事分科,同時也出現了小兒醫學專著,如王末鈔的《小兒用藥本草》2卷,徐叔響的《療少小百病雜方》37卷等。
隋唐時期,政府重視醫學教育,在太醫署內由醫博士教授醫學,其中專設少小科,學制5年,促進了兒科專業的發展。
隋代巢元方主持編撰《諸病源候論》,其中論小兒雜病諸候6卷。該書提出—了“不可暖衣,……宜時見風日,…常當節適乳哺”等積極的小兒護養觀。將外感病分為傷寒、時氣兩大類,內傷病以臟腑辨證為主,詳論兒科病因證候255候。唐代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首列“少小嬰孺方”2卷,收錄兒科用方3m余首,將兒科病分為9門,論其理法方藥。
相傳至今的早兒科專著《顱囟經》,流行于唐末宋初,提出嬰幼兒體屆純陽的觀點,論述小兒脈法及驚。癇、癲、疳、痢,火丹等疾病的證治,北宋錢乙,字仲陽,對中醫兒科學體系形成作出了突出貢獻,因而被譽為“兒科之圣”。錢乙的主要學術建樹,由其弟子閻季忠編集于《小兒藥證直訣》一書中。該書歸納小兒的生理病理特點為“臟腑柔弱,易虛易實,易寒易熱”,對兒科臨床有直接指導意義。錢乙從兒科特點出發,在四診應用中尤重望診,對“面上證”、“內證”,痘疹類出疹性疾病的鑒別診斷等,都有較詳明的論述。《小兒藥證直訣》建立了兒科五臟辨證體系,捉出心主驚、肝主風、脾主困、肺主喘、腎主虛等,成為中醫兒科辨證學中重要的力法。他制訂兒科治則治法,從五臟補虛瀉實出發,又注意柔潤清養,補運兼施,攻不傷正。他善于化裁古方,根據兒科特點創制新方,制劑以成約為主,切合臨床應用。
北宋時期,天花、麻疹等時病流行,名醫董汲擅用寒涼法治療,總結撰成《小兒斑疹備急方論》,是為天花、麻疹類專著之始。南宋劉昉等編著《幼幼新書》40卷,是當時世界上完備的兒科學著作。南宋時還有《小兒衛生總微論方》20卷,對兒科各類疾病廠-泛收錄論述,包括多種先天性疾病。書中明確新生兒臍風撮口是由于斷臍不慎所致,與成人因破傷而患的破傷風是同一種疾病,提出切戒用冷刀斷臍,主張用烙臍餅子按臍燒炙臍帶,再以封臍散裹敷,是當時預防臍風的較好方法。
金元四大家各有特長,在兒科方面也各有貢獻。劉完素主張用辛涼苦寒,瀉熱養陰法治療小兒熱病主張從正治熱性病善用攻下。李呆重視凋理脾胃。朱震亨認為小兒“陽常有余,陰常不足”,以用養陰法見長。
元代曾世榮編著《活幼口議》《活幼心書》。曾氏詳論初生諸疾,是中醫新生兒學較早的集中論述。他議證論候翔實,對多種兒科常見病證候分類治法均作了精煉而具有指導意義的論述,如歸納驚風四證八候,提出鎮驚、截風、退熱、化痰治法,立琥珀抱龍丸、鎮驚丸等療驚方,均沿用至今。
明代薛鎧、薛己父子精于兒科,善采眾長,著《保嬰撮要》。薛氏發揚五臟辨證學說,每篇首引錢乙辨證論治綱目,繼陳張元素五臟相關之闡述,旁證博引,演繹成篇。他們重視脾、腎二臟,治脾宗陳文中而偏溫,治腎既宗錢乙養元陰滋生化源,又效陳文中溫元陽陰中求陽。《保嬰撮要》論小兒各科病證221種,列醫案1540則。其中論及小兒外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口齒科、肛腸科、皮膚科、骨傷科病證達70種以上,臟腑、經絡辨證用藥,內治、外治、手術兼施,對中醫小兒外科學專科形成作出了重大貢獻。
明代名醫萬全,著兒科專著《幼科發揮》《育嬰秘訣》《片玉心書》等。他就不同階段的兒童,提出了預養以培其元\,胎養以保其真、蓐養以防其變、鞠養以慎其疾的“育嬰四法”。
在朱震亨的基礎上,系統提出了陽常有余、陰常不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腎常不足。“三有余、四不足”的小兒生理病理學說。他特別重視調理脾胃,并認為“調理之法,不專在醫,唯凋乳母、節飲食、慎醫藥,使脾胃無傷,則根本常固矣”,有重要的臨床指導意義。
...
話題:兒科 標題:中醫兒科病例特征
小兒疾病的發病原因,與成人有同有異,具有兒科自身的特點。小兒外多傷于六淫及疫癘之邪,內多傷于乳食,先天因素致病是特有的病因,情志失調致病相對略少,意外性傷害和醫源性傷害需要引起重視。
先天因素即胎產因素,指小兒出生前已形成的病因。
遺傳病因是先天因素的主要病因。調查表明,約1.3%的嬰兒有明顯的出生缺陷,即有先天畸形、生理缺陷或代謝異常,其中70%-80%為遺傳因素所致。父母的有害基因是遺;傳性疾病的主要病因,現代社會又增加了工農業及環境污染·,導致新的致畸、致癌與致突變的機會。已被認識的遺傳性疾病達3500種以上,其中相當部分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或需要終生進行飲食及藥物治療。對于有礙優生的遺傳性疾病基因攜帶者應勸其不結婚或不生育,這是提高人口質量的重要措施。
懷孕之后,若不注意養胎護胎,也易于造成先天性疾病。諸如孕婦營養不足、飲食失節、情志失調、勞逸不當、感受外邪、接觸污物、遭受外傷、房事不節、患有疾病、用藥犯忌等等因素,都可能損傷胎兒。分娩時難產、窒息、感染、產傷等,也會成為許多疾病的病因。《格致余論·慈幼論》說:“兒之在胎,與母同體,得熱則俱熱,得寒則俱寒,病則俱病,安則俱安。”說明了胎養因素與小兒健康的密切關系。
小兒因于外感因素致病者為多見。外感因素包括風、寒、暑、濕、燥、火六淫和疫癘之氣。
風性善行數變,小兒肺常不足,易為風邪所傷,發生肺系疾病。風為百病之長,它邪常與風邪相合為患。風寒、風熱犯人,常見外感表證,正氣不足則由表人里。暑為陽邪,其性炎熱,易傷氣陰;暑多夾濕,困遏脾氣,纏綿難解。風寒濕或風濕熱三氣雜至,合為痹證。燥性干澀,化火速,易傷肺胃陰津。火為熱之極,六氣皆從火化,小兒又易于感受外邪,故小兒所患之熱病多。
疫癘是一類有著強烈傳染性的病邪,具有發病急驟、病情較重、癥狀相似、易于流行等特點。小兒形氣未充,抗病力弱,加之氣候反常、環境惡劣、食物污染,或沒有做好預防隔離工作等原因,均可造成疫病的發生與流行。疫病一旦發生,嚴重影響兒童健康,甚至造成大批傷殘。
相關
三、食傷因素
小兒脾常不足,飲食不知自節,或家長喂養不當,易被飲食所傷,產生脾胃病證。
小兒乳貴有時,食貴有節。往往小兒幼稚不能自調飲食,挑食偏食,造成偏嗜作疾,飲食營養不均衡,或過寒傷陽、過熱傷陰、過辛傷肺、甘膩傷脾、肥厚生痰,少進蔬菜成便秘、某些食品致過敏等。生活無規律,飲食不按時,饑飽不均勻,如飲食質、量的過度,小兒脾胃不能耐受而遭損;飲食質、量的不足,小兒氣血生化無源而虛怯。又有因家長缺...
話題:兒科 標題:中醫兒科病因特征
小兒在生理方面臟腑嬌嫩,形氣未充,機體的物質和功能均未發育完善,稱之為“稚陰稚陽”。這一生理特點決定了他們體質嫩弱,御邪能力不強,不僅容易被外感、內傷諸種病因傷害而致病,而且一旦發病之后,病情變化多而又迅速。
由于小兒稚陰稚陽的生理特點在年齡越幼小的兒童表現越突出,所以,年齡越小,發病率也越高,病情變化也越多。從新生兒、嬰幼兒,到學齡兒童,發病率及死亡率都呈逐漸下降的趨勢。發病容易,傳變迅速的病理特點也是在年齡越幼小的兒童表現越突出。
小兒發病容易,尤其突出表現在易于發生肺、脾、腎三系疾病及時行疾病方面。
肺本為嬌臟,難調而易傷。小兒肺常不足,包括肺的解剖組織結構未能完善,生理功能活動未能健全,加之小兒寒溫不能白調,家長護養常有失宜,故形成易患肺系疾病的內因、外因。肺為呼吸出入之門,主一身之表,六淫外邪犯人,不管從口鼻而人還是從皮毛而人,均先犯于肺。所以,兒科感冒、咳嗽、肺炎喘嗽、哮喘等肺系疾病占兒科發病率的首位。
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小兒脾常不足,包括脾胃之體成而未全、脾胃之用全而未壯,乳食的受納、腐熟、傳導,與水谷精微的吸收、轉輸功能均顯得和小兒的迅速生長發育所需不相適應。加之小兒飲食不知自調,家長喂養常有不當,就形成了易患脾系疾病的內因、外因。飲食失節、喂養不當、食物不潔,病從口人,犯于脾胃,則發生嘔吐、泄瀉、腹痛、食積、厭食、疳證等脾系疾病,這類病證目前占兒科發病率的第二位。
腎為后天之本,小兒生長發育,以及骨骼、腦髓、發、耳、齒等的形體與功能均與腎有著密切的關系。小兒先天稟受之腎精須賴后天脾胃生化之氣血不斷充養,才能逐步充盛;小兒未充之腎氣又常與其迅速生長發育的需求顯得不相適應,因而稱“腎常虛”。兒科五遲、五軟、解顱、遺尿、尿頻、水腫等腎系疾病在臨床上均屬常見。
小兒腠理不密,皮毛疏松,肺臟嬌嫩,脾臟薄弱,各種時邪易于感觸。邪從鼻人,肺衛受邪,易于發生流行性感冒、麻疹、痄腮、水痘等時行疾病;邪從口人,脾胃受邪,易于發生痢疾、霍亂、肝炎、小兒麻痹癥等時行疾病。時行疾病一旦發生,又易于在兒童中互相染易,造成流行。
小兒不僅易于發病,既病后又易于傳變。小兒發病后傳變迅速的病理...
話題:兒科 標題:中醫兒科病癥(哮喘)
哮喘是小兒時期的常見肺系疾病,以發作性喉間哮鳴氣促,呼氣延長為特征,嚴重者不能平臥。哮指聲響,喘指氣息,臨床上哮常兼喘。本病包括了西醫學所稱喘息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本病發作有明顯的季節性,以冬季及氣溫多變季節發作為主,年齡以1—6歲多見。95%的發病誘因為呼吸道感染,發病有明顯的遺傳傾向,起病愈早遺傳傾向愈明顯。
古代醫籍對哮喘記載甚多,金元之前,多列入喘門,《丹溪心法·喘論》首先命名為“哮喘”。
[病因病機]
本病的發病原因既有內因,又有外因。內因責之于痰飲內伏,與肺脾腎三臟有關,外因主要為感受外邪,接觸異氣。
小兒肺臟嬌嫩,脾常不足,腎常虛。肺虛則衛外失固,腠理不密,易為外邪所侵,邪阻肺絡,氣機不利,津液凝聚為痰;脾主運化水谷精微,脾虛不運,生濕釀痰,上貯于肺;腎氣虛弱,不能蒸化水液而為清津,上泛為痰,聚液成飲。痰飲留伏與肺脾腎三臟功能失常有關,尤其責之于肺脾兩臟。外因以外感六淫為主,六淫之邪,冬春多為風寒、風熱,或秋季乍冷乍熱,外邪乘虛入侵而誘發。邪人肺經,引動伏痰,痰阻氣道,肺失肅降,氣逆痰動而為哮喘。
此外,若接觸異氣,如異味、花粉、煤煙、羽毛等,或嗜食酸咸甜膩,也能刺激氣道,
影響肺的通降功能而誘發哮喘。精神失調和過度疲勞也是小兒哮喘的重要誘因。
哮喘的病位主要在肺,其主要發病機理為痰飲內伏,遇外來因素感觸而發,反復不已。發作時,痰隨氣升,氣因痰阻,相互搏結,阻塞氣道,氣機升降不利,以致呼氣不暢,氣息喘促,咽喉哮吼痰鳴。邪蘊肺絡,肺氣壅塞不暢,胸部窒悶。肺氣不宣,致心血瘀阻,可致肢端、顏面出現紫紺。邪盛正衰,氣陽外脫,可見額汗、肢冷、面色白、脈微等喘脫危候。
由于感邪的不同,體質的差異,所以又有病性上寒熱的區別及轉化。哮喘反復發作,肺氣耗散,寒痰傷及脾腎之陽,痰熱耗灼肺腎二陰,則可由實轉虛。在平時表現肺、脾、腎等臟氣虛弱之候,如正氣來復,內飲蠲化,病有轉機,發作可漸減少而趨康復。若痰飲不除,臟氣虛弱未復,哮有夙根,觸遇誘因又可引起哮喘再次發作,反復發作,致使正氣衰減,疾病遷延,纏綿難愈。
[臨床診斷]
一、診斷要點
1.常突然發病,發作之前,多有噴嚏、咳嗽等先兆癥狀。發作時不能平臥,煩躁不安,氣急,氣喘。
2.有誘發因素,如氣候轉變、受涼受熱或接觸某些過敏物質。
3.可有嬰兒期濕疹史或家族哮喘史。
4.肺部聽診,兩肺滿布哮鳴音,呼氣延長。哮喘如有繼發感染或為哮喘性支氣管炎,可聞及粗大濕噦音。
5.血象檢查:支氣管哮喘,白細胞總數正常,嗜酸性粒細胞可增高;伴肺部感染時,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可增高。
二、鑒別診斷
哮喘需與肺炎喘嗽相鑒別。哮喘以咳嗽、氣喘、呼氣延長為主癥,多數不發熱,兩肺聽診以哮鳴音為主;肺炎喘嗽以發熱、咳嗽、痰壅、氣急、鼻煽為主癥,多數發熱,兩肺聽診以濕噦音為主。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哮喘臨床分發作期與緩解期。發作時哮吼痰鳴,喘急倚息,以邪實為主。咳喘痰黃,身熱面赤,口干舌紅為熱性哮喘;咳喘畏寒,痰多清稀,舌苔白滑為寒性哮喘。緩解期哮喘已平,出現肺脾腎三臟不足,以正虛為主。辨別哮喘虛實可從病程長短、全身癥狀輕重來區別,氣短多汗,易感冒多為氣虛;形寒肢冷面白,動則心悸為陽虛;消瘦乏力、盜汗面紅為陰虛。
二、治療原則
本病的治療,發作期當攻邪以治其標,分辨寒熱虛實、寒熱夾雜分別隨證施治。緩解期治以扶正,調其臟腑功能。由于哮喘的病因復雜,采用多種療法綜合治療,除口服藥外,霧化吸入、敷貼、針灸療法,以及配合環境療法、心身療法可增強療效。
三、分證論治
(一)發作期
1.寒性哮喘
證候:咳嗽氣喘,喉間有痰鳴音,痰多白沫,形寒肢冷,鼻流清涕,面色淡白,惡寒無汗,舌淡紅,苔白滑,脈浮滑。
分析:風寒外束,痰濕阻肺。風寒在表,故惡寒無汗,鼻流清涕;痰濕內阻,陽氣不能宣暢,故面色淡白;濕痰阻絡,氣道受阻·,故咳嗽氣喘,吐白沫痰;痰氣相搏,喉間可聞哮鳴音。
治法:溫肺散寒,化痰定喘。
方藥:小青龍湯合三子養親湯加減。常用藥:麻黃、桂枝宣肺散寒,細辛、干姜溫肺化飲,白芥子、蘇子、萊菔子行氣化痰,白芍藥、五味子斂肺平喘。
咳甚加紫菀、款冬花化痰止咳;哮吼甚加地龍、僵蠶化痰解痙;氣逆者,加代赭石降氣;便秘者,加全瓜蔞通腑滌痰。
2.熱性哮喘
證候:咳嗽哮喘,聲高息涌,咯痰稠黃,喉間哮吼痰鳴,胸膈滿悶,身熱,面赤,口干,咽紅,尿黃便秘,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分析:外感風熱,引動伏痰。痰熱蘊阻,肺氣失肅,故咳嗽哮喘,聲高息涌,咯痰稠黃;外感風熱,故身熱面赤,咽紅口干。
治法: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方藥:麻杏石甘湯加味。常用藥:麻黃、生石膏宜肺清熱,杏仁、葶藶子、桑白皮瀉肺降逆,蘇子化痰,生甘草調和諸藥。
喘急者加地龍、膽南星滌痰平喘;痰多者,加天竺黃、竹瀝豁痰降氣;熱重者加虎杖、梔子清熱解毒;便秘者,加全瓜蔞、大黃降逆通腑。
3.外寒內熱
證候:惡寒發熱,鼻塞噴嚏,流清涕,咯痰粘稠色黃,口渴引飲,大便干結,舌紅,苔薄白,脈滑數。
分析:表寒未清,內已化熱。風寒在表故見惡寒發熱,打噴嚏,流清涕;口渴引飲,吐痰粘稠色黃,便秘為里有痰熱之象。
治法:解表清里,定喘止咳。·
方藥:大青龍湯加減。常用藥:麻黃、桂枝、生姜溫肺平喘,生石膏清里熱,生甘草和中,白芍、五味子斂肺。
熱重者,加黃芩、魚腥草清肺熱;咳喘哮吼甚者,加射干、桑白皮泄肺熱;痰熱明顯者,力D地龍、僵蠶、黛蛤散、竹瀝清化痰熱。
4.肺實腎虛
證候:病程較長,哮喘持續不已,動則喘甚,面色欠華,小便清長,常伴咳嗽、喉中痰吼,舌淡苔薄膩,脈細弱。
分析:正虛邪戀,虛實夾雜。痰熱阻肺,肺氣失宣,故咳嗽,喉間痰吼;腎虛不納,故病程遷延,哮喘反復,動則喘甚。
治法:瀉肺補腎,標本兼顧。
方藥:射干麻黃湯合都氣丸加減。常用藥:麻黃、射干平喘化痰,半夏、款冬、紫菀清肺化痰,細辛、五味子斂汗平喘,山茱萸、熟地益腎,淮山藥、茯苓健脾化痰。
動則氣短難續,加胡桃肉、紫石英、訶子攝納補腎;畏寒肢冷,加補骨脂、附片行氣散寒;痰多色白,屢吐不絕者,加白果、芡實補腎健脾化痰;發熱咯痰黃稠,加黃芩、冬瓜子、金蕎麥清泄肺熱。
(二)緩解期。
1.肺脾氣虛
證候:氣短多汗,咳嗽無力,常見感...
話題:兒科 標題:中醫兒科病癥(小兒暑溫)
小兒暑溫是感受暑溫邪毒引起的時行疾病。臨床以高熱、抽風、昏迷為主癥,發病急驟,變化迅速,易出現內閉外脫、呼吸障礙等危象,重癥病例往往留有后遺癥,導致終生殘疾。根據臨床表現的不同,本病尚有“暑風”、“暑痙”、“暑厥”之名,“暑風”者手足搐搦而動;“暑痙”以項強或角弓反張為名;“暑厥”則必見手足逆冷。本病主要指西醫學的流行性乙型腦炎。
本病發病季節多在7、8、9月盛夏時節;有明顯的季節性。發病年齡自幼兒至老年都可感染,多見于10歲以下兒童,尤以2-6歲兒童發病率高,且有較強傳染性。近二十年來,由于大規模推行接種流行性乙型腦炎疫苗,本病發病率明顯下降,已消滅了流行趨勢,僅見少數散發病例,發病癥狀也有所減輕。’
[病因病機]
本病系感染暑溫邪毒而發病。夏季暑氣當令,暑溫邪毒易于流行,其邪傷人速,特別是小兒時期神怯氣弱,氣血未充,臟腑未堅,一旦被暑溫邪毒所侵,正不勝邪,則卒然發病。
本病屬溫病范疇,其病理機轉不越衛、氣、營、血之間的傳變規律。暑邪入侵,犯“衛”則發熱頭痛無汗,頭項強直;人“氣”則高熱口渴,有汗熱不解,頭痛劇烈,神倦或煩躁不安;人“營”則心肝俱病,神昏痙厥;人“血”則傷津劫液,耗血動血,吐出咖啡樣血液,以及由此而出現呼吸不整,內閉外脫。然暑為陽邪,易化熱化火,傷人速,且小兒患病,易虛易實,傳變迅速。正如《溫病條辨·解兒難》指出:“小兒膚薄神怯,經絡臟腑嫩小,邪之來也,勢如奔馬,其傳變也,急如掣電。”故不少暑溫患兒起病急暴,病變迅速,往往衛分未解,已傳氣分,出現衛氣同病,氣分之熱未解,又竄營分,而致氣營兩燔,甚至營病及血,營血同病。本病臨床表現為高熱、抽風、昏迷三大主癥,其突出的病理演變是:高熱可引起抽風,抽風促使生痰,痰盛可致抽風和昏迷,故其病理轉歸為熱生風,風生痰,熱、痰、風相互轉化,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若邪甚正虛,則致內閉外脫,熱、痰、風三者充斥三焦,正不勝邪,極易出現呼吸不整,氣息斷續,脈微肢厥等危象。若暑邪夾濕,濕性粘滯,暑濕熏蒸,內困中焦,蒙蔽清陽,可出現頭痛如裹,熱勢不揚,胸悶嘔吐,昏迷不醒等癥。
本病后期,由于長期高熱、抽風、昏迷,導致傷氣耗陰,病久則氣血營衛失調,筋脈失養。或余邪未清,風痰留阻絡道,而產生不規則的發熱,肢體震顫,神識不慧,癡呆,失語,吞咽困難,四肢強直性癱瘓等癥狀。若日久不愈,臟腑、經絡難以恢復功能,延至終身病殘的后遺癥。
綜合病機,本病為暑溫邪毒內犯肺胃心肝,熱痰風彌漫三焦、臟腑經絡。在急性期出現熱、痰、風證,以實證為主,關鍵在于熱;恢復期及后遺癥期出現熱、痰、風證,則以痰、風為多,且以虛為主或虛中夾實。
[臨床診斷]
一、診斷要點
1.有明顯季節性,多發生于盛夏季節。
2.臨床表現
(1)初熱期:病程第1-3天,有發熱、頭痛、嗜睡、嘔吐,可有腦膜刺激征。
(2)極期:病程第4—10天,持續高熱,意識障礙加深,甚則昏迷、抽風,或反射消失,肌張力增強,腦膜刺激征。重癥者可出現腦疝,呼吸衰竭。
(3)恢復期:病程第7—u天起,體溫漸降,神志漸清,多數患者逐漸康復。部分嚴重病例恢復較慢。
(4)后遺癥期:少數重癥病人在起病6個月后仍留有神經精神癥狀,如癱瘓、癡呆等,為后遺癥。
3.實驗室檢查
(1)血象:白細胞總數升高,一般在(10—凹)X10空格幾左右,中性粒細胞增至80%以上。
(2)腦脊液:壓力增高,白細胞計數多在(0.05-0.5)X10空格,早期以中性粒細胞為主,蛋白輕度增高,糖與氯化物正常。
(3)補體結合試驗病后2-3周內陽性;血凝抑制試驗病后5天出現陽性,第2周達高峰。
二、鑒別診斷
應與疫毒痢鑒別。疫毒痢起病急,突然高熱、神昏、驚厥,肛門指診或鹽水灌腸檢查大便可見膿血,培養可見痢疾桿菌。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根據本病發病情況和傳變過程多迅速,一般可按溫病衛、氣、營、血的規律進行辨證。
由于發病急暴,傳變迅速,如初現衛分證,迅即傳人氣分營分,甚則徑人營血,其界限較難辨析。因此,可依據本病臨床所見發熱、神昏、抽風等三大主癥,結合小兒驚風熱、痰、風的病機轉歸,掌握其相互之間的聯系和區別,作出正確的辨證論治。
按本病的傳變規律,急性期一般2周左右,初期約1-3天,可見高熱無汗等衛氣癥狀;3-7天進入極期,此時邪在氣營,熱、痰、風三證俱全。也有病情急暴者,起病即見抽風、昏迷、內閉外脫之象,則屬險證、危證。本病后期,邪去正傷,多見虛證或虛中夾實,所見熱證,則為余邪不清,陰虛內熱;痰證,則為痰阻經絡,內蒙清竅;風證,則為肝腎虧虛,虛風內動。
二、治療原則
本病治療原則以清熱、豁痰、開竅、熄風為主。急性期以解熱為關鍵,熱在表者,宜清暑透表,使邪從外泄;在里者,宜甘寒清熱或通腑泄熱;邪郁化火,人營人血,則苦寒或咸寒清營瀉火。結合痰、風之證,分別施以開竅豁痰,鎮驚熄風等法。后期以扶正祛邪為原則。余邪未盡,虛熱不退者,以養陰清熱為法;痰蒙清竅,神識癡呆者,以宣竅豁痰為法;虛風內動,肝腎不足者以養陰熄風為法。
三、分證論治
1.邪犯衛氣
證候:突然發熱,微惡風寒或但熱不寒,頭痛無汗或少汗,口渴引飲,常伴惡心、嘔吐,神煩或嗜睡,舌紅,苔薄白或黃,脈浮數或滑數。
分析:外感暑溫,邪犯衛氣。發熱為小兒暑溫的必有癥狀,暑邪愈重,發熱愈高。由于病變迅速,初起雖有壯熱,煩躁,口渴等氣分證候,但邪在衛表為主,故有微惡風寒,皮膚灼熱無汗等癥。暑邪郁表,上擾清空,故頭痛,嗜睡,頸強。熱犯陽明,胃失和降,或暑邪夾濕內阻,胃氣上逆,故嘔吐、惡心。邪在衛氣,屬熱證實證,故苔薄白或黃,脈浮數或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辛涼透表。
方藥:新加香薷飲或白虎湯加減。
新加香薷飲適用于暑邪偏在表者。常用藥:香薷為解表透暑要藥,配以連翹、銀花清熱解毒,厚樸、鮮扁豆花化濕解暑。如有胸悶作吐,舌苔膩者,加用白蔻仁、藿香化濕和胃;衛表癥狀明顯者,加用豆豉、荊芥、鮮荷葉、西瓜翠衣、甘菊花解暑透熱;頸強者,加葛根、僵蠶、豆卷解痙撤邪。
白虎湯適用于暑邪偏在里者,主證為高熱有汗口渴。常用藥:石膏清陽明之熱為主藥,知母協石膏清熱而滋燥。如毒熱明顯者,加大青葉、拳參清熱解毒;有汗熱不解,嗜睡身重,此屬暑邪夾濕,輕者加藿香、佩蘭、滑石清暑化濕,重者加蒼術、厚樸燥濕除滿;腹滿便秘,邪熱壅結者,加大黃、全瓜蔞通腑泄熱,或用涼膈散表里雙解。
2.熱迫氣營
證候:高熱持續不退,頸項強直,神識昏糊或昏迷不醒,煩躁不安,或見譫語,四肢抽搐,甚則喉間痰鳴轆轆,呼吸不利,口渴引飲,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或舌尖生刺,舌苔多見黃糙或灰黃,脈洪數或弦大。
分析:暑邪化火,燔灼氣營。暑邪熱毒蘊結氣分不解,化火內竄營分,形成氣營兩燔之證。氣分熱盛,表現為高熱不退,煩渴引飲;邪人營分,內犯心肝,蒙蔽心竅則神識昏糊,煩躁譫語;熱引肝風則頸項強直,四肢抽搐。熱盛生風,風火相煽,煉液為痰,痰隨風動,阻塞肺之氣道,則喉間痰鳴轆轆,呼吸不利。此即熱、痰、風三證的典型表現。大便秘結,小便黃赤,為氣分熱盛,臟腑燥結,津液被灼之候。舌紅絳起刺,苔黃灰膩,則為邪熱入營,燥熱內結之象。…
治法:清氣涼營,瀉火滌痰。
方藥:清瘟敗毒飲加減。常用藥:生石膏、知母大清氣分之熱,水牛角、生地、芍藥、丹皮清解營分之毒,黃連、黃芩、梔子、大青葉清心瀉火。
如高熱不退,四肢抽搐不止,熱動肝風者,可加羚羊角粉、鉤藤平肝熄風;神情煩躁,昏糊譫語者,加紫雪丹、牛黃清心丸清心開竅;深度昏迷,舌苔濁膩者,加膽星、天竺黃、菖蒲開竅泄濁;喉間痰鳴者,加礞石滾痰丸、鮮竹瀝以滌痰。若高熱、抽風、昏迷三癥同時并存,舌苔黃糙或灰膩,舌紅絳起刺,脈大有力者,則為毒火已成燎原之勢,熱、痰、風充斥肆逆,如使用一般清熱、涼營、熄風等常法難濟其危,宜用大劑調胃承氣湯或涼膈散,以泄火通腑,釜底抽薪。若口干唇燥,小便短赤者,加用鮮生地、西瓜汁清暑護陰。
3.邪入營血
證候:熱來起伏,朝輕暮重,尤以夜間為重,昏迷加深,瞳孔無明顯反應,時而雙目上翻,牙關緊閉,頸項強直,四肢抽動,胸腹灼熱,肢端逆冷,面色灰暗,皮膚斑疹,或有衄血,二便失禁,唇舌紫暗焦干,舌質紫絳,或光滑少津,甚則舌體卷縮僵硬,脈見沉伏而細。
分析:邪入營血,傷陰動血。暑邪深入心肝腎三經,損傷真陰,熱伏血分,氣陰兩衰。
熱犯陰分,陰血虧耗,故發熱起伏,朝輕暮重,夜間為甚。心神被蒙,神無所主,則昏迷加深。瞳孔屬腎,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肝腎真陰內虧,精氣耗散,故瞳孔無反應,甚則兩側大小不等,散大無光,此為內閉外脫之征象。肝主筋,開竅于目,陰血虧耗,肝之經脈失于濡養,陰傷血燥則風動,故雙目上翻,牙關緊閉,頸項強直,四肢抽搐。痰熱內閉,氣機被遏,陽氣不能達于四末,故胸腹灼熱,而肢端厥冷。熱伏營血,血熱妄行,故衄血,皮膚斑疹顯現;心開竅于舌,心陰虧損,或血瘀內著,阻于舌根,可見舌體僵硬卷縮,舌質紫絳。腎司二便,腎之精氣衰竭,則二便為之失禁。營血干涸,不榮于面,故面呈灰暗。舌絳,光滑少津,脈沉伏而細,則為病人營血之征。
治法:涼血清心,增液潛陽。
方藥:犀角地黃湯合增液湯。常用藥:水牛角、鮮生地清解血分熱毒,丹皮、赤芍清熱涼血、活血散瘀,玄參、麥冬合生地增液養陰。此時苦寒藥物需慎用,以防苦燥傷陰;純用滋陰也在所不宜,以防留邪之弊。
若抽搐不止者,加牡蠣、珍珠母、鉤藤潛陽熄風;昏迷不醒者,加安宮牛黃丸開閉醒神,或用醒腦靜,清開靈注射液靜脈滴注;如突然出現面色灰白發紺,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脈細微欲絕,則為氣陽外脫之征,急以獨參湯...
話題:兒科 標題:中醫兒科病癥(感冒咳嗽)
感冒是小兒時期常見的外感性疾病之一,臨床以發熱惡寒、頭痛鼻塞、流涕咳嗽、噴嚏為特征。感冒又稱傷風。感冒可分為兩種,普通感冒為冒受風邪所致,一般病邪輕淺,以肺系癥狀為主,不造成流行;時行感冒為感受時邪病毒所致,病邪較重,具有流行特征。
本病發病率占兒科疾病首位,除了4-5個月以內小兒較少發病外,可發生于任何年齡的小兒。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以冬春多見,在季節變換、氣候驟變時發病率高。小兒患感冒,因其生理病理特點,易于出現夾痰、夾滯、夾驚的兼夾證。
西醫學將感冒分為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后者即相當于中醫學時行感冒。
[病因病理]
小兒感冒的病因有外感因素和正虛因素。主要病因為感受外邪,以風邪為主,常兼雜寒、熱、暑、濕、燥等,亦有感受時行疫毒所致。外邪侵犯人體,是否發病,還與正氣之強弱有關,當小兒衛外功能減弱時遭遇外邪侵襲,則易于感邪發病。
感冒的病變臟腑在肺,隨病情變化,可累及肝脾;外邪經口鼻或皮毛侵犯肺衛。肺司呼吸,外合皮毛,主腠理開合,開竅于鼻。皮毛開合失司,衛陽被遏,故惡寒發熱,頭痛身痛。咽喉為肺之門戶,外邪上受,可見鼻塞流涕,咽喉紅腫;肺失清肅,則見噴嚏咳嗽。風為百病之長,風邪常兼夾寒、熱、暑、濕等病因為患,病理演變上可見兼夾熱邪的風熱證、兼夾寒邪的風寒證及兼夾暑濕的濕困中焦等證。
肺臟受邪,失于清肅,津液凝聚為痰,壅結咽喉,阻于氣道,加劇咳嗽,此即感冒夾痰。小兒脾常不足,感受外邪后往往影響中焦氣機,減弱運化功能,致乳食停積不化,阻滯中焦,出現脘腹脹滿、不思乳食,或伴嘔吐、泄瀉,此即感冒夾滯。小兒神氣怯弱,感邪之后熱擾肝經,易導致心神不寧,生痰動風,出現一時性驚厥,此即感冒夾驚。
體稟不足,衛外功能不固之小兒,稍有不慎則感受外邪,久之肺脾氣虛、營衛不和,或肺陰不足,更易反復感邪,屢作感冒、咳嗽、肺炎等病癥,稱為反復呼吸道感染兒。
[臨床診斷]
1.發熱惡寒、鼻塞流涕、噴嚏等癥為主,多兼咳嗽,可伴嘔吐、腹瀉,或發生高熱驚厥。
2.四時均有,多見于冬春,常因氣候驟變而發病。
3.血白細胞總數正常或減少,中性粒細胞減少,淋巴細胞相對增多,單核細胞增加。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感冒辨證可從發病情況、全身及局部癥狀著手。冬春多風寒、風熱及時行感冒,夏秋季節多暑邪感冒,發病呈流行性者為時行感冒。感冒日久或反復感冒則多為正虛感冒。除常證外,辨證時還應結合辨別夾痰、夾滯、夾驚的兼證。
二、治療原則
感冒的基本治療原則為疏風解表。因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發汗不宜太過,以免耗損津液。小兒感冒容易寒從熱化,或熱為寒閉,形成寒熱夾雜之證,單用辛涼汗出不透,單用辛溫恐助熱化火,常取辛涼辛溫并用。感冒若單用解表法易汗出后復熱,應據證情合用清熱解毒、清暑化濕、化痰消食、鎮驚熄風等治法。體質虛弱者不宜過于發表,或采用扶正解表法。反復呼吸道感染患兒應在感冒之后及時調理,改善體質,增強免疫力。
三、分證論治
(一)主證
1.風寒感冒
證候:惡寒發熱,無汗,頭痛,鼻塞流涕,噴嚏,咳嗽,喉癢,舌偏淡,苔薄白,脈浮緊。
分析:風寒外束,衛表不和。肌表為寒邪所束,經氣不得宣暢,故發熱無汗,惡寒頭痛;風邪犯肺,肺氣失宣,故喉癢,噴嚏咳嗽;苔薄白,脈浮緊為風寒征象。
治法:辛溫解表。
方藥:荊防敗毒散、蔥豉湯加減。常用藥:蔥白、蘇葉、豆豉解表發汗,荊芥、防風疏風散寒,杏仁、前胡宣發肺氣,桔梗開肺利咽,甘草調和諸藥。
表寒重,惡寒發熱加羌活、白芷祛風解肌;咳甚加白前、紫菀宣肺止咳;痰多加半夏、陳皮燥濕化痰。
2.風熱感冒
證候:發熱重,惡風,有汗或無汗,頭痛,鼻塞流膿涕,噴嚏,咳嗽,痰黃粘,咽紅或腫,曰干而渴,舌質紅,苔薄白或黃,脈浮數。
分析:風熱外襲,肺衛不利。感受風熱或寒從熱化,腠理開泄,發熱重而有汗出;風熱上乘,肺氣失宣故咳嗽流涕,痰粘,咽紅或腫;熱易傷津,口干而渴;舌紅苔薄黃,脈浮數皆風熱征象。
治法:辛涼解表。
方藥:銀翹散或桑菊飲加減。常用藥:金銀花、菊花、連翹清熱解表,薄荷、牛蒡子疏風散熱、宣肺利咽,豆豉發表除煩,桔梗、前胡宜肺化痰。
表熱證候明顯者,選銀翹散;咳嗽癥狀較重者,選桑菊飲。咳甚痰黃加黛蛤散、前胡清肺化痰;咽紅腫甚加山豆根、土牛膝根清咽解毒;高熱便秘加生大黃、全瓜蔞通腑瀉熱。
3.署邪感冒
證候:發熱無汗,頭痛鼻塞,身重困倦,咳嗽不劇,胸悶泛惡,食欲不振,或有嘔吐泄瀉,舌質紅,苔黃膩,脈數。
分析:暑邪夾濕,束表困脾。暑邪外襲,衛表失宣則見高熱、無汗;濕遏肌表則身重困倦;暑濕困于中焦,故胸悶泛惡,食欲不振,或嘔吐泄瀉;舌紅苔膩為暑濕之征象。
治法:清暑解表。
方藥:新加香薷飲加減。常用藥:香薷發汗解表化濕,金銀花、連翹解暑清熱,藿香、佩蘭祛暑利濕,厚樸、白豆蔻、扁豆花化濕和中。
熱甚心煩加黃連、淡豆豉、梔子;泛惡嘔吐加竹茹、半夏;身重困倦苔膩加鮮荷梗、荷葉、佩蘭、西瓜翠衣。
4.時行感冒
證候:全身癥狀較重,壯熱嗜睡,汗出熱不解,目赤咽紅,肌肉酸痛,或有惡心嘔吐,或見疹點散布,舌紅苔黃,脈數。
分析:疫毒侵襲,火熱燔熾。疫毒襲表,故壯熱嗜睡,肌肉酸痛;上焦熱熾,故目赤咽紅;邪伏中焦故惡心嘔吐;舌紅苔黃、脈數均為熱盛之象。
治法:疏風清熱解毒。
方藥:銀翹散合普濟消毒飲加減。常用藥:銀花、連翹清熱解毒,荊芥、羌活辛溫疏邪,山梔、黃芩清肺泄熱,板藍根、貫眾、蚤休泄熱解毒,薄荷辛涼發散。
如癥見高熱惡寒,脘痞惡心、頭痛納呆,苔如積粉,為時邪夾穢濁疫氣,侵于募原。治宜透達募原,辟穢化濁。方選達原飲加味。常用藥:檳榔、草果、厚樸、知母、白芍、甘草、黃芩、柴胡、板藍根。
(二)兼證
1.夾痰
證候:感冒兼見咳嗽較劇,咳聲重濁,喉中痰鳴...
話題:兒科 標題:中醫兒科病癥(水痘)
水痘是由外感時行邪毒引起的急性發疹性時行疾病。以發熱,皮膚分批出現丘疹、皰疹、結痂為特征。因其皰疹內含水液,形態橢圓,狀如豆粒,故稱水痘。也稱水花、水瘡、水皰。西醫亦稱水痘。
本病一年四季都有發生,但多見于冬春兩季。任何年齡都可發病,而以1-4歲小兒為多見。本病傳染性強,容易造成流行。預后一般良好,愈后皮膚不留瘢痕。患病后可獲終身免疫。若是接受腎上腺皮質激素或免疫抑制劑治療的患者罹患本病,癥狀嚴重,甚至可危及生命。
在古代醫籍中,有關水痘病的論述始于宋代,《小兒藥證直訣·瘡疹候》中早提出“水皰”之名。《小兒衛生總微論方·瘡疹論》則正式立名“水痘”:“其瘡皮薄,如水瘡,破即易,于者,渭之水痘。”
[病因病機]
水痘病因為外感時行邪毒,上犯于肺,下郁于脾而發病,其病在肺脾兩經。時行邪毒由口鼻而入,蘊郁于肺,故見發熱、流涕、咳嗽等肺衛癥狀。病邪郁于肺脾,肺主皮毛,脾主肌肉,時邪與內濕相搏,外透于肌表,則發為水痘。若毒邪尚輕,病在衛表者,則皰疹稀疏,點粒分明,全身癥狀輕淺;少數患兒素體虛弱,感邪較重,邪毒熾盛,內犯氣營,可見皰疹稠密,色呈紫紅,多伴有壯熱口渴。甚者毒熱化火,內陷心肝,出現神昏、抽搐。也有邪毒內犯,閉阻于肺,宜肅失司,可見咳嗽、氣喘、鼻煽等重癥。
[廟床診斷]
一、診斷要點
1.起病2-3周前有水痘接觸史。
2.臨床表現初起有發熱、流涕、咳嗽、不思飲食等癥,發熱大多不高,發熱1—2天內,頭面、發際及全身其他部位出現紅色斑丘疹,以軀干部位較多,四肢部位較少。疹點出現后,很快變為皰疹,呈橢圓形,大小不一,內含水液,周圍紅暈,皰壁薄易破,常伴瘙癢,繼則結成痂蓋脫落,不留疤痕。
3.皮疹分批出現,此起彼落,在同一時期,丘疹、皰疹、干痂并見。
4.實驗室檢查周圍血白細胞總數正常或偏低。刮取新鮮皰疹基底物,用瑞氏或姬姆薩染色檢查多核巨細胞,用酸性染色檢查核內包涵體。
二、鑒別診斷
1.麻疹、風痧、奶麻、丹痧均為斑丘疹,皮疹分布全身,形態細小如針尖或粟粒狀,無皰疹、結痂現象。
2.膿皰瘡多發于夏天炎熱季節,皰疹較大,壁較薄,內含膿液,不透亮,容易破潰,破潰后隨膿液流溢蔓延附近皮膚而發,多發于頭面部及四肢暴露部位。
[辨證論治l
一、辨證要點
水痘的辨證要點在于辨別輕證和重證。輕證痘形小而稀疏,色紅潤,皰內漿液清亮,或伴有輕度發熱、咳嗽、流涕等癥狀,病在衛氣。重證水痘邪毒較重,痘形大而稠密,色赤紫,皰漿較混,伴有高熱、煩躁等癥狀,病在氣營,易見邪毒閉肺、邪陷心肝變證。
二、治療原則
本病治療,以清熱解毒利濕為總的原則。輕證以肺衛受邪為主,治以疏風清熱解毒,佐以利濕;重證邪熾氣營,治以清熱涼營,解毒滲濕。對邪毒閉肺,邪陷心肝之變證,當治以開肺化痰,鎮痙開竅,清熱解毒等法。
三、分證論治
1.邪傷肺衛
證候:發熱輕微,或無發熱,鼻塞流涕,伴有噴嚏及咳嗽,1—2日皮膚出疹,疹色紅潤,皰漿清亮,根盤紅暈不明顯,點粒稀疏,此起彼伏,以軀干為多,舌苔薄白,脈浮數。
分析:時行邪毒,傷于肺衛。邪毒由口鼻而人,郁于肺衛,故發熱、咳嗽、流涕、噴嚏等;肺主皮毛,脾主肌肉,正氣抗邪外出,時邪夾濕透于肌表,正盛邪輕,故水痘皰漿清亮,根盤紅暈不明顯,點粒稀疏。舌苔薄白,脈浮數,為病在衛表之象。
治法:疏風清熱,利濕解毒。
方藥:銀翹散加減。常用藥:金銀花、連翹、竹葉清熱解毒,薄荷辛涼解表,牛蒡子、桔梗、甘草宣肺解毒,利咽祛痰。也可佐以車前子、滑石化濕利水。
疹密色紅者加當歸、赤芍、紫草活血涼血;咳嗽有痰者,加杏仁、浙貝母宣肺化痰;咽喉疼痛者,加板藍根、僵蠶清熱解毒利咽;頭痛者,加菊花、蔓荊子疏風清熱止痛;皮疹瘙癢者,加蟬蛻、地膚子祛風止癢。
2.毒熾氣營
證候:壯熱不退,煩躁不安,口渴欲飲,面紅目赤,水痘分布較密,根盤紅暈顯著,疹色紫暗,皰漿混濁,大便干結,小便黃赤。舌紅或舌絳,苔黃糙而干,脈洪數。
分析:熱毒熾盛,燔灼氣營。邪毒內傳氣營,氣分熱盛,故壯熱不退,煩躁、口渴,面紅目赤等;毒傳營分,與內濕相搏外透肌表,故見水...
話題:兒科 標題:中醫兒科病癥(癲癇)
癲癇又稱癇證,是小兒常見的一種發作性神志異常的疾病。臨床以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兩目上視,四肢抽搐,發過即蘇,醒后一如常人為特征。任何年齡均可發生,但以4-5歲以上年長兒較為多見,發病率約為0.3%-0.5%。患兒平時可無異常,但易反復發作。呈持續狀態者預后不良,部分患兒可有智能落后。
本病西醫學亦稱癲癇,多數原因不明,稱原發性癲癇;繼發于外傷、感染、中毒、腫瘤、代謝紊亂和先天畸形者為癥狀性癲癇。
[病因病機]
本病的發病因素很多,先天因素常因胎元不實,元陰不足,或孕期失養,胎中受驚,致氣血逆亂。后天因素包括顱腦損傷,積瘀傷絡,時疫溫毒,凌心犯腦;蟲積腦瘤,寄居腦竅;窒息厥脫,藥物毒物,損傷心腦;驚恐傷肝,氣逆風動;食滯傷脾,濕聚成痰,瘀阻腦絡;以及各種原因造成的心脾肝腎虧損。
癲癇病在腦竅,涉及心、肝、脾、腎四臟。病理性質為邪實正虛,邪實者,頑痰阻竅為主,肝風、瘀血、郁火為之助虐;正虛者,因反復發作,或素體虛弱,致心、肝、脾、腎內虧,氣血耗傷,痰濁內生隱伏。因痰有聚散,風有動靜,氣有順逆,故時發時止。發作期風痰上涌,邪阻心竅,內擾神明,外閉經絡;休止期臟腑氣陰虧虛,痰濁內生。久發不愈,臟腑愈虛,痰結愈深,反復發作,乃成痼疾。
[臨床診斷]
1.突然發作的全身肌肉痙攣,意識喪失,兩眼上翻,口吐白沫,喉頭發出叫聲,有時可有舌咬傷及二便失禁。發作持續1-5分鐘或更長,發作停止后轉入昏睡,醒后常訴頭痛,全身乏力,精神恍惚。以往有類似發作史。,
2.呈小發作時,出現短暫的意識喪失,語言中斷,活動停止,固定于某一體位,不跌倒,無抽搐。發作持續2—10秒,不超過30秒,很快恢復意識,繼續正常活動,對發作情況不能回憶。
3.呈精神性發作時,精神失常,激怒狂笑,妄哭,夜游或呈一時性癡呆狀態。
4.呈局限性發作時,常見身體局部陣發性痙攣。
5.有家族史、產傷缺氧史、顱腦外傷史等。
6.腦電圖檢查出現典型的癲癇波形。頭顱X線平片和Cr掃描可發現某些原發疾病,如腦腫瘤、腦寄生蟲病、腦發育畸形等。
7.須與驚風相鑒別驚風常由高熱、電解質紊亂、低血糖等引起,腦電圖檢查無典型的癲癇波形,發作時無吼叫聲,無口吐白沫。但是“驚風三發便成癇”,驚風若反復發作,日久可發展為癲癇。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癲癇發作前常有先兆,如頭昏胸悶,心慌眼花,肢麻恐懼等。發作時癥狀有輕有重。輕者,意識喪失時間短,抽搐輕微或無,面色蒼白,或突然動作停止,或短暫兩目上視、眨眼、點頭,咀嚼動作;重者,意識喪失時間長,抽搐涎涌,驚叫啼哭,小便自遺,頻繁發作。一般初起較輕,如反復發作,正氣漸衰,痰結不化,愈發愈頻而正氣愈虛,癥情逐漸加重。
發作時局部抽動多屆風痰中絡;全身抽動多屬肝風煽動;面色青紫,舌暗紅,脈澀為瘀血阻絡;面色時紅時白,脈弦滑乍大乍小為驚恐氣亂;痰鳴氣粗,舌紅苔黃膩為痰火偏盛;痰鳴流涎,舌苔白膩為痰濕偏盛。平素面色萎黃為脾胃虛弱;面色晦暗為肝腎陰虛;面色蒼白為心脾兩虛;面色潮紅為陰虛火旺;小便黃少,心煩少寐,舌紅為心肝有熱;納少脘痞,多寐少動,舌質胖嫩,苔膩為脾虛有痰;小便清長,四肢不溫,舌淡為氣陽不足。
二、治療原則
癲癇的治療,宜分標本虛實。發作時以實證為主,宜先治其標,治療原則為滌痰熄風,鎮驚開竅。因驚所致者,治以鎮驚安神;因風所致者,治以熄風定癇;因痰所致者,治以滌痰開竅;瘀血所致者,治以化瘀通竅。發作控制后,正氣虛餒,宜治其本,多以健脾化痰,調氣補血,養心益腎為主,固本培元。要堅持長期、規律服藥,以圖根治。
三、分證論治
1.驚癇
證候:起病前多有受驚恐史,發作前心中驚恐,發作時吐舌驚叫大啼,恍惚失魂,驚惕不安,面色時紅時白,原地轉圈,舌苔薄白,脈弦滑。·
分析:神氣怯弱,暴受驚恐,致神氣憒亂,心神失守,因而出現驚叫大啼,恍惚不安,面色時紅時白,原地轉圈等異常動作。舌為心之苗,心經積熱則吐舌。
治法:鎮驚安神。
方藥:鎮驚丸加減。常用藥:茯神、棗仁、珍珠、辰砂寧心安神,石菖蒲、遠志芳香開竅,鉤藤熄風定癇,膽南星、天竺黃滌痰鎮驚,水牛角、牛黃、麥冬、黃連清火解毒,甘草調和諸藥。
發作嚴重者,加全蝎、蜈蚣、僵蠶熄風止痙;心神不安者,加磁石、琥珀鎮驚安神;痰多胸悶者,加川貝母、砂仁化痰寬胸;頭痛明顯者,加天麻、菊花、白芍平肝潛陽;口干舌紅者,加生地、龜板養陰清熱。
2.痰癰
證候:發作時突然跌仆,神志模糊,痰涎壅盛,喉間痰鳴,口吐痰沫,抽搐不甚,或精神恍惚而無抽搐,瞪目直視,呆木無知,舌苔白膩,脈弦滑。
分析:脾為生痰之源,脾失健運,停濕生痰,則痰涎壅盛,喉間痰鳴,口吐痰沫;肝開竅于目,肝氣被郁,故瞪目直視,抽搐不甚,或無抽搐;氣郁痰結,阻蔽心竅,則神志模糊,精神恍惚,呆木無知;痰濕內盛,故舌苔白膩,脈弦滑。
治法:滌痰開竅。
方藥:滌痰湯加減。常用藥:橘紅、半夏、膽南星化痰利氣,石菖蒲、遠志滌痰開竅,枳實豁痰寬胸,竹茹清化痰熱。
抽搐頻繁者,加天麻、鉤藤、全蝎熄風止痙;精神恍惚者,加珍珠母、生鐵落、靈磁石重鎮安神;痰涎壅盛加白金丸祛痰解郁;納呆、腹脹加神曲、萊菔子消食導滯;神疲乏力加黨參、白術、茯苓健脾益氣。
3.風癇
證候:發作前頭昏眩暈,發作時昏仆倒地,人事不知,四肢抽動明顯,頸項強直扭轉,兩目上視或斜視,牙關緊閉,面色紅赤,脈弦滑,苔白膩。
分析:肝陽上擾,心神被蒙,則頭昏眩暈,人事不知;肝風內動,走竄筋脈,則四肢抽動,頸項強直扭轉,兩目上視或斜視,牙關緊閉;肝火熾盛,故面色紅赤;風痰上壅,故脈弦滑,苔白膩。
治法:熄風定癇。
方藥:定癇丸加減。常用藥:羚羊角、天麻、全蝎、鉤藤、蟬蛻熄風止痙,石菖蒲、遠志化痰開竅,川貝、膽南星、半夏、竹瀝祛痰降逆...
話題:兒科 標題:中醫兒科病癥(積食)
厭食指小兒較長時期不思進食,厭惡攝食的一種病癥。本病古代的記載較少,1980年以來,經過系統研究,總結了病因病機、辨證論治規律,寫入了教材。目前,本病在兒科臨床上發病率較高,尤在城市兒童中多見。好發于1-6歲的小兒。厭食指以厭惡攝食為主證的一種小兒脾胃病癥,若是其他外感、內傷疾病中出現厭食癥狀,則不屬于本病。
[病因病機]
形成本病的病因較多。小兒時期脾常不足,加之飲食不知自調,挑食、偏食,好吃零食,食不按時,饑飽不一,或家長缺少正確的喂養知識,嬰兒期喂養不當,乳食品種調配、變更失宜,或縱兒所好,雜食亂投,甚至濫進補品,均易于損傷脾胃。也有原本患其他疾病脾胃受損,或先天稟賦脾胃薄弱,加之飲食調養護理不當而成病。因此,本病多由于飲食不節喂養不當而致病,其他病因還有他病失調脾胃受損、先天不足后天失養、暑濕熏蒸脾陽失展、情志不暢思慮傷脾等,均可以形成本病。厭食的病變臟腑在脾胃,發病機理總在脾運胃納功能的失常。胃司受納,脾主運化,脾胃調和,則口能知五谷飲食之味。小兒由于以上各類病因,易造成脾胃受損運納功能的失常。因病因、病程、體質的差異,證候又有脾運功能失健為主與脾胃氣陰不足為主的區別。厭食為脾胃輕癥,多數患兒病變以運化功能失健為主,虛象不著,因飲食喂養不當,或濕濁、氣滯困脾,脾氣失展,胃納不開。部分患兒素體不足,或病程較長,表現虛證,有偏氣虛、有偏陰虛者。脾為陰土,喜燥而惡濕,得陽則運;胃為陽土,喜潤而惡燥,以陰為用。故凡脾氣、胃陰不足,皆能導致受納、運化失職而厭食。
[臨床診斷]
1.長期不思進食,厭惡攝食,食量顯著少于同齡正常兒童。
2.可有噯氣、泛惡、脘痞;大便不調等癥,或伴面色少華、形體偏瘦、口干喜飲等癥,但精神尚好,活動如常。
3.排除其他外感、內傷慢性疾病。
[辨證論治l
一、辨證要點
厭食患兒一般癥狀不多,辨證要區別以運化功能改變為主,還是以脾胃氣陰不足之象已現為主。脾運失健證除厭食主證外,其他癥狀不多,無明顯虛象。脾胃氣虛證伴面色少華、形體偏瘦等氣虛征象;脾胃陰虛證伴口舌干燥、食少飲多等陰虛征象。若因癥狀不多而辨證困難時,可重點從舌象分析證候。
二、治療原則
本病治療,以脾健不在補貴在運為原則。宜以輕清之劑解脾氣之困,撥清靈臟氣以恢復轉運之機,俾使脾胃調和,脾運復健,則胃納自開。脾運失健證固當以運脾開胃為主治。若是脾胃氣虛證,亦當注意健脾益氣而不壅補礙胃,同時佐以助運開胃之品;若是脾胃陰虛證,亦當注意益陰養胃而不滋膩礙脾,同時適加助運開胃之品。在藥物治療同時應注重飲食調養,糾正不良的飲食習慣,才能取效。
三、分證論治
1.脾運失健
證候:厭惡進食,飲食乏味,食量減少,或有胸脘痞悶、噯氣泛惡,偶爾多食后脘腹飽脹,大便不調,精神如常,舌苔薄白或白膩。
分析:脾胃不和,運化失健。脾氣通于口,脾胃不和則口不知味,因而食欲減退,飲食乏味,厭惡進食,食量較同齡正常兒童顯著減少。脾失健運,中焦氣滯則胸脘痞悶,胃氣上逆則噯氣泛惡,運化不健則偶爾多食便脘腹飽脹,脾失升清則大便偏稀,胃失降濁則大便偏于。患兒飲食數量雖少而質量常較高,所以一般精神如常,形體尚可。舌苔白膩者為濕困脾陽之象。
治法:調和脾胃,運脾開胃。
方藥:不換金正氣散加減。常用藥:蒼術、藿香燥濕運脾,陳皮、砂仁理氣助運,雞內金、焦山楂開胃消食。舌苔白膩加半夏、佩蘭燥濕助運;舌苔黃膩加薏苡仁、青蒿清化濕熱;腹脹便于加枳實、厚樸理氣通導;·大便偏稀加山藥、焦建曲健脾化食;乳食不化加麥芽、萊菔子。
2.脾胃氣虛
證候:不思進食,食不知味,食量減少,形體偏瘦,面色少華,精神欠振,或有大便溏薄夾不消化物,舌質淡,苔薄白。
分析:脾胃氣虛,運化力弱。脾虛運化乏力,胃納不開,故不思進食、食不知味、食量減少;精微轉輸不足,氣虛失養,故形體偏瘦、面色少華、精神欠振。脾弱清氣不升,清濁相混,.致大便溏薄夾不消化物。舌質淡,苔薄白,為脾胃氣虛之癥。
治法:健脾益氣,佐以助運。
方藥:異功散加味。常...
話題:兒科 標題:中醫兒科病癥(胎黃)
胎黃以嬰兒出生后皮膚面目出現黃疽為特征。因與胎稟因素有關,故稱“胎黃”或“胎疽”。胎黃分為生理性與病理性兩類。生理性胎黃大多在生后2-3天出現,4-6天達高峰,7—10天消退,早產兒持續時間較長,除有輕微食欲不振外,一般無其他臨床癥狀。若生后24小時內即出現黃疽,3周后仍不消退,甚或持續加深,或消退后復現,均為病理性黃疸。
我國早在隋代對胎黃的病因、癥狀已有論述。建國以來對各種不同原因引起的胎黃進行了系統的臨床觀察與研究,在應用中藥治療與預防病理性胎黃方面均取得重要的進展。
西醫學稱胎黃為新生兒黃疸,包括了新生兒生理性黃疸和血清膽紅素增高的一系列疾病,如溶血性黃疸、膽道畸形、膽汁瘀阻、肝細胞性黃疸等。
[病因病機]
形成病理性胎黃的病因很多,主要為胎稟濕蘊,由于孕母素蘊濕盛或內蘊濕熱之毒,遺于胎兒,或因胎產之時,出生之后,嬰兒感受濕熱邪毒所致。若孕母體弱多病,氣血素虧,可致胎兒先天稟賦不足,脾陽虛弱,濕濁內生;或生后為濕邪所侵,濕從寒化,寒濕阻滯。
還有小兒稟賦不足,脈絡阻滯,或濕熱蘊結肝經日久,氣血郁阻,均可以形成本病。
胎黃的病變臟腑在肝膽、脾胃。其發病機理主要為脾胃濕熱、寒濕內蘊,肝失疏泄,膽汁外溢而致發黃,久則氣滯瘀積。因病因、病程、體質的差異,證候有濕熱郁蒸、寒濕阻滯、氣滯瘀積的區別。濕熱郁蒸者,熱為陽邪,故黃色鮮明如橘皮。熱毒熾盛,黃疽可迅速加深,而濕熱化火,邪陷厥陰,則會出現神昏、抽搐之險象。若正氣不支,氣陽虛衰,可成虛脫危證。寒濕阻滯者,寒為陰邪,故黃色晦暗。氣滯瘀積因氣機不暢,肝膽失常,絡脈瘀積而致,其黃色晦暗,伴肚腹脹滿,右脅下結為痞塊。
此外,尚有因先天缺陷,膽道不通,膽液不能疏泄,橫溢肌膚而發黃。
[臨床診斷]
1.黃疽出現早(出生24小時內),發展快,黃色明顯,也可消退后再次出現,或黃疸出現遲,持續不退,日漸加重。肝脾可見腫大,精神倦怠,不欲吮乳,大便或呈灰白色。
2.血清膽紅素,黃疽指數顯著增高。
3.尿膽紅素陽性,尿膽原試驗陽性或陰性。
4.母子血型測定,檢測ABO或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黃疽。
5.肝功能可正常。
6.肝炎綜合征應作肝炎相關抗原抗體系統檢查。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胎黃以皮膚、面目發黃為主證,辨證首先要區別其性質,以黃疽出現的時間、程度、消退情況,結合全身癥狀以區別屬生理性胎黃還是病理性胎黃。其次辨別胎黃的陰陽屬性,凡黃疽色澤鮮明如橘,煩躁多啼,門渴喜飲,舌紅苔黃膩,屬陽黃;黃疽色澤晦暗,久久不退,神疲肢涼,腹脹食少,大便稀溏,舌淡苔薄,則屬陰黃。
二、治療原則
生理性黃疸可自行消退,不需治療。病理性黃疸治療以利濕退黃為基本法則。根據陽黃與陰黃的不同,分別治以清熱利濕退黃和溫中化濕退黃。氣滯瘀積證以化瘀消積為主。由于初生兒脾胃薄弱,故治療過程中尚須顧護后天脾胃之氣,不可過用苦寒之劑,以防苦寒敗胃,克伐正氣。
三、分證論治
1.濕熱郁蒸
證候:面目皮膚發黃,色澤鮮明如橘,哭聲響亮,不欲吮乳,口渴唇干,或有發熱,大便秘結,小便深黃,舌質紅,苔黃膩。
分析:此為陽黃證。濕熱之邪蘊阻脾胃,肝膽疏泄失常,膽汁外溢,故面目皆黃;熱為陽邪,故黃疸色澤鮮明;熱甚于內.故門渴唇干,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膩為濕熱之象。
治法:清熱利濕。
方藥:茵陳蒿湯加味。常用藥:茵陳、梔子、大黃清熱利濕退黃,佐以澤瀉、車前子利尿化濕,黃芩、金錢草清熱解毒。
熱重加虎杖、龍膽草清熱瀉火;濕重加豬苓、茯苓、滑石滲濕利水;嘔吐加半夏、竹茹和中止嘔;腹脹加厚樸、枳實行氣消痞。·
若黃疸動風,見神昏、嗜睡、抽搐,治宜平肝熄風,利濕退黃,方選羚角鉤藤湯加減。常用藥:羚羊角粉(另沖)、鉤藤、天麻、茵陳、生大黃(后下)、車前子、石決明、川...
話題:兒科 標題:中醫兒科病癥(臍部疾患)
臍部疾患是指小兒出生后斷臍結扎護理不善,或先天性異常而發生的臍部病證。其中臍部濕潤不干者稱為臍濕;臍部紅腫熱痛,流出膿水者稱為臍瘡,血從臍中溢出者稱為臍血,臍部突起者稱為臍突。古代醫籍對臍部疾患記載甚多,認為臍濕、臍瘡、臍血發病與接生斷臍不當有密切關系,臍突的發生與體質因素有關。臍濕、臍瘡西醫學泛指新生兒臍炎,臍血西醫學稱臍帶出血,臍突包括西醫學所稱臍疝、臍膨出。
臍部疾患發生在新生兒期,一般預后良好。但是,臍瘡處置不當亦可釀成敗血癥等重癥;若臍血與全身血液疾病有關,則病情較重。臍突患兒大多數預后良好,可治愈。
[病因病機]
產生臍濕、臍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斷臍后護理不當,感受外邪所致。嬰兒洗浴時,臍部為水濕所侵,或為尿液浸漬;或臍帶未干,脫落過早;或為衣服摩擦損傷等,使濕濁浸淫皮膚,久而不干者,則為臍濕。若濕郁化熱,或污穢化毒,則濕熱之邪蘊郁,致營衛失和、氣滯血瘀,而致臍部紅、腫、熱、痛,進而濕熱釀毒化火,毒聚成瘡,致臍部潰爛化腐,則為臍瘡。
導致臍血的病因可為斷臍結扎失宜所致,亦有因胎熱內盛或中氣不足所致。斷臍時,臍帶結扎過松,可致血滲于外;結扎過緊,傷及血脈,亦可致血滲于外。或因胎熱內盛,迫血妄行,以致斷臍不久,血從臍溢。部分患兒先天稟賦不足,中氣虛弱,脾不統血,亦可致臍血不止。
引起臍突的原因有內因與外因兩大類。內因是由于初生兒腹壁肌肉嫩薄松弛,或先天發育不全,臍孔未全閉合,留有臍環,或腹壁部分缺損。外因為啼哭叫擾,屏氣所致。啼哭口叫擾過多,小腸脂膜突人臍中,成為臍突,若腫物突起久不回納,致外邪侵入,可因邪毒化熱化火,致高熱;腹脹、腹痛等癥。
[臨床診斷]
1.有臍帶處理不潔,尿液及水濕浸漬臍部或臍帶根痂撕傷等病史。
2.臍帶根部或脫落后的根部見發紅、腫脹、滲液為臍濕;有膿性分泌物滲出,氣味臭穢者為臍瘡。
3.斷臍后,血從臍孔滲出為臍血。
4.臍部呈半球狀或半囊狀突出,虛大光亮,大小不一,以手按之,腫塊可以回納為臍突。
[辨證論治]
臍濕、臍瘡臨床上應辨常證與變證。僅見臍部發紅,創面腫脹,有膿水滲出,一般情況尚好為常證;若臍部紅腫,有膿性或血性滲出,伴煩躁不寧,甚則昏迷抽風為變證。
對臍血一病應辨輕證、重證。輕證一般出血量少,患兒精神,吮乳俱佳,無明顯全身不適癥狀;重證則出血量較多,煩躁不安或萎靡不振,拒乳,甚而同時出現吐血、便血。
臍突包括西醫學所稱的臍疝與臍膨出。臍膨出為先天性臍疝,除臍部突起外,往往伴有其他先天性畸形,如膀胱外翻、腸旋轉不全等。
治療臍濕、臍瘡以祛濕生肌、清熱解毒為總原則。若熱毒熾盛,邪陷心肝則涼血清營,熄風鎮驚。配合外治法可增強療效。
治療臍血應分清原因,不能見血止血。因臍帶結扎失宜所致,應重新結扎;因胎熱內蘊,迫血妄行宜涼血止血;中氣不足,氣不攝血而致應益氣攝血。
臍突的治療以外治為主,如年齡已逾2歲仍未痊愈,應考慮手術治療。
一、臍濕
證候:臍帶脫落以后,臍部創面滲出脂水,浸漬不干,或微見發紅。
分析:臍部為水濕或尿液浸漬,或為穢毒之邪所侵襲,壅于肌表,故局部滲出脂水,浸淫不干。
治法:收斂固澀。
方藥:龍骨散。常用藥:龍骨、枯礬收斂燥濕。外用,干撒臍部。
若局部紅腫熱痛者,加金黃散清熱解毒。
二、臍瘡
證候:臍部紅腫熱痛,甚則糜爛,膿水流溢,惡寒發熱,啼哭煩躁,口干欲飲,唇紅舌燥。舌質紅,苔黃膩,指紋紫。
分析:穢毒之邪侵入臍部,壅于肌膚,經絡受阻,氣血凝滯,發為臍瘡。局部紅、腫、熱、痛,漸為糜爛化膿,潰則膿血流溢。風火...
話題:兒科 標題:中醫兒科病癥(麻疹)
麻疹是由外感麻毒時邪引起的一種急性出疹性時行疾病。以發熱,咳嗽,流涕,眼淚汪汪,全身布發紅色斑丘疹及早期口腔兩頰粘膜出現麻疹粘膜斑為特征。因其疹點如麻粒大,故名麻疹,我國南方地區稱為痧、痧疹。西醫學亦稱本病為麻疹。
本病一年四季都有發生,但好發于冬、春二季,且常引起流行。發病年齡以6個月至5歲為多。本病發病過程中若治療調護適當,出疹順利,大多預后良好;反之,調護失宜,邪毒較重,正不勝邪,可引起逆證險證,危及生命。患病后一般可獲終生免疫。
麻疹在古代屆兒科四大要證之一,嚴重危害兒童健康。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我國普遍使用麻疹減毒疫苗預防接種,使本病發病率顯著下降,有效地控制了大流行。近年來,臨床上非典型麻疹病例增多,癥狀較輕,病程較短,麻疹逆證少見,發病有向較大年齡推移的現象,成人中未作過預防接種及未患過本病者的發病臨床時有所見,值得引起注意。
[病因病機]
麻疹的主要發病原因為感受麻毒時邪。麻毒時邪從口鼻吸入,侵犯肺脾。肺主皮毛,屬表,開竅于鼻,司呼吸。毒邪犯肺,早期邪郁肺衛,宣發失司,臨床表現為發熱、咳嗽、噴嚏、流涕等,類似傷風感冒,此為初熱期。脾主肌肉和四末,麻毒入于氣分,正氣與毒邪抗爭,驅邪外泄,皮疹透發于全身,并達于四末,疹點出齊,此為見形期。疹透之后,毒隨疹泄,麻疹逐漸收沒,熱去津傷,進入收沒期。這是麻疹順證的病機演變規律。
麻疹以外透為順,內傳為逆。若正虛不能托邪外出,或因邪盛化火內陷,均可導致麻疹透發不順,形成逆證。如麻毒內歸,或它邪乘機襲肺,灼津煉液為痰,痰熱壅盛,肺氣閉郁,則形成邪毒閉肺證。麻毒循經上攻咽喉,疫毒壅阻,咽喉不利,而致邪毒攻喉證。若麻毒熾盛,內陷厥陰,,蒙蔽心包,引動肝風,則可形成邪陷心肝證。少數患兒血分毒熱熾盛,皮膚出現紫紅色斑丘疹,融合成片;若患兒正氣不足,麻毒內陷,正不勝邪,陌氣外脫,可出現內閉外脫之險證。此外,麻毒移于大腸,可引起協熱下利;毒結陽明,可出現口瘡、牙疳;迫血妄行,可導致鼻衄、吐血、便血等證。
[臨床診斷]
1.初起發熱,流涕,咳嗽,兩目畏光多淚,口腔兩頰粘膜近臼齒處可見麻疹粘膜斑。
2.典型皮疹自耳后發際及頸部開始,自上而下,蔓延全身,后達于手足心。皮疹為玫瑰色斑丘疹,可散在分布,或不同程度融合。疹退后有糠麩樣脫屑和棕褐色色素沉著。
3.未接種過麻疹疫苗者,在流行季節,近期有麻疹患者接觸史。
4.實驗室檢查。血象可見白細胞總數減少。疾病早期患兒鼻、咽、眼分泌物涂片,可見多核巨細胞。應用熒光標記的特異抗體,檢測患兒鼻咽分泌物或尿沉渣涂片的麻疹病毒抗原,有助于早期診斷。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麻疹在發病過程中,主要需判斷證候的順逆,以利掌握證情及預后。
順證:身熱不甚,常有微汗,神氣清爽,咳嗽而不氣促。3-4天后開始出疹,先見于耳后發際,漸次延及頭面、頸部,而后急速蔓延至胸背腹部、四肢,后鼻準部及手心、足心均見疹點,疹點色澤紅活分布均勻,無其他合并證候。疹點均在三天內透發完畢,嗣后依次隱沒回退,熱退咳減,精神轉佳,胃納漸增,漸趨康復。
逆證:見形期疹出不暢或疹出即沒,或疹色紫暗;高熱持續不降,或初熱期至見形期體溫當升不升,或身熱驟降,肢厥身涼者。并見咳劇喘促,痰聲轆轆;或聲音嘶啞,咳如犬吠;或神昏譫語,驚厥抽風;或面色青灰,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等,均屬逆證證候。
二、治療原則
在治療上,因麻為陽毒,以透為順,故以“麻不厭透”、“麻喜清涼”為指導原則。因為本病病原是麻毒時邪,治療目的在于驅邪透達于外,故在麻毒未曾盡泄之前總以透疹為要。
透疹宜取清涼,辛涼透邪解熱,不可過用苦寒之品,以免傷正而外邪內陷。還要按其不同階段辨證論治,一般初熱期以透表為主,見形期以涼解為主,收沒期以養陰為主,同時注意透發防耗傷津液,清解勿過于寒涼,養陰忌滋膩留邪。
若是已成逆證,治在祛邪安正。麻毒閉肺者,宜宣肺化痰解毒;熱毒攻喉者,宜利咽下—痰解毒;邪陷心肝者,宜平肝熄風開竅;出現心陽虛衰之險證時,當急予溫陽扶正固脫。
三、分證論治
(一)順證
1.邪犯肺衛(初熱期)
證候:發熱,微惡風寒,鼻塞流涕,噴嚏,咳嗽,兩眼紅赤,淚水汪汪,倦怠思睡,小便短赤,大便稀溏。發熱第2—3天,口腔兩頰粘膜紅赤,貼近臼齒處見微小灰白色麻疹粘膜斑,周圍紅暈,由少漸多。舌苔薄白或微黃,脈浮數。
分析:邪犯肺衛,肺失清宜。麻毒由口鼻而入,首犯肺衛,邪郁于表,肺氣不宜,故發熱咳嗽,惡寒怕風,鼻塞流涕。熱毒初盛,上熏苗竅,故兩眼紅赤,淚水汪汪,口內發出麻疹粘膜斑。麻為陽毒,癥以熱象為主,故小便短赤,苔黃脈數。毒興于脾,運化失職,故倦怠思睡,大便稀溏。
治法:辛涼透表,清宣肺衛。
方藥:宜毒發表湯加減。常用藥:升麻解肌透疹而解毒,葛根解肌透疹并生津,荊芥、防風、薄荷疏風解表以助透疹,連翹清熱解毒,前胡、牛蒡子、甘草、桔梗宜肺利咽止咳。
咽痛蛾腫者,加射干、馬勃清利咽喉;壯熱陰傷,加生地、玄參、石斛養陰清熱;煩鬧、尿黃赤短少者,加竹葉、木通清熱利尿;風寒外束,腠理開合失司,影響透疹者,加麻黃、細辛辛溫透表。
2.邪入肺胃(見形期)
證候:發熱持續,起伏如潮,陣陣微汗,謂之“潮熱”,每潮一次,疹隨外出。疹點先見于耳后發際,繼而頭面、頸部、胸腹、四肢,后手心、足底、鼻準部都見疹點即為出齊。疹點初起細小而稀少,漸次加密,疹色先紅后暗紅,稍覺凸起,觸之礙手。伴口渴引飲,目赤眵多,咳嗽加劇,煩躁或嗜睡,舌質紅,舌苔黃,脈數。
分析:邪入肺胃,熱毒熾盛。麻為陽邪,犯肺人胃,正氣起而抗爭,邪正交爭則熱,麻毒外透則疹出,故隨潮熱而分批出疹,所謂“潮熱和平方為福,證逢不熱非大吉”。此期熱勢高,起伏如潮,每潮一次,疹隨外出。肺胃氣分熱盛,故咳嗽加劇,口渴引飲,煩躁或.嗜睡,目赤眵多,舌紅苔黃,脈數。
治法:清涼解毒,佐以透發。
方藥:清解透表湯加減。常用藥:金銀花、連翹、桑葉、菊花清涼解毒,西河柳、葛根、蟬蛻、牛蒡子發表透疹,升麻清胃解毒透疹。
若疹點紅赤、紫暗,融合成片者,加丹皮、紫草清熱涼血;熱熾口干者,加生地、玄參生津清熱;咳嗽盛者,加桔梗、桑白皮、杏仁清肺化痰;壯熱、面赤、煩躁者,加山梔、黃連、石膏清熱瀉火;齒衄、鼻衄,加藕節炭、白茅根涼血止血。’
3.陰津耗傷(收沒期)
證候:疹點出齊后,發熱漸退,咳嗽漸減,聲音稍啞,疹點依次漸回,皮膚呈糠麩狀脫屑,并有色素沉著,胃納增加,精神好轉,舌質紅少津,苔薄凈,脈細軟或細數。
分析:陰津耗傷,余熱未凈。麻毒已透,故疹點依次回沒;發熱漸退、胃納轉佳,精神好轉,均為邪退正復的表現;肺陰虧損,故咳嗽聲啞;熱退陰津耗損,故皮膚脫屑,舌紅苔少,脈細數。
治法:養陰益氣,清解余邪。
方藥:沙參麥冬湯加減。常用藥:沙參、麥冬、天花粉、玉竹滋養肺胃津液為主,扁豆、甘草清養胃氣,桑葉清透余熱。
低熱不清,加地骨皮、銀柴胡,以清肺退虛熱;納谷不香,加谷芽、麥芽,以養胃健脾;大便干結,加全瓜蔞、火麻仁,以潤腸通便。
(二)逆證
1.邪毒閉肺
證候:高熱煩躁,咳嗽氣促,鼻翼煽動,喉間痰鳴,疹點紫暗或隱沒,甚則面色青灰,口唇紫紺,舌質紅,苔黃膩,脈數。.
分析:邪毒內侵,郁閉于肺。麻毒之邪熾盛,或它邪隨之侵襲,閉郁于肺,故高熱煩躁,咳嗽氣促,鼻翼煽動。麻毒火邪,煉液生痰,阻于肺絡,故喉間痰鳴;肺氣阻遏,氣滯血瘀,血流不暢,故面色青灰,口唇紫紺;邪熱內盛,故舌紅,苔黃,脈數。
治法:宣肺開閉,清熱解毒。
方藥:麻杏石甘湯加減。常用藥:麻黃宣肺平喘,石膏清泄肺胃之熱...
話題:兒科 標題:中醫兒科診斷
小兒在生理方面臟腑嬌嫩,形氣未充,機體的物質和功能均未發育完善,稱之為“稚陰稚陽”。這一生理特點決定了他們體質嫩弱,御邪能力不強,不僅容易被外感、內傷諸種病因傷害而致病,而且一旦發病之后,病情變化多而又迅速。
由于小兒稚陰稚陽的生理特點在年齡越幼小的兒童表現越突出,所以,年齡越小,發病率也越高,病情變化也越多。從新生兒、嬰幼兒,到學齡兒童,發病率及死亡率都呈逐漸下降的趨勢。發病容易,傳變迅速的病理特點也是在年齡越幼小的兒童表現越突出。
小兒發病容易,尤其突出表現在易于發生肺、脾、腎三系疾病及時行疾病方面。
肺本為嬌臟,難調而易傷。小兒肺常不足,包括肺的解剖組織結構未能完善,生理功能活動未能健全,加之小兒寒溫不能白調,家長護養常有失宜,故形成易患肺系疾病的內因、外因。肺為呼吸出入之門,主一身之表,六淫外邪犯人,不管從口鼻而人還是從皮毛而人,均先犯于肺。所以,兒科感冒、咳嗽、肺炎喘嗽、哮喘等肺系疾病占兒科發病率的首位。
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小兒脾常不足,包括脾胃之體成而未全、脾胃之用全而未壯,乳食的受納、腐熟、傳導,與水谷精微的吸收、轉輸功能均顯得和小兒的迅速生長發育所需不相適應。加之小兒飲食不知自調,家長喂養常有不當,就形成了易患脾系疾病的內因、外因。飲食失節、喂養不當、食物不潔,病從口人,犯于脾胃,則發生嘔吐、泄瀉、腹痛、食積、厭食、疳證等脾系疾病,這類病證目前占兒科發病率的第二位。
腎為后天之本,小兒生長發育,以及骨骼、腦髓、發、耳、齒等的形體與功能均與腎有著密切的關系。小兒先天稟受之腎精須賴后天脾胃生化之氣血不斷充養,才能逐步充盛;小兒未充之腎氣又常與其迅速生長發育的需求顯得不相適應,因而稱“腎常虛”。兒科五遲、五軟、解顱、遺尿、尿頻、水腫等腎系疾病在臨床上均屬常見。
小兒腠理不密,皮毛疏松,肺臟嬌嫩,脾臟薄弱,各種時邪易于感觸。邪從鼻人,肺衛受邪,易于發生流行性感冒、麻疹、痄腮、水痘等時行疾病;邪從口人,脾胃受邪,易于發生痢疾、霍亂、肝炎、小兒麻痹癥等時行疾病。時行疾病一旦發生,又易于在兒童中互相染易,造成流行。
小兒不僅易于發病,既病后又易于傳變。小兒發病后傳變迅速的病理...
1
上一頁
1/1
下一頁
AI中文教育資源網-國際中文教育
生活漢語
少兒/華語
商務漢語
旅游漢語
中醫漢語
詞語
作文
關于我們
地址:中國廣東省廣州市
電話:2142228422@qq.com
郵箱:2142228422@qq.com
幫助和聯系
Copyright ? 2021 AI中文教育資源網 版權所有
粵ICP備17124623-1號
幫助中心
|
資源下載
|
版權聲明
首頁
聯系電話
返回頂部
聯系電話
2142228422@qq.com
在線客服
咨詢留言
加我微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