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免/亚洲第八页/国模吧一区二区三区/欧美一级色图
資源列表
所有資源分類
展開
收起
生活漢語
分類分級話題庫
話題分類分級會話庫
話題分類分級精編庫
話題分類分級影視庫
話題分類分級詞表庫
口語詞匯等級大綱
話題分類分級句庫
少兒/華語
少兒漢語話題主題庫
少兒漢語教材語料庫
少兒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華文主題分類語料庫
少兒主題分類分級詞表庫
華語一語教學分級詞表
華文詞匯等級大綱
中小學華文教材語料庫
主題分類常用句構式庫
商務漢語
商務漢語功能項目庫
商務漢語教材文本庫
商務漢語教材生詞表
商務功能分類語料庫
功能項目分級詞表庫
商務漢語詞匯等級大綱
商務交際功能及例句庫
功能分類句子構式庫
旅游漢語
旅游/導游漢語話題庫
旅游漢語教材語料庫
旅游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導游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旅游漢語話題分類詞表庫
導游漢語話題分類詞表庫
旅游話題分類例句構式庫
中醫漢語
中醫漢語教材分類語料庫
中醫漢語教材話題詞表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詞表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詞表庫
詞語
HSK分級常用框式結構庫
常用詞語圖片釋義庫
常用詞語前后搭配庫
HSK易混淆詞語資源庫
作文
小學作文分級語料庫
中學作文分級語料庫
題材分類作文語料庫
作文關鍵詞聚類詞表庫
生活漢語
分類分級話題庫
話題分類分級會話庫
話題分類分級精編庫
話題分類分級影視庫
話題分類分級詞表庫
口語詞匯等級大綱
話題分類分級句庫
少兒/華語
少兒漢語話題主題庫
少兒漢語教材語料庫
少兒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華文主題分類語料庫
少兒主題分類分級詞表庫
華語一語教學分級詞表
華文詞匯等級大綱
中小學華文教材語料庫
主題分類常用句構式庫
商務漢語
商務漢語功能項目庫
商務漢語教材文本庫
商務漢語教材生詞表
商務功能分類語料庫
功能項目分級詞表庫
商務漢語詞匯等級大綱
商務交際功能及例句庫
功能分類句子構式庫
旅游漢語
旅游/導游漢語話題庫
旅游漢語教材語料庫
旅游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導游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旅游漢語話題分類詞表庫
導游漢語話題分類詞表庫
旅游話題分類例句構式庫
中醫漢語
中醫漢語教材分類語料庫
中醫漢語教材話題詞表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詞表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詞表庫
詞語
HSK分級常用框式結構庫
常用詞語圖片釋義庫
常用詞語前后搭配庫
HSK易混淆詞語資源庫
作文
小學作文分級語料庫
中學作文分級語料庫
題材分類作文語料庫
作文關鍵詞聚類詞表庫
咨詢熱線:
2142228422@qq.com
生活漢語
分類分級話題庫
話題分類分級會話庫
話題分類分級精編庫
話題分類分級影視庫
話題分類分級詞表庫
口語詞匯等級大綱
話題分類分級句庫
少兒/華語
少兒漢語話題主題庫
少兒漢語教材語料庫
少兒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華文主題分類語料庫
少兒主題分類分級詞表庫
華語一語教學分級詞表
華文詞匯等級大綱
中小學華文教材語料庫
主題分類常用句構式庫
商務漢語
商務漢語功能項目庫
商務漢語教材文本庫
商務漢語教材生詞表
商務功能分類語料庫
功能項目分級詞表庫
商務漢語詞匯等級大綱
商務交際功能及例句庫
功能分類句子構式庫
旅游漢語
旅游/導游漢語話題庫
旅游漢語教材語料庫
旅游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導游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旅游漢語話題分類詞表庫
導游漢語話題分類詞表庫
旅游話題分類例句構式庫
中醫漢語
中醫漢語教材分類語料庫
中醫漢語教材話題詞表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詞表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詞表庫
詞語
HSK分級常用框式結構庫
常用詞語圖片釋義庫
常用詞語前后搭配庫
HSK易混淆詞語資源庫
作文
小學作文分級語料庫
中學作文分級語料庫
題材分類作文語料庫
作文關鍵詞聚類詞表庫
關于我們
關于我們
聯系我們
2142228422@qq.com
資源列表
積分獲取
中醫漢語
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中醫漢語
-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漢語
中醫漢語教材分類語料庫
中醫漢語教材話題詞表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詞表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詞表庫
選擇條件檢索:
請選擇檢索方式
全部
話題
標題
正文
檢 索
一級話題:
全部
中藥
兒科
養生學
內科
外科
婦科
眼耳鼻喉
經脈絡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語料庫
共12條
話題:內科 標題:中醫內科原理
中醫內科學是以中醫理論闡述內科疾病的病因病機、證候特征、辨證論治及預防、康復、調攝規律的一門臨床學科。
中醫內科學既是一門臨床學科,又是學習和研究中醫其它臨床學科的基礎,為中醫學的一門主干學科,具有非常重要的學科地位。
中醫內科古稱“疾醫”、“雜醫”、“大方脈”,即中醫內科學研究的范圍很廣,傳統將其研究的疾病分為外感病和內傷病兩大類。一般說來,外感病主要指《傷寒論》及《溫病學》所說的傷寒、溫病等熱性病,它們主要由外感風寒暑濕燥火六淫及疫癘之氣所致,其辨證論治是以六經、衛氣營血和三焦的生理、病理理論為指導。內傷病主要指《金匱要略》及后世內科專著所述的臟腑經絡病、氣血津液病等雜病,它們主要由七情、飲食、勞倦等內傷因素所致,其辨證...
話題:內科 標題:中醫內科發病學原理
發病學是研究疾病發生的原因、條件及其發病規律的一門學科。
中醫理論認為,機體與外部環境之間,機體各組織結構之間,機體內部各種功能活動之間,都處于和諧、協調、“陰陽勻平”的平衡狀態,如果由于各種內外因素的作用,這種平衡狀態受到破壞,機體不能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則發生疾病。內科疾病發生與否以及發生的形式等,取決于正氣與邪氣盛衰以及邪正相互作用的結果。即正能勝邪,病邪難以侵人,機體的陰陽平衡得以保持,則不發病,若病一般也很輕淺,易于康復,此即《素問遺篇·刺法論》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正不勝邪,邪氣乘虛而人,機體的陰陽平衡遭到破壞,疾病發生,此即《素問,評熱病論》所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若邪氣較盛,正氣較弱,則發病較重。
疾病的發生形式、輕重緩急、病證屬性、演變轉歸等,往往也受到下列因素的影響或制約。
1、體質特殊性個體臟腑組織有堅脆剛柔的不同,由于體質的特殊性,往往導致對某種致病因素或疾病的易感性。如《靈樞·五變》說:“肉不堅,腠理疏,則善病風。……五臟皆柔軟者,善病消癉”,“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熱”。臨床上常可見到肥人多痰濕,善病胸痹、中風;瘦人多火熱,易患癆嗽、便秘;年邁腎衰之人,易患腰痛、耳鳴、咳嗽;陽氣素虛者,易患寒病;陰氣素衰者,易患熱病等,這些都是體質的特殊性導致對某種致病因素或疾病的易感性。
2、體質差異邪氣總是作用于人體后才能發病,由于體質的差異性,邪正之間的相互作用也就有差異,決定了其發病及疾病的發展變化有不同的趨勢。清代醫家章虛谷指出“六;氣之邪,……隨人身之陰陽強弱變化而為病”。《醫宗金鑒》亦說:“人感邪氣雖一,因其形臟不同,或從寒化,或從熱化,或從虛化,或從實化,故多端不齊也。”臨床常見同一種致病因素作用于不同的體質,其發病也不同。如正氣較強之人感受寒邪,可出現發熱、頭痛、惡寒等御邪于肌表的太陽證;而陽氣素虛之人感受寒邪,則出現不發熱但惡寒、四肢逆冷、下利清谷的邪陷三陰證。
1、影響病怔屬性除少數由于先天因素和因虛致病外,邪氣是絕大多數內科疾病發生的重要條件,有時甚至是發病的決定因素,而且邪氣還影響所發病證的病理屬性。一般來說,陽邪易導致實熱證,陰邪易致虛寒證。邪氣影響病證的屬性具有一般性的原則。例如濕熱致病,常以熱證為多,寒證較少;寒邪致病常以寒證為多,至于化熱則大多數需要經歷一定的過程。
2、影響發病形式一般來說,感受風燥暑熱、酸癘之邪,或食物中毒,或強烈的精神情志刺激,往往可使氣血頓生逆亂,故發病較急;而飲食失調、情志抑郁、勞倦過度等,大多是逐漸引起臟腑氣血失和,所以一般發病較緩慢;外感寒濕之邪,因其性質屬陰而沉滯,故發病也多緩慢。可見病邪對于發病的形式有重要影響。
3、影響發病部位六淫之邪;病,多從皮毛而人,其發病多在肌表;情志致病、飲食所傷,發病多從氣血和臟腑開始。《靈樞·百病始生》云:“清濕襲虛,則病起于下;風雨襲虛,則病起于上”;“憂思傷心,重寒傷肺,忿怒傷肝;醉以人房,汗出當風,傷脾;用力過度,若入房汗出浴,則傷腎”。說明邪氣對發病的部位有重要影響,即不同的病邪致病,其首發病位各不相同。
情志是機體對外界刺激的客觀反應,當喜則喜,當怒則怒,正常的情志反應不僅不為病,反而有益于身心健康...
話題:內科 標題:中醫內科發病類型
癥狀是疾病和/或證候的臨床表現,是組成疾病和/或證候的臨床要素,要進行辨證識病,必須從癥狀人手進行分析判斷。內科疾病癥狀學是研究和描述癥狀的基本病機,癥狀的臨床特征所反應的病機差異性和與相關癥狀、體征、舌脈組合出現時所反應的病機,從而為中醫內科臨床辨證診病提供依據的一門學科。內科疾病常見癥狀很多,現擇其主要癥狀就其癥狀學要點介紹于下。
發熱是他覺或自覺體溫升高的一種癥狀,是內科疾病中常見癥狀之一,是機體正氣與邪氣相爭,陰陽失調的一種病理反應。一般來說,有“陽盛則熱”和“陰虛發熱”兩種基本病機。發熱能耗氣傷津,損害機體,甚至造成不良后果。發熱的病因有外感和內傷;發熱方式有急性發熱、慢性發熱;熱勢有微熱、低熱、高熱、灼熱等。發熱的主要類型有如下幾種:
急性發熱:發熱起病急,病程較短,通常熱勢較甚或伴惡寒,多為外感病邪所致。
慢性發熱:發熱起病緩,病程較長,低熱多見,亦有高熱者,以內傷發熱多。
發熱惡寒:發熱與惡寒同時存在,為外感表證的表現。.
寒熱往來:惡寒與發熱交替出現,為邪在少陽,樞機不利的表現。
身熱夜甚:發熱以夜間為甚,若伴舌紅絳,為營分發熱或陰虛發熱;若舌有瘀點瘀斑,多為瘀血發熱。.
潮熱:每于午后或夜間發熱,如潮汛之準時,多為陰虛發熱或濕溫發熱的表現。
高熱:又稱壯熱、蒸蒸發熱,表現為肌膚灼熱,體溫多在39℃以上,多為外感發熱,陽明經證的特點。
低熱:一般體溫在37.2℃-38℃之間,多為氣血陰虧,臟腑功能失調所致的內傷發熱。
五心煩熱:表現為手心、腳心發熱和心煩,多為自覺發熱,體溫不一定升高,或時伴烘熱感,多為陰虛發熱或肝郁發熱的表現。
咳嗽是肺氣急促上逆,奔迫于聲門發出“咳”樣聲響,常伴咯痰勺特征的一種癥狀,古有咳謂無痰而有聲,嗽謂無聲而有痰之分,實際難以截然劃分。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癥狀,由肺氣不清,失于宣肅,肺氣上逆所致。其他臟腑功能失調導致肺氣上逆也可出現咳嗽。咳嗽日久,也能耗損氣津,損害機體,劇咳還會造成不良后果。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內傷;咳嗽的發作有急性咳嗽、慢性咳嗽。臨證時應了解咳嗽的時間、節律、性質、聲音、伴隨癥狀以及加重的有關因素。還需注意痰的有無和痰的色、質、量、氣味。咳嗽有下列臨床表現。
急性咳嗽,伴寒熱癥狀者,多為外感所致,有風寒、風熱、燥邪等病因。
慢性咳嗽,伴喘促、心悸、脅痛等癥狀者,多為內傷所致,由肺或其他臟腑病變所引起。
晝咳甚:咳嗽白天多于夜間,咳而急劇,多為外感咳嗽。
晨咳甚:早晨咳嗽陣發加劇,咳聲重濁,痰出咳減者,多為痰濕或痰熱咳嗽。
夜咳甚:黃昏或夜間咳嗽加劇,單聲咳者,多為陰虛咳嗽;若咳嗽伴白色泡沫痰或粉紅色痰,心悸氣喘者,多為水飲凌心射肺所致。
咳聲響亮,為實證咳嗽;咳聲低怯,為虛證咳嗽;咳聲重濁,為風寒或痰濁咳嗽。
咳聲嘶啞:病勢急而病程短者,為外寒內熱即寒包火;病勢緩而病程長者,為陰虛或氣虛。
干咳少痰,多屬燥熱或陰虛;咳而痰多,多屬痰濕或虛寒。
咳痰色白而稀薄者,屬風、屬寒;咳痰黃而稠者屬熱;咳痰白而粘者屬陰虛、屬燥;咳痰清稀透明呈泡沫樣者屬氣虛、屬寒;咳嗽喉癢,痰為泡沫狀者,屬風痰咳嗽;咳痰粉紅呈泡沫樣者屬陽虛血瘀絡傷;咳吐鐵銹色痰或痰中帶血或血痰,多為肺熱或陰虛絡傷;咯吐膿血腥臭痰,則為熱壅血瘀之肺癰。
氣喘又稱喘息、喘逆,是呼吸氣息急促,呼吸困難的一種臨床癥狀,可出現于多種內科疾病過程中,其基本病機是各種原因導致肺氣上逆、腎氣失納,病變涉及肺、腎和心、肝等臟腑,病理性質有虛、實、寒、熱的不同。臨床應了解呼吸氣息的深淺、病程經過、年齡、體質、伴發癥及舌脈特征等。
年輕體壯病氣喘多為實喘;年老體虛病氣喘多為虛喘。
新病過程中氣喘,多實喘;久病過程中氣喘,多虛喘。
熱病過程中氣喘,多實喘;大失血或大汗、大吐、大下后突然出現氣喘,多屬虛喘,甚至是元氣敗絕的危候。
喘而氣盛息粗,呼吸深長,脈浮大滑數有力者為實喘;喘而氣弱息微,呼吸淺表,慌張氣怯,脈微弱或浮大中空者為虛喘。
喘而汗出,腹滿身熱,脈洪大有力者,為實熱證;喘而汗出,汗出如油,面青肢冷,六脈似無,為元氣欲脫之危候。
喘而痰嗽,為痰熱或痰濕壅肺;喘而痰涌,喉中如拽鋸,神昏厥逆者,為痰閉或肺失治節,百脈瘀阻的重癥。;
喘而以呼出為快,多病在肺;喘而以深吸為快,多病在腎;喘而夜甚不能平臥,伴咳泡沫痰者,多為水飲射肺;喘因情志誘發,多為肝郁犯肺。
口渴是自覺口干,渴欲飲水的一種自覺癥狀,為內科常見癥狀之一,其基本病機是津液不足或津液不能上潮于口所致。口渴的程度有口干、微渴、大渴、飲不解渴、渴不思飲。臨床時應結合飲水的多少、喜冷飲熱飲、伴發癥如發熱與否、口味異常、小便多少,尤其是舌苔厚薄、舌上津液多少等進行分析。
口不渴,津液未傷,為寒證或表證;口渴,津液已傷,為熱證或里證。
渴喜涼飲,為熱盛傷津;渴喜熱飲,舌質淡者,為陽氣虛,氣不化津;渴不喜飲,口粘膩,舌苔膩者,為濕濁阻滯,津液不能上潮。
發熱而渴者,熱在氣分;大熱大渴大躁,脈洪大,為陽明經證;口渴舌燥,腹滿便秘,為陽明腑實證;發熱口渴,但渴不思飲,舌紅絳者,為熱在營分。
夜間口渴,多為陰津不足;口渴,但漱水不欲咽,舌上有青紫瘀斑者,為瘀阻,不能上布津液。
渴而口苦者,多為膽火內熾;渴而口酸者,多為木火傷津;渴而口咸者,多為腎水不足;渴而口甜,舌苔膩者,多為濕熱。
渴而小便甜或小便濁,或善食易饑者,多為消渴病;煩渴脈數,小便不利,為熱人膀胱,氣化不利。
腹痛是以腹部疼痛為痛苦的一種自覺癥狀,是內科常見癥狀之一。其基本病機是各種原因導致腹部氣血不暢,不通則痛;或腹部臟腑失于氣血的溫煦濡養,因虛而疼痛。臨床時應結合腹痛的部位、疼痛性質、發作緩急、持續時間、伴發癥狀等進行分析。
腹痛急發,多屬實證;腹痛慢性發作,多屬虛證。
腹痛隱隱,多屬虛證;腹痛劇烈,多屬實證。
腹痛喜溫喜按,痛屬虛寒;腹痛據按,按之痛甚,痛屬實證。腹痛而腹軟,多屬虛證;
腹痛而腹滿硬,多屬實證。寒凝腹痛,脈必沉遲;熱積腹痛,脈必數大。
腹痛部位不固定,多為氣滯腹痛;腹痛固定,痛如錐刺,多為瘀血腹痛。自胸至腹皆痛,脈沉而緊,苔黃膩者,為大小結胸癥;大腹疼痛,多病太陰;痛連脅肋,肝脾不和;少腹疼痛,痛在厥陰;少腹硬滿急痛,漱水不欲咽,或如狂喜忘,大便色黑,此蓄血腹痛;臍周陣發劇痛而腹柔軟,或有吐下蛔蟲者,多為蟲痛。
胸痛是以胸部疼痛為痛苦的一種自覺癥狀,為內科心、肺、肝系疾病的常見癥狀。其基本病機是病邪壅阻心胸血脈,氣血不通而疼痛,一般為實證,病邪有寒、熱、痰、瘀,但也有本虛標實證。臨床時應分析疼痛的性質、牽連部位及伴隨的癥狀等。
胸痛憋悶,有壓榨感,多為氣滯、痰阻;胸痛如刺,夜間為甚,多為血瘀阻滯。
胸痛連脘腹,手不可觸者,寒熱結胸;胸痛連脅,病在肝膽;胸痛痛連左手尺側者,為胸痹心痛;胸痛痛引肩背,發熱嘔惡者,為肝膽濕熱;胸痛痛連肩背,脈沉緊者,為寒凝心胸。
胸痛伴發熱咳嗽,咳則痛甚,為肺熱絡傷;胸痛伴咳吐膿血痰,為肺癰;胸部隱痛,咳嗽無力,多為肺氣虛弱,余邪未盡的肺熱病后期,也可見于肺癆;胸痛伴心悸,病在心;心胸卒然大痛,持續不解,面青肢冷,脈微細者,為心脈閉阻不通,特稱“真心痛”以示危證。
飲食異常是指患者的食欲、食量改變的一種癥狀,可見于多種內科疾病,其中尤以脾胃疾病更為常見,其基本病機是脾胃的功能紊亂,運化失常。通過了解飲食情況,可以測知胃功能的強弱,判斷疾病的輕重及預后。臨床除應了解食欲、食量的異常外,還應結合其他癥狀一道分析。
納呆食少:伴腹脹便溏,精神疲乏,舌淡者,為脾胃氣虛。
納呆脘悶:伴頭身重困,便溏苔膩者,屬濕邪困脾。
納呆厭食:兼見噯氣酸腐,脘痛脹痛,苔厚膩濁者,為宿食停滯。
納少厭油:兼惡寒發熱者,為感冒所致;兼疲乏身困,脅肋脹痛,或有黃疸者,屬肝膽濕熱。
饑不欲食:兼見胃中嘈雜、灼熱,舌紅少苔脈細者,為胃陰不足,虛火內擾,若兼胸脅苦滿或腹滿,心煩喜嘔,脈弦者,為少陽膽熱或肝胃不和。
多食易饑:兼見口渴心煩者,多為胃火亢盛;兼大便溏瀉者,多為胃強脾弱;若兼見消瘦多尿或尿有甜味者,則為消渴病之征。
喜食異物者,多為蟲病之兆。
汗出異常是指非生理狀態下的出汗或無汗,是內科疾病中較常見的癥狀之一。其基本病機是津液的生成、敷布失常所致。通過分析汗出異常的性質,有助于判斷疾病的表里、寒熱、虛實、陰陽和疾病的輕重等。臨床時應了解汗量多少、汗的粘稠度、汗出時間、汗出部位及主要兼癥等情況。
無汗:兼見惡寒重,發熱輕,頭身疼痛,脈浮緊者,為外寒束表;若在發熱過程中無汗,兼皮膚干皺無彈性,舌紅絳者,為邪熱人營傷陰;若長期無汗,兼口、眼干燥或關節疼痛者,為燥證。
自汗:一般指日間汗出,動則益甚,兼見畏寒、神疲、乏力等癥,屬氣虛、陽虛。
盜汗:是指病人睡時汗出,醒則汗止,常兼潮熱、顴紅等,多為陰虛內熱,陰津被擾所致。
戰汗:多見于熱病過程中,寒熱戰栗,表情痛苦,幾經掙扎,而后汗出者,常見于正邪交爭之時,為疾病的轉折點。如汗出后熱退脈緩,是邪去正安,疾病好轉的表現;如汗出后仍身發高熱,脈來急疾,則是邪盛正衰,疾病惡化的表現。
汗出不暢:發熱汗出不暢,身熱不揚,汗出粘手,伴脘痞納呆,舌苔黃膩,為濕熱病。
大汗不已:兼見發熱面赤,口渴飲冷,脈洪大者,為里熱亢盛,蒸津外泄所致;冷汗淋漓,汗出粘手,兼見面色蒼白,四肢厥冷,脈微欲絕者,乃陽氣暴脫,津隨陽泄之亡陽證。
但頭汗出:即病人僅頭部或頭頸部出汗較多,余處無汗。兼見面赤心煩,口渴,舌紅苔黃者,是上焦邪熱循經上蒸所致;頭面多汗,兼見頭身困重,身熱不揚,脘悶,苔黃膩者,是中焦濕熱循經上蒸所致;若見頭額汗出如油,四肢厥冷,氣喘,脈微者,為虛陽上越,津隨陽泄的危象。
半身汗出:是指病人僅半側身體有汗,或為左側或為右側或為下半身有汗,而另一側則經常無汗,無汗側為患側,多由經絡阻閉,氣血運行不周所致,可見于中風、痿病及截癱等病人。
手足心汗,是指手足心出汗較多,多為脾胃有病或肝經郁熱累及于脾,脾不主津,津淫于四末。
...
話題:內科 標題:中醫內科(外感癥狀)
【主要證候及特征】
外感病證的主要證候有邪在肺衛、濕邪困脾、腸道濕熱、邪在少陽以及肺熱證、膽熱證、胃熱證、腑實證、膀胱熱證等。這些證候的共同特征是具有季節性、發病急、病程短,均不外是由于外邪襲表、外邪人里和外邪留戀引起相應臟腑功能失常所致的證候。但不同外感病證因其病邪性質不同,臟腑受損有異,它們的證候特征也各有區別。
【病機述要】
外感病證的病因為六淫病邪,或時行疫毒,從發病來看,中醫強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外邪作用于人體后是否發病,決定于機體正氣與病邪相互抗爭的結局,邪勝正并引起機體臟腑功能失常則發病,一般外感病邪侵入,大多由表人里,有相應的轉化或傳變過程,但也有旋即轉成里證者。因外感病邪的性質和作用部位的不同,引起功能失調的臟腑和證候特征就有差異,于是發生不同的外感病證。因此,外感病證的基本病機為外邪侵襲,正邪相爭,臟腑功能失常。如外邪襲表則肺衛不和而病感冒,濕困中...
話題:內科 標題:中醫內科(心腦病癥)
主要證候及特征】
心主血脈,主神明,心病的證候特征主要表現為血脈運行障礙和神志精神活動異常。腦為精明之府,又稱元神之府,腦病的證候特征也表現為神志精神活動障礙。臨床常見的心腦病證實證有痰火擾心,飲遏心陽;心血瘀阻及腦脈受損;虛證有心腦氣血、陰陽不足及腦髓空虛等。主要證候分述如下。
·痰火擾心
1.主要脈癥心悸怔忡,心煩失眠,或癲或狂,舌紅或干裂,苔黃,脈弦數。
2.證候特征本證表現以心神不安為特征,或胸中躁動煩熱,時發動悸;或心煩多夢,躁擾難寢;或急躁易怒,毀物傷人。
·飲遏心陽
1.主要脈癥心悸,眩暈,胸脅脹滿,尿少浮腫,脘痞泛嘔,舌淡苔白滑,脈弦滑或沉緊。
2.證候特征本證以水飲內停,積于胸中,阻遏心陽的見癥為特征,此外,常兼見脾,腎陽虛的見癥。
·心血瘀阻
1.主要脈癥心悸,胸悶,心痛時作,痛有定處,如刺如絞,口唇青紫,舌暗紅或有瘀點瘀斑,脈細澀或結代。
2.證候特征本證以心脈血瘀引起心痛為主要表現,可兼見舌脈的血瘀征象,或伴有氣滯、寒凝、氣虛表現。
·腦脈受損
1.主要脈癥心悸怔仲,突發神志障礙,或伴有昏仆,偏癱,抽搐,常見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或脈澀、結代。
2.證候特征本證為痰濁、瘀血損傷腦脈,以突發性神志障礙為主要見癥。
·心氣虛
1.主要脈癥心悸不安,胸悶氣短,動則益甚,伴有面色觥白,自汗,舌淡苔薄白,或有齒痕,脈虛無力或結代。
2.證候特征本證以心悸,胸痛氣短,兼見氣虛癥狀為特征。
·心血虛
1.主要脈癥心悸怔忡,失眠多夢,健忘,眩暈,面色無華,舌淡苔白,脈細或結代。
2。證候特征本證以陰血虧虛,心神失養引起心悸、失眠為主要見癥,伴有陰血虧虛表現。
·心陰虛
1.主要脈癥心悸怔忡,心煩失眠,五心煩熱,顏面潮紅,口舌生瘡,舌紅少津,脈細數或結代。
2.證候特征本證以陰虛生內熱,虛熱擾心為主要見癥。
·心陽虛
1.主要脈癥心悸怔忡,心胸疼痛,面色蒼白,畏寒肢冷,汗出,舌淡苔白,脈沉遲或結代。
2.證候特征本證以陽虛失于溫煦,陽虛生內寒的見癥為主要特征。
·腦髓空虛.
·1.主要脈癥眩暈耳鳴,健忘癡呆,腰膝酸軟,懈惰思臥,步行艱難,齒枯發焦,舌瘦苔薄,脈沉細弱。
2.證候特征本證以氣血、肝腎虧虛,腦髓元神失養而引起眩暈、癡呆、健;忘為主要見癥。
【病機述要】
1.痰火擾心情志所傷,五志過極化火,灼津為痰,或過食肥甘辛辣,痰熱內蘊,引起痰火擾心或蒙蔽清竅,導致心悸、失眠、癲狂等。
2.飲遏心陽久病脾腎陽虛,津液輸布失常,停痰伏飲積于胸中,阻遏心陽,引起心悸,眩暈,脘痞,浮腫尿少等。
3.心血瘀阻或由情志不遂,氣滯血瘀,或因感受寒邪,寒凝血瘀,或為久病陽氣虧虛,血運無力,而致瘀滯,引起心悸、胸痹心痛等。
4.腦脈受損由于年老體虛,情志、飲食、勞倦所傷,引起氣血逆亂,腦脈痹阻或血溢腦脈,或痰氣損傷腦神,導致突發...
話題:內科 標題:中醫內科(氣血津液)
氣與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源泉,又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產物。臟腑的生理現象、病理變化,均以氣血為重要的物質基礎。津液是人體正常水液的總稱,也是維持人體生理活動的重要物質。津液代謝失常多繼發于臟腑病變,而它又會反過來加重臟腑病變,使病情進一步發展。氣血津液的運行失常或生成不足,是氣血津液病證的基本病機,而其主要的證候有如下幾種。
氣虛
1.主要脈癥精神萎頓,倦怠,四肢乏力,眩暈,白汗,易于感冒,面白,舌質淡,脈虛無力。
2.證候特征本證表現為一系列元氣耗損,臟腑機能減退的癥狀。隨發病臟腑的不同,癥狀側重點有所差異。
氣郁
1.主要脈癥精神抑郁,情緒不寧,胸部脹悶,脅肋脹痛,痛無定處,脘悶噯氣,不思飲食,大便不調,苔薄膩,脈弦。
2.證候特征本證的輕重程度,常與情志舒暢與否有較密切的關系。本證與氣滯的區別是:氣郁由精神因素所致,以肝為主要病及之臟;引起氣滯的原因很多,病及的臟腑也多,肺、肝、脾、胃等臟腑均可能發生氣滯。
氣滯
1.主要脈癥病變臟腑或相應部位出現脹滿、疼痛,苔薄膩,脈弦。
2,證候特征氣滯以脹滿、疼痛為主要癥狀,其疼痛多為脹痛而非刺痛。
氣逆
1.主要脈癥頭脹頭痛,面紅目赤,煩躁易怒,甚則昏厥,或有咯血、吐血。
2,證候特征氣逆與氣滯的區別在于:氣滯是局部或全身的氣機不暢甚或阻滯;氣逆是氣機的升降失常而氣逆于上,易發生于肺、胃、肝。在本章的病證中,主要為肝的氣逆。
血虛
1.主要脈癥頭暈目眩,神疲乏力,失眠健忘,心悸怔忡,面色蒼白或萎黃,唇舌色淡,脈細。
2.證候特征本證表現一系列血虛失養、臟腑機能減退的癥狀。其與氣虛的主要區別在于,本證面色萎黃不華、唇舌色淡等營血虧虛的表現突出,且常有失血過多的原因存在。
血瘀
1.主要脈癥病變部位疼痛,痛有定處,或有腫塊,或致發熱,面色黧黑,肌膚甲錯,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脈澀或弦。
2.證候特征血瘀以疼痛為常見的癥狀,其痛以痛處固定,多為刺痛,久痛不愈,反復發作為特征。舌象對瘀血的診斷有比較重要的意義。
津傷化燥
1.主要脈癥口干口渴,唇焦咽燥,鼻干目澀,咯血或衄血,大便秘結,甚或肌肉消瘦,舌質紅,舌上少津,少苔甚至無苔。
2.證候特征本證以津液虧少,表現一系列干燥不潤的癥狀為特征。
【病機述要】
1.氣虛主要由于飲食失調,水谷精微不充,以致氣的來源不足;或因大病久病,年老體弱及疲勞過度等,以致臟腑機能減弱,氣的化生不足。由于正氣不足,不能正...
話題:內科 標題:中醫內科(癌癥)
【主要證候及特征】
癌癥以臟腑組織發生異常腫塊為其基本特征(白血病為骨髓及其他造血組織中白細胞系列的數目與質量的異常增生)。腫塊的發生多責之于氣滯、痰凝、濕滯、瘀血、毒聚等相互糾結,日久積滯而成為有形之腫塊。癌癥患者素體多虛,加之癌癥病變耗傷人體之氣血津液,故中晚期患者多出現氣血虧虛、陰陽兩虛等病機轉變。主要的證候有如下幾種:
氣滯
1.主要脈癥病變臟腑或相應部位出現脹滿、疼痛,苔薄膩,脈弦。
2.證候特征氣滯以脹滿、疼痛多為主要癥狀,其疼痛為脹痛而非刺痛,部位可以游走不定,時作時止。
痰凝
1.主要脈癥咳嗽咯痰,神昏,痰核,肢體關節疼痛,病變臟腑出現痞塊,苔白,脈滑。
2.證候特征痰濁蘊肺表現為咳嗽咯痰,痰蒙神竅則見神昏譫語,痰滯肌肉筋骨而為痰核,痰阻經絡則見肢體關節疼痛,痰凝于臟腑或與濕聚、血瘀等相互糾結而成痞塊,腫塊質地不硬,可伴有疼痛。
濕滯
1.主要脈癥咳嗽咯痰,食欲不振,納呆,腹脹,泄瀉,小便不利,苔白膩或白滑,脈濡。
2.證候特征水濕滯于上焦則咳嗽咯痰,滯于中焦則食欲不振,納呆,腹脹,泄瀉,滯于下焦則小便不利。
瘀血
1.主要脈癥病變部位疼痛,痛有定處,或有瘀點腫塊,或致發熱,面色黧黑,肌膚甲錯,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或弦。
2。證候特征血瘀以疼痛為常見的癥狀,其痛以痛有定處,多為刺痛,久痛不愈,反復發作為特征。
毒聚
1.主要脈癥發熱,出血,病變部位紅、腫、熱、痛,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數。
2.證候特征毒為火之極,故以火熱之征突出為特點。
氣虛
1.主要脈癥精神萎頓,倦怠乏力,氣短,眩暈,自汗,易于感冒,面白,舌質淡,苔薄白,脈虛無力。
2.證候特征以一系列元氣耗損、臟腑機能減退為主證。隨發病臟腑的不同,癥狀側重點有所差異。
血虛
1.主要脈癥頭暈目眩,神疲乏力,失眠健忘,心悸怔忡,面色蒼白或萎黃,唇甲不榮,舌質淡,苔白,脈弱。
2.證候特征本證表現為一系列血虛失養、臟腑機能減退的癥狀。其與氣虛的主要區別在于,本證面色不華、唇甲不榮等營血虧虛的表現突出,且常有失血過多的原因存在。
陰虛
1.主要脈癥口干唇燥,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心煩失眠,腰膝酸軟,皮膚干燥,大便燥結,舌紅少津,脈細數。
2.證候特征本證表現為一系列陰液虧少、失于濡潤的癥狀。陰虛往往生內熱,而多伴見虛熱之象。
陽虛
1.主要脈癥神倦嗜臥,少氣懶言,形寒肢冷,心悸自汗,納差,四肢水腫,面色蒼白或萎黃,腰膝冷痛,陽痿遺精,大便溏瀉,小便清長...
話題:內科 標題:中醫內科(經絡肢體)
經絡是機體內的一種體系,由經脈和絡脈共同組成,它們相互交織,縱橫交錯,具有通行氣血,協凋陰陽,溝通表里內外的作用,是維持肢體之間、肢體與臟腑之間等機體功能活動協調統一的結構保證。肢體即四肢和外在軀體之謂,由肌肉、筋骨等組成,經絡貫穿其間,四肢的協調活動保障了人們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軀體具有支撐身體、保護內臟、抵御外邪的作用。·故經絡肢體病證以肢體疼痛、麻木、活動受限或機能活動失調、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為臨床特征,其證候必然與經絡相關,因經絡廣泛聯系于表里內外,參與其生理、病理活動,病理狀態下,經絡或因病邪侵犯,或因經絡失養,或經絡不暢而出現經絡肢體病證。
茲將其基本證候分述如下。
·邪犯經絡
1.主要脈癥肢體關節疼痛,酸楚,或腫脹,或麻木不仁,或攣急抽搐,或弛緩,痿軟,舌苔薄或黃或白或膩,脈多浮、弦.細、數。
2.證候特征本證除有經絡為邪氣所犯的肢體病變外,常伴有寒熱證候。與邪犯衛表證的區別是:本證為邪壅經絡,氣血不暢,表現為肌肉筋骨絀急痿廢的癥狀,如疼痛、腫脹、麻木、攣急、抽搐、弛緩、痿軟等癥。邪犯衛表證則為正邪交爭于肌表、表現為衛表不和的癥狀,如惡寒、發熱、有汗或無汗等癥,而無明顯麻木、腫脹,更無痿廢、抽搐等表現。
·經絡空虛
1.主要脈癥肢體麻木不仁,隱隱疼痛,綿綿不休,汗出,神疲,抽搐,肌肉萎縮,痿軟不用,面浮,舌淡或紅,苔薄或少,脈沉細數。
2.證候特征本證除有經絡空虛、筋脈失養之見癥外,又有督脈攣急與失用之見癥;與虛損勞傷證的鑒別是:本證僅限于經絡空虛之見證;虛損則為氣血津精虧耗,漸加重,甚至大肉陷下,大骨枯槁之虛勞見癥。
·血瘀阻絡
1.主要脈癥抽掣疼痛如刺,固定不移,腫脹變形,拘攣,抽搐,痿癱,舌質紫暗或有瘀斑、瘀點,脈沉細而澀。
2.證候特征本證除有氣滯血瘀之見癥外,又有血瘀阻絡、督脈拘急與失用之見癥。與一般瘀血所致積聚等病的鑒別是:本證為經絡肢體病,血瘀表現為肢體的疼痛、腫脹、麻木、攣急、抽搐、痿弱等癥狀;血瘀致積則表現為某部位的腫塊、拒按、寒熱、肌膚甲錯等癥。
·血虛筋急
1.主要脈癥起病...
話題:內科 標題:中醫內科(肝膽病癥)
【主要證候及特征】
肝位于右脅,主疏泄,性剛強,喜條達而惡抑郁;又主藏血,具貯藏和調節血液的功能;開竅于目。肝病常見的證候有肝氣郁結、肝火上炎、肝陰不足、肝血虧虛、瘀血阻絡等。膽為六腑之一,內寄相火、因其內藏精汁,又稱奇恒之腑,其氣以通降為順,有助胃腐熟水谷之功。膽病常見的證候有膽腑郁熱、膽腑氣滯、膽內結石等。膽附于肝,與肝相表里,膽管起源于肝,膽液為肝之余氣,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相通,所以膽的病變與肝密切相關,膽病可以及肝,·肝病可以及膽,可致肝膽同病,發為肝膽氣郁、肝膽濕熱等證。肝膽證候以實證多見。肝木疏土,肝隨脾升,膽隨胃降,肝木生于腎水,長于脾土,故肝膽病與脾、胃、腎等臟腑關系密切,臨床證候如肝脾不調、肝腎陰虛、膽胃郁熱等即屬之。現將肝膽主要證候分述如下。
·肝氣郁結
1.主要脈癥情志抑郁,胸脅或少腹脹悶竄痛,善太息,得噯氣則舒,或見梅核氣,或見癭瘤,婦女可見乳房脹痛,月經不調,苔薄白,脈弦。
2.證候特征本證特征有兩個方面:一是有情志不遂史和情志抑郁癥狀;二是有兩脅及肝經循行部位脹悶竄痛的氣滯證候。
·肝火上炎
1.主要脈癥急躁易怒,失眠多夢,脅肋灼痛,面紅目赤,頭暈脹痛,耳鳴如潮,便秘尿黃,或見吐血、衄血,舌紅苔黃,脈弦數。·
2.證候特征該證以急躁易怒,脅肋灼痛及火性炎上的面紅目赤等肝經實熱證候為特征。
·肝陰不足
1.主要脈癥脅肋隱痛或有灼熱感,勞累則加重,頭暈耳鳴,兩目干澀,口干咽燥,五心煩熱,舌紅少津,脈弦細數。
2.證候特征本證以脅肋隱痛,目干口干,五心煩熱等肝陰虛或兼內熱的證候為特征。
·肝血虧虛
1.主要脈癥脅肋隱痛,頭暈目眩,兩目于澀,手足麻木,婦女月經不調甚至閉經,面色不華,眼瞼唇舌色淡,脈弦細。
2.證候特征以脅肋隱痛,面色不華,眼瞼唇舌色淡等肝血虛證候為特征。本證與肝陰不足不同,肝陰不足常兼內熱,而本證則常兼氣虛。
·肝膽濕熱
1.主要脈癥脅肋脹痛灼熱,脘腹脹滿,厭食油膩,或進食油膩食物病情則加重,口苦泛惡,大便溏垢,小便短赤,或有黃疽,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
2.證候特征本證以脅痛,脘腹脹悶,厭油口苦,苔黃膩等肝膽濕熱證為特征。
·瘀血阻絡
1.主要脈癥脅肋刺痛,痛處固定而拒按,脅下積塊,面色晦暗,或頭頸胸臂...
話題:內科 標題:中醫內科(肺病癥)
【主要證候及特征】
肺為五臟之華蓋,其位高,外合皮毛,肺為嬌臟,不耐寒熱,又為清肅之臟,不容異物,故外感和內傷因素都易傷損肺臟而引起病變。肺主氣,司呼吸,故肺病多以氣機升降失常的證候為主,其常見的證候有肺氣虧虛、陰津虧耗、寒邪犯肺、邪熱乘肺、痰濁阻肺等。
茲將肺病證的基本證候及特征分述如下。
·肺氣虧虛
1.主要脈癥聲音低怯,倦怠懶言,面色少華,極易感冒,惡風形寒,或有自汗,若咳嗽則咳而無力,痰多清稀,舌淡苔白,脈虛弱。
2.證候特征本證以肺氣不足和衛氣不固的見癥為主,此外,尚有一般的氣虛見癥。
本證與陰津虧耗證的鑒別是:本證為肺氣不足和衛外功能減退,而表現為短氣、自汗、畏風、易感冒等癥;彼為肺之陰津虧耗,而表現為陰津不足和有熱象,如干咳少痰、潮熱盜汗等癥。
·肺陰虧耗
1.主要脈癥干咳少痰,或痰中帶血,聲音嘶啞,午后顴紅,潮熱盜汗,形體消瘦,舌質紅,苔少,脈細數。
2.證候特征本證以肺虛氣失宣肅、津虧不潤及陰虛生熱的見癥為臨床特征。
肺臟陰津虧耗證與燥邪犯肺證的鑒別是:本證為肺臟自病,以陰津虧虛為主癥,如干咳少痰、潮熱盜汗等;而燥邪犯肺證,以外感燥邪為主,雖亦有肺失清潤,干咳少痰,咽喉干燥,但伴有外感表證。
·寒邪犯肺
1.主要脈癥咳嗽痰稀薄,鼻塞流清涕,惡寒發熱,頭身痛楚,無汗,苔薄白,脈浮緊。
2.證候特征本證除有寒邪束肺,肺氣失宣的證候外,尚有惡寒發熱等風寒表證。
本證與寒飲內阻證的鑒別是:本證為外感寒邪,肺氣失宣,故表現為咳嗽痰稀薄,惡寒發熱等;而寒飲內阻證則為飲邪礙肺,肺失宣降,故以咳嗽氣急,痰白如沫如涎而量多等癥為主要表現,而無外感表證。
·邪熱乘肺
1.主要脈癥咳嗽,痰黃或黃白相兼,痰不甚粘稠,痰量一般不多,或有鼻塞流黃涕,或惡風身熱,咽喉疼痛,苔薄黃,脈浮數。·2.證候特征本證除有邪熱阻肺,肺失清肅的證候外,尚有惡風身熱,咽喉疼痛,苔薄黃,脈浮數。
本證與痰熱蘊肺證的鑒別是:本證兼具肺失宣肅與風熱表證;而痰熱蘊肺證則為痰濁化熱或熱邪灼津為痰,痰與熱壅塞于肺,肺失宣肅證,故以咳嗽痰多痰黃,或痰鳴或痰中帶膿血等為主要表現,一般無外感表證。
·痰濁阻肺
1.主要脈癥咳嗽痰多粘稠,色白或灰白,胸滿憋悶,氣息急促,喉中痰鳴有聲,甚至倚息不能平臥,苔白厚膩,脈弦滑或濡滑。
2.證候特征本證兼有肺失宣肅和痰濁壅盛的見癥。
本證與痰瘀阻肺證的鑒別是:本證肺氣上逆和痰濁壅盛證都極為明顯;而痰瘀阻肺證以痰瘀阻蔽胸中陽氣為主要表現,如心悸、胸悶、唇甲青紫等癥,多數情況不以咳嗽氣逆等肺氣上逆為主證。
【病機述要】
肺病證的基本病機是由于感受外邪或痰濁等導致邪氣壅阻,肺失宣肅,或勞倦久病等導致肺氣陰虧虛,肺不主氣。因肺失宣肅,故...
話題:內科 標題:中醫內科(腎病癥)
腎為先天之本,藏真陰而寓真陽,主藏精,為人體生長、發育、生殖之源,具充腦、榮發、堅骨固齒之用,有生發、溫煦、滋養五臟六腑之功,只宜固藏,不宜泄露,所以腎病的證候特征以虛證為主,故有“腎無實證”之說。腎病常見的證候有腎氣不固、腎陽虛衰、腎陰虧虛,以及在虛的基礎上形成的本虛標實證陽虛水泛、陰虛火旺等。腎與膀胱相表里,又與膀胱相通,膀胱的氣化賴腎氣之蒸騰,所以腎的病變常常影響膀胱,而導致膀胱氣化失司,引起尿量、排尿次數、排尿時間的改變。膀胱的病變有虛有實,以實為主,實證常見膀胱濕熱,以及尿路結石、血瘀、氣滯等證候;虛證常由腎虛引起。
·腎氣不固
1.主要脈癥男子遺精早泄,女子帶下清稀,尿頻或遺尿,或尿后余瀝,面色蒼白,聽力減退,腰膝酸軟,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2.證候特征本證以腎虛導致的精關不固和膀胱失約之癥為其證候特征。
本證與腎不納氣證的鑒別是:本證為腎的固攝功能減退而表現為遺尿、滑精等排尿、生殖系統的病變;腎不納氣乃腎的納氣功能減退而表現為喘促、呼多吸少等呼吸功能的異常。
·腎陽虛衰
1.主要脈癥形寒肢冷,腰膝酸冷,遺精陽痿,多尿或不禁,面色觥白,精神萎靡,疲倦無力,舌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2.證候特征本證系在腎氣虛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形寒肢冷等陽虛癥狀。
本證與腎氣不固的鑒別是:腎氣不固寒象不顯著,僅具腎氣虛所致的精關不固和膀胱失約見癥,而本證尚有形寒肢冷等陽虛癥狀。
·腎陰虧虛
1.主要脈癥形體瘦弱,腰酸膝軟,足跟疼痛,頭暈目眩,視力減退,健忘,耳鳴耳聾,咽干舌燥,入夜尤甚,男子遺精,女子經少經閉,舌紅,苔少而干,脈沉細。
2.證候特征本證以腎之陰精不足及相關部位失于滋養的證候為特征。
·陽虛水泛;
1.主要脈癥周身浮腫,下肢為甚,按之如泥,脘腹脹滿,腰酸尿少,形寒肢冷,舌淡胖,苔白,脈沉細或沉弦。
2.證候特征本證以兼具腎陽虛衰的證候和全身浮腫,下肢為甚之陰水證候為特征。
本證與腎陽虛衰證之鑒別在于本證具有明顯的全身浮腫,下肢為甚的陽虛水泛證。
·陰虛火旺
1.主要脈癥腰酸遺精,陽強易舉,口咽干痛,眩暈耳鳴,潮熱盜汗,顴紅唇赤,大便秘結,舌紅少苔,脈細數。
2.證候特征本證以兼有腎陰虧虛及潮熱盜汗,顴紅唇赤等陰虛內熱證候為特征。
本證與腎陰虧虛證的區別在于本證陰虛內熱象較為顯著。
·膀胱濕熱
1.主要脈癥尿頻、尿急、尿短赤、尿澀痛,小腹脹滿,或兼有發熱腰痛,或有尿血,或尿中有砂石,或尿濁如膏,苔黃膩,脈滑數。
2.證候特征本證以尿頻、尿急、尿短赤、尿澀痛為基本特征。部分證候則可以尿血,或尿道中有砂石,或尿濁如膏,并見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為特征。
本證與膀胱失約證的區別要點在于有虛實之異;彼則小便淋漓不禁,尿清量多,舌淡苔白,脈細弱,此則小便澀痛,尿赤量少,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病機述要】
1.腎氣不固腎主藏精,開竅于二陰。或由年老腎氣衰弱,或由年幼腎氣不充,或因久病、房勞損傷,以致腎氣虧虛,封藏固攝無權,精關不固或膀胱失約,而成遺精、早泄、遺尿等病證。
2.腎陽虛衰素體陽虛,或久病傷及腎陽,或年老腎陽漸衰,或房勞過度,斫伐腎陽,致腎...
話題:內科 標題:中醫內科(脾胃腸病癥)
脾胃同居中焦,互為表里,既密不可分,又功能各異。胃主受納和腐熱水谷,脾主運化而輸布營養精微;脾主升清,胃主降濁,一納一化,一升一降,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輸布及生化氣血之功能。大小腸為腑,以通降為順。小腸司受盛、化物和泌別清濁之職,大腸則有傳導之能,二者又皆隸屬于脾的運化升清和胃的降濁。實則陽明,虛則太陰。胃病多實,常有寒客熱積,飲食停滯之患;脾病多虛,易現氣虛、陽虛之疾。胃為陽土,喜潤惡燥,因此胃病多熱,多燥(津傷);脾為陰土,喜燥惡濕,故脾病多寒,多濕。小腸之疾多表現為脾胃病變,大腸之病則為傳導功能失常。若因飲食所傷,情志不遂,寒溫不適,渚蟲感染,藥物損傷,痰飲、瘀血內停,勞逸失度,素稟脾胃虛弱和肝、膽、腎諸病干及,可致脾胃納運失司,升降失調,大腸傳導功能失常而罹患脾胃虛弱,脾陽虛衰,胃陰不足,寒邪客胃,脾胃濕熱,胃腸積熱,食滯胃腸,濕邪困脾,肝氣犯胃,瘀血內停等諸多脾胃腸證候。
·脾胃虛弱
1.主要脈癥:食少便溏,體倦乏力,少氣懶言,脘腹脹滿,食后尤甚,面色無華,舌質淡,苔薄白,脈緩弱。
2.證候特征:本證以脾胃對水谷吸收、運化、輸布的功能障礙并兼一般氣虛證候為特征。中氣下陷與本證有別,中氣下陷是在脾胃氣虛基礎上兼有下墜感或胃下垂、脫肛等臟器組織下垂證候。
·脾陽虛衰
1.主要脈癥:脘腹隱痛或不適,喜溫喜按,腹脹腸鳴,食少,泛吐清水,大便溏薄,面色毗白,肢冷畏寒,神倦乏力,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2.證候特征;具有一般脾氣虛的表現及脘腹隱痛,喜溫喜按,肢冷畏寒等陽虛生內寒的證候特征。
·胃陰不足
1.主要脈癥:胃脘不舒或隱痛,饑不欲食,口干唇燥,干嘔呃逆,大便干燥,舌紅少苔,脈細數,
2.證候特征:具有舌紅少苔,脈細數等一般陰虛的臨床表現及饑不欲食,干嘔便干等胃納減少,胃失和降的證候特征。
·寒邪客胃
1.主要脈癥:胃脘冷痛,重則拘急作痛,遇寒加劇,得溫痛減,口淡不渴,呃逆嘔吐,舌淡,苔白滑,脈弦或遲。
2.證候特征:具備寒邪襲胃的病史和胃脘冷痛拘急,喜熱惡冷等證候特征。
·脾胃濕熱
1.主要脈癥:胸脘痞悶,脘腹脹痛,終日不解,脘中嘈雜灼熱,口粘口苦,渴不欲飲,納呆,食甜則泛酸,大便粘滯不爽,尿黃短少,舌苔白厚膩或黃厚膩,脈濡數或滑數。
2.證候特征:兼具胸脘痞悶,脘中灼熱,口粘口苦;,渴不欲飲,舌苔黃膩等脾濕胃熱的證候特征。
·胃腸積熱
1.主要脈癥:脘腹灼痛,吞酸嘈雜,渴喜冷飲,消谷善饑,或食人即吐,口干口臭,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燥,脈滑數。
2.證候特征:具有脘腹灼痛,渴飲,便干等胃腸積熱傷津,胃失和降的證候特征。
·食滯胃腸
1,主要脈癥:脘腹脹滿疼痛,拒按,得食更甚,·吐瀉后則舒,噯腐吞酸,厭食,惡心嘔吐,吐出物臭穢,泄瀉或大便不爽,瀉出物臭如敗卵,舌苔厚膩,脈滑實。
2.證候特征:具有暴飲暴食病史和脘腹脹滿疼痛,得食更甚,噯腐吞酸,厭食等食積的證候特征。
·濕邪困脾
1.主要脈癥:脘悶納呆,口中粘膩,肢體困重,口淡不渴,大便稀溏,小便不利,苔白膩,脈濡緩。
2.證候特征:具有脘悶納呆,肢體困重,苔白膩等濕邪困脾的證候特征。
·肝氣犯胃
1.主要脈癥:胃脘脹滿,攻撐作痛,脘痛連脅,胸悶噯氣,喜長嘆息,惡心嘔吐,吞酸嘈雜,憂思惱怒則痛甚,苔薄白,脈弦。
2.證候特征:具有情志所傷病史及胸脅脹痛,急...
1
上一頁
1/1
下一頁
AI中文教育資源網-國際中文教育
生活漢語
少兒/華語
商務漢語
旅游漢語
中醫漢語
詞語
作文
關于我們
地址:中國廣東省廣州市
電話:2142228422@qq.com
郵箱:2142228422@qq.com
幫助和聯系
Copyright ? 2021 AI中文教育資源網 版權所有
粵ICP備17124623-1號
幫助中心
|
資源下載
|
版權聲明
首頁
聯系電話
返回頂部
聯系電話
2142228422@qq.com
在線客服
咨詢留言
加我微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