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免/亚洲第八页/国模吧一区二区三区/欧美一级色图
資源列表
所有資源分類
展開
收起
生活漢語
分類分級話題庫
話題分類分級會話庫
話題分類分級精編庫
話題分類分級影視庫
話題分類分級詞表庫
口語詞匯等級大綱
話題分類分級句庫
少兒/華語
少兒漢語話題主題庫
少兒漢語教材語料庫
少兒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華文主題分類語料庫
少兒主題分類分級詞表庫
華語一語教學分級詞表
華文詞匯等級大綱
中小學華文教材語料庫
主題分類常用句構式庫
商務漢語
商務漢語功能項目庫
商務漢語教材文本庫
商務漢語教材生詞表
商務功能分類語料庫
功能項目分級詞表庫
商務漢語詞匯等級大綱
商務交際功能及例句庫
功能分類句子構式庫
旅游漢語
旅游/導游漢語話題庫
旅游漢語教材語料庫
旅游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導游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旅游漢語話題分類詞表庫
導游漢語話題分類詞表庫
旅游話題分類例句構式庫
中醫漢語
中醫漢語教材分類語料庫
中醫漢語教材話題詞表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詞表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詞表庫
詞語
HSK分級常用框式結構庫
常用詞語圖片釋義庫
常用詞語前后搭配庫
HSK易混淆詞語資源庫
作文
小學作文分級語料庫
中學作文分級語料庫
題材分類作文語料庫
作文關鍵詞聚類詞表庫
生活漢語
分類分級話題庫
話題分類分級會話庫
話題分類分級精編庫
話題分類分級影視庫
話題分類分級詞表庫
口語詞匯等級大綱
話題分類分級句庫
少兒/華語
少兒漢語話題主題庫
少兒漢語教材語料庫
少兒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華文主題分類語料庫
少兒主題分類分級詞表庫
華語一語教學分級詞表
華文詞匯等級大綱
中小學華文教材語料庫
主題分類常用句構式庫
商務漢語
商務漢語功能項目庫
商務漢語教材文本庫
商務漢語教材生詞表
商務功能分類語料庫
功能項目分級詞表庫
商務漢語詞匯等級大綱
商務交際功能及例句庫
功能分類句子構式庫
旅游漢語
旅游/導游漢語話題庫
旅游漢語教材語料庫
旅游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導游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旅游漢語話題分類詞表庫
導游漢語話題分類詞表庫
旅游話題分類例句構式庫
中醫漢語
中醫漢語教材分類語料庫
中醫漢語教材話題詞表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詞表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詞表庫
詞語
HSK分級常用框式結構庫
常用詞語圖片釋義庫
常用詞語前后搭配庫
HSK易混淆詞語資源庫
作文
小學作文分級語料庫
中學作文分級語料庫
題材分類作文語料庫
作文關鍵詞聚類詞表庫
咨詢熱線:
2142228422@qq.com
生活漢語
分類分級話題庫
話題分類分級會話庫
話題分類分級精編庫
話題分類分級影視庫
話題分類分級詞表庫
口語詞匯等級大綱
話題分類分級句庫
少兒/華語
少兒漢語話題主題庫
少兒漢語教材語料庫
少兒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華文主題分類語料庫
少兒主題分類分級詞表庫
華語一語教學分級詞表
華文詞匯等級大綱
中小學華文教材語料庫
主題分類常用句構式庫
商務漢語
商務漢語功能項目庫
商務漢語教材文本庫
商務漢語教材生詞表
商務功能分類語料庫
功能項目分級詞表庫
商務漢語詞匯等級大綱
商務交際功能及例句庫
功能分類句子構式庫
旅游漢語
旅游/導游漢語話題庫
旅游漢語教材語料庫
旅游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導游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旅游漢語話題分類詞表庫
導游漢語話題分類詞表庫
旅游話題分類例句構式庫
中醫漢語
中醫漢語教材分類語料庫
中醫漢語教材話題詞表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詞表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詞表庫
詞語
HSK分級常用框式結構庫
常用詞語圖片釋義庫
常用詞語前后搭配庫
HSK易混淆詞語資源庫
作文
小學作文分級語料庫
中學作文分級語料庫
題材分類作文語料庫
作文關鍵詞聚類詞表庫
關于我們
關于我們
聯系我們
2142228422@qq.com
資源列表
積分獲取
中醫漢語
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中醫漢語
-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漢語
中醫漢語教材分類語料庫
中醫漢語教材話題詞表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詞表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詞表庫
選擇條件檢索:
請選擇檢索方式
全部
話題
標題
正文
檢 索
一級話題:
全部
中藥
兒科
養生學
內科
外科
婦科
眼耳鼻喉
經脈絡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語料庫
共13條
話題:婦科 標題:中醫婦科臨產病
妊娠足月,在產程中及產后4小時內發生的與分娩有關的疾病,稱“臨產病”。
臨產常見病有氣血失調難產、交骨不開難產、胎位異常難產、胎兒異常難產、胞衣不下等病。本章著重論述氣血失調難產、胞衣不下的辨證論治。
臨產病的發病機理比較復雜,主要有先天不足,房事不節,損傷腎氣;飲食失節,勞逸過度,損傷脾氣,中氣不足;素多憂郁,情志不暢,氣滯血瘀等,影響了沖任、胞宮的功能,導致了臨產病的發生。
先天不足,或房事不節,損傷腎氣,丹田氣弱,胞宮收縮乏力,可導致氣血失調難產;母體先天的骨盆狹窄,可導致交骨不開或胎位異常難產;胎兒先天的畸形、腦積水、巨大胎兒等可導致胎兒異常難產;飲食失節,勞逸過度,損傷脾...
話題:婦科 標題:中醫婦科產后病
產婦在產褥期內發生與分娩或產褥有關的疾病,稱為“產后病”。
常見的產后病有產后血暈、產后血崩、產后腹痛、產后痙證、產后發熱、產后身痛、惡露不絕、產后小便不通、缺乳等。上述諸病多數發生在“新產后”,目前根據臨床實際,傾向將產后7天以內稱為“新產后”。
產后病的發病機理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失血過多,亡血傷津,虛陽浮散,或血虛火動,易致產后血暈、產后痙證、產后發熱、產后大便難等;二是瘀血內阻,氣機不利,血行不暢,或氣機逆亂,可致產后血暈、產后腹痛、產后發熱、產后身痛、惡露不絕等;三是外感六淫或飲食、房勞所傷等,導致產后腹痛、產后痙證、產后發熱、產后身痛、惡露不絕等。總之,產后臟腑傷動,百節空虛,腠理不實,衛表不固,攝生稍有不慎便可發生各種產后疾病。
產后疾病的診斷在運用四診的基礎上,根據新產特點,還須注意“三審”,即先審小腹痛與不痛,以辨有無惡露的停滯,次審大便通與不通,以驗津液之盛衰,三審乳汁的行與不行及飲食之多少,以察胃氣的強弱。同時,參以脈癥及產婦體質運用八綱進行綜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確的診斷。在古代醫籍中,對新產疾病頗為重視,不但論述了亡血傷津的情況下產生的“新產三病”,即《金匱要略》所云“新產婦人有三病,一者病痙,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難”,而且指出了急重癥“三沖”、“三急”的危害性。如《張氏醫通》所論的“三沖”,即沖心、沖肺、沖胃,其臨床表現:沖心者,心中煩躁,臥起不安,甚則神志不清,語言顛倒;沖肺者,氣急,喘滿,汗出,甚則咳血;沖胃者,腹滿脹痛,嘔吐,煩亂。張氏還指出:“大抵沖心者,十難救一;沖胃者,五死五生;沖肺者,十全一二。”該書又提出產后“三急”,曰:“產后諸病,惟嘔吐、盜汗、泄瀉為急,三者并見必危。”
產后病的治療應根據亡血傷津、瘀血內阻、多虛多瘀的特點,本著“勿拘于產后,亦勿忘于產后”的原則,結合病情進行辨證論治。《景岳全書》說:“產后氣血俱去,誠多虛證,然有虛者,有不虛者,有全實者,凡此三者,但當隨證隨人,辨其虛實,以常法治療,不得執有誠心,概行大補,以致助邪。”即產后多虛應以大補氣血為主,但其用藥須防滯邪、助邪之弊;產后多瘀,當以活血行瘀之法,然產后之活血化瘀,又須佐以養血,使祛邪而不傷正,化瘀而不傷血。選方用藥,必須照顧氣血。開郁勿過于耗散,消導必兼扶脾,祛寒勿過于溫燥,清熱勿過用苦寒。同時,應掌握產后用藥。三禁。,即禁大汗,以防亡陽;禁峻下,以防亡陰;禁通利小便,以防亡津液。
產婦分娩后,突然陰道大量出血者,稱為“產后血崩”。
本病基本相當于西醫學的產后出血,它與產后宮縮乏力、軟產道損傷、胎盤胎膜部分殘留、凝血功能障礙有關,若救治不及時,可引起虛脫,甚至危及產婦的生命,故為產后危急重癥之一。如系胎盤、胎膜部分殘留宮內,或軟產道損傷所引起的產后陰道大量出血時,應及時手術止血。
[病因病機]
主要機理有氣虛血失統攝;瘀血留滯,新血不得歸經;或產傷損傷脈絡。
一、氣虛
產婦素體虛弱,或因產程過長,疲勞過度,損傷元氣,氣虛沖任不固,血失統攝,則致血崩。
二、血瘀
產...
話題:婦科 標題:中醫婦科歷史發展
中醫婦科學是中醫學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是在中醫學的形成和發展中逐漸建立和充實起來的。醫學發展的歷史,離不開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歷史影響,為此,我們把中醫婦產科學的發展史分為十大歷史階段進行闡述。
一、夏商周時代(公元前2178—公元前770年)
我國遠古時代的祖先,在勞動和生活中就已經發現了一些藥物,積累了初步的醫療經驗。到了夏、商、周時代,中醫婦產科學已有了萌芽,主要有關于難產、種子和胎教理論的記載。
《史記·楚世家》和《史記·夏本記》都有關于難產的記載。約在公元前11世紀左右成書的《詩經》中載藥50余種,其中有一些重要的婦產科用藥。
《列女傳》說:“太任,王季娶以為妃……及其有身,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能以胎教子,而生文王。”提出了胎教理論的雛形。
二、春秋戰國時代(公元前770-公元前X1年)
隨著歷史的前進,醫學的發展,在這一時期出現了許多醫家,如醫和、醫緩、扁鵲等,特別是扁鵲曾專門從事過婦產科的醫療工作,當時稱為“帶下醫”。這一時期婦產科理論進展主要是難產、優生學、胚胎學的相關理論。《內經》的出現,提出了婦科相關理論。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說:“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蕃,繁殖之意)。”明確提出近親結婚有害于后代的繁殖。在胚胎學方面,《文子九守篇}有懷胎十月的記載。
戰國時代成書的我國現存的第一部醫學巨著《內經》,確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同時提出了婦女的解剖、月經生理、妊娠診斷等基本理論,還初步論述了一些婦女疾病的病理,如血崩、月事不來、帶下、不孕、腸覃、石瘕等。《內經》還記載了第一個治療血枯經閉、調經種子藥方四烏賊骨一蘆茹丸。《內經》的理論為中醫婦產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秦漢時代(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秦代,已有婦產科病案的記載。據《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太倉公淳于意首創“診籍”,其中“韓女內寒月事不下”及“王美人懷子而不乳”的病案,是婦產科早的病案。
到了漢代,婦產科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在醫事制度上設有“女醫”,藥物墮胎、聯體胎兒、手術摘除死胎等首見記載,并出現了一批婦產科專著。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中有《胎產書》,約成書于公元前2世紀,是現存早的婦產科專著。又據《漢書·藝文志》記載有《婦人嬰兒方》(公元前26年),張仲景在《傷寒論》序中自稱撰用《胎臚藥錄》,《隋志》記載有《張仲景療婦人方》1卷,可惜已都散佚。現存的只有張仲景所著《金匱要略》中的婦人三篇。與張仲景同代的醫學家華佗(公元112~公元207年),是我國著名的外科專家,他發明了麻醉藥(麻沸散)、創傷藥(神膏),并成功地進行了開腹手術,也成功地進行了摘除死胎的手術。
四、魏晉南北朝及隋代(公元220-公元618年)
這一時期,主要是脈學和病源證候學的成就,推動了婦產科的發展。晉,王叔和著成的《脈經》使診脈的理論與方法系統化、規范化了,其中在婦產科方面,提出了“居經”、“避年”之說,指出“尺中不絕,胎脈方真”及脈辨男女,描寫了產時“離經脈”。稍晚,南齊褚澄著《褚氏遺書》1卷(10篇),其中從攝生角度提出了節育及晚婚的主張。南齊徐文伯著有專書《療婦人瘕》,并曾針刺引產成功。北齊徐之才的《逐月養胎法》明確指出懷胎十月養生和調攝的注意事項。
隋代,在公元610年,巢元方等編著了《諸病源候論》,全書50卷,67門,1730個證候,書中有婦人病8卷,逐項討論了病因、病機及臨床所見,內容頗為豐富。
五、唐代(公元618-公元907年)
唐代繼隋制建立了比較完備的醫事制度,設立了“太醫署”,這是唐朝高的醫學教育機構和醫療機構,專門培養醫藥人才。自晉至唐臨床醫學日益興盛,發展特點是逐漸趨向專科化。
當時著名的醫學家孫思邈,兼長內、婦、兒各科,所著《千金要方》,成書于公元652年,全書凡30卷,有婦人方上、中、下3卷,而且將婦人胎產列于卷首。
此時,婦產科發展的重要特征是出現了我國現存理論較完備的產科專著,即昝殷著的《產寶》,成書于公元852~-856年,全書3卷41門,260余方,每門前有短論,后有附方,對后來產科發展有一定指導作用。
六、宋代(公元960—公元1279年)
宋代婦產科已發展成為獨立專科,在國家醫學教育規定設置的九科之中有產科。這一時期出現一些重要婦產科專著。楊子建著《十產論》,成書于公元1098年,“十產”包括正產、傷產、橫產、倒產、偏產等,并對各種異常胎位和助產方法作了敘述,對產科的貢獻較大。
朱端章著《衛生家寶產科備要》,成書于公元1184年,集宋以前產科的各家淪著,明標出處,并附有新生兒護理和治療。齊仲甫著《女科百問》,成書于公元1220年,全書凡2卷,將婦產科病歸納為100個問題,逐一解答,并附理法方藥。
此期,在婦產科方面成就大的是陳自明和他的著作《婦人大全良方》。陳自明于公元1237年著成該書,全書分調經、眾疾、求嗣、胎教、妊娠、坐月、產難、產后8門,《婦人大全良方》是我國著名的婦產科專著,是當時一部杰出的作品,一直風行300多年,對后世醫家也有巨大影響。此外,還有數部婦產科專著。總之,中醫婦產科學在宋代得到了迅速發展。
七、金元時代(公元1115—公元1234年;公元1271—公元136...
話題:婦科 標題:中醫婦科妊娠病
妊娠期間,發生與妊娠有關的疾病,稱妊娠病,亦稱胎前病。妊娠病不但影響孕婦的健康,還可妨礙胎兒的正常發育,甚至造成墮胎、小產,因此必須注意平時的預防和發病后的調治。
臨床常見的妊娠病有妊娠惡阻、妊娠腹痛、異位妊娠、胎漏、胎動不安、滑胎、胎死不下、胎萎不長、鬼胎、胎水腫滿、妊娠腫脹、妊娠心煩、妊娠眩暈、妊娠癇證、妊娠小便淋痛等。本事就這些疾病加以論述,妊娠病的發病原因,不外乎外感六淫、情志內傷以及勞逸過度、房事不節、跌仆閃挫等。其發病機理可概括為四個方面:其一,由于陰血下注沖任以養胎,出現陰血聚于下,陽氣浮于上,甚者氣機逆亂,陽氣偏亢的狀態,易致妊娠惡阻、妊娠心煩、妊娠眩暈、妊娠癇證等;其二,由于胎體漸長.致使氣帆升降失潤,又易形成氣滯濕郁,痰濕內停,可致妊娠心煩、妊娠腫脹、胎水腫滿等;其三,胞脈系于腎,腎主...
話題:婦科 標題:中醫婦科帶下病
帶下的量明顯增多,色、質、氣味發生異常,或伴全身、局部癥狀者,稱為“帶下病”,又稱“下白物”、“流穢物”。相當于西醫學的陰道炎、子宮頸炎、盆腔炎、婦科腫瘤等疾病引起的帶下增多。
“帶下”之名,首見于《內經》,如《素問·骨空論》說:“任脈為病……女子帶下瘕聚。”帶下一詞,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帶下泛指婦產科疾病而言,由于這些疾病都發生在帶脈之下,故稱為“帶下”。如《金匱要略心典》說:“帶下者,帶脈之下,古人列經脈為病,凡三十六種,皆謂之帶下病,非今人所謂赤白帶下也。”又如《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扁鵲名聞天下,過邯鄲,聞(趙)貴婦人,即為帶下醫。”所謂帶下醫,即女科醫生。狹義帶下又有生理、病理之別。正常女子自青春期開始,腎氣充盛,脾氣健運,任脈通調,帶脈健固,陰道內即有少量白色或無色透明無臭的粘性液體,特別是在經期前后、月經中期及妊娠期量增多,以潤澤陰戶,防御外邪,此為生理性帶下。如《沈氏女科輯要》引王孟英說:“帶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潤,本非病也。”若帶下量明顯增多,或色、質、氣味異常,即為帶下病。《女科證治約旨》說:“若外感六淫,內傷七情,醞釀成病,致帶脈縱弛,不能約束諸脈經,于是陰中有物,淋漓下降,綿綿不斷,即所謂帶下也。”在《諸病源候論》中還有五色帶下的記載,有青、赤、黃、白、黑五色名候,指出五臟俱虛損者,為五色帶俱下。臨床上以白帶、黃帶、赤白帶為常見。但也有帶下過少者,帶下與月經都有周期性,帶下過少常與月經量少、閉經的某些病癥相一致,故這里不予贅述。
帶下病以帶下增多為主要癥狀,臨床必須辨證與辨病相結合進行診治。西醫婦科疾病如陰道炎、宮頸炎、盆腔炎及腫瘤等均可見帶下量多,應明確診斷后按帶下病辨證施治,必要時應進行婦科檢查及排癌檢查,避免貽誤病情。
帶下病以濕邪為患,故其病纏綿,反復發作,不易速愈,而且常并發月經不調、閉經、不孕、癥瘕等疾病,是婦科領域中僅次于月經病的常見病,應予重視。
[病因病機]
主要病因是濕邪,如《傅青主女科》說:“夫帶下俱是濕癥。”濕有內外之別。外濕指外感之濕邪,如經期涉水淋雨,感受寒濕,或產后胞脈空虛,攝生不潔,濕毒邪氣乘虛內侵胞宮,以致任脈損傷,帶脈失約,引起帶下病。內濕的產生與臟腑氣血功能失調有密切的關系:脾虛運化失職,水濕內停,下注任帶;腎陽不足,氣化失常,水濕內停,又關門不固,精液下滑:素體陰虛,感受濕熱之邪,傷及任帶。總之,帶下病系濕邪為患,而脾腎功能失常又是發病的內在條件;病位主要在前陰、胞宮;任脈損傷,帶脈失約是帶下病的核心機理。《婦人大全良方》中指出:“人有帶脈,橫于腰間,如束帶之狀,病生于此,故名為帶。”臨床常見分型有脾陽虛、腎陽虛、陰虛挾濕、濕熱下注、濕毒蘊結五種。
一、脾陽虛
飲食不節,勞倦過度,或憂思氣結,損傷脾氣,運化失職,濕濁停聚,流注下焦,傷及任帶,任脈不固,帶脈失約,而致帶下病。
二、腎陽虛
素稟腎虛,或恣情縱欲,腎陽虛損,氣化失常,水濕內停,下注沖任,損及任帶,而致帶下病。若腎陽虛損,精關不固,精液滑脫,也致帶下病。
三、陰虛挾濕
素稟陰虛,相火偏旺,陰虛失守,下焦感受濕熱之邪,損及任帶,約固無力,而為帶下病。
四、濕熱下注
脾虛濕盛,郁久化熱,或情志不暢,肝郁化火,肝熱脾濕,濕熱互結,流注下焦,損及任帶,約固無力,而成帶下病。
五、濕毒蘊結
經期產后,胞脈空虛,忽視衛生,或房室不禁,或手術損傷,以致感染濕毒,損傷仔帶,約固無力,而成帶下病。
[辨證論治]
帶下病辨證主要根據帶下量、色、質、氣味,其次根據伴隨癥狀及舌脈辨其寒熱虛實如帶下量多色白或淡黃,質清稀,多屬脾陽虛;色白質清稀如水,有冷感者屬腎陽虛;量不甚多,色黃或赤白相兼,質稠或有臭氣為陰虛挾濕;帶下量多色黃,質粘稠,有臭氣,或如泡沫狀,或色自如豆渣狀,為濕熱下注;帶下量多,色黃綠如膿,或渾濁如米泔,質稠,惡臭難聞,屬濕毒重證。臨證時尚需結合全身癥狀及病史等綜合分析,方能作出正確的辨證。
帶下病的治療原則以健脾、升陽、除濕為主,輔以舒肝固腎;但是濕濁可以從陽化熱而成濕熱,也可以從陰化寒而成寒濕,所以要佐以清熱除濕、清熱解毒、散寒除濕等法。
一、脾陽虛型
主要證候:帶下量多,色白或淡黃,質稀薄,無臭氣,綿綿不斷,神疲倦怠,四肢不溫,納少便溏,兩足跗腫,面色觥白,舌質淡,苔白膩,脈緩弱。
證候分析:脾陽虛弱,運化失職,水濕內停,濕濁下注,損傷任帶二脈,約固無力,故帶下量多,色白或淡黃,質稀薄,無臭氣,綿綿不斷;脾虛中陽不振,則神疲倦怠,四肢不溫;脾虛運化失職,則納少便溏;濕濁內盛,則兩足跗腫;脾虛清陽不升,則面色觥白。舌淡,苔白膩,脈緩弱,為脾陽不足之征。
治療法則:健脾益氣,升陽除濕。
方藥舉例:完帶湯(《傅青主女科》)。
白術、山藥、人參、白芍、蒼術、甘草、陳皮、黑芥穗、柴胡、車前子
方中人參、山藥、甘草健脾益氣;蒼術、白術健脾燥濕;柴胡、白芍、陳皮舒肝解郁,理氣升陽;車前子人腎泄降,利水除濕;黑芥穗入血分祛風勝濕。全方寓補于散之中,寄消于升之內,...
話題:婦科 標題:中醫婦科月經病
凡月經的周期、經期和經量發生異常,以及伴隨月經周期出現明顯不適癥狀的疾病,稱為月經病,是婦科臨床的多發病。
常見的月經病有月經先期、月經后期、月經先后無定期、月經過多、月經過少、經期延長、經間期出血、崩漏、閉經、痛經、經行發熱、經行頭痛、經行吐衄、經行泄瀉、經行乳房脹痛、經行情志異常、經斷前后諸證、經斷復來等。
月經病發生的主要機理是臟腑功能失調,氣血不和,導致沖任二脈的損傷。其病因除外感邪氣、內傷七情、房勞多產、飲食不節之外,尚須注意身體素質對月經病發生的影響。
月經病的辨證著重月經的期、量、色、質及伴隨月經周期出現的癥狀,同時結合全身證候,運用四診八綱進行綜合分析。
月經病的治療原則重在治本以調經。論治過程中,首辨他病、經病的不同。如因他病致經不調者,當治他病,病去則經自調;若因經不調而生他病者,當予調經,經調則他病自愈。次辨標本緩急的不同,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如痛經劇烈,應以止痛為主,若經崩暴下,當以止血為先,緩則審證求因治其本,使經病得到徹底治療。再辨月經周期各階段的不同。經期血室正開,大寒大熱之劑用時宜慎;經前血海充盛,勿濫補,宜予疏導;經后血海...
話題:婦科 標題:中醫婦科雜病
凡不屬經、帶、胎、產和前陰疾病范疇,而又與女性解剖、生理特點有密切關系的疾病,稱為“婦科雜病”。
常見的婦科雜病有不孕癥、子宮脫垂、婦人腹痛、證瘕等。
婦科雜病,臨床證候不同,病因病機各異。就病因而論,總結有三:其一,起居不慎,感受外邪;其二,臟陰虧少,情志不調;其三,稟賦不足,氣血虛弱。這些病因作用于機體,導致臟腑、經絡、氣血功能失調,便產生各種疾病。
婦科雜病病情多變,治療必須以臟腑、.經絡、氣血為核心,辨證施治。一般來說,不孕癥宜溫養腎氣,調理氣血為主;子宮脫垂宜補氣升提為主,挾濕熱者又宜清熱滲濕;婦人腹痛宜通調氣血為主,必須按寒、熱、虛、實用藥;瘕瘕宜理氣散結,破血消瘀,然必察正氣盛衰,酌用攻補。總之,對婦科雜病的治療,只要從整體觀念出發,施以辨證的治療,可以收到滿意療效。
女子婚后夫婦同居2年以上,配偶生殖功能正常,未避孕而未受孕者,或曾孕育過,未避孕又2年以上未再受孕者,稱為“不孕癥”,前者稱為“原發性不孕癥”,后者稱為“繼發性不孕癥”。古稱前者為“全不產”,后者為“斷緒”。
西醫學認為女性原因引起的不孕癥,主要與排卵功能障礙、盆腔炎癥、盆腔腫瘤和生殖器官畸形等疾病有關。中醫學對女性先天生理缺陷和畸形的不孕總結了五種不宜——“五不女”,即螺(又作騾)、紋、鼓、角、脈五種,其中除脈之外,均非藥物治療所能奏效的,故不屬本節論述范疇。
[病因病機]
男女奴方在腎氣盛,天癸至,任通沖盛的條件下,女子月事以時下,男子精氣溢瀉,兩性相合,便可媾成胎孕,可見不孕主要與腎氣不足,沖任氣血失調有關。臨床常見有腎虛、肝郁、痰濕、血瘀等類型。
一、腎虛
先天稟賦不足,或房事不節,損傷腎氣,沖任虛衰,胞脈失于溫煦,不能攝精成孕;或傷腎中真陽,命門火衰,不能化氣行水,寒濕滯于沖任,濕壅胞脈,不能攝精成孕;或經期攝生不慎,涉水感寒,寒邪傷腎,損及沖任,寒客胞中,不能攝精成孕;或房事不節,耗傷精血,腎陰虧損,以致沖任血少,不能凝精成孕,甚則陰血不足,陰虛內熱,熱伏沖任,熱擾血海,以致不能凝精成孕。
二、肝郁
情志不暢,肝氣郁結,疏泄失常,血氣不和,沖任不能相資,以致不能攝精成孕。
三、痰濕
素體肥胖,或恣食膏粱厚味,痰濕內盛,阻塞氣機,沖任失司,軀脂滿溢,閉塞胞宮,或脾失健運,飲食不節,痰濕內生,濕濁流注下焦,滯于沖任,濕壅胞脈,都可導致不能攝精成孕。
四、血瘀
經期、產后余血未凈之際,涉水感寒,或不禁房事,邪與血結,瘀阻胞脈,以致不能攝精成孕。
[辨證論治]
不孕癥的辨證,主要依據月經的變化、帶下病的輕重程度,其次依據全身癥狀及舌脈,進行綜合分析,明確臟腑、氣血、寒熱、虛實,以指導治療。治療重點是溫養腎氣,調理氣血,使經調病除,則胎孕可成。此外,還須情志舒暢,房事有節,擇綱組的候而合陰陽,以利于成孕。
一、腎虛型
(一)腎氣虛證
主要證候:婚久不孕,月經不調,經量或多或少,頭暈耳鳴,腰酸腿軟,精神疲倦,小便清長,舌淡,苔薄,脈沉細,兩尺尤甚。
證候分析:腎氣不足,沖任虛衰,不能攝精成孕,而致不孕;沖任失調,血海失司.故月經不調,量時多時少;腰為腎府,腎主骨生髓,腎虛則腰酸腿軟;髓海不足,則頭暈耳鳴,精神疲倦;氣化失常,則小便清長。舌淡,苔薄,脈沉細,為腎氣不足之征。
治療法則:補腎益氣,填精益髓。
方藥舉例:毓麟珠(《景岳全書》)。
人參、白術、茯苓、芍藥(酒炒)、川芎、炙甘草、當歸、熟地、菟絲子(制)、鹿角霜、杜仲(酒炒)、川椒
共為末,煉蜜為丸。
方中菟絲子、鹿角霜、杜仲補腎強腰膝而益精髓,四君子以補氣,配四物以養血,佐川椒溫督脈以扶陽。全方既養先天腎氣以生髓,又補后天脾氣以化血,并佐以調和血脈之品,使精充血足,沖任得養,胎孕乃成。
(二)腎陽虛證
主要證候:婚久不孕,月經后期,量少色淡,甚則閉經,平時白帶量多,腰痛如折,腹冷肢寒,性欲淡漠,小便頻數或失禁,面色晦黯,舌淡,苔白滑,脈沉細而遲或沉遲無力。
證候分析:腎陽不足,命門火衰,沖任失于溫煦,不能攝精成孕,故致不孕;陽虛氣弱,不能生血行血,沖任空虛,血海不按時滿,故使月經后期,量少色淡,甚則閉經;腎陽虛,氣化失常,水濕內停,傷及任帶,故帶下量多;腎陽不足,命門火衰,胞脈失煦,故腰痛如折,腹冷肢寒,性欲淡漠;腎陽不足,氣化失常,關門不固,故小便頻數或不禁。面色晦黯,舌淡,苔白滑,脈沉細而遲或沉遲無力,為腎陽不足之征。
治療法則:溫腎助陽,化濕固精。
方藥舉例:溫胞飲(《傅青主女科》)。
巴戟天、補骨脂、菟絲子、肉桂、附子、杜仲、白術、山藥、芡實、人參
方中巴戟天、補骨脂、菟絲子補腎助陽而益精氣;杜仲補腎而止腰痛;肉桂、附子溫腎助陽以化陰;人參、白術健脾益氣而除濕;山藥、芡實補腎澀精而止帶。全方共奏溫腎助陽,填精助孕之效。
若寒客胞中致宮寒不孕者,癥見月經后期,小腹冷痛,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脈沉緊,治宜溫經散寒,方用艾附暖宮丸(《沈氏尊生書》)。
艾葉、香附、當歸、續斷、吳茱萸、川芎、白芍、黃芪、生地黃、肉桂
方中肉桂、吳茱萸、艾葉溫經散寒而暖宮;香附理氣行血,祛胞中之瘀滯;地、芍、歸、芎養血和血以調經;黃芪、續斷補氣固腎而養沖任。全方可收溫經散寒,暖宮調經之功,經調則胎孕可成。,
(三)腎陰虛證
主要證候:婚久不孕,月經錯后,量少色淡,頭暈耳鳴,腰酸腿軟,眼花心悸,皮膚不潤,面色萎黃,舌淡,苔少,...
話題:婦科 標題:中醫婦科治療原則
婦科疾病的治療,也和其他臨床各科一樣,著重在調整全身功能,臨證時必須運用四診八綱認真地進行辨證分析,分清臟、腑、氣、血、寒、熱、虛、實,然后確定治療原則。婦女以血為主,血賴氣行,臟腑是氣血生化之源。由于婦女生理上數傷于血,以致氣分偏盛,性情易于波動,常影響于肝;飲食失調,憂思勞倦,易傷脾胃;素稟不足,早婚多產,房事不節,常損傷腎氣。因此,臟腑功能失常,氣血失調,導致沖任損傷,產生的經、帶、胎、產、雜諸病,常用補腎滋腎、疏肝養肝、健脾和胃、調理氣血諸法來調補沖任,這是婦科疾病治療的基本原則。同時,女性生殖道與外界相通,容易直接感受外邪,因此在婦科疾病治療中除內治法外,還可以配合外治法,以使藥物直達病所,提高療效。
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氣,是人體生長、發育和生殖的根本。婦女發育到一定時期,腎氣旺盛,天癸成熟,沖任通盛,才有月經和孕育的可能:若腎氣不足,沖任虧損,就會發生經、帶、胎、產、雜諸方面的疾病。所以補腎滋腎是治療婦科病的一個重要原則。同樣是早婚多產、房事不節,但由于體質的不同,有的損傷了腎氣,有的損傷了腎陽,有的則損傷了腎陰,因此在運用補腎方法時,又有平補、溫補、滋補之分。
一、補腎益氣
腎氣虛,沖任不固,導致月經先期、月經先后無定期、崩漏、胎動不安、子宮脫垂、不孕等疾病。治療宜平補腎氣為主,常用的代表方劑如大補元煎、固陰煎之類。
二、滋腎益陰
腎陰虛,沖任血少,或熱伏沖任,導致月經先期、崩漏、閉經、不孕等疾病。治療宜滋腎益陰為主,常用的代表方劑如左歸丸、六味地黃丸、補腎地黃丸之類。
三、溫腎助陽
腎陽虛,沖任失于溫煦,導致經、帶、胎、產、雜諸病。治療宜溫腎助陽為主,常用的代表方劑如金匱腎氣丸、右歸丸之類。
四、溫陽行水
腎陽虛的進一步發展,常致氣化失常,水濕內停,水濕下注沖任或泛溢肌膚,導致帶下病、妊娠腫脹等疾病。治療宜溫腎助陽,化氣行水為主,常用的代表方劑如真武湯、五苓散之類。
五、滋腎養肝
肝腎同司下焦,肝藏血,腎藏精,精血相生,肝腎同源。肝腎又為沖任之本,所以肝腎不足產生的病變可影響沖任;沖任損傷,也可涉及肝腎。一般常見的崩漏、經閉、胎動不安、滑胎、不孕等大都由肝腎不足所致。因此,肝腎不足,沖任損傷所引起的婦科疾病,應以滋腎養肝為主,常用的代表方劑如左歸丸、杞菊地黃丸之類,并應根據具體病情佐以血肉有情之晶。滋腎養肝即是益沖任之源,源盛則流自暢,其病自愈。
六、溫腎健脾
脾主濕,腎主水,水濕同根,根于命火的虛衰。脾腎陽虛,水濕內停或日久化為痰濁,可導致經行泄瀉、妊娠腫脹、帶下病、月經后期、閉經、不孕等病。治療宜溫腎健脾為主,常用的代表方劑如四神丸合健固湯、溫胞飲之類,同時根據水濕、痰濁的不同情況兼用燥濕、利水、化痰之晶。:
總之,補腎滋腎法在婦科疾病治療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必須熟練運用,特別是青春期的女子,腎氣未充,補腎滋腎就更為重要。
肝藏血,主疏泄,性喜條達。又肝司血海,沖為血海。婦女若肝氣平和,則經脈流暢,血海寧靜,經、孕、產、乳正常。但由于婦女數傷于血,氣分偏盛,情緒易于激動,每致肝失條達,疏泄無度,沖任不調,發生經、帶、胎、產、雜諸病,治療應以疏肝養肝為主。因此,疏肝養肝成為治療婦科疾病的又一個重要原則。
一、疏肝解郁
由于抑郁忿怒,使肝氣郁結,沖任失暢,導致月經后期、痛經、閉經、不孕等婦科疾病。治療宜疏肝解郁為主,常用的代表方劑如加味烏藥湯、八物湯之類。
二、疏肝瀉火
若肝郁化火,熱傷沖任,或氣火上逆,導致月經先期、崩漏、行經吐衄等疾病。治療宜疏肝瀉火為主,常用的代表方劑如丹梔逍遙散、清肝止淋湯之類。
三、瀉肝除濕
若肝郁化熱,肝氣犯脾,脾虛濕盛,濕熱互結,下注沖任,導致帶下、陰癢等疾病。治療宜瀉肝清熱除濕為主,常用的代表方劑如龍膽瀉肝湯之類。
四、疏肝理脾
若肝氣犯脾,肝脾不和,沖任失司,導致月經不調、不孕等疾病。治療宜疏肝理脾,常用的代表方劑如逍遙散、開郁種玉湯之類。
五、調肝補腎
若肝郁兼腎虛,沖任失調,導致月經不調、痛經、不孕等疾病。治療宜調肝補腎,常用的代表方劑如調肝湯、定經湯之類。
六、養血柔肝
婦女由于經、孕、產、乳數傷于血,肝血不足,沖任血虛,進一步導致月經后期、月經過少、閉經、胎動不安、不孕等疾病。治療宜養血柔肝,常用的代表方劑如四物湯、滋血湯、養精種玉湯之類。
七、平肝潛陽
若肝經血虛日重,肝陰不足,或肝血本虛,孕血養胎,肝血愈虛,肝陰不足,均使肝陽偏亢,導致妊娠眩暈、產后痙證等。治療宜平肝潛陽,常用的代表方劑如一貫煎、三甲復脈湯之類。
八、鎮肝熄風
若陰虛火旺,肝風內動者,可致妊娠癇證,宜鎮肝熄風,代表方劑如羚角鉤藤湯之類。中年婦女由于胎產、哺乳數傷于血,常致肝失所養,導致經、帶、胎、產諸病,因此治療常以調肝為主,但肝腎同源,故也常兼予補腎。
肝藏血,主疏泄,性喜條達。又肝司血海,沖為血海。婦女若肝氣平和,則經脈流暢,血海寧靜,經、孕、產、乳正常。但由于婦女數傷于血,氣分偏盛,情緒易于激動,每致肝失條達,疏泄無度,沖任不調,發生經、帶、胎、產、雜諸病,治療應以疏肝養肝為主。因此,疏肝養肝成為治療婦科疾病的又一個重要原則。
一、疏肝解郁
由于抑郁忿怒,使肝氣郁結,沖任失暢,導致月經后期、痛經、閉經、不孕等婦科疾病。治療宜疏肝解郁為主,常用的代表方劑如加味烏藥湯、八物湯之類。
二、疏肝瀉火
若肝郁化火,熱傷沖任,或氣火上逆,導致月經先期、崩漏、行經吐衄等疾病。治療宜疏肝瀉火為主,常用的代表方劑如丹梔逍遙散、清肝止淋湯之類。
三、瀉肝除濕
若肝郁化熱,肝氣犯脾,脾虛濕盛,濕熱互結,下注沖任,導致帶下、陰癢等疾病。治療宜瀉肝清熱除濕為主,常用的代表方劑如龍膽瀉肝湯之類。
四、疏肝理脾
若肝氣犯脾,肝脾不和,沖任失司,導致月經不調、不孕等疾病。治療宜疏肝理脾,常用的代表方劑如逍遙散、開郁種玉湯之類。
五、調肝補腎
若肝郁兼腎虛,沖任失調,導致月經不調、痛經、不孕等疾病。治療宜調肝補腎,常用的代表方劑如調肝湯、定經湯之類。
六、養血柔肝
婦女由于經、孕、產、乳數傷于血,肝血不足,沖任血虛,進一步導致月經后期、月經過少、閉經、胎動不安、不孕等疾病。治療宜養血柔肝,常用的...
話題:婦科 標題:中醫婦科生殖臟器
一、陰戶
陰戶,又名四邊。《校注婦人良方》提出:“登廁風人陰戶,便成痼疾。”陰戶系指女性陰蒂、大小陰唇、陰唇系帶及陰道前庭的部位。
二、玉門
玉門,又名龍門、胞門。根據《脈經》、《諸病源候論》:“已產屬胞門,未產屬龍門,未嫁女屬玉門。”說明玉門的部位相當于外生殖器的陰道口及處女膜的部位。現在認為這個部位可以判斷已婚未婚、已產未產,看來古今認識是一致的。
陰戶、玉門的功能是生育胎兒,排出月經、帶下、惡露的關口,也是“合陰陽”的出入口,又是防止外邪侵入的關口。
陰道、子門是女性內生殖器官的一部分。“陰道”一詞早見于《諸病源候論》,“子門”一詞早見于《內經》。陰道和子門是中醫學的解剖術語。
一、陰道
陰道,又稱子腸。“陰道”一詞早就是中醫學中的固有解剖名稱,且解剖位置與西醫學一致。
陰道的功能:陰道是娩出胎兒,排出月經、帶下、惡露的通道,是合陰陽,禁閉子精,防御外邪的處所。
二、子門
子門,又名子戶。子...
話題:婦科 標題:中醫婦科生理特點
人體以臟腑、經絡為本,以氣血為用。臟腑、經絡、氣血的活動,男女基本相同。但是女性在臟器上有胞宮,在生理上有月經、胎孕、產育和哺乳等,這些與男性的不同點便構成了女性的生理特點。
女性的經、孕、產、乳等特殊功能,主要是臟腑、經絡、氣血乃至天癸的化生功能作用于胞宮的表現。研究婦女的生理特點,找出其活動規律,必須了解臟腑、經絡、氣血、天癸與胞宮的內在聯系及其在女性生理中的特殊作用。按照中醫學的理論,胞宮是行經和孕育胎兒的器官;天癸是腎中產生的一種能促進人體生長、發育和生殖的物質;氣血是行經、養胎、哺乳的物質基礎;臟腑是氣血生化之源;經絡是聯絡臟腑、運行氣血的通路。因此,研究婦女的生理特點,必須以臟腑、經絡為基礎,深入了解臟腑、經絡、氣血、天癸與胞宮的整體關系,尤其要著重了解腎、肝、脾胃和沖、任二脈在婦女生理上的作用。這樣才能系統闡述中醫婦科學的月經、帶下、胎孕、產育和哺乳等理論。
胞宮是體現婦女生理特點的重要器官,它與臟腑有密切的經絡聯系和功能聯系。沖、任、督、帶四脈屬“奇經”,胞宮為“奇恒之府”,沖、任、督三脈下起胞宮,上與帶脈交會,沖、任、督、帶又上連十二經脈,因此胞宮的生理功能主要與沖、任、督、帶四脈的功能有關,從而使沖、任、督、帶四脈在婦女生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奇經”不同于十二正經,別道奇行,無表里配屬,不與五臟六腑直接聯通。從中醫學經典理論中可以總結出沖、任、督、帶四脈有四個共同特點。
第一,從形態上看,沖、任、督、帶四脈屬經絡范疇,而有經絡形象。即經有路徑之意,是縱橫的干線;絡有網絡之意,是經的分支,如羅網維絡,無處不至。
第二,從功能上看,沖、任、督、帶四脈有湖澤、海洋一樣的功能。如《難經》說:“其奇經八脈者……比于圣人圖設溝渠,溝渠滿溢,流于深湖,故圣人不能拘通也。”《奇經八脈考》更明確地說:“蓋正經猶夫溝渠,奇經猶夫湖澤,正經之脈隆盛,則溢于奇經。”即十二經脈中氣血旺盛流溢于奇經,使奇經蓄存著充盈的氣血。
第三,沖、任、督、帶四脈是相互聯通的。《素問·痿論》記載:“沖脈者,經脈之海也……皆屬于帶脈,而絡于督脈。”說明沖、帶、督三脈相通。《靈樞·五音五味》記載:“沖脈、任脈皆起于胞中……會于咽喉,別而絡唇口。”說明沖、任二脈相通。《素問·骨空論》瀲:“督脈者……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人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說明督、任脈相通。綜前所述,沖、任、督、帶四脈都是相通的,這對調節全身氣血,滲灌溪谷,濡潤肌膚,協調胞宮生理功能都有重要意義。
第四,流蓄于沖、任、督、帶四脈的氣血不再逆流于十二正經。《難經》說:“人脈隆盛,人于八脈而不環周,故十二經不能拘之。”徐靈胎說:“不環周,言不復歸于十二經也。”都明確闡述了奇經氣血不再逆流于十二正經的理論觀點,這猶如湖海之水不能逆流于江河、溝渠一樣。
為了進一步闡述沖、任、督、帶四脈在婦科理論中的地位,下面將從胞宮與各脈、臟腑的經絡聯系及功能聯系兩個方面具體說明。
(一)沖脈與胞宮
1.沖脈與胞宮的經絡聯系《靈樞·五音五味》說沖脈“起于胞中”,這就明確了沖脈與胞宮的經絡聯系。沖脈循行,有上行、下行支,有體內、體表支,其體表循行支出于氣街(氣沖穴)。
沖脈為奇經,它的功能是以臟腑為基礎的。《靈樞·逆順肥瘦》記載:。夫沖脈者,五臟六腑之海也……其上者,出于頏顙,滲諸陽……其下者,注少陰之大絡,出于氣街……其下者,并于少陰之經,滲三陰……滲諸絡而溫肌肉。”說明沖任上行支與諸陽經相通,使沖脈之血得以溫化;又一支與足陽明胃經相通,故沖脈得到胃氣的濡養;其下行支與腎脈相并而行,使腎中真陰滋于其中;又其“滲三陰”,自然與肝脾經脈相通,故取肝脾之血以為用。
另外,沖脈與足陽明胃經關系十分密切。胃為多氣多血之腑,《靈樞·經脈》說:胃經“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人氣街中”,《素問·骨空論》說:“沖脈者,起(出)于氣街”,還有《難經譯釋》原文說:“沖脈者,起(出)于氣沖,并足陽明之經,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也”,都明確指出沖脈與陽明經會于氣街,并且關系密切,故有“沖脈隸于陽明”之說。
2.沖脈與胞宮的功能聯系沖脈“滲諸陽”、“滲三陰”,與十二經相通,為十二經氣血匯聚之所,是全身氣血運行的要沖,而有“十二經之海”、“血海”之稱。因此,沖脈之精血充盛,才能使胞宮有行經、胎孕的生理功能。
(二)任脈與胞宮
1.任脈與胞宮的經絡聯系任脈亦“起于胞中”,確定了任脈與胞宮的經絡聯系。任脈循行,下出會陰,向前沿腹正中線上行,至咽喉,上行環唇,分行至目眶下。
同樣,任脈的功能也是以臟腑為基礎的。《靈樞·經脈》說:“足陽明之脈……挾口環唇,下交承漿。”說明任脈與胃脈交會于承漿,任脈得胃氣濡養。肝足厥陰之脈,。循股陰人毛中,過陰器,抵少腹”,與任脈交會于“曲骨。;脾足太陰之脈,“上膝股內前廉,人腹”,與任脈交會于“中極”;腎足少陰之脈。上膝股內后廉,貫脊屬腎絡膀胱”,與任脈交會于“關元。故任脈與肝、脾、腎三經分別交會于。曲骨”、“中極”、“關元”,取三經之精血以為養。
2.任脈與胞宮的功能聯系任脈,主一身之陰,凡精、血、津、液等陰精都由任脈總司,故稱“陰脈之海”。.王冰說:“謂任脈者,女子得之以妊養也”,故任脈又為人體妊養之本而主胞胎。任脈之氣通,才能使胞宮有行經、胎孕等生理功能。
(三)督脈與胞宮
1、督脈與胞宮的經絡聯系唐·王冰在(黃帝內經)注解里說:“督脈,亦奇經也。然任脈、沖脈、督脈者,一源三歧也……亦猶任脈、沖脈起于胞中也。”此說被后世醫家所公認,如李時珍《奇經八脈考》說:“督乃陽脈之海,其脈起于腎下胞中”,因此督脈也起于胞中。督脈循行,下出會陰,沿脊柱上行,至項風府穴處絡腦,并由項沿頭正中線向上、向前、向下至上唇系帶齦交穴處。
督脈的功能也是以臟腑為基礎的。《靈樞·經脈》說督脈與肝脈“會于巔”,得肝氣以為用,肝藏血而寄相火,體陰而用陽;《素問·骨空論》記載督脈。合少陰上股內后廉,貫脊屬腎”,與腎相通,而得腎中命火溫養;又其脈。上貫心人喉”,與心相通,而得君火之助。且督脈。起于目內眥”,與足太陽相通,行身之背而主一身之陽·,又得相火、命火、君火之助,故稱“陽脈之海”。
2.督脈與胞宮的功能聯系任督二脈互相貫通,即二脈同出于“會陰”,任行身前而主陰,督行身后而主陽,二脈于齦交穴交會,循環往復,維持著人體陰陽脈氣的平衡,從而使胞宮的功能正常。同時{素問·骨空論》稱督脈生病。其女子不孕”,可見督脈與任脈共同主司女子的孕育功能。
(四)帶脈與胞宮
1.帶脈與胞宮的經絡聯系《難經》說:“帶脈者,起于季脅,回身一周”,說明帶脈橫行于腰部,總束諸經。《素問·痿論》說:“沖脈者……皆屬于帶脈,而絡于督脈”。王冰說:“任脈自胞上過帶脈貫臍而上”。可見橫行之帶脈與縱行之沖、任、督三脈交會,并通過沖、任、督三脈間接地下系胞宮。
帶脈的功能也是以臟腑為基礎的。《針灸甲乙經》說:“維道……足少陽、帶脈之會”;《素問·痿論》說:“足陽明為之長,皆屬于帶脈”;前述足太陽與督脈相通、督帶相通,則足;太陽借督脈通于帶脈;《靈樞·經別》說:“足少陰之正……當十...
話題:婦科 標題:中醫婦科病因
導致婦女疾病的因素有淫邪因素、情志因素、生活因素和體質因素。淫邪因素之中以寒、熱、濕為多發;情志因素方面以怒、思、恐為常見;生活因素主要指早婚多產、房事不節、飲食失調、勞逸過度、跌撲損傷等;體質因素(包括先天因素)是指人的體質強弱而言,即臟腑、經絡、氣血活動的盛衰。淫邪因素、情志因素和生活因素都是致病的條件,它們作用于機體后能否發病,以及發病后的表現形式、程度與轉歸如何,是由體質因素決定的,而婦科病證則常是由臟腑、氣血、沖任督帶四脈和胞宮功能盛衰來決定的。《素問·評熱病論》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說明了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體質)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現將婦科的致病因素和致病特點分述于下。
淫邪因素是風、寒、暑、濕、燥、火六種病邪的總稱。其常為“六氣”,其失常如太過、不及或非時而至為六淫,成為致病因素。六淫皆能導致婦產科疾病,但因婦女以血為本,寒、熱、濕邪更易與血相搏而導致婦產科諸證,故予重點討論。而機體內在的寒、熱、濕邪系臟腑功能失常所致。
1.寒寒為陰邪,收引凝澀,易傷陽氣,影響氣血運行。寒邪就部位而言有外寒、內寒之分,就性質而論有實寒、虛寒之別,這四者常是交互存在的,但應以虛、實為綱。寒邪傷人的具體病因歸納如下:若感受寒邪,冒雨涉水,或過食生冷,則血為寒凝,血行不暢,胞脈阻滯,可出現月經后期、痛經、癥瘕等。若機體陽氣不足,寒自內生,臟腑功能失常,影響沖任、胞宮功能,可出現痛經、帶下病、妊娠腹痛、宮寒不孕等。
2.熱熱為陽邪,耗氣傷津,每易動血,迫血妄行。熱邪同樣有外熱、內熱、虛熱、實熱之分,這里仍以虛、實為綱將熱邪病因歸納如下:感受熱邪、五志過極化火、過服辛辣助陽之晶,都可導致陽熱內盛;或素體陰分不足,陽氣偏盛,以致陰虛而生內熱。至于熱毒則屬實熱范疇,即所謂“熱之極為毒”,是實熱中的重證。無論實熱、虛熱都可損傷沖任經脈,迫血妄行,出現月經先期、崩漏、經行吐衄、胎漏、胎動不安、惡露不絕、產后發熱等。
3.濕濕為陰邪,重濁膩滯,易阻塞氣機。濕邪依其傷害人體部位的不同,有外濕和內濕之別。若感受水濕,冒雨涉水,或久居陰濕之地,以致濕邪內侵,是外濕。若脾陽素虛,運化失職,濕濁內盛,或腎陽不足,氣化失常,水氣內停,都可導致水濕停聚,是內濕。濕為有形之陰邪,因此濕邪傷人自無虛、實可分,但卻能隨人體的陰陽盛衰以及濕濁停留之久暫而發生從化的轉變,或從陽化為濕熱,或從陰化為寒濕。關于濕毒,一是濕氣蘊結所致,一是從陰部感染而來。總之,濕邪重濁趨下,下注沖任,帶脈失約,可致帶下病、陰癢、不孕癥等;若在孕期,受胎氣影響可致妊娠嘔吐、妊娠水腫等。
情志因素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的變化。婦女受到過度的精神刺激,情志發生變化,主要引起氣分病變,繼而引起血分病變,使氣血不和,以致機體陰陽失調、臟...
話題:婦科 標題:中醫婦科病機
婦科疾病的病理機轉,可以概括三個大方面:臟腑功能失常影響沖任為病;氣血失調影響沖任為病;直接損傷胞宮影響沖任為病。
婦科病機與內科、外科等其他各科病機的不同點,就在于婦科病機必須是損傷沖任(督帶)的。在生理上胞宮是通過沖任(督帶)和整個經脈聯系在一起的,在病理上臟腑功能失常、氣血失調等只有損傷了沖任(督帶)的功能時,才能導致胞宮發生經、帶、胎、產、雜諸病。歷代醫家多是以此立論的。《諸病源候論》論婦人病,凡月水不調候五論、帶下候九論、漏下候七論、崩中候五論,全部以損傷沖任立論;《校注婦人良方》稱:“婦人病有三十六種,皆由沖任勞損而致,蓋沖任之脈為十二經之會海。”《醫學源流論》說:“凡治婦人,必先明沖任之脈……沖任脈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為經脈之海,此皆血之所從生,而胎之所由系,明于沖任之故,則本源洞悉,而候所生之病,則千條萬緒,以可知其所從起。”李時珍更明確地說:“醫不知此,罔控病機。”說明必須突出“沖任損傷”在婦科病機中的核心地位。本節僅就主要病理機制予以敘述。
1.腎,腎藏精,主生殖,胞絡系于腎。若腎氣不足,則沖任不固,系胞無力,可致子宮脫垂;沖任不固,胎失所系,可致胎動不安;沖任不固,封藏失職,可致崩漏;沖任不固,血海失司,蓄溢失常,可致月經先后無定期;沖任不固,不能攝精成孕,可致不孕等病。若腎陰虧損,則精虧血少,沖任血虛,血海不按時滿,可致月經后期、月經過少、閉經;沖任血虛,胞脈失養,可致經斷前后諸證;沖任血虛,不能凝精成孕,可致不孕。若腎陰虧損,陰虛內熱,熱伏沖任,迫血妄行,則致月經先期、崩漏等。若腎陽不足,沖任失于溫煦,胞脈虛寒,可致妊娠腹痛、胎動不安、不孕等;經期血氣下注沖任,命火愈衰,可致經行泄瀉;氣化失常,濕濁下注沖任,帶脈失約,可致帶下病;孕期沖任養胎,胎阻氣機,濕濁泛溢肌膚,可致妊娠腫脹等病。
2.肝肝藏血,主琉泄,性喜條達。若情志不暢,肝氣郁結,則血為氣滯,沖任失暢,血海蓄溢失常,可引起月經先后無定期;沖任失暢,胞脈阻滯,可引起痛經、閉經等。若肝郁化火,熱傷沖任,迫血妄行,可引起帶下病、陰癢等。若肝氣犯胃,孕期沖脈氣盛,挾胃氣上逆,可引起妊娠嘔吐。若肝血不足,孕后血聚沖任養胎,肝血愈虛,肝陽偏亢,可引起妊娠眩暈,甚則肝風內動,發為妊娠癇證。
3.脾脾主運化,司中氣,與胃同為氣血生化之源。若脾氣不足,則沖任不固,血失統攝,可致月經先期、月經過多、崩漏等;沖任不固,胎失所載,可致胎動不安、胎漏、墮胎、小產等;沖任不固,系胞無力,可致子宮脫垂。若脾虛血少,化源不足,沖任血虛,血海不按時滿,可致月經后期、月經過少、閉經等;沖任血虛,胎失所養,可致胎動不安、墮胎、小產等。若脾陽不振,濕濁...
話題:婦科 標題:中醫婦科診斷方法
婦科疾病的四診要點,在對全身癥狀了解的同時,著重闡述經、帶、胎、產方面的診察方法。在臨床上必須四診合參,不可偏廢。
根據婦科的特點,望診時除觀察患者的神志、形態、面色、唇色、舌質、舌苔外,應注意觀察月經、帶下和惡露的量、色、質的變化。
1.望月經經量過多,多屬血熱或氣虛;經量過少,多屬血虛、腎虛或寒凝血滯;經量時多時少,多屬氣郁、腎虛。經色紫紅或鮮紅,多屬血熱;經色淡紅,多屬氣虛、血虛;經色紫黯,多屬瘀滯。經質稠粘,多屆瘀、熱;經質稀薄,多屬虛、寒;夾紫黯血塊者,多屬血瘀。
2.望帶下帶下量多,是屬病態,或因濕熱較重,或由脾虛、腎虛,臨證必當詳辨。帶下色白,多屬脾虛、腎虛;帶下色黃,多屬濕熱或濕毒;帶下色赤或赤白相兼,多屬血熱或邪毒;帶質清稀,多屬脾虛、腎虛;帶質稠粘,多屬濕熱蘊結。
3.望惡露惡器量多,色淡,質稀者,多為氣虛;色鮮紅或紫紅,稠粘者,多屬血熱;色紫黑有塊者,多為血瘀。
聞診包括耳聽聲音、鼻嗅氣味兩個方面。
1.如語音低微者,多屬中氣不足;寡歡少語,時欲太息,多屬肝氣郁結;聲高氣粗,甚或語無倫次者,多屬實證、熱證;噯氣頻作,或惡心嘔吐者,多屬胃氣上逆、脾胃不和;喘咳氣急者,多屬飲停心下,或肺氣失宣。
2.鼻嗅氣味了解病體及病室氣味,以辨陰陽、寒熱。在婦科主要是了解月經、帶下、惡露等氣味。若氣味腥臭,多屬寒濕;氣味臭穢,多屬血熱或濕熱蘊結;氣味惡臭難聞者,多屬邪毒壅盛,或瘀濁敗膿等病變,為臨床險癥。
問診是診察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通過問診可以了解患者的起居、飲食、特殊的生活習慣等,同時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治療經過、現在癥狀及其他與疾病有關情況,為診斷提供重要依據。在婦科疾病的診察中,要熟練掌握與婦女經、帶、胎、產有關的問診內容。
1.年齡不同年齡的婦女,由于生理上的差異,表現在病理上各有特點,因此在治療中也各有側重。一般來說,青春期常因腎氣未充,易導致月經疾患。中年婦女由于胎產、哺乳,數傷于血,肝腎失養,常出現月經不調、胎前產后諸病。老年婦女脾腎虛衰,易發生經斷前后諸證、惡性腫瘤等。
2.主訴主訴應該包括兩個要素,即主要病癥性質和發生時間。主訴在問診時必須首先詢問清楚,在具體書寫時要求文字簡練、精確。主訴為婦科的其他問診內容提供了線索,在疾病的診斷上有重要價值。
3.現病史包括發病原因或誘因,起病緩急,開始有哪些癥狀,治療經過與效果,現在有何癥狀等。
4.月經史了解月經初潮年齡,末次月經日期,末次前月經日期,月經周期,經行天數,經量、經色、經質的變化,經期前后的癥狀,現在或經斷前后的情況。常用14橫線上4至5橫線下28至30表示初潮年齡、周期、經期。經期提前,多屬血熱或氣虛;經期錯后,多屬血虛或寒凝;經期或先或后,多屬肝郁或腎虛。月經持續超過7天以上者,屬月經過多或經期延長;不足2天者,為月經過少。育齡婦女突然停經,應注意是否妊娠。若經前或經期小腹疼痛拒按,多屬實證;經后腰酸腹痛,按之痛減,多屬虛證。脹甚于痛者,多屬氣滯;痛甚于脹者,多屬血瘀。小腹冷痛喜按,得溫痛減,多屬虛寒;小腹冷痛拒按,得溫痛減,多屬寒實。
5.帶下詢問帶下的量、色、質、氣味等情況,也須結合望診、聞診進行辨證。若帶下量明顯增多,色白清稀,氣味腥臭者,多屬虛證、寒證;色黃或赤,稠粘臭穢者,多屬熱證、實證。同時還應注意陰部有無墜、脹、癢、痛等情況。
6.婚產史問結婚年齡,配偶健康情況,孕產次數,有無墮胎、小產、難產、死胎、葡萄胎、胎前產后諸病,以及避孕措施等。
...
1
上一頁
1/1
下一頁
AI中文教育資源網-國際中文教育
生活漢語
少兒/華語
商務漢語
旅游漢語
中醫漢語
詞語
作文
關于我們
地址:中國廣東省廣州市
電話:2142228422@qq.com
郵箱:2142228422@qq.com
幫助和聯系
Copyright ? 2021 AI中文教育資源網 版權所有
粵ICP備17124623-1號
幫助中心
|
資源下載
|
版權聲明
首頁
聯系電話
返回頂部
聯系電話
2142228422@qq.com
在線客服
咨詢留言
加我微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