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免/亚洲第八页/国模吧一区二区三区/欧美一级色图
資源列表
所有資源分類
展開
收起
生活漢語
分類分級話題庫
話題分類分級會話庫
話題分類分級精編庫
話題分類分級影視庫
話題分類分級詞表庫
口語詞匯等級大綱
話題分類分級句庫
少兒/華語
少兒漢語話題主題庫
少兒漢語教材語料庫
少兒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華文主題分類語料庫
少兒主題分類分級詞表庫
華語一語教學分級詞表
華文詞匯等級大綱
中小學華文教材語料庫
主題分類常用句構式庫
商務漢語
商務漢語功能項目庫
商務漢語教材文本庫
商務漢語教材生詞表
商務功能分類語料庫
功能項目分級詞表庫
商務漢語詞匯等級大綱
商務交際功能及例句庫
功能分類句子構式庫
旅游漢語
旅游/導游漢語話題庫
旅游漢語教材語料庫
旅游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導游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旅游漢語話題分類詞表庫
導游漢語話題分類詞表庫
旅游話題分類例句構式庫
中醫漢語
中醫漢語教材分類語料庫
中醫漢語教材話題詞表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詞表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詞表庫
詞語
HSK分級常用框式結構庫
常用詞語圖片釋義庫
常用詞語前后搭配庫
HSK易混淆詞語資源庫
作文
小學作文分級語料庫
中學作文分級語料庫
題材分類作文語料庫
作文關鍵詞聚類詞表庫
生活漢語
分類分級話題庫
話題分類分級會話庫
話題分類分級精編庫
話題分類分級影視庫
話題分類分級詞表庫
口語詞匯等級大綱
話題分類分級句庫
少兒/華語
少兒漢語話題主題庫
少兒漢語教材語料庫
少兒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華文主題分類語料庫
少兒主題分類分級詞表庫
華語一語教學分級詞表
華文詞匯等級大綱
中小學華文教材語料庫
主題分類常用句構式庫
商務漢語
商務漢語功能項目庫
商務漢語教材文本庫
商務漢語教材生詞表
商務功能分類語料庫
功能項目分級詞表庫
商務漢語詞匯等級大綱
商務交際功能及例句庫
功能分類句子構式庫
旅游漢語
旅游/導游漢語話題庫
旅游漢語教材語料庫
旅游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導游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旅游漢語話題分類詞表庫
導游漢語話題分類詞表庫
旅游話題分類例句構式庫
中醫漢語
中醫漢語教材分類語料庫
中醫漢語教材話題詞表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詞表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詞表庫
詞語
HSK分級常用框式結構庫
常用詞語圖片釋義庫
常用詞語前后搭配庫
HSK易混淆詞語資源庫
作文
小學作文分級語料庫
中學作文分級語料庫
題材分類作文語料庫
作文關鍵詞聚類詞表庫
咨詢熱線:
2142228422@qq.com
生活漢語
分類分級話題庫
話題分類分級會話庫
話題分類分級精編庫
話題分類分級影視庫
話題分類分級詞表庫
口語詞匯等級大綱
話題分類分級句庫
少兒/華語
少兒漢語話題主題庫
少兒漢語教材語料庫
少兒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華文主題分類語料庫
少兒主題分類分級詞表庫
華語一語教學分級詞表
華文詞匯等級大綱
中小學華文教材語料庫
主題分類常用句構式庫
商務漢語
商務漢語功能項目庫
商務漢語教材文本庫
商務漢語教材生詞表
商務功能分類語料庫
功能項目分級詞表庫
商務漢語詞匯等級大綱
商務交際功能及例句庫
功能分類句子構式庫
旅游漢語
旅游/導游漢語話題庫
旅游漢語教材語料庫
旅游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導游漢語話題分類語料庫
旅游漢語話題分類詞表庫
導游漢語話題分類詞表庫
旅游話題分類例句構式庫
中醫漢語
中醫漢語教材分類語料庫
中醫漢語教材話題詞表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詞表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詞表庫
詞語
HSK分級常用框式結構庫
常用詞語圖片釋義庫
常用詞語前后搭配庫
HSK易混淆詞語資源庫
作文
小學作文分級語料庫
中學作文分級語料庫
題材分類作文語料庫
作文關鍵詞聚類詞表庫
關于我們
關于我們
聯系我們
2142228422@qq.com
資源列表
積分獲取
中醫漢語
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中醫漢語
-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漢語
中醫漢語教材分類語料庫
中醫漢語教材話題詞表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教材話題分類詞表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語料庫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詞表庫
選擇條件檢索:
請選擇檢索方式
全部
話題
標題
正文
檢 索
一級話題:
全部
保健
本草
典故、名家
方藥
疾病
經絡養生
養生
治療手段
中醫護理
二級話題:
全部
樂娛養生
產后催乳
體質養生
保健產品
養生基礎
養生文化
養生格言
養眼明目
冬季養生
名人養生
四季美容
因時養生
女性養生
情志養生
戒煙少酒
春季養生
氣功養生
沐浴養生
環境養生
睡眠養生
美齒香口
老年健身
老年起居
老年飲食
育兒誤區
膳食養生
膳食美容
節日養生
藥物養生
運動養生
部位養生
長壽秘訣
中醫網頁話題分類語料庫
共6條
話題:養生/氣功養生 標題:健心操虎步功 動靜結合保安寧_氣功養生_中醫中藥網
健心操,不僅適合健康人鍛煉,心臟不好的人也可通過它來強心健體。這套操動作簡單、路線清晰,屬于中低等強度的有氧運動。
隨著工作壓力的增大、生活節奏的加快,心臟病、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不斷增加,嚴重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因此需要提高對心腦血管疾病的認識,做好日常防治工作。
中醫認為,心為君主之官,主人體血脈、主神志,怎么維護好人體內的“君主”呢?下面介紹一些簡單實用的養生方法,讓大家在工作、生活之余隨時隨地練習,強健“生命的發動機”,為生命保駕護航。
心臟無小事 健心操保安康
人的心臟被譽為“生命的發動機”,它只有本人的拳頭大小,外形像桃子,位于橫膈之上,兩肺間而偏左,時時刻刻在胸腔內做著收縮運動。當它健康的時候,我們常常忽略它的存在,而它的一些隱患,有時也很難發現。如何保護和鍛煉心臟呢?可以試試健心操,不僅適合健康人鍛煉,心臟不好的人也可通過它來強心健體。這套操動作簡單、路線清晰,屬于中低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具體動作如下:
第一式:展翅飛翔,滋潤身心
1.左腳向左打開,開步站立,然后兩手向身體兩側打開、平舉。
2.左腳向前,腳尖點地,同時兩手在胸前交叉環抱,左手在外,右手在內。
3.兩手轉掌心向下,下按至腹前。
4.兩臂由體側上提,至掌心相對,同時,重心移向右腿,左腿伸直,腳尖翹起,腳跟著地,似鳥兒展翅飛翔。
5.雙掌坐腕下按,頭向前頂,重心前移,左腿屈膝,右腿伸直,成弓步。
6.頭繼續前傾,上頂,兩腿伸直,右腳尖著地,兩掌下按至身體兩側偏后,掌心向下,兩手五指分開,目視前下方,好似鳥兒的收翅動作。
7.展翅、收翅為一次,共做3次,然后動作收回,恢復并腳站立姿勢。
8.右式動作,動作相同,方向相反。
功效:本式動作參考了《諸病源候論》導引法中的仿生思想,通過展肩擴胸,兩手下按、上提,模仿鳥兒飛翔。經常練習可以擴大胸腔容積,使肺宣發肅降的功能得以發揮,起到...
話題:養生/氣功養生 標題:健身氣功防治糖尿病并發癥_氣功養生_中醫中藥網
健身氣功是以自身形體活動、呼吸吐納、心理調節相結合的運動形式,是中華悠久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的一些動作,能起到調節血糖,改善人體內分泌的作用。
糖尿病常常被人們稱為“富貴病”,其“貴”之處除了發病原因多是飲食不當導致,還在于其病程長,要靠長期吃藥才能較好地控制血糖。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隨之而來的一系列并發癥。現代研究表明,控糖不是只能靠藥物治療干預,還可結合健身氣功來實現。健身氣功是以自身形體活動、呼吸吐納、心理調節相結合的運動形式,是中華悠久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的一些動作,能起到調節血糖,改善人體內分泌的作用,對糖尿病患者改善生活質量、防治并發癥發生都有非常顯著的作用,現將一些簡單、有效的動作推薦給大家,希望更多的糖尿病患者受益。
赤龍攪海 緩解糖尿病口渴
糖尿病,中醫稱之為消渴癥。消,包括上消、中消和下消三個方面,其中上消的特征就是口干、口渴,中醫認為多是由陰虛燥熱引起。針對口渴、喝水特別多等陰虛癥狀,好的解決方法是滋陰清熱。中醫認為,唾為腎之液。一般情況下,口腔都會正常分泌唾液,但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唾液的分泌是比較少的。日常可通過攪動口腔里的舌頭,刺激唾液的分泌。具體方法是:
赤龍攪海
1.先把舌尖放在外側牙齦的右上部位,從右上外側牙齦,向左上外側的牙齦緩緩地移動,然后再回來,來回做3次。
2.舌尖貼在上牙齦內側從右上開始,移動到左上,來回做3次。
3.舌尖貼在下牙齦外側,從右外側向下再向左外側移動,來回做3次。
4.舌尖從下牙齦的內側開始,從右側向左側攪動,共重復3次。
鼓漱吞津
分泌較多的唾液以后,將唾液在嘴里像漱口一樣鼓漱。在漱口的過程當中,唾液就會更大量地分泌,然后分成三口緩緩地咽下,感受它經過胸腔、腹腔,一直到肚臍。
手上有活兒 有效防治神經病變
對于健康人來說,拿針扎一下手指會覺得非常刺痛。但是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現末梢神經病變,兩手會出現溫、痛、觸覺的遲鈍,就...
話題:養生/氣功養生 標題:呼濁吸清吐納術_氣功養生_中醫中藥網
中醫理論認為呼吸與人體臟腑、血液、津液都有密切的聯系。肺主氣,掌管呼吸,肺的宣發就有排出濁氣的作用。
呼吸同我們的心跳、脈搏一樣,伴隨我們的生命不停息,平常到我們有時都忽略了它的存在。其實呼吸之所以時刻在進行,是因為我們無時無刻不需要它。呼吸是人體與外界的氧氣和二氧化碳交換的主要形式,沒有了呼吸,整個機體的廢氣(二氧化碳)就無法排出體外,生命活動也就無法進行。中醫理論認為呼吸與人體臟腑、血液、津液都有密切的聯系。肺主氣,掌管呼吸,肺的宣發就有排出濁氣的作用。影響呼吸的因素還有血液的運行以及津液的輸布和排泄,因為中醫認為血液、津液的運行有賴于氣的推動,而血液和津液又是氣運行的載體。此外腎也與呼吸有關系,腎主納氣,使呼吸保持一定的深度。古代養生家很重視呼吸調養,通過一些調息、吐納的方法來鍛煉呼吸,從而調整臟腑功能的陰陽平衡,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下面就介紹一下有關呼吸的保健方法,供大家參考。 呵濁 每天晨起時,在空氣清新或環境優雅的地方都可以進行鍛煉。清代乾隆皇帝是封建社會少有的長壽皇帝,享年89歲,他的養生之道中第一條便是“吐納肺腑”,即每日黎明即起,做深吸呵濁運動。具體方法是:閉口,用鼻做深呼吸,鼓起胸腹,吸滿后抬頭張口,呵出濁氣,納新吐故,做5~6次。能解除胸滿腹張,增強肺功能。值得注意的是,在氣溫較低的寒冷季節里,要注意預防受涼,年老體弱的人好不要到戶外進行鍛煉,有鼻炎的患者也要避免冷空氣的直接刺激,以防發病。 吐納法 姿勢:采用平坐勢、盤膝坐勢、仰臥式等均可。 呼吸:先用腹式呼吸法,逐...
話題:養生/氣功養生 標題:日常保健應注意膽和心之間的關聯_氣功養生_中醫中藥網
在日常保健上,更應注意膽和心之間的關聯。心臟病患者,即使沒有膽囊炎,也不可以過度食用刺激性飲食和油膩飲食,也不可以暴飲暴食和過度飲食。
“膽戰心驚”是人們熟悉不過的成語。形容因害怕而膽亂顫、心發慌。成語到底出于何處,有人說出自元朝的折子戲《碧桃花》:“不由我不心驚膽戰,索陪著笑臉兒褪后趨前。”也有人說出自明朝吳承恩《西游記》“三藏見說,又膽戰心驚,不敢舉步。”現實生活中,“膽戰”真的會“心驚”? 其實人們早就發現遇到害怕的事,會感覺膽在顫,心也在抖。為什么會這樣?西醫告訴我們,膽和心是兩個關系緊密的人體器官。在人體解剖學上,心臟和膽囊的神經支配在胸4~5脊神經處存在交叉,當膽囊有毛病時,會通過胸4~5神經反射引起心臟冠狀動脈收縮,誘發心臟疾病。反之,心臟的毛病也會通過此神經反射波及膽囊。這也是為什么膽囊手術不慎可以導致心臟驟停、心肌缺血疼痛會表現在膽囊區域的原因。同時,膽囊儲存的膽汁中含有大量的膽紅素及膽酸,他們都是興奮迷走神經的物質,任何原因引起膽囊病變,使血液中膽紅素和膽酸濃度增高,都可以引起迷走神經反射,抑制心肌細胞子能量代謝,降低心臟功能。西醫上把這些現象叫作“膽心反射”“膽心...
話題:養生/氣功養生 標題:簡單中醫導引術防病治病_氣功養生_中醫中藥網
中醫導引術,可以充分調動內在因素,積極防病治病,使頭腦清醒,身體強健。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停下手里的工作,停下匆忙的腳步,給自己留點時間來做做中醫導引術,可以充分調動內在因素,積極防病治病,使頭腦清醒,身體強健。 低頭族常練“米字操” 在日常生活當中,很多人都是低頭一族,要么伏案工作,要么在上下班的路上看手機,身體隨時處于前傾、微微低頭的姿勢。如果長期這樣做會阻礙頸部的氣血運行。長此以往,就會出現頸部疼痛、頭暈等癥狀,針對這種情況可練簡單的“米字操”。 具體動作:兩手叉腰,把頸項部伸出來,下巴先向左上,再還原,寫米字的第一筆“\”。下巴向右上,還原,寫米字的第二筆“/”。下巴從左向右寫一橫“一”,再還原。下巴從上向下寫一豎“|”,再還原。后分別寫“/”和“\”,再還原。練習米字操要從小到大,即先寫小號的米字,再寫大號的米字,直至每一...
話題:養生/氣功養生 標題:脊柱養生操——易脊經_氣功養生_中醫中藥網
易脊經,又名“脊柱養生操”,是一種以關注頸椎、胸椎、腰椎和背部的脊柱保健的中醫氣功功法,源流清晰,是將中醫形神莊養生方法應用于脊柱疾病的臨床專項治療技術。
《說文解字》謂:“脊,背呂也。” 易脊經,又名“脊柱養生操”,是一種以關注頸椎、胸椎、腰椎和背部的脊柱保健的中醫氣功功法,源流清晰,是將中醫形神莊養生方法應用于脊柱疾病的臨床專項治療技術。 運動脊柱 疏通經絡 脊柱上端承托顱骨、下聯髖骨、中附肋骨,并作為胸廓、腹腔和盆腔的后壁,其內部有縱形的椎管容納脊髓,具有支持軀干、保護內臟、保護脊髓和進行運動的功能。中醫學認為,人體的多條經絡也與脊柱有關,其中被稱為“陽脈之海”的督脈循脊而行,與足少陰腎經互為表里的足太陽膀胱經夾脊而下。故脊柱與人體的健康息息相關。易脊經通過松脊(左右)、擺脊、拱脊、旋脊、蛹脊等6種不同形式的脊柱運動,對椎骨、椎間盤、韌帶及與脊柱相關肌肉,起到調整、松弛等呵護作用;并能疏通督脈、膀胱經等人體的重要經絡,從而起到防治頸肩痛、頸椎病、腰突癥、腰肌勞損等疾病的作用。此外,本功法還穿插了“手經引氣”“足經引氣”兩節運動四肢的功法,以使手足三陰、三陽經都得到調整,并由此“呼應”脊柱氣血的正常運行、促使周身氣血平衡。 呵護脊柱 兼及養生 經多年的臨床應用證實,在治病方面,易脊經對頸椎病、胸椎病、腰椎病、四肢筋骨關節痛等骨傷科疾病,及與脊柱相關的內科疾病、失眠癥、健忘癥、更年期綜合征、慢性疲勞綜合征等均有一定的療效。實際應用時,針對特定疾病,可在醫師的指導下,按照陰陽平衡的原理辨證施功,在整套功法鍛煉的基礎上,重點練習其中的一兩節;脊髓型頸椎病、頸椎間盤突出癥急性期、腰椎間盤突出癥急性期禁止練習;其它脊柱疾病的各型和各期、頸椎間盤突出癥緩解期、腰椎間盤突出癥緩解期均可練習。 易脊經,又名“脊柱養生操”,屬于“中醫形神莊養生方法”在脊柱專病臨床治療的氣功,初學時,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調身為主,動作勻緩和柔。第二階段加入調息的內容,動作熟練后,順腹式呼吸法貫穿整套練功過程,應深細勻長。第三階段加入調心的內容,精神和形體緊密結合,逐漸達到形神合一,注意不要刻意追求經絡氣感。練功運動量大小,以汗出沾衣為度,也可按身體具體情況靈活掌握,每法可按3、5、7、9的次數遞增運動量。總之,要符合循序漸進的原則,以自然舒適為標準,不要練至疲勞再收功。易脊經的鍛煉重點在大關節、小關節和平時不宜運動的關節。 易脊經用于養生保健,可以按頸椎、胸椎、手三陽經、手三陰經、腰椎、骶骨和尾骨、足三陽經、足三陰經的順序全套練習;用于慢性疾病調理,可在醫師的指導下,按照陰陽平衡原理辨證施功,重點練習其中的一兩節。每日可練2次,每次10分鐘。自我練功者,3個月為1個療程。接受醫師指導并由醫師帶領練功者,14日為1個療程。 起 式 1.調身 (1)自然松靜站立,兩腳并攏(體弱者兩腳分開,與肩等寬)。(2)周身中正,百會穴向上懸領,兩手自然下垂。(3)目視前方天地交界處,同時目光回收。(4)兩手叉腰,拇指按在背部京門穴,其余四指與手掌按于章門穴、帶脈穴。(5)輕輕揉按京門穴、章門穴和帶脈穴。見圖1。 2.調息:每一個完整動作與一次呼吸相配合。(1)動作(1)吸氣(2)動作(2)呼氣(3)動作(3)屏氣(4)動作(4)吸氣(5)動作(5)呼氣。 3.調心 (1)自然松靜站立時,意想和感覺整個身體如樹生根一樣和深入大地。(2)百會穴向上懸領時,意想和感覺整個身體似乎要懸空了。(3)目視前方天地交界處,同時目光回收時,意想和感覺整個身體和天地融為一體。(4)兩手叉腰,拇指揉按于足少陽膽經的京門穴(又是腎之募穴),其余四指與手掌揉按著足厥陰肝經的章門穴(又是脾之募穴)、足少陽膽經的帶脈穴(與帶脈經交會)時,意想和感覺:肝膽的少陽升發之氣充足通暢、脾腎的先后天之元氣充足通暢。 4.操作提示:起式是由靜到動的過渡,非常必要,要像做正功一樣認真對待。意想出真實的感覺,但足跟不離地。 第一節 正向松脊 1.調身 (1)收下頦,拔頸椎,頭后仰。(2)下頦上翹。(3)向前方、向下方畫弧。(4)向內沿胸向上。圖2,3。 2.調息 (1)動作(1)(2)吸氣。(2)動作(3)呼氣。(3)動作(4)屏息。 3.調心 (1)感受頸椎間隙逐節松開,體會陽氣從脊柱里沿督脈上至百會。(2)感受胸椎、腰椎逐節松開,體會陽氣從頭部沿督脈入胸腔任脈,陰陽相貫通。 4.操作提示:本節強調下頦回收,頸項后突上拔,是以頭為動點,以大椎穴為定點,以頸項的伸曲配合下頦劃圓做動作,以達到人的頸項、頭部前后上下運動的目的。 5.主要作用:暢通督脈、任脈。升發督脈的陽氣,調動任脈精血,平衡陰陽,放松頭、頸部的肌肉和韌帶。主治頸椎病,頭痛。凡見上述癥狀者可參照使用。 第二節 反向松脊 1.調身 (1)收下頦,拔頸椎。(2)下頦沿胸向下。 (3)向前方、前上方畫弧、頭后仰。(4)百會上頂,同時下頦逐漸回收。 2.調息 (1)動作(1)(2)吸氣。(2)動作(3)呼氣。(4)動作(4)屏息。 3.調心:自動作(3)轉為動作(4)時,意想和感覺用頸椎間隙逐節松開。 4.操作提示 反向松脊與正向松脊要領相同,路線相反。 5.主要作用:暢通督脈、任脈。引督脈的經絡氣血入任脈,陰陽相貫,放松頭、頸部的肌肉和韌帶。主治:頸椎病、失眠。凡見上述癥狀者可參照使用。 第三節 左右擺脊 1.調身 (1)左側頂骨結節(舊稱青龍角)向左下方傾斜。(2)隨即向斜上方劃圓至恢復原位。 (3)右側青龍角向右下方傾斜。(4)隨即向斜上方劃圓至恢復原位。圖4,5。 2.調息 (1)動作(1)(3)時吸氣。(2)動作(2)(4)時呼氣。 3.調心:動作(1)(3)時,意念同側的身體放松;動作(2)(4)時,體會同側足少陽膽經的經氣發動起來和周身輕靈的感受。 4.操作提示:擺頭總的要求:下頦盡量不動,面部始終對向正前方。 頂骨結節:在耳上二寸的一個硬骨包,舊稱:青龍角。左右擺脊的關鍵就是用它頂著,往兩邊劃“∞”字。要注意不是劃平面的橫“∞”字。而是劃立起來的橫“∞”字。左右擺脊:不是頭的簡單左右擺動,而是略呈“∞”形。并在意念里要呈S形上升。做此動作時,著眼在兩側青龍角,但不要劃成平面的“∞”字,同時要注意肩與肋部的放松與之配合。頭向左側傾斜:左肩、左肋放松,左肋微向下,頭盡量倒向左側,左耳找左肩。上頂:青龍角向外上頂,整個身體也跟著拉起來。頭向右側傾斜:右肩、右肋放松,右肋微向下,頭盡量倒向右側,右耳找右肩。 5.主要作...
1
上一頁
1/1
下一頁
AI中文教育資源網-國際中文教育
生活漢語
少兒/華語
商務漢語
旅游漢語
中醫漢語
詞語
作文
關于我們
地址:中國廣東省廣州市
電話:2142228422@qq.com
郵箱:2142228422@qq.com
幫助和聯系
Copyright ? 2021 AI中文教育資源網 版權所有
粵ICP備17124623-1號
幫助中心
|
資源下載
|
版權聲明
首頁
聯系電話
返回頂部
聯系電話
2142228422@qq.com
在線客服
咨詢留言
加我微信
返回頂部